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阜新地区2015年6月29日4次TK-2气象探测火箭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取了人工增雨有效作业区识别技术指标物理量,以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增雨催化作业。
关键词 人工增雨;技术指标;气象探测火箭;阜新地区
中图分类号:P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073-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5.028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南缘,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干旱频发,春旱最为严重,常导致春播不能正常进行。人工增雨是缓解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1],利用气象探测火箭确定催化最佳位置开展增雨作业,可大幅提高增雨效果,增加更多水资源,缓解当地旱情[2]。文中以2015年6月29日4次人工增雨作业为例,探讨了TK-2气象探测火箭(以下简称探测火箭)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有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采用2015年6月29日4次探测火箭观测的云中各高度层温度、气压、风向风速、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同时段雷达资料。
1.2 统计、计算方法
利用Excel 工具软件统计、计算4次探测火箭观测资料,获得云中各高度层的温度(T)、人工增雨潜力(E=e-E冰)[3-4]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为云中作业区环境水汽压,T0=273.15°K,Td为露点温度。E冰为云中作业区冰晶面饱和水汽压,T=273.15+t(t为摄氏温标),Cf=0.251 J/g·℃为冰的升华潜热随温度的变化率,RW=46.098 783 64×10-2 J/g·℃为水汽的比气体常数,LS=L0+Lf-Cf(T-T0)为冰的升华潜热,L0=2 499.52 J/g为0℃时水汽凝结潜热,Lf=333·55 J/g为冰的融解潜热,E为人工增雨潜力。
利用实时接收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图像资料获取云中液态过冷水(以下简称液态水)含量(Q)。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人工增雨作业要素分析
冷云中冰、水、汽共存。依据“贝吉龙过程”,当冰面达到过饱和(E>0)时冰晶开始增长增大,液态水与冰晶之间产生物理转化,利于降水形成,适合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E值越大,說明人工增雨潜力越大,特别是在液态水充沛而冰晶含量少的区域增雨潜力最大,往往E>0区域对应地面为最大降水区。相关研究表明 [5],云中环境温度在-15~-5℃时播撒的催化剂成核率最高,-7℃附近液态水含量最多,E>0的区域(冰水转化区)利于水滴增长,是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最佳区域;在考虑冰晶浓度条件下,通常将液态水含量>0.04 g/m3作为适合增雨催化作业的参考标准[6]。由于云中温度T、液态水含量Q、增雨潜力E能够较好地反映云降水特征,是决定云降水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可将其作为确定人工增雨催化剂种类、催化播撒区位置的主要参考要素指标。
2.2 探测火箭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
2.2.1 增雨作业条件前期预判 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前72—24 h,分析降水天气形势实况和各种数值预报指导产品,对未来增雨作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前大致预定增雨作业时间、地面作业阵地、空中催化区位置等,制定初步作业方案。当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的降水量满足人工增雨的降水量标准(R≥5mm)、人工增雨作业条件(T、E、Q)预报结果达到或接近催化播撒区位置参考要素指标要求时,制作、发布人工增雨作业预警信息,进行探测火箭发射前的设备调试。
2.2.2 云中催化作业区位置确定 增雨作业前1 h,发射探测火箭,回收观测数据,对接收的探空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云中各高度层的T、E,利用同时段的雷达观测资料获取Q,并将其与参考要素指标进行比较、判断,找到适合增雨催化作业的最佳云区位置。
2.2.3 实施增雨作业 根据给出的催化作业最佳云区位置,安装适量火箭弹,调整好火箭架发射的方位和仰角,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
