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看《流浪地球》,是被彦君拖进电影院的。那天是大年初二,我裹着超厚的羽绒服,抱怨说,贺岁档看什么不好呀,非看这种末日灾难片。
我并非对科幻毫无兴趣,也不是不关心太阳系与银河系的生死存亡。我只是不相信中国电影工业能生产出一部高质量的硬科幻。
彦君非让我去看,强势推荐:你看吧,不会后悔的。
我问有什么好期待的呢。我不喜欢一切重工业和重金属质感的画面,尤其是粗制滥造的重工业金属质感。
但既然是彦君让我去,我当然会去的。
彦君是我同桌,高中三年没换过座位的那种。
刚入学的时候,按照高矮排座位,我坐在正数第二排的位置,彦君坐倒数第二排。彦君的同桌是个挺矫情的女生,她不想坐后面,反复跟班主任提要求,班主任只好在班上问有没有同学自愿跟她换座位。班里鸦雀无声,我回头望了望,彦君正低着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一副事不关己的无所谓模样。班主任环顾片刻,看着后面那位同学说:“你看,确实座位已经定了,大家不愿换也没办法,坐在哪里都一样,那你就……”
趁他话音未落,我赶忙举手:“我愿意。”
班主任毫不吝啬地以“照顾同学,乐于奉献,团结友爱”之类的词把我表扬了好一通。我收拾着书包,美滋滋地想:“太搞笑了,我才不是为了照顾她。”
坐在彦君旁边的日子格外清静。他生性安稳,沉迷学习,心无旁骛。基本我不去招惹他,他就不会主动来打扰我。
但那样我换到后排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不遗余力地招惹他。
我说:彦君,我的笔掉了,你帮我捡一下好吗?我橡皮忘带了,一会儿如果涂答题卡用一下你的好吗?我新订的杂志到了,你要不要看?我……
总之,零零碎碎,反反复复,我总要跟他说说话。
彦君虽沉静,却并不难相处,几乎是有求必应,凡事都出乎意料地配合。他捡起笔会顺便帮我检查下笔尖摔坏了没,给我橡皮之前会把用脏的部分先磨掉,拿了杂志也会认认真真看完,偶尔跟我討论哪篇优秀哪篇拙劣。久而久之,我生出一种错觉,觉得他这点滴细微的体贴,是刻在骨子里的礼貌修养。
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
前排男生喊他帮忙,他头都不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哇,语气有点酷。
若按照彦君自己的喜好,他只买一款杂志,就是《科幻世界》。
他说他从小就是个科幻迷,买了半个书架的《科幻世界》,最爱的作家是刘慈欣。他表示这个作家很神奇,在这片原本荒凉的领域里孤独地开疆辟土。更可喜的是,他孤军奋战,却那么厉害,每一锄下去,不只种得下种子,甚至还翻起了金沙。
“而且呀,”他景仰地感叹,“他的科幻还特别浪漫。”
科幻本身并不能令我心向往之,但“浪漫”一词成功勾起了我无尽的好奇和遐想,我问彦君:“这个作家有什么代表作?我也要看。”
彦君隔天就带来了小说《三体》,上中下共三本。他甩给我,道:“你把这看完就知道了。”
彦君对这书显然很是珍爱,里面纸张泛旧得厉害,不知被翻过多少遍了,封面却还崭新,边角也都平整,应当是爱惜保存的缘故。
我当日回家就开始读,手不释卷,熬到深夜。书里有很多物理概念我不能全部理解,但我起码管中窥豹明白了一件事——这真的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当尼采向世界发出“上帝已死”的宣告时,一些价值解体了,但另一些仍存在——旧的神话消失了,新的神话依然在不断诞生,无尽的宇宙仍然是神话无尽的沃土,而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亿万年的漫长时光。那不是“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传统天地认知,而是在宇宙构象中开始涉及时间的本质和创世的秘密。这条路前所未有,关于宇宙之始、之终、之真相。
我跟彦君表达了这些感受,彦君深深点头道:“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人类如果不思考,上帝连发笑都不屑了。这些蜉蝣撼树般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最极致的浪漫体验。”
我深以为然。
除了科幻小说,彦君还喜欢仰望星空。在许多个群星闪烁的夜晚,他爬上楼顶天台仰望夜空,像个常年需要仰头牵引治疗的颈椎病患者。
我知道后老是借此笑话他,彦君也不反驳。
但据彦君自己说,他从小就跟爸妈说,自己长大要研究天文学,为此,在他十四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给他买了一台家用天文望远镜。这个望远镜从此成为他的珍宝,谁都碰不得。后来渐渐长大,城市雾霾日益严重,星空越来越罕有,课业日益繁重,他伫立在阳台的身影也越来越少,目标却越来越清晰——以后上大学,一定要报考天文学专业(现在叫天体物理学)。
非它不上,非它不可。
他父母学历水平都不高,家境也不富裕,父母曾半疑惑半担忧地问他:“天文专业有什么用呢?不好找工作吧?”
