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一年级新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增强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人才不断提出要求,教育教学的改善不得不与时俱进。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理念是其中一种,并迅速被各院校运用于课堂中,取得了不俗成效。笔者尝试将对分课堂和教育云平台相结合,把信息技术融合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提升了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一、对分课堂及其特点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一种新型教法。简而言之,对分课堂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简称为PAD课堂。其中,讲授和讨论安排在课堂上,并且时间是错开的,而内化和吸收的过程则安排在课后。对分课堂上,教师通常只做引导性、框架式讲授,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内化吸收所讲授的内容。对分课堂与其他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无须预习,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教师讲授为开端。核心是在教师精讲留白,留出时间让学生独自学习、内化吸收、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与同伴切磋,解决低层次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大家遇到的共性问题统一答疑解惑、拓展提高。
二、对分课堂中可应用的云平台
1.考试酷平台
考试酷平台是一款基于云技术的电子作业和在线考试系统。它可实现网上自测、模拟考试、电子作业、自动评分、阅卷和成绩管理等多项功能,非常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部分的复习巩固。教师和学生只需注册好账号,然后学生登入教师提前创建好的班级,在教师导入好试题资源的前提下,学生可在平台里随时随地完成自测或作业,提交后还可以立即查看分数和解析;对于教师也非常便捷,教师可以在平台里发布电子作业,通过“考试酷”的自动评析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2.蓝墨云班课平台
蓝墨云班课平台(下称云班课)是一款教师利用智能设备开展翻转课堂和课内外互动的免费移动教学平台。教师在云班课创建自己的班课空间后,可上传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声音、视频等。学生登入平台并加入教师创建的班课后便可畅游里面的所有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将需要的教学资源即时推送给学生;还可以采取随机选人和主动抢答等方式进行课堂提问、实时讨论、头脑风暴、教学反馈等互动交流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个体差异不均衡
学生入学前受原学校重视程度、家庭教育水平及个人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导致教学顾此失彼。
2.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目前本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课堂演示 上机实验 考证刷题三部分组成。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
3.培养目标定位不高
为提高考证通过率,很多教师授课时容易围绕考证的内容展开,对于非考证知识一带而过或忽略,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应用
本研究选取本校2019级网络1班和模具班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班级人数分别为53人和48人。选用的教材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 office 2010)。结合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的考证要求,笔者将全书重构为两大部分,分别是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
理论教学对应的是考证选择题,上机实验对应的是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以及上网题等5个项目的实操,所有内容教学安排在一个学期,第二学期主要为复习鞏固。第一学期共计20周,总共80学时(含复习考核),每周2次课,每次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上机实验44学时,在机房授课。按照云平台与对分课堂结合的模式,笔者把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扩展成“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课后巩固”四个步骤,基本教学流程采取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方式。其中内化吸收和课后巩固采取线上的形式,其他两个环节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结合学情,依托云班课和考试酷平台,上传相应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这些资料包括项目学习任务单、PPT课件、微课、视频、电子阅读材料和专题练习与综合测试等。课前,教师将当堂授课内容的教学资源发布到云班课平台,供学生随时自主在线学习,为线下更深入地思考、讨论和交流做好准备。
接下来是线下课堂。以项目三应聘自荐书的制作(Word 2010)为例:
第1课时,项目的导入。教师首先提出项目的背景,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荐书如何实现。其次是项目的分析,指出把握自荐书的封面设计、个人简历设计和自荐书信函等关键要点以及通过简单的操作演示介绍项目制作的关键步骤。最后是展示效果图并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并尝试制作,课后将相关资源上传至云平台供学生延续学习并内化吸收。
第2、3、4课时,项目的酝酿。精讲项目中相关技能点的用法和操作。教师将当前项目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形成任务清单(见表1)。课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尝试操作完成。课后学生通过云班课上传的当堂的任务单、微课、课件等学习资源及时复习并完成作业,实现内化吸收本周所学的知识。
第5、6、7、8课时,项目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项目的制作流程,组织学生对照项目要求和课下收集的素材进行作品创作的合作探究活动。教师巡视从旁指导,并及时解答和点评学生遇到的问题。作品完成后组织学生上传至云班课指定区域展示,再进行简短的评价(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互评),以此让学生通过他人的项目成果借鉴经验、发现不足,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后要求继续完善作品并上传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与交流。
第9、10、11、12课时,检验考证水平。每节课开端教师组织学生登陆无忧仿真模拟软件抽取指定的题目自检,学生可以借助模拟软件的纠错功能和播放演示,提高做题的准确率。课堂结束前10分钟开始讨论同学们遇到的问题,遇到共性的问题统一讲解。若还有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的可在指定的时间段内留言到云班课的直播讨论群里求助。
五、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对分课堂实施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堂上采取了教育云平台 对分课堂理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牢固,提高了计算机的基本素养和实操水平。
2019—2020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该教法的效果,问卷有效回收率100%。其中,91.2%的学生认为此种学习模式能帮助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82.6%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对有备而来的讨论更能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86.2%的学生认为教育云平台的互动功能,能帮助他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与其他同学交换知识和创意,有助于自身作品的创作和发挥。由此可见,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对分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成效。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对分课堂的新教法,一方面保留了知识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传统做法;另一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内化时间,教学成效水到渠成。但是这种新教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教师的信息教学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具备视频录制和编辑技术,制作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视频、图片、课件等内容,否则,就要花时间多渠道搜寻相关的学习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角色的转换,组织学生讨论大部分遇到的疑难问题或操作并给出参考的意见,个别问题提供个性化指导。还有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汇报和成果展示环节,总是由比较活跃或者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负责。为了避免学生形成这种固定模式的组内分工协作,教师要做好管理工作,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督促每位学生都能高效地参与对分课堂的讨论中,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获得全面均衡的提升。