2.2.4 应用实例 现以2015年6月29日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说明探测火箭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具体应用。28日16:00,省、市气象台预测阜新地区29日有小雨,降水主要时段为凌晨至上午。据此,制作、发布人工增雨预警信息,预定增雨时段为29日05:00—12:00,作业地点为阜蒙县于寺镇(121°10′19″E,42°13′32″N,作业点编号210921005,海拔高度228 m),使用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TK-2气象探测火箭、WR-98型火箭弹分别进行作业最佳云区观测识别和增雨作业。
29日02:00卫星云图上云系已进入阜新境内。05:00雷达图显示,在阜新上游地区云层已经加厚,回波强度在30 dBz上下,液态水含量为0.05 g/m3左右(符合增雨作业液态水含量参考指标条件),已经接近阜新边缘。与此同时,阜新地区上空出现弱回波,并伴有稀疏的雨点降落。技术人员开始安装探测火箭、数据接收设备,准备发射探测火箭,来确定云中增雨催化作业位置。
06:15、07:20、08:18、09:12分别发射一枚探测火箭,回收观测数据,计算出e-E冰。分析4次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结果表明,e-E冰>0区分布在3.5~4.8 km高度的云内,云层温度为-7~-2℃,符合“贝吉龙过程”,利于液态水向冰晶转化形成凝结核。相应地,06:35、07:32、08:41、09:13雷达拼图上液态水含量介于0.025~0.052 g/m3之间,达到或接近增雨作业参考指标要求。综合判断,已经具备了增雨作业条件。
选择降水系统发展和维持阶段的气流上升运动区、火箭发射仰角为50°~55°(相当于高度4 000~5 000 m)、火箭发射方位角为344°~352°(北偏西方向)作为增雨作业最佳催化区域,分别于06:45、07:43、08:50、09:22,各发射2枚火箭弹,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自动站雨量监测结果(图1)显示,在碘化银催化作用下,06:00-09:00降水量明显增大,分别为2.6、5.0、3.7、2.2 mm。此后,随着降水系统减弱东移,降水逐渐减小,14:00结束。 该次降水全市平均降水量13.8 mm,不仅缓解了前期旱情,同时有利于水库蓄水、地下水位提升及生态环境改善。由于降水过程中采用探测火箭识别技术,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效果显著,降水达到中雨量级。
总结、分析该次增雨作业有利天气条件:①降水系统处于发展、持续阶段,云中有比较深厚的上升气流,上升气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为冰水转化过程的维持提供了水汽补充;②云体高度为2 000~5 500 m、厚度为2 000~3 000 m,适合开展地面火箭增雨作业;③4 km高度附近,存在较大的e-Ei>0冰水转换区,云体温度在-7℃~-2℃间变化,过冷液态水含量为0.02~0.06 g/m3,基本满足人工增雨作业区参考指标要求。
2.2.5 阜新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指标初建 依据前面给出的T、E、Q参考指标,结合2015年6月29日4次人工增雨作业计算、分析结果,初步建立阜新地区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指标阈值:作业云层温度T(-10~-2℃),e-E冰(>0 hPa),液态过冷水含量Q(>0.02 g/m3)。
3 结论
(1)利用气象探测火箭确定云中催化最佳位置方法开展增雨作业,不仅提高增雨效率,同时还降低作业成本。
(2)阜新乃至辽西地区人工增雨作业应选择在同时满足e-E冰>0、-2℃>T>(-10)℃、Q>0.02 g/m3指标条件的降水系统发展或持续阶段,且云中有比较深厚上升气流的冰水转换区中进行。
(3)由于用于分析、判断的数据较少,阜新地区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指标的代表性还有待于逐渐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池涛,孙景生,张俊鹏,等.泊头市近50年降水量及雨日变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188-192.
[2] 张元,刘东升,王维佳,等. TK_2GPS人影火箭探空数据与L波段探空数据对比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6,36(1):91-95.
[3] 程炳岩,张永亮,霍锐.河南省空中水資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人工影响天优化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4-26.
[4] 陈创买,郭英琼.气象常用参数和物理量查算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0:1-4.
[5] 翟晴飞,袁健,敖雪,等.2012年辽宁夏季一次人工增雨过程的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4):94-99.
[6]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人工影响天气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20-195.