彦君答:“可以搞研究,当科学家。”
妈妈更担忧了:“科学家是那么好当的吗?全国才几个科学家?”
彦君就很倔:“我可以。”
当大多数人都对未来表示迷茫难解的时候,他已经有一条坚定的路,不撞南墙不回头了。我虽然嘴上笑话他,但内心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只是彦君的爸妈不理解。可即便不理解,他们对彦君在这方面兴趣上的花销,也从没打过磕巴,我觉得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丝毫不了解你热爱的东西,却坚决捍卫你热爱的权利。
2
高二的时候,学校选拔尖子生参加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
彦君很争气,拿了省一等奖,我跟他道贺,他只淡淡一笑,仿佛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快我了然,一等奖对别人来说很厉害,但对他来说不够好——没能取得保送资格。 不过彦君也看得开,他表示不要紧,好好准备高考就是了。
我问彦君,你考哪里?
他说清华,或者上海交大。
哇,清华。我暗暗咋舌。
但我对这件事毫不怀疑。我觉得如果彦君考不上清华,就没人考得上了。
我们学校高三开学才文理分科。我其实文科比理科好一点点,但也没有强太多,而且我又不像彦君,有那么明确的专业目标,于是在高二结束的那个暑假,对于学文还是学理,我极度纠结。
学文,总是容易被家长和各路老师诟病,说什么“成绩不好的孩子才学文”,而且以后报专业真的受限。学理,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会死掉更多的脑细胞,而且对我这种各科都很平庸的学生来说真的比学文更吃力些。
我左右摇摆,迟迟不能做出决定。
那段时间我正在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毛姆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我愈发觉得迷茫,学业紧张,前途茫茫,高考横亘在前,一个又一个岔路口尚未开始选择。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月亮,但真正能够仰望它的又有几人?大约都会选择俯身捡起地上的六便士吧。
其实我也一样。
而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六便士在哪里。
为了摆脱纠结,我约彦君一起报名了一个暑期志愿者实践活动。
志愿者实践活动的地点在西南偏远山区,以支教为主,志愿者的主力军是我们本地高校的大学生,他们负责整体组织与担任教学任务,队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高中生,也就是跟着见见世面打打杂,一路上颇受照顾。
那是我对西南山区的初印象——鸟语在风里穿梭,空气中草木缭香;满眼的苍莽滴翠那么美丽,但美丽之下的贫瘠着实令人心疼。
我们带了很多书去,是临行前大学校园里募捐到的。支教队到山下时,有村民开了辆小面包车来接,几个人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塞得满满当当。上山的路千回百转,弯弯绕绕,我晕车吐了两次,觉得连胆汁都要呕出来了。
后来抵达几间矮房,漏水的屋頂和透风的窗棂,宿舍安排的几张床铺都很有些年头了,女生们睡床,男生们只好去隔壁房间打地铺。
