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理论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与当今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过硬、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严重脱节。导致这一问题根源在于经管类专业现有的实训教学范式,改革和創新实训课程教学范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实训课程“项目化”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实训课程;项目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01-02
一、实训课程“项目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指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实训课程“项目化”管理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院校创新实训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实训课程“项目化”的内涵
实训课程“项目化”,即通过调查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项目化管理理论,把实训课程作为“项目”进行管理。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种团队环境(即项目开发小组)下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特定项目的设计、实施及管理,让学生从亲自经历中获得经验和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项目化教学具有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评价等特点,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二)实训课程“项目化”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协作及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从真实事件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主动而自然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的适当“情境”。实训课程“项目化”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二、实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应该成为面向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目标。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训课程“项目化”管理适应了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同时符合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实训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项目组的调查,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全国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管类专业,经管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占到15%以上。同时我们发现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实施效果很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一)实验实训师资严重缺乏。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经管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本身专业技能较弱,另一方面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容易,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做实验实训。
(二)校内实训基地严重不足,且多数是计算机模拟的。除工商类大学外,大部分高校经管实验实训场地较少,而且多数是计算机模拟的,只能起到理论教学的验证性补充。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作用有限。据调查显示,48.6%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认为求职时困扰他们的首要因素是缺乏实践经验。
(三)校外实训有效训练不足,实训效果不理想。校外企事业单位大多愿意为高校建立实习基地,但大多单位是以使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几乎不可能按照学生专业发展要求进行训练,学生获得的只是经验等一些感性认识。
(四)实训教学设置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目前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训项目不全面,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五)实训教学考核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考评标准。目前几乎所有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考核均不太科学、全面和系统,缺乏科学的考评标准。
(六)实训教学过程中没有用具体的项目将能力目标细化、没有制定项目实施评价标准、没有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项目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等,导致实训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果。
实训课程的缺乏与设置的不科学,导致经管类专业培养的理论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与当今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过硬、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严重脱节,从而也失去了就业竞争力。改革和创新实训课程教学范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热点。
三、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由于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强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故实训的形式、内容、要求与传统实验、课程设计、实习都有较大差异。
(一)甄选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设计即符合本专业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选择,原则上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项目的职业性;以能力为本位,突出项目的可测性;以专业为基础,突出项目的应用性。
(二)制定实施方案
实训项目实施主要包括实训项目实施的计划、步骤;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方案;项目实施需要的外部环境;实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如何转变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等。 (三)构建效果评价机制
实训课程“项目化”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达到以下要求:一要突出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二要能客观的评价项目实施的效果;三要能公平、公正的量化学生谈判能力。
评价机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构建:一是对教学文件的检查(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课程讲义等文件检查,要求检查者专业相关、态度端正、观察到位);二是实训教学情境布置的评量(包括“硬情境”和“软情境”);三是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评价和课外监管(主要包括团队协作和竞争模式及评分;角色模拟操练模式运作及评分;作品设计模式运作及评分;期末综合评价);四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从教学思维、教学组织和教学状态三个方面进行)。
(四)构建信息反馈机制
通过建立信息化反馈机制,收集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优点、存在问题和改进的建议等),来完善该项目。一是建立教师信息反馈机制。收集教师对实训过程意见和建议;二是建立实训学生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收集实训生对“项目化”实施的有关信息,总结经验,完善实训方案;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技术需求,为实训内容的调整,实训项目的选择提供导向,从而让实训项目更好地发挥作用,尽快地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未来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五)构建全程监控体系
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控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建立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采取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层面上对教育和教学工作进行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根据管理职能和工作任务,编制、完善“任务指导书”、“质量控制指导书”等质量管理文件,落实各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和运行质量的监控。
四、实训课程“项目化”的实施效果与应用前景
(一)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效果
1、学生的素质显著提高
项目实施以来,我校工商管理类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近年来研究生录取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居全校榜首。2011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7篇;学生优秀毕业论文13篇;学生职业资格考试过关率均在75%以上,80%的学生至少具有1个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获得导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市场营销师等资格证书人数达121人。2008年以来,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全国2银3铜,重庆赛区3金2银4铜的好成绩。在2010年和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重庆赛区)选拔赛中共获本科组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2、社会影响力逐渐显现
(1)本成果得到了专家肯定。中国人民大学经管院副院长郭国庆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大红教授、重庆工商大学赵小鲁教授等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成果的推广实施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本成果得到社会媒体积极评价。《重庆青年报》、《重庆晚报》、《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网等媒体进行了积极的宣传报道。
(3)本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重庆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绍碧、重庆凯元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孟迁、温州华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步光、百事达汽车销售公司涪陵分公司总经理张志勇等一些就业单位老总评价我們毕业生是:角色转变快,动手能力强,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高。
(4)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给予高度评价。涪陵区蔺市镇人民政府、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涪陵支行、涪陵区规划展览馆等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给予高度评价
(5)本成果在我校和兄弟院校间交流应用。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资环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经管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先后来学院交流、考察和调研。
(二)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预期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普通本科人才技术能力要求的增强,地方院校本科学生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的共识。通过“学校(项目化实训)+社会(见习、实习)+社会(职业证书、SYB就业证书)”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硬”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成为众多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本成果的预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雷海艳,张军论.商务谈判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6.
[2]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刘幼昕,骆东奇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2).
[4]刘俊和.构建校企一体化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5]梁小婉.探索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6]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黄卫伟译.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陈玉华.校企合作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8]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9]魏玲.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实训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11)中.