责任编辑
一、对分课堂及其特点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一种新型教法。简而言之,对分课堂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简称为PAD课堂。其中,讲授和讨论安排在课堂上,并且时间是错开的,而内化和吸收的过程则安排在课后。对分课堂上,教师通常只做引导性、框架式讲授,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内化吸收所讲授的内容。对分课堂与其他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无须预习,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教师讲授为开端。核心是在教师精讲留白,留出时间让学生独自学习、内化吸收、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与同伴切磋,解决低层次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大家遇到的共性问题统一答疑解惑、拓展提高。
二、对分课堂中可应用的云平台
1.考试酷平台
考试酷平台是一款基于云技术的电子作业和在线考试系统。它可实现网上自测、模拟考试、电子作业、自动评分、阅卷和成绩管理等多项功能,非常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部分的复习巩固。教师和学生只需注册好账号,然后学生登入教师提前创建好的班级,在教师导入好试题资源的前提下,学生可在平台里随时随地完成自测或作业,提交后还可以立即查看分数和解析;对于教师也非常便捷,教师可以在平台里发布电子作业,通过“考试酷”的自动评析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2.蓝墨云班课平台
蓝墨云班课平台(下称云班课)是一款教师利用智能设备开展翻转课堂和课内外互动的免费移动教学平台。教师在云班课创建自己的班课空间后,可上传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声音、视频等。学生登入平台并加入教师创建的班课后便可畅游里面的所有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云班课将需要的教学资源即时推送给学生;还可以采取随机选人和主动抢答等方式进行课堂提问、实时讨论、头脑风暴、教学反馈等互动交流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个体差异不均衡
学生入学前受原学校重视程度、家庭教育水平及个人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导致教学顾此失彼。
2.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目前本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课堂演示 上机实验 考证刷题三部分组成。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
3.培养目标定位不高
为提高考证通过率,很多教师授课时容易围绕考证的内容展开,对于非考证知识一带而过或忽略,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应用
本研究选取本校2019级网络1班和模具班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班级人数分别为53人和48人。选用的教材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 office 2010)。结合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的考证要求,笔者将全书重构为两大部分,分别是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
理论教学对应的是考证选择题,上机实验对应的是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以及上网题等5个项目的实操,所有内容教学安排在一个学期,第二学期主要为复习鞏固。第一学期共计20周,总共80学时(含复习考核),每周2次课,每次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上机实验44学时,在机房授课。按照云平台与对分课堂结合的模式,笔者把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扩展成“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课后巩固”四个步骤,基本教学流程采取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方式。其中内化吸收和课后巩固采取线上的形式,其他两个环节采用对分课堂的形式。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结合学情,依托云班课和考试酷平台,上传相应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这些资料包括项目学习任务单、PPT课件、微课、视频、电子阅读材料和专题练习与综合测试等。课前,教师将当堂授课内容的教学资源发布到云班课平台,供学生随时自主在线学习,为线下更深入地思考、讨论和交流做好准备。
接下来是线下课堂。以项目三应聘自荐书的制作(Word 2010)为例:
第1课时,项目的导入。教师首先提出项目的背景,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荐书如何实现。其次是项目的分析,指出把握自荐书的封面设计、个人简历设计和自荐书信函等关键要点以及通过简单的操作演示介绍项目制作的关键步骤。最后是展示效果图并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并尝试制作,课后将相关资源上传至云平台供学生延续学习并内化吸收。
第2、3、4课时,项目的酝酿。精讲项目中相关技能点的用法和操作。教师将当前项目分解成几个小任务,形成任务清单(见表1)。课上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尝试操作完成。课后学生通过云班课上传的当堂的任务单、微课、课件等学习资源及时复习并完成作业,实现内化吸收本周所学的知识。
第5、6、7、8课时,项目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项目的制作流程,组织学生对照项目要求和课下收集的素材进行作品创作的合作探究活动。教师巡视从旁指导,并及时解答和点评学生遇到的问题。作品完成后组织学生上传至云班课指定区域展示,再进行简短的评价(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互评),以此让学生通过他人的项目成果借鉴经验、发现不足,逐渐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后要求继续完善作品并上传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与交流。
第9、10、11、12课时,检验考证水平。每节课开端教师组织学生登陆无忧仿真模拟软件抽取指定的题目自检,学生可以借助模拟软件的纠错功能和播放演示,提高做题的准确率。课堂结束前10分钟开始讨论同学们遇到的问题,遇到共性的问题统一讲解。若还有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的可在指定的时间段内留言到云班课的直播讨论群里求助。
五、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对分课堂实施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堂上采取了教育云平台 对分课堂理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牢固,提高了计算机的基本素养和实操水平。
2019—2020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该教法的效果,问卷有效回收率100%。其中,91.2%的学生认为此种学习模式能帮助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82.6%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对有备而来的讨论更能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86.2%的学生认为教育云平台的互动功能,能帮助他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与其他同学交换知识和创意,有助于自身作品的创作和发挥。由此可见,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对分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成效。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对分课堂的新教法,一方面保留了知识讲授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传统做法;另一方面给了学生充分的内化时间,教学成效水到渠成。但是这种新教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教师的信息教学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具备视频录制和编辑技术,制作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视频、图片、课件等内容,否则,就要花时间多渠道搜寻相关的学习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角色的转换,组织学生讨论大部分遇到的疑难问题或操作并给出参考的意见,个别问题提供个性化指导。还有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汇报和成果展示环节,总是由比较活跃或者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负责。为了避免学生形成这种固定模式的组内分工协作,教师要做好管理工作,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督促每位学生都能高效地参与对分课堂的讨论中,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获得全面均衡的提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