村子偏僻,没什么娱乐,傍晚吃过晚饭,其他人聚在教室里打牌,我跟彦君并肩坐在门口台阶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土阶很高,门槛很破,星空湛蓝通透,繁星缀成长河,是我们好多年不曾见过的样子。彦君专注地凝视穹隆,我也同他一起仰首。望着满目璀璨的长河,我无声地叹气。
彦君大抵是发现了我心情低落,试着开导我。可他真的很不会开导人,聊着聊着,话题总能绕到他心心念念的天文学上去,聊完我都觉得自己的纠结抑郁又加深了一层。
他说,人不能活在当下。相比拥有无穷可能的人类智慧,这个名为“当下”的世界,真的是太逼仄、太狭小、太平凡了。所以你眼光放远一点,就会觉得当下都是小事,不足为虑。
他说,只有天文学是真正能让你摆脱当下的学问,只要抬头仰望星空,你看到的是整个宇宙的生发、繁盛,乃至死亡。百万年前正在孕育的新太阳,十亿年前正在衰亡的老星系,甚至还有宇宙边缘留下的大爆炸初始的模样……就在你抬头的一刹那,纵横百亿光年扑面而来。更要命的是,这一切居然能被我们——这种生活在一颗小小行星上的一种卑微碳基生物所理解,而这种生物从抬头看星空到预言宇宙的命运,只用了区区几千年。从芥子里窥探星辰大海,从微秒间游遍古往今来,这就是天体物理的美妙之处。
他说,霍金去世的时候,很多人不懂物理却还是悼念霍金,至少证明大家心里知道什么是崇高和伟大。人类最终会敬仰的,就是那些超越繁琐世俗仰望星辰的人。
我很少听彦君一口气讲这么多话,微微转头,打量他的侧脸。这张脸从正面看其实没什么出众的,但换个角度就能看到,眉骨微隆,鼻梁高挺,自额头至下颌的线条起伏有致,饱满流畅。
听人说,眉骨与鼻骨俱挺拔的人都很坚毅。
彦君说的这些我不能全部认同,但我知道了,他是那个会在月亮与六便士中选择月亮的人。
3
从西南山区回来后,我果断选择了理科。
这个选择已经与优劣利弊没什么关系,因为选文就意味着从一个班级转移到另一个班级、从一个座位迁徙到另一个座位,就意味着离散。而某个瞬间,我下定决心,不能离开。
高三的学习异常艰苦。
这种艰苦不仅是躯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纵使身居安室、丰衣足食,我的精神总被一种顽固而峥嵘的力量所折磨,需要披荆斩棘方能前行。有一段时间我压力大到失眠,失眠了就爬起来做试卷,常常半夜一两点趴在台灯下清醒着头痛。后来妈妈实在心疼,拿药给我吃,又不敢给我多吃,就掰开每天半片,这样我才勉强能在晚上睡个整觉。
但苦的仿佛只有我。
彦君还是一副老样子,很专注,又不夸张。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像浅滩的鱼拼命地汲取空气,等有天攒足了力气,一转身就会游进无边汪洋,去征服星辰大海。
高三上学期中考试的成绩下来,我微微有些沮丧。
成绩没有多差,只是我这么咬紧牙关地拼命,进步却并不大。彦君拽过我的试卷,皱着眉头看了几分钟,开始把错题一道一道地讲给我。我注意力不太集中,听得有些心不在焉。彦君看我走神就按着肩膀把我拍回来,再走神再拍回来。数理化这三科,都是彦君给我讲明白的。
第二天早上一到教室,我发现桌上放着一本习题册,一看就是赶制的,笔记本是新的,内里用剪贴的形式归纳了物理化学两科各种难度的易考题型,每个大类又总结标注了详细的解题思维,可以举一反三的那种。 打开来,扉页夹着一张书签,书签上手写的字迹是彦君的:
“所有没能击垮我们的东西,都将使我们变得强大。”
我侧头怔怔看了他好半晌,憋出一句:“你,你昨晚没睡吧?这么厚一本做了多久啊?”
