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将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
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精神,我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挪动一寸地方是说明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没动,我却认为有动的地方,请同学们看图找出动之所在。这意外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寻根问底。经过观察思考,学生们发现了动之所在:手(左手握住一把土,右手托住下巴)、眼(带着仇恨的目光射向敌人)。紧接着老师又问:他为什么这样动?这些细小的动作体现了什么?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在观察讨论过程中调节了班级气氛,学生容易提起兴趣来。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激发他们再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从而获得更多的答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3、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并终生受用。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2、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4、阅读卫生习惯。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将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
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了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精神,我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挪动一寸地方是说明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没动,我却认为有动的地方,请同学们看图找出动之所在。这意外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寻根问底。经过观察思考,学生们发现了动之所在:手(左手握住一把土,右手托住下巴)、眼(带着仇恨的目光射向敌人)。紧接着老师又问:他为什么这样动?这些细小的动作体现了什么?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在观察讨论过程中调节了班级气氛,学生容易提起兴趣来。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激发他们再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从而获得更多的答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
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3、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并终生受用。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2、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
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4、阅读卫生习惯。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