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机短信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而便利的传播渠道的同时,背后却凸显出了垃圾短信、涉嫌犯罪短信和强迫广告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分析了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并总结出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31-01
手机短信是移动通讯服务商为手机用户提供的一种将全球通数字手机与中文寻呼机的功能合二为一的增值服务。手机用户通过短信服务商的中转,可以接收或发送各种短信息。自2000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相继推出手机短信业务,手机短信开始风靡全国,仅2011年除夕当天,北京的手机用户共发送了近10亿条短信息,人均发送46条。可以说,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也就是说,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都会引起原有传播格局和人类社会(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也因其特性发挥着这样的影响。
一、手机短信传播的特性
手机短信的传播主要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人际传播行为就是指依赖手机短信这一特定媒介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手机短信传播行为其固有的人际传播特征非常突出。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短信的传播是传、受双方双向互动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个人成为信息的加工和传播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受监控,私密性好,信息反馈即时,机动性强。非面对面的短信交流,使传授双方更加敞开心扉。手机短信的上述特征使理想的人际空间建构得以成为可能,这也是人们使用手机短信的重要原因。其次手机短信的传授双方依附于原有的人际关系,具有可信度高的特点。这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特质。然而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情境的表达不全面。短信溝通双方看不到彼此,所以对对方的信息直观反映很难感受。传播的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
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首先短信服务商从单纯的人际传播中介演变成大众传播者,即面向大众的信息发送者。短信服务商不仅保证人际传播中个人特定信息的顺利传送之外,而且还做着新闻信息的编辑和制作工作。这就使得短信服务机构不再仅仅是人际传播活动的中继站,它能成为与报社、电台、电视台功能近似的新闻传播机构。其次,由于手机短信的使用者是无组织、不确定、数量巨大的分散个人,他们在共享短信服务商发布的公众信息时,就构成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再次手机短信的传播工具是现代化的通讯器材,具有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能保证信息及时高效地传播。而且,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大众传播,信息首先要经过服务商的筛选过滤和分类归纳,以备用户选择;而用户在接受公众信息的短信服务之前,也要在服务商提供的信息类别中进行选择定制,预定自己最感兴趣和急于了解的新闻信息,从而使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因此与其他的大众传媒相比,手机短信的受众接受率与信息有效利用率相对要高一些。
二、手机短信传播的特性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首先,手机短信给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格局带来冲击。相对于传统社会信息的传播,手机短信的特征和技术优势使其在传播中更加方便人们的信息交流,同时它也提升了受众的传播地位,使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传播关系更加平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媒介的社会主要信息源优势受到挑战。由于手机短信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因而在重大社会议题上往往能够抢先传统媒介一步,在社会传闻的传播中,手机短信传播的快捷性也容易使其成为传闻传播的首选媒介。第二,手机短信传播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地位。在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开辟的手机短信平台上,任何公众都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受众直接参与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并且可以主动、有选择的接收信息,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第三,手机短信传播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手机短信用户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信息的主要把关人的功能在弱化,社会信息的控制越来越难。
其次,手机短信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形成独特的“拇指”文化现象。
手机短信技术的改进带来了社会信息传播格局的变化,也在社会深层次中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即所谓的“拇指文化”。“拇指文化”在改变人际交往模式的同时,也凸显出了矛盾与危机,主要表现在:
第一,短信文化在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后,逐渐剥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接触;第二,短信沟通凭借的是文字和一些符号,缺少感情的互相交流,人际沟通很容易被异化,甚至出现粗俗化的倾向。第三,由于短信传播建立在熟人基础上,因此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引发“信息危机”。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是一种年轻的文化,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注定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其中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不是手机短信这种技术所能改变的,需要使用这些技术的人们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关键词: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31-01
手机短信是移动通讯服务商为手机用户提供的一种将全球通数字手机与中文寻呼机的功能合二为一的增值服务。手机用户通过短信服务商的中转,可以接收或发送各种短信息。自2000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相继推出手机短信业务,手机短信开始风靡全国,仅2011年除夕当天,北京的手机用户共发送了近10亿条短信息,人均发送46条。可以说,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也就是说,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都会引起原有传播格局和人类社会(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也因其特性发挥着这样的影响。
一、手机短信传播的特性
手机短信的传播主要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人际传播行为就是指依赖手机短信这一特定媒介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手机短信传播行为其固有的人际传播特征非常突出。首先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短信的传播是传、受双方双向互动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个人成为信息的加工和传播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受监控,私密性好,信息反馈即时,机动性强。非面对面的短信交流,使传授双方更加敞开心扉。手机短信的上述特征使理想的人际空间建构得以成为可能,这也是人们使用手机短信的重要原因。其次手机短信的传授双方依附于原有的人际关系,具有可信度高的特点。这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特质。然而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情境的表达不全面。短信溝通双方看不到彼此,所以对对方的信息直观反映很难感受。传播的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
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首先短信服务商从单纯的人际传播中介演变成大众传播者,即面向大众的信息发送者。短信服务商不仅保证人际传播中个人特定信息的顺利传送之外,而且还做着新闻信息的编辑和制作工作。这就使得短信服务机构不再仅仅是人际传播活动的中继站,它能成为与报社、电台、电视台功能近似的新闻传播机构。其次,由于手机短信的使用者是无组织、不确定、数量巨大的分散个人,他们在共享短信服务商发布的公众信息时,就构成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再次手机短信的传播工具是现代化的通讯器材,具有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能保证信息及时高效地传播。而且,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大众传播,信息首先要经过服务商的筛选过滤和分类归纳,以备用户选择;而用户在接受公众信息的短信服务之前,也要在服务商提供的信息类别中进行选择定制,预定自己最感兴趣和急于了解的新闻信息,从而使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因此与其他的大众传媒相比,手机短信的受众接受率与信息有效利用率相对要高一些。
二、手机短信传播的特性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首先,手机短信给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格局带来冲击。相对于传统社会信息的传播,手机短信的特征和技术优势使其在传播中更加方便人们的信息交流,同时它也提升了受众的传播地位,使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传播关系更加平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媒介的社会主要信息源优势受到挑战。由于手机短信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因而在重大社会议题上往往能够抢先传统媒介一步,在社会传闻的传播中,手机短信传播的快捷性也容易使其成为传闻传播的首选媒介。第二,手机短信传播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地位。在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开辟的手机短信平台上,任何公众都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受众直接参与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并且可以主动、有选择的接收信息,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第三,手机短信传播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手机短信用户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信息的主要把关人的功能在弱化,社会信息的控制越来越难。
其次,手机短信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形成独特的“拇指”文化现象。
手机短信技术的改进带来了社会信息传播格局的变化,也在社会深层次中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即所谓的“拇指文化”。“拇指文化”在改变人际交往模式的同时,也凸显出了矛盾与危机,主要表现在:
第一,短信文化在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后,逐渐剥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接触;第二,短信沟通凭借的是文字和一些符号,缺少感情的互相交流,人际沟通很容易被异化,甚至出现粗俗化的倾向。第三,由于短信传播建立在熟人基础上,因此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引发“信息危机”。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是一种年轻的文化,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注定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其中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不是手机短信这种技术所能改变的,需要使用这些技术的人们和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