彦君云淡风轻地笑一下:“没多久。”
期末考试之前,我的焦虑再度达到顶峰。彦君也无话安慰我,除了尽可能多抽时间给我讲讲题,他并不能提供别的什么帮助。其实对我来说,无话胜千言,他坐在我身边,已经是最好的安慰。进考场之前他轻拍我的肩胛:“放轻松,考完請你看电影。”
大年初二那天我裹着超厚的羽绒服,坐在影院等《流浪地球》开场。这部刘慈欣短篇小说的影视化,彦君期待已久。室内暖气开得很足,我额上一层薄汗,手心微微濡湿,手忙脚乱地把羽绒服脱下来抱在怀里。
羽绒服挡住了我大部分身体,只露出肩颈以上的部分,让我看起来好像一只在雪堆后好奇张望的熊崽。彦君问我:“你要考哪里?”
我摇摇头:“没想好呢。这要等成绩出来再看吧……毕竟我对自己的成绩没什么把握。”
他欲言又止。影院里光线太暗,我看不清他的表情。
然后电影就开场了。
说实话真的很好看,全程我都能鲜明感觉到身旁彦君不可自抑的激动情绪。
“请不惜一切代价,重启苏拉威西赤道转向发动机。” 三万八千座推进器都做不到怎么办?把木星点燃。 三束火焰都无法抵达怎么办?我将开着空间站化作星辰。这一切的伟大在于——我知道宇宙如此广袤,我知道人类如此渺小,可那又怎么样呢?再渺小也不会屈服。
回家的路上彦君喋喋不休地评价:有瑕疵,不完美,但瑕不掩瑜,中国科幻终于在世界上发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声啼鸣,我们的科幻之路,终于站在了起点上。
我看得心满意足,也很为彦君开心。
但我的心思不全在这儿,有很重要的东西干扰了我,我特别想问他:“你激动的时候抓了我的手,你知道不?”
可我思前想后,没敢问。
天气真冷啊,偏偏我还没戴手套。
快到家的时候,彦君忽然又问我一遍:“你要考哪里?”
“不是说过了还没想好吗。”
彦君踯躅了一下,道:“那你……考不考虑北京的学校呢?”
我猛地抬头望着他,心里万千思绪翻涌。三载时光回转,流云聚作一瞬,我眨了下眼:“你猜,我当初为什么同意换座位?”
你猜。你猜我为什么选择学理科,你猜我为什么拼命努力。
猜对了,我随你去北京。
编辑/谭馨
我看《流浪地球》,是被彦君拖进电影院的。那天是大年初二,我裹着超厚的羽绒服,抱怨说,贺岁档看什么不好呀,非看这种末日灾难片。
我并非对科幻毫无兴趣,也不是不关心太阳系与银河系的生死存亡。我只是不相信中国电影工业能生产出一部高质量的硬科幻。
彦君非让我去看,强势推荐:你看吧,不会后悔的。
我问有什么好期待的呢。我不喜欢一切重工业和重金属质感的画面,尤其是粗制滥造的重工业金属质感。
但既然是彦君让我去,我当然会去的。
彦君是我同桌,高中三年没换过座位的那种。
刚入学的时候,按照高矮排座位,我坐在正数第二排的位置,彦君坐倒数第二排。彦君的同桌是个挺矫情的女生,她不想坐后面,反复跟班主任提要求,班主任只好在班上问有没有同学自愿跟她换座位。班里鸦雀无声,我回头望了望,彦君正低着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一副事不关己的无所谓模样。班主任环顾片刻,看着后面那位同学说:“你看,确实座位已经定了,大家不愿换也没办法,坐在哪里都一样,那你就……”
趁他话音未落,我赶忙举手:“我愿意。”
班主任毫不吝啬地以“照顾同学,乐于奉献,团结友爱”之类的词把我表扬了好一通。我收拾着书包,美滋滋地想:“太搞笑了,我才不是为了照顾她。”
坐在彦君旁边的日子格外清静。他生性安稳,沉迷学习,心无旁骛。基本我不去招惹他,他就不会主动来打扰我。
但那样我换到后排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不遗余力地招惹他。
我说:彦君,我的笔掉了,你帮我捡一下好吗?我橡皮忘带了,一会儿如果涂答题卡用一下你的好吗?我新订的杂志到了,你要不要看?我……
总之,零零碎碎,反反复复,我总要跟他说说话。
彦君虽沉静,却并不难相处,几乎是有求必应,凡事都出乎意料地配合。他捡起笔会顺便帮我检查下笔尖摔坏了没,给我橡皮之前会把用脏的部分先磨掉,拿了杂志也会认认真真看完,偶尔跟我討论哪篇优秀哪篇拙劣。久而久之,我生出一种错觉,觉得他这点滴细微的体贴,是刻在骨子里的礼貌修养。
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