责任编辑:刘赟
关键词 人工增雨;技术指标;气象探测火箭;阜新地区
中图分类号:P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073-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5.028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南缘,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干旱频发,春旱最为严重,常导致春播不能正常进行。人工增雨是缓解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1],利用气象探测火箭确定催化最佳位置开展增雨作业,可大幅提高增雨效果,增加更多水资源,缓解当地旱情[2]。文中以2015年6月29日4次人工增雨作业为例,探讨了TK-2气象探测火箭(以下简称探测火箭)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有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采用2015年6月29日4次探测火箭观测的云中各高度层温度、气压、风向风速、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同时段雷达资料。
1.2 统计、计算方法
利用Excel 工具软件统计、计算4次探测火箭观测资料,获得云中各高度层的温度(T)、人工增雨潜力(E=e-E冰)[3-4]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为云中作业区环境水汽压,T0=273.15°K,Td为露点温度。E冰为云中作业区冰晶面饱和水汽压,T=273.15+t(t为摄氏温标),Cf=0.251 J/g·℃为冰的升华潜热随温度的变化率,RW=46.098 783 64×10-2 J/g·℃为水汽的比气体常数,LS=L0+Lf-Cf(T-T0)为冰的升华潜热,L0=2 499.52 J/g为0℃时水汽凝结潜热,Lf=333·55 J/g为冰的融解潜热,E为人工增雨潜力。
利用实时接收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图像资料获取云中液态过冷水(以下简称液态水)含量(Q)。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人工增雨作业要素分析
冷云中冰、水、汽共存。依据“贝吉龙过程”,当冰面达到过饱和(E>0)时冰晶开始增长增大,液态水与冰晶之间产生物理转化,利于降水形成,适合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E值越大,說明人工增雨潜力越大,特别是在液态水充沛而冰晶含量少的区域增雨潜力最大,往往E>0区域对应地面为最大降水区。相关研究表明 [5],云中环境温度在-15~-5℃时播撒的催化剂成核率最高,-7℃附近液态水含量最多,E>0的区域(冰水转化区)利于水滴增长,是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最佳区域;在考虑冰晶浓度条件下,通常将液态水含量>0.04 g/m3作为适合增雨催化作业的参考标准[6]。由于云中温度T、液态水含量Q、增雨潜力E能够较好地反映云降水特征,是决定云降水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可将其作为确定人工增雨催化剂种类、催化播撒区位置的主要参考要素指标。
2.2 探测火箭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应用
2.2.1 增雨作业条件前期预判 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前72—24 h,分析降水天气形势实况和各种数值预报指导产品,对未来增雨作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前大致预定增雨作业时间、地面作业阵地、空中催化区位置等,制定初步作业方案。当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的降水量满足人工增雨的降水量标准(R≥5mm)、人工增雨作业条件(T、E、Q)预报结果达到或接近催化播撒区位置参考要素指标要求时,制作、发布人工增雨作业预警信息,进行探测火箭发射前的设备调试。
2.2.2 云中催化作业区位置确定 增雨作业前1 h,发射探测火箭,回收观测数据,对接收的探空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云中各高度层的T、E,利用同时段的雷达观测资料获取Q,并将其与参考要素指标进行比较、判断,找到适合增雨催化作业的最佳云区位置。
2.2.3 实施增雨作业 根据给出的催化作业最佳云区位置,安装适量火箭弹,调整好火箭架发射的方位和仰角,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
