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 让老教材上出新意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教学是聋生学习文字综合运用的重要途径。引导聋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聋校语文教学的根本性任务,也是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教会聋生学习语言、用好语言,应是教师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的起点。
  当前,聋校语文新教材已经更新到三年级,其他年级仍大多使用199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至今已有二十余年。随着聋校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材已显陈旧,但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聋校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对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要善于研究、善于学习、善于创造,使老教材也能出新意,让聋生获得语言的发展,进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内容浅显,语言简洁,适合聋生阅读。但五年级聋生已经历了将近五年的语文学习,具备了一定水平的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将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理解课文上,显然过于简单。因此,应将教学目标上升到语用层面。这样,才能为聋生创造充分进行语言运用的机会,让聋生全面参与到语言表达实践中,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维、构建语言、积极表达,实现语言素养的内化与吸收,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性任务。
  一、借词搭桥,让聋生在复述课文中建构语言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促进聋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聋生因为听觉通道受阻,不能像普通学生那样通过自然的语境学习语言。多数聋校语文教师为了使聋生尽快掌握汉语言体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上,让聋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课文的背诵上。经过多年的学习,聋生在语文课堂上积累了一定的汉语词汇和语句,但这些词句却是封闭的、僵死的、呆板的、消极的。聋生能够将课文的语句一字不差地背诵、默写出来,却很难将其中的词句进行重组与生成,导致语言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此,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激活聋生的语言因子,让他们通过有效的课堂形式,将积累的词汇进行有效重组与构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主语言,让学生在自主语言的建构中获得基本的语言表達方法以及语言实践的机会与平台。
  【教学片断一】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爱因斯坦、伟大、科学家、指南针、枚、糟糕、态度)
  教师:生词大家掌握了,课文读得怎么样了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情况。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话,用上大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意思吗?
  聋校语文教材的选文考虑到聋生的语言基础与认知基础,大多通俗易懂,这是聋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凭借,是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将教材语言片断与现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体验,从而领会语言、学习表达方式,应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第一步就是要疏通文意,让聋生整体感知文本。复述课文,既可检验聋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还可以帮助他们加深文本理解,促进个性表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方法,努力提高聋生复述与表达的质量,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与吸收。为了帮助聋生准确复述,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教师可以采用重点词语提示的形式,为聋生复述课文搭桥引路,降低表达的难度,形成语言构建的坡度,切实让每个聋生都能得到语言的锻炼与实践。
  二、读演结合,让聋生在角色朗读中体悟语言
  对于聋生而言,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情境模拟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让他们更深切地体会文本、走进文本,深层次理解语言,感受文本语言的生动与优美,以及文本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惧,得到心灵的冲击和精神的触动。实践证明,表演文本,将平面的文字立体化,将文本叙述情境化,是聋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这将有利于他们体悟语言,感悟文本,把握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
  【教学片断二】
  教师:找到老师说的话,找到爱因斯坦说的话。找找其他学生表现的句子。(教师一次性提出的要求太多了,转到后面去)
  生1: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
  生1: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
  (教师紧紧抓住“生气”一词,相机指导,引导聋生体悟教师的态度)
  生2: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不好,但是比这两个强一些。(教师紧紧抓住“低下了头”“小声说”,引导聋生体悟爱因斯坦忐忑不安的心理)
  教师:让我们演演这对师生好不好?谁做老师?谁做爱因斯坦?