前排男生喊他帮忙,他头都不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哇,语气有点酷。
若按照彦君自己的喜好,他只买一款杂志,就是《科幻世界》。
他说他从小就是个科幻迷,买了半个书架的《科幻世界》,最爱的作家是刘慈欣。他表示这个作家很神奇,在这片原本荒凉的领域里孤独地开疆辟土。更可喜的是,他孤军奋战,却那么厉害,每一锄下去,不只种得下种子,甚至还翻起了金沙。
“而且呀,”他景仰地感叹,“他的科幻还特别浪漫。”
科幻本身并不能令我心向往之,但“浪漫”一词成功勾起了我无尽的好奇和遐想,我问彦君:“这个作家有什么代表作?我也要看。”
彦君隔天就带来了小说《三体》,上中下共三本。他甩给我,道:“你把这看完就知道了。”
彦君对这书显然很是珍爱,里面纸张泛旧得厉害,不知被翻过多少遍了,封面却还崭新,边角也都平整,应当是爱惜保存的缘故。
我当日回家就开始读,手不释卷,熬到深夜。书里有很多物理概念我不能全部理解,但我起码管中窥豹明白了一件事——这真的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当尼采向世界发出“上帝已死”的宣告时,一些价值解体了,但另一些仍存在——旧的神话消失了,新的神话依然在不断诞生,无尽的宇宙仍然是神话无尽的沃土,而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亿万年的漫长时光。那不是“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传统天地认知,而是在宇宙构象中开始涉及时间的本质和创世的秘密。这条路前所未有,关于宇宙之始、之终、之真相。
我跟彦君表达了这些感受,彦君深深点头道:“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人类如果不思考,上帝连发笑都不屑了。这些蜉蝣撼树般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最极致的浪漫体验。”
我深以为然。
除了科幻小说,彦君还喜欢仰望星空。在许多个群星闪烁的夜晚,他爬上楼顶天台仰望夜空,像个常年需要仰头牵引治疗的颈椎病患者。
我知道后老是借此笑话他,彦君也不反驳。
但据彦君自己说,他从小就跟爸妈说,自己长大要研究天文学,为此,在他十四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给他买了一台家用天文望远镜。这个望远镜从此成为他的珍宝,谁都碰不得。后来渐渐长大,城市雾霾日益严重,星空越来越罕有,课业日益繁重,他伫立在阳台的身影也越来越少,目标却越来越清晰——以后上大学,一定要报考天文学专业(现在叫天体物理学)。
非它不上,非它不可。
他父母学历水平都不高,家境也不富裕,父母曾半疑惑半担忧地问他:“天文专业有什么用呢?不好找工作吧?”
彦君答:“可以搞研究,当科学家。”
妈妈更担忧了:“科学家是那么好当的吗?全国才几个科学家?”
彦君就很倔:“我可以。”
当大多数人都对未来表示迷茫难解的时候,他已经有一条坚定的路,不撞南墙不回头了。我虽然嘴上笑话他,但内心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只是彦君的爸妈不理解。可即便不理解,他们对彦君在这方面兴趣上的花销,也从没打过磕巴,我觉得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丝毫不了解你热爱的东西,却坚决捍卫你热爱的权利。
2
高二的时候,学校选拔尖子生参加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
彦君很争气,拿了省一等奖,我跟他道贺,他只淡淡一笑,仿佛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快我了然,一等奖对别人来说很厉害,但对他来说不够好——没能取得保送资格。 不过彦君也看得开,他表示不要紧,好好准备高考就是了。
我问彦君,你考哪里?
