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改革,二是教材改革,三是课堂教学改革。目前,课程改了,教材也改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今天,笔者从一堂研究课中看到,要切切实实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来“唱”,课堂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关键词:学生;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33-02
“课改”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改革,二是教材改革,三是课堂教学改革。目前,课程改了,教材也改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跟上了形势的发展,是否也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呢?大家都被窝里眨眼——自己明白。
我们学校按照县教委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作了周密部署,并且全方位启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乐鹏老师以《春酒》一课给大家作了示范,这堂课从总体来说是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符合新课改要求,是成功的课,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从这堂研究课中,我们也得到了以下几点启迪:
一、教师要大胆“放手”
1.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改革了的课堂教学,阅读文本是不会变的,“读书”关键就是要“读”,学生不熟悉内容,何谈其他呢?乐老师虽然作了课前预习,但在课堂上还应该加强阅读,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感悟。
2.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问题,主动探索新知识,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寻找规律,建构知识结构体系。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这也是我们最棘手的部分。不怕课堂乱,就怕乱而无法收。乐老师就放得好,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提得有质有量,老师又把关键的几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发言是争先恐后,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得以启迪,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值得注意的是师与生、生与生关系的融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要切实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三不讲”是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没问题不讲,学生有问题在讨论之前不讲。
二、课堂要让学生来“唱”
教师应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说做到全员参与,但也要有80%及以上的学生在动才行。我们过去的课是老师“唱”还是学生“唱”,大家心中有数。我们看到乐老师这堂课学生参与并且动起来了的也只有60%左右。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必须下深水,把“录音机”变为“播音机”,让学生“唱”起来。
三、课堂要有结果“生成”
知识的生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是学习的对象,知识的生成则是一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在导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课中和课后的知识生成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地方,要研究的地方。
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对抗质疑,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在这种课堂气氛中一般更能有新的生成。所以,我们认为知识的生成,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调动学生,创设环境,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对抗质疑。乐老师对知识的生成作了尝试,解决“作者写了家乡的哪几种美?”和探讨文中细节描写时,课堂确实有动态生成的精彩,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要做到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活而不乱。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生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这时乐老师如果充分利用写字板,把各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再让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课堂的“生成”将会更加精彩。
老师们要注意,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针对同一个话题学生之间产生对抗质疑,虽然许多问题可以在对抗质疑中解决,但还是有某些难题可能得不到最佳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去探讨,通过科研小组,即兴趣小组来实现,通过不同课题的研究来实现,从政治、生物和化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合作探讨,实现知识的深化拓展。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解决在课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将课后与课中有效整合,从中培养综合性、创新性思维方法。
这次活动,我们把“砖”抛出来了,能否引出“玉”来,这就要看大家的了,只要同志们积极行动起来,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一定能够迈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
[1]苏春景.《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根源与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1.8.(P.45-48).
周昭文,男,现年54岁,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重庆市忠县教育学会会员,1978年8月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至今,现任重庆市忠县马灌初级中学校教科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教研成果显著,有30多篇论文获国家、市、县级奖励,曾多次受到中共忠县县委、忠县人民政府“嘉奖”。
关键词:学生;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33-02
“课改”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改革,二是教材改革,三是课堂教学改革。目前,课程改了,教材也改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跟上了形势的发展,是否也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呢?大家都被窝里眨眼——自己明白。
我们学校按照县教委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作了周密部署,并且全方位启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乐鹏老师以《春酒》一课给大家作了示范,这堂课从总体来说是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符合新课改要求,是成功的课,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从这堂研究课中,我们也得到了以下几点启迪:
一、教师要大胆“放手”
1.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改革了的课堂教学,阅读文本是不会变的,“读书”关键就是要“读”,学生不熟悉内容,何谈其他呢?乐老师虽然作了课前预习,但在课堂上还应该加强阅读,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感悟。
2.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问题,主动探索新知识,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寻找规律,建构知识结构体系。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这也是我们最棘手的部分。不怕课堂乱,就怕乱而无法收。乐老师就放得好,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提得有质有量,老师又把关键的几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发言是争先恐后,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得以启迪,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值得注意的是师与生、生与生关系的融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要切实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三不讲”是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没问题不讲,学生有问题在讨论之前不讲。
二、课堂要让学生来“唱”
教师应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说做到全员参与,但也要有80%及以上的学生在动才行。我们过去的课是老师“唱”还是学生“唱”,大家心中有数。我们看到乐老师这堂课学生参与并且动起来了的也只有60%左右。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必须下深水,把“录音机”变为“播音机”,让学生“唱”起来。
三、课堂要有结果“生成”
知识的生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是学习的对象,知识的生成则是一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在导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课中和课后的知识生成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地方,要研究的地方。
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对抗质疑,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在这种课堂气氛中一般更能有新的生成。所以,我们认为知识的生成,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调动学生,创设环境,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对抗质疑。乐老师对知识的生成作了尝试,解决“作者写了家乡的哪几种美?”和探讨文中细节描写时,课堂确实有动态生成的精彩,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要做到这样,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活而不乱。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生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这时乐老师如果充分利用写字板,把各组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再让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课堂的“生成”将会更加精彩。
老师们要注意,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针对同一个话题学生之间产生对抗质疑,虽然许多问题可以在对抗质疑中解决,但还是有某些难题可能得不到最佳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去探讨,通过科研小组,即兴趣小组来实现,通过不同课题的研究来实现,从政治、生物和化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合作探讨,实现知识的深化拓展。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解决在课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将课后与课中有效整合,从中培养综合性、创新性思维方法。
这次活动,我们把“砖”抛出来了,能否引出“玉”来,这就要看大家的了,只要同志们积极行动起来,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一定能够迈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
[1]苏春景.《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根源与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1.8.(P.45-48).
周昭文,男,现年54岁,中共党员,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重庆市忠县教育学会会员,1978年8月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至今,现任重庆市忠县马灌初级中学校教科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教研成果显著,有30多篇论文获国家、市、县级奖励,曾多次受到中共忠县县委、忠县人民政府“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