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教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教师难教好,学生难写好。的确,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師讲得费劲,学生却无动于衷,无从下笔,作文反而成了学生们望而生畏的科目,到至小学生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一道难关。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情感
李大钊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作文章”。一篇文章的好坏可以体现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这也使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作文的教学。而在当今新形式下,语文科目在大部分学生眼中普遍认为是基础学科,对作文学习也不是很重视,最后到至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无从下笔,不知作文写什么?就算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勉强写出一篇文章,不是内容空洞就是不知在表述什么?对于此种现像,下面就个人观点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一、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潜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中国教育史上,从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 ”,到陶行知的教育与生活理论,无不渗透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因为长期以来的应试制度使教师们重于应试。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写作文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应试的根本压力,让学生对写作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因 “不会”而“怕写”,因“怕写”而“厌烦”,因“厌烦”而“不会”的周而复始,到现在,演变成在作文教与学中,老师感觉难教,学生感受难写。如果我们深思学生的学习心理,我想,许多老师会同意我的看法,那就是:首先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下功夫。
对刚刚接触到作文的小学生,本身对写作文就有一种神秘感。学生们会想:“能写一篇好作文该多高兴啊,如果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作家是多么荣誉的事”!但是又会想“写作文要怎样才能写好呢?是不是很难呢”? 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一方面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一方面又害怕写不好反而影响了学习成绩。老师在这时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不断写作,不是严格的要求作文标准,而是放低要求,宽容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写作。“到底要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呀?”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你怎样想就怎样写,写什么都能把作文写好!”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倾吐,学生才会不断地熟悉写作的程序,从而缩短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看似神秘的面纱。引导学生能够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学生这时会高兴地说:“原来写作文也是这么容易!”学生不怕写作文了,下次再写作文就会积极参与。
二、培养学生日记写作,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我们都知道,宽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产生创新力和积极学习的情感。日记,顾名思义就是对每天所见所闻的记事,是学生对生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记载,是学生个体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书面描述,是学生作文写作有利与广泛的素材积累。不要认为他们是小学生、小孩子,他们经常会有很多我们自认为成熟的人所不能想到的奇事。但他们这些想法在家长、老师面前大多是不敢说出来的想法,更不要说是在课堂。由于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更是一个信息飞速传播和共享的社会,我们以前所学所见永远落后于现在时。而现在的学生对于课内的知识可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但一些意见不想或不能对他人说,正好可以通过日记来表述。通过写作日记,学生对日常生活不仅有诉说的舞台,还对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其心灵处于一种有目的且又无压力的轻松状态,一个宽广轻松又让人自由驰骋的写作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真实的表述。
只要当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了,教师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对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像中国加入WTO一样是“双赢”的。通过日记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作文中不时表露。
三、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为写作打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导致质的升华。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作与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教师只有不断的引导、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并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要求他们熟读背诵,并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等有趣的互动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在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如: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在旅游或外出时用心观察所见所闻并做好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帮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写作素材。通过这样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与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内容也能生动充实起来。
当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后,如何引导他们写好作文呢?首先,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广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什么”?“什么小事”之类的题目,让学生有广泛的素材和选择空间,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其次,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参加过的秋游活动,帮助他们回忆见过的景物,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内容丰富也比较真实。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会充实,才有内涵。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写作,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只有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等,才会写出真切生动,充满感情的作文,才会学好、写好作文。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情感
李大钊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作文章”。一篇文章的好坏可以体现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这也使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作文的教学。而在当今新形式下,语文科目在大部分学生眼中普遍认为是基础学科,对作文学习也不是很重视,最后到至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无从下笔,不知作文写什么?就算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勉强写出一篇文章,不是内容空洞就是不知在表述什么?对于此种现像,下面就个人观点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一、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潜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中国教育史上,从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 ”,到陶行知的教育与生活理论,无不渗透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因为长期以来的应试制度使教师们重于应试。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写作文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应试的根本压力,让学生对写作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因 “不会”而“怕写”,因“怕写”而“厌烦”,因“厌烦”而“不会”的周而复始,到现在,演变成在作文教与学中,老师感觉难教,学生感受难写。如果我们深思学生的学习心理,我想,许多老师会同意我的看法,那就是:首先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下功夫。
对刚刚接触到作文的小学生,本身对写作文就有一种神秘感。学生们会想:“能写一篇好作文该多高兴啊,如果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作家是多么荣誉的事”!但是又会想“写作文要怎样才能写好呢?是不是很难呢”? 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一方面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一方面又害怕写不好反而影响了学习成绩。老师在这时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不断写作,不是严格的要求作文标准,而是放低要求,宽容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写作。“到底要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呀?”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你怎样想就怎样写,写什么都能把作文写好!”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倾吐,学生才会不断地熟悉写作的程序,从而缩短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看似神秘的面纱。引导学生能够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学生这时会高兴地说:“原来写作文也是这么容易!”学生不怕写作文了,下次再写作文就会积极参与。
二、培养学生日记写作,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我们都知道,宽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产生创新力和积极学习的情感。日记,顾名思义就是对每天所见所闻的记事,是学生对生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记载,是学生个体情感和生活体验的书面描述,是学生作文写作有利与广泛的素材积累。不要认为他们是小学生、小孩子,他们经常会有很多我们自认为成熟的人所不能想到的奇事。但他们这些想法在家长、老师面前大多是不敢说出来的想法,更不要说是在课堂。由于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更是一个信息飞速传播和共享的社会,我们以前所学所见永远落后于现在时。而现在的学生对于课内的知识可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但一些意见不想或不能对他人说,正好可以通过日记来表述。通过写作日记,学生对日常生活不仅有诉说的舞台,还对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其心灵处于一种有目的且又无压力的轻松状态,一个宽广轻松又让人自由驰骋的写作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真实的表述。
只要当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了,教师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对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像中国加入WTO一样是“双赢”的。通过日记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作文中不时表露。
三、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为写作打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导致质的升华。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作与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教师只有不断的引导、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并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要求他们熟读背诵,并学以致用。在课堂上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等有趣的互动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积累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在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如: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在旅游或外出时用心观察所见所闻并做好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又帮助他们从生活中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写作素材。通过这样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与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内容也能生动充实起来。
当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后,如何引导他们写好作文呢?首先,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广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什么”?“什么小事”之类的题目,让学生有广泛的素材和选择空间,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其次,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参加过的秋游活动,帮助他们回忆见过的景物,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内容丰富也比较真实。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作文才会充实,才有内涵。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写作,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只有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等,才会写出真切生动,充满感情的作文,才会学好、写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