他说清华,或者上海交大。
哇,清华。我暗暗咋舌。
但我对这件事毫不怀疑。我觉得如果彦君考不上清华,就没人考得上了。
我们学校高三开学才文理分科。我其实文科比理科好一点点,但也没有强太多,而且我又不像彦君,有那么明确的专业目标,于是在高二结束的那个暑假,对于学文还是学理,我极度纠结。
学文,总是容易被家长和各路老师诟病,说什么“成绩不好的孩子才学文”,而且以后报专业真的受限。学理,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会死掉更多的脑细胞,而且对我这种各科都很平庸的学生来说真的比学文更吃力些。
我左右摇摆,迟迟不能做出决定。
那段时间我正在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毛姆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我愈发觉得迷茫,学业紧张,前途茫茫,高考横亘在前,一个又一个岔路口尚未开始选择。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月亮,但真正能够仰望它的又有几人?大约都会选择俯身捡起地上的六便士吧。
其实我也一样。
而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六便士在哪里。
为了摆脱纠结,我约彦君一起报名了一个暑期志愿者实践活动。
志愿者实践活动的地点在西南偏远山区,以支教为主,志愿者的主力军是我们本地高校的大学生,他们负责整体组织与担任教学任务,队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高中生,也就是跟着见见世面打打杂,一路上颇受照顾。
那是我对西南山区的初印象——鸟语在风里穿梭,空气中草木缭香;满眼的苍莽滴翠那么美丽,但美丽之下的贫瘠着实令人心疼。
我们带了很多书去,是临行前大学校园里募捐到的。支教队到山下时,有村民开了辆小面包车来接,几个人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塞得满满当当。上山的路千回百转,弯弯绕绕,我晕车吐了两次,觉得连胆汁都要呕出来了。
后来抵达几间矮房,漏水的屋頂和透风的窗棂,宿舍安排的几张床铺都很有些年头了,女生们睡床,男生们只好去隔壁房间打地铺。
村子偏僻,没什么娱乐,傍晚吃过晚饭,其他人聚在教室里打牌,我跟彦君并肩坐在门口台阶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土阶很高,门槛很破,星空湛蓝通透,繁星缀成长河,是我们好多年不曾见过的样子。彦君专注地凝视穹隆,我也同他一起仰首。望着满目璀璨的长河,我无声地叹气。
彦君大抵是发现了我心情低落,试着开导我。可他真的很不会开导人,聊着聊着,话题总能绕到他心心念念的天文学上去,聊完我都觉得自己的纠结抑郁又加深了一层。
他说,人不能活在当下。相比拥有无穷可能的人类智慧,这个名为“当下”的世界,真的是太逼仄、太狭小、太平凡了。所以你眼光放远一点,就会觉得当下都是小事,不足为虑。
他说,只有天文学是真正能让你摆脱当下的学问,只要抬头仰望星空,你看到的是整个宇宙的生发、繁盛,乃至死亡。百万年前正在孕育的新太阳,十亿年前正在衰亡的老星系,甚至还有宇宙边缘留下的大爆炸初始的模样……就在你抬头的一刹那,纵横百亿光年扑面而来。更要命的是,这一切居然能被我们——这种生活在一颗小小行星上的一种卑微碳基生物所理解,而这种生物从抬头看星空到预言宇宙的命运,只用了区区几千年。从芥子里窥探星辰大海,从微秒间游遍古往今来,这就是天体物理的美妙之处。
他说,霍金去世的时候,很多人不懂物理却还是悼念霍金,至少证明大家心里知道什么是崇高和伟大。人类最终会敬仰的,就是那些超越繁琐世俗仰望星辰的人。
我很少听彦君一口气讲这么多话,微微转头,打量他的侧脸。这张脸从正面看其实没什么出众的,但换个角度就能看到,眉骨微隆,鼻梁高挺,自额头至下颌的线条起伏有致,饱满流畅。