[10]李长本,蒋玲莉.加强实训教学建设突出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关键词:实训课程;项目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01-02
一、实训课程“项目化”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指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实训课程“项目化”管理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院校创新实训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实训课程“项目化”的内涵
实训课程“项目化”,即通过调查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项目化管理理论,把实训课程作为“项目”进行管理。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种团队环境(即项目开发小组)下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特定项目的设计、实施及管理,让学生从亲自经历中获得经验和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项目化教学具有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评价等特点,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二)实训课程“项目化”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协作及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从真实事件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主动而自然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的适当“情境”。实训课程“项目化”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二、实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应该成为面向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目标。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训课程“项目化”管理适应了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同时符合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实训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项目组的调查,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全国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管类专业,经管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占到15%以上。同时我们发现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实施效果很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一)实验实训师资严重缺乏。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经管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本身专业技能较弱,另一方面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容易,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做实验实训。
(二)校内实训基地严重不足,且多数是计算机模拟的。除工商类大学外,大部分高校经管实验实训场地较少,而且多数是计算机模拟的,只能起到理论教学的验证性补充。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作用有限。据调查显示,48.6%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认为求职时困扰他们的首要因素是缺乏实践经验。
(三)校外实训有效训练不足,实训效果不理想。校外企事业单位大多愿意为高校建立实习基地,但大多单位是以使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几乎不可能按照学生专业发展要求进行训练,学生获得的只是经验等一些感性认识。
(四)实训教学设置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目前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训项目不全面,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五)实训教学考核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考评标准。目前几乎所有经管类专业实训课程考核均不太科学、全面和系统,缺乏科学的考评标准。
(六)实训教学过程中没有用具体的项目将能力目标细化、没有制定项目实施评价标准、没有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项目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等,导致实训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果。
实训课程的缺乏与设置的不科学,导致经管类专业培养的理论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与当今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过硬、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严重脱节,从而也失去了就业竞争力。改革和创新实训课程教学范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热点。
三、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由于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强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故实训的形式、内容、要求与传统实验、课程设计、实习都有较大差异。
(一)甄选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设计即符合本专业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选择,原则上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项目的职业性;以能力为本位,突出项目的可测性;以专业为基础,突出项目的应用性。
(二)制定实施方案
实训项目实施主要包括实训项目实施的计划、步骤;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方案;项目实施需要的外部环境;实训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如何转变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等。 (三)构建效果评价机制
实训课程“项目化”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达到以下要求:一要突出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二要能客观的评价项目实施的效果;三要能公平、公正的量化学生谈判能力。
评价机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构建:一是对教学文件的检查(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课程讲义等文件检查,要求检查者专业相关、态度端正、观察到位);二是实训教学情境布置的评量(包括“硬情境”和“软情境”);三是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评价和课外监管(主要包括团队协作和竞争模式及评分;角色模拟操练模式运作及评分;作品设计模式运作及评分;期末综合评价);四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从教学思维、教学组织和教学状态三个方面进行)。
(四)构建信息反馈机制
通过建立信息化反馈机制,收集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优点、存在问题和改进的建议等),来完善该项目。一是建立教师信息反馈机制。收集教师对实训过程意见和建议;二是建立实训学生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收集实训生对“项目化”实施的有关信息,总结经验,完善实训方案;三是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技术需求,为实训内容的调整,实训项目的选择提供导向,从而让实训项目更好地发挥作用,尽快地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未来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五)构建全程监控体系
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控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建立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采取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层面上对教育和教学工作进行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根据管理职能和工作任务,编制、完善“任务指导书”、“质量控制指导书”等质量管理文件,落实各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和运行质量的监控。
四、实训课程“项目化”的实施效果与应用前景
(一)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效果
1、学生的素质显著提高
项目实施以来,我校工商管理类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近年来研究生录取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居全校榜首。2011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7篇;学生优秀毕业论文13篇;学生职业资格考试过关率均在75%以上,80%的学生至少具有1个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获得导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市场营销师等资格证书人数达121人。2008年以来,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全国2银3铜,重庆赛区3金2银4铜的好成绩。在2010年和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重庆赛区)选拔赛中共获本科组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2、社会影响力逐渐显现
(1)本成果得到了专家肯定。中国人民大学经管院副院长郭国庆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大红教授、重庆工商大学赵小鲁教授等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成果的推广实施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本成果得到社会媒体积极评价。《重庆青年报》、《重庆晚报》、《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网等媒体进行了积极的宣传报道。
(3)本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重庆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绍碧、重庆凯元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孟迁、温州华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步光、百事达汽车销售公司涪陵分公司总经理张志勇等一些就业单位老总评价我們毕业生是:角色转变快,动手能力强,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高。
(4)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给予高度评价。涪陵区蔺市镇人民政府、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涪陵支行、涪陵区规划展览馆等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给予高度评价
(5)本成果在我校和兄弟院校间交流应用。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资环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经管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先后来学院交流、考察和调研。
(二)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预期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普通本科人才技术能力要求的增强,地方院校本科学生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的共识。通过“学校(项目化实训)+社会(见习、实习)+社会(职业证书、SYB就业证书)”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硬”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成为众多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本成果的预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雷海艳,张军论.商务谈判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6.
[2]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刘幼昕,骆东奇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2).
[4]刘俊和.构建校企一体化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5]梁小婉.探索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6]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黄卫伟译.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陈玉华.校企合作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8]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9]魏玲.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实训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11)中.
[10]李长本,蒋玲莉.加强实训教学建设突出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