2.2.4 应用实例 现以2015年6月29日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说明探测火箭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具体应用。28日16:00,省、市气象台预测阜新地区29日有小雨,降水主要时段为凌晨至上午。据此,制作、发布人工增雨预警信息,预定增雨时段为29日05:00—12:00,作业地点为阜蒙县于寺镇(121°10′19″E,42°13′32″N,作业点编号210921005,海拔高度228 m),使用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TK-2气象探测火箭、WR-98型火箭弹分别进行作业最佳云区观测识别和增雨作业。
29日02:00卫星云图上云系已进入阜新境内。05:00雷达图显示,在阜新上游地区云层已经加厚,回波强度在30 dBz上下,液态水含量为0.05 g/m3左右(符合增雨作业液态水含量参考指标条件),已经接近阜新边缘。与此同时,阜新地区上空出现弱回波,并伴有稀疏的雨点降落。技术人员开始安装探测火箭、数据接收设备,准备发射探测火箭,来确定云中增雨催化作业位置。
06:15、07:20、08:18、09:12分别发射一枚探测火箭,回收观测数据,计算出e-E冰。分析4次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结果表明,e-E冰>0区分布在3.5~4.8 km高度的云内,云层温度为-7~-2℃,符合“贝吉龙过程”,利于液态水向冰晶转化形成凝结核。相应地,06:35、07:32、08:41、09:13雷达拼图上液态水含量介于0.025~0.052 g/m3之间,达到或接近增雨作业参考指标要求。综合判断,已经具备了增雨作业条件。
选择降水系统发展和维持阶段的气流上升运动区、火箭发射仰角为50°~55°(相当于高度4 000~5 000 m)、火箭发射方位角为344°~352°(北偏西方向)作为增雨作业最佳催化区域,分别于06:45、07:43、08:50、09:22,各发射2枚火箭弹,实施人工增雨催化作业。自动站雨量监测结果(图1)显示,在碘化银催化作用下,06:00-09:00降水量明显增大,分别为2.6、5.0、3.7、2.2 mm。此后,随着降水系统减弱东移,降水逐渐减小,14:00结束。 该次降水全市平均降水量13.8 mm,不仅缓解了前期旱情,同时有利于水库蓄水、地下水位提升及生态环境改善。由于降水过程中采用探测火箭识别技术,实施有计划、有目标的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效果显著,降水达到中雨量级。
总结、分析该次增雨作业有利天气条件:①降水系统处于发展、持续阶段,云中有比较深厚的上升气流,上升气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为冰水转化过程的维持提供了水汽补充;②云体高度为2 000~5 500 m、厚度为2 000~3 000 m,适合开展地面火箭增雨作业;③4 km高度附近,存在较大的e-Ei>0冰水转换区,云体温度在-7℃~-2℃间变化,过冷液态水含量为0.02~0.06 g/m3,基本满足人工增雨作业区参考指标要求。
2.2.5 阜新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指标初建 依据前面给出的T、E、Q参考指标,结合2015年6月29日4次人工增雨作业计算、分析结果,初步建立阜新地区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指标阈值:作业云层温度T(-10~-2℃),e-E冰(>0 hPa),液态过冷水含量Q(>0.02 g/m3)。
3 结论
(1)利用气象探测火箭确定云中催化最佳位置方法开展增雨作业,不仅提高增雨效率,同时还降低作业成本。
(2)阜新乃至辽西地区人工增雨作业应选择在同时满足e-E冰>0、-2℃>T>(-10)℃、Q>0.02 g/m3指标条件的降水系统发展或持续阶段,且云中有比较深厚上升气流的冰水转换区中进行。
(3)由于用于分析、判断的数据较少,阜新地区人工增雨作业区识别技术指标的代表性还有待于逐渐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池涛,孙景生,张俊鹏,等.泊头市近50年降水量及雨日变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188-192.
[2] 张元,刘东升,王维佳,等. TK_2GPS人影火箭探空数据与L波段探空数据对比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6,36(1):91-95.
[3] 程炳岩,张永亮,霍锐.河南省空中水資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人工影响天优化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4-26.
[4] 陈创买,郭英琼.气象常用参数和物理量查算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0:1-4.
[5] 翟晴飞,袁健,敖雪,等.2012年辽宁夏季一次人工增雨过程的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4):94-99.
[6]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人工影响天气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20-195.
责任编辑: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