听人说,眉骨与鼻骨俱挺拔的人都很坚毅。
彦君说的这些我不能全部认同,但我知道了,他是那个会在月亮与六便士中选择月亮的人。
3
从西南山区回来后,我果断选择了理科。
这个选择已经与优劣利弊没什么关系,因为选文就意味着从一个班级转移到另一个班级、从一个座位迁徙到另一个座位,就意味着离散。而某个瞬间,我下定决心,不能离开。
高三的学习异常艰苦。
这种艰苦不仅是躯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纵使身居安室、丰衣足食,我的精神总被一种顽固而峥嵘的力量所折磨,需要披荆斩棘方能前行。有一段时间我压力大到失眠,失眠了就爬起来做试卷,常常半夜一两点趴在台灯下清醒着头痛。后来妈妈实在心疼,拿药给我吃,又不敢给我多吃,就掰开每天半片,这样我才勉强能在晚上睡个整觉。
但苦的仿佛只有我。
彦君还是一副老样子,很专注,又不夸张。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像浅滩的鱼拼命地汲取空气,等有天攒足了力气,一转身就会游进无边汪洋,去征服星辰大海。
高三上学期中考试的成绩下来,我微微有些沮丧。
成绩没有多差,只是我这么咬紧牙关地拼命,进步却并不大。彦君拽过我的试卷,皱着眉头看了几分钟,开始把错题一道一道地讲给我。我注意力不太集中,听得有些心不在焉。彦君看我走神就按着肩膀把我拍回来,再走神再拍回来。数理化这三科,都是彦君给我讲明白的。
第二天早上一到教室,我发现桌上放着一本习题册,一看就是赶制的,笔记本是新的,内里用剪贴的形式归纳了物理化学两科各种难度的易考题型,每个大类又总结标注了详细的解题思维,可以举一反三的那种。 打开来,扉页夹着一张书签,书签上手写的字迹是彦君的:
“所有没能击垮我们的东西,都将使我们变得强大。”
我侧头怔怔看了他好半晌,憋出一句:“你,你昨晚没睡吧?这么厚一本做了多久啊?”
彦君云淡风轻地笑一下:“没多久。”
期末考试之前,我的焦虑再度达到顶峰。彦君也无话安慰我,除了尽可能多抽时间给我讲讲题,他并不能提供别的什么帮助。其实对我来说,无话胜千言,他坐在我身边,已经是最好的安慰。进考场之前他轻拍我的肩胛:“放轻松,考完請你看电影。”
大年初二那天我裹着超厚的羽绒服,坐在影院等《流浪地球》开场。这部刘慈欣短篇小说的影视化,彦君期待已久。室内暖气开得很足,我额上一层薄汗,手心微微濡湿,手忙脚乱地把羽绒服脱下来抱在怀里。
羽绒服挡住了我大部分身体,只露出肩颈以上的部分,让我看起来好像一只在雪堆后好奇张望的熊崽。彦君问我:“你要考哪里?”
我摇摇头:“没想好呢。这要等成绩出来再看吧……毕竟我对自己的成绩没什么把握。”
他欲言又止。影院里光线太暗,我看不清他的表情。
然后电影就开场了。
说实话真的很好看,全程我都能鲜明感觉到身旁彦君不可自抑的激动情绪。
“请不惜一切代价,重启苏拉威西赤道转向发动机。” 三万八千座推进器都做不到怎么办?把木星点燃。 三束火焰都无法抵达怎么办?我将开着空间站化作星辰。这一切的伟大在于——我知道宇宙如此广袤,我知道人类如此渺小,可那又怎么样呢?再渺小也不会屈服。
回家的路上彦君喋喋不休地评价:有瑕疵,不完美,但瑕不掩瑜,中国科幻终于在世界上发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声啼鸣,我们的科幻之路,终于站在了起点上。
我看得心满意足,也很为彦君开心。
但我的心思不全在这儿,有很重要的东西干扰了我,我特别想问他:“你激动的时候抓了我的手,你知道不?”
可我思前想后,没敢问。
天气真冷啊,偏偏我还没戴手套。
快到家的时候,彦君忽然又问我一遍:“你要考哪里?”
“不是说过了还没想好吗。”
彦君踯躅了一下,道:“那你……考不考虑北京的学校呢?”
我猛地抬头望着他,心里万千思绪翻涌。三载时光回转,流云聚作一瞬,我眨了下眼:“你猜,我当初为什么同意换座位?”
你猜。你猜我为什么选择学理科,你猜我为什么拼命努力。
猜对了,我随你去北京。
编辑/谭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