  角色朗读是对文本语言的二次转换,将平面文本语言通过角色饰演的方式,还原成立体动态的生活情境,是聋校语文重要的课堂形式。聋生与教师、同学的情境饰演也是其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情境的画面,而且为自己提供了情感输出的平台。读演结合、分角色朗读、情境再现式朗读,是教师实施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指导聋生演读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一些重点词、关键词,由点及面,引导聋生体悟语言表达的妙处,把握用词的精巧与准确,并透过关键词句将课文语言的情感读出来、演出来,从而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获得语言的体认,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转换句式,让聋生在形式比对中揣摩语言
  聋校语文教材为聋生提供的是规范的汉语言文本,遵从汉语言表达规范,与聋生自然手语完全不同。语文文本表达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无处不在,同一句话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其语言表现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使聋生理解起来颇为困难,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予以引导,让聋生在揣摩与研习中学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并逐步体验到语言表达方式对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汉语言的丰富多彩。   【教学片断三】
  教师:默读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是写“爱因斯坦认真制作小板凳,使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学生:老师看他这样认真,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依次追问):改变是什么意思?他是指谁?老师对他的态度有什么改变呢?老师以前对他的态度怎么样?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生1:爱因斯坦上了小学。他不爱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大喜欢他。
  生2:老师在一大堆作业中,找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教师出示句子,比较读:没有人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生3:老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
  (教师出示句子,比较读: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
  双重反问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聋生刚刚接触的新句型。面对新句型,聋生不可能像普通学生那样在自然的语言交流中理解与感知,而是需要通过教师讲解传授才能掌握。虽然教师已经在教学的第一课时将这一知识点教给了学生,但对于新知识、新内容,仍需要教师不断反复地予以强化。因此,在研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再次将这个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提出来,通过转换句式、对比研读的方式,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以习得语言。同时,对比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内容的理解上,更在于引导聋生关注语言情感的表达,通过对比朗读,让聋生充分理解双重反问句的情感色彩,感受文中教师的气愤,也让聋生感受到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四、拓展想象,让聋生在自主表达中创造语言
  聋校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也是综合性课程。聋校语文课堂应当将发展聋生语言作为第一要务,适时创造充分的语言表达与实践的机会,让聋生参与其中,使其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教师通过积极主动的语言构建,激活学生自身的语言体系,将消极的语言词汇变成灵動的语言表达,同时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更规范、更适切,使语言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在主动积极的语言表达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智力。
  【教学片断四】
  教师:从课文中你读出爱因斯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喜欢那些爱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教师:老师看他这样认真,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老师对他的态度会怎么样呢?
  生1:感动,感动这么小的孩子做事能够这样认真,这么努力,这么执著。
  生2:欣赏,欣赏爱因斯坦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高贵品质。
  生3:自责,自责以前没有了解他,不该那样厌烦他。
  (教师根据学生表达的意思,相机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以示范。)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聋生学习的起点。但语文教师不能就文学文,而应适时顺势予以拓展,通过相关环节的拓展训练,让聋生获得语言表达与提升的机会,激发聋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开发其潜能,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聋校语文教师要信任学生,敢于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思维以及挑战难度、思考深度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锻炼思维品质。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不够全面,但这却可以引导其行走在思考的路上。久而久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努力终将发挥作用,而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升也将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助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提高培训质量是教师培训研究领域关注的根本问题。分析学员训后建议或意见,有利于明确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师培训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者以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8个教师培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员训后建议或意见进行质性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培训在内容、形式、评价标准、服务等多方面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为此,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征集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在培训形
随着新高考制度改革的试行及推广,走班制教学成为应对新高考的一个重要选项。由于流动性和行政班级弱化,走班制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班级管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顺利推行走班制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导师制是化解走班制教学中班级管理难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一、走班制教学中存在的班级管理问题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走班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走班
[摘 要]传统的班级活動建设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合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需要直面更复杂的班级活动建设问题,“放养”理念为班级活动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放养意味着“解放”“自主”和“保障”。放养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力促客体转成果;加速释放共同体力量,使合理分工见成效;要建立规则进行约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  [关键词]放养;班级活动建设;自主;解放;保障  班级活动建设有利于凝聚班级精神、帮助学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校园足球师资素质,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2019年继续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工作。  本年度校园足球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工
游乐场是公共娱乐场所,是儿童自由自在玩耍的地方,通常会有跷跷板、旋转木马、吊秋千等项目,大型游乐场还建有过山车、摩天轮、3D电影院等大型设施。这些游戏项目能够帮助儿童强健身体及增加與他人相处的机会,而且也提供健康的娱乐。  一、课程重点  设置充分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有逻辑的、有方法的、有目的的虚拟建设活动——建设自己心中的游乐园,让学生深度参与到生活中,作为建设者的角色参与设计和建造,以提高学生
[摘 要]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关注真实生活场景,可将美术课程与农耕文化相结合,以主题式校本课程为载体,选择与农时对应的农事、农作物及民俗活动为课程主题,采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利用校园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乡村民俗文化街等活动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呈现丰富多样的学习成果,探寻适合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策略,以期实现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
空间观念是十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但在实际学习活动中,学生在空间观念的发展上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此,将结合苏教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雕艺美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宝贵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智慧成果。福建省惠安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石雕之都”,然而惠安目前的雕艺氛围不容乐观。一些老艺人技艺的失传,年轻一代观念改变,已使
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调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会将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机结合,从而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认识发展。  一、问题教学概述  问题是学生学习研究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过程设置的纽带。问题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设置各种问题,并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分析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式。  问题教学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可能会截然相反。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摒弃照本宣科,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数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玩数学”“玩好数学”,进入“数学真的好玩”的学习境界。下面以两位数学教师一年级“填数游戏”的同课异构为例加以说明。  一、适度开放,让游戏变鲜活  【A教师教学片断】  教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