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教学情况;师生关系;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3-0081-02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而初中数学则是数学领域里的一个小单元。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要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不妨从以下方法着手。
一、变一变师生关系,创设民主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學,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二、变一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新问题,把学习过程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寻求解决问题思想、方法的启迪。
三、变一变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其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探索认知过程。例如,先让几位同学根据课本内容各出一道题(要求不能抄袭各种资料,要自己创制)。然后在黑板上解答、演示,再让学生分析、总结。这样在老师解答过程中不但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互相平等、和谐沟通的友好关系。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四、变一变问题形式,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人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例如,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①4.5cm;②6.5cm;③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0千米的某城市正南50千米处,以北偏东30°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战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让学生思维朝纵深发展,如该城市遭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
五、变一变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评价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合理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评价时,应注意几点:
(一)评价要及时,当学生在某科目考试或测验取得优异成绩或工作突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评价要公正。评价要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在某方面有欠缺的学生要多加理解和激励。
(三)评价要科学。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及时强化,鼓励要有尺度,不能片面、单一,以使学生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四)评价要广泛。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任何行为,只要值得评价,就可以适当给予评价,给予鼓励。
(五)要激励后进。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易于显露高兴、赞赏之情,对后进生表情上易显示讨厌。这是教师之大忌。教师是培养人才之师,人才有万千种,不会千篇一律,要承认差异,正视差异,要鼓励所有学生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大力推进数学教学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积极、不断地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为提高新课程教学而努力。
(责任编辑 姜华)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3-0081-02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而初中数学则是数学领域里的一个小单元。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要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不妨从以下方法着手。
一、变一变师生关系,创设民主氛围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學,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二、变一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新问题,把学习过程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寻求解决问题思想、方法的启迪。
三、变一变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其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探索认知过程。例如,先让几位同学根据课本内容各出一道题(要求不能抄袭各种资料,要自己创制)。然后在黑板上解答、演示,再让学生分析、总结。这样在老师解答过程中不但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互相平等、和谐沟通的友好关系。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四、变一变问题形式,促进学生思考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人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例如,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①4.5cm;②6.5cm;③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0千米的某城市正南50千米处,以北偏东30°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战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让学生思维朝纵深发展,如该城市遭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
五、变一变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评价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合理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评价时,应注意几点:
(一)评价要及时,当学生在某科目考试或测验取得优异成绩或工作突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评价要公正。评价要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在某方面有欠缺的学生要多加理解和激励。
(三)评价要科学。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及时强化,鼓励要有尺度,不能片面、单一,以使学生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四)评价要广泛。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任何行为,只要值得评价,就可以适当给予评价,给予鼓励。
(五)要激励后进。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易于显露高兴、赞赏之情,对后进生表情上易显示讨厌。这是教师之大忌。教师是培养人才之师,人才有万千种,不会千篇一律,要承认差异,正视差异,要鼓励所有学生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大力推进数学教学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积极、不断地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为提高新课程教学而努力。
(责任编辑 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