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有参与意识,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一、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可能伴随学生一生,而数学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刚一开始,由于学生不会预习,笔者每次布置预习都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第二天通过课前提问检查预习效果;而慢慢地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重点、难点及主要内容;初二后又逐步加入了对本节内容的感悟等,而这些自学内容都在课堂得以展示,通过对比、打分和掌声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下一节课前认真预习,主动参与。
二、课前5分钟提问,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前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找学生回答,对了就过去了,不对一改完事。笔者自研究这一课题后,把课前5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对上节课质疑的问题,或对预习内容不明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由学生来互问互答。
思维活动最富于创造性的成分是“问题”,提问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通过课前的自问、互答,解决了上节课的质疑,又引出新的一节课内容,尤其当教师对学生提出新课问题隐而不答,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着进入新课,当问题随着新课进行而解决时,学生的表情由疑虑到豁然开朗,兴奋溢于言表时,那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最好体现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参与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1.用良好的形象和语言行为感召学生主动参与。“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不该有教师不喜欢的学生。因此,无论对待任何学生,笔者都一视同仁,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机会,用和谐但不乏朝气,平易但不失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2.课堂上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随时质疑,让学生敢于参与。笔者的课堂,学生不明白可以随时起来质疑,“学精于思,思源于疑”。科学家牛顿正是疑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上”后才发现了“万有引力”的伟大成就。因此质疑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有些教师不喜欢学生课堂上打断思路来提问,其实这是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打击,只有能提出问题,才说明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了。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习兴趣,而兴趣又是在广泛的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学中笔者经常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相互对比,让一些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中被解决,使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教学。
4.把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讲台不是教师的专利,如果那样教师岂不是每天都唱独角戏吗?一些问题的板演、表述,甚至一些例题的讲解,都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教师则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听讲。学生讲解过程中可以向全体同学提问,而同学和笔者也可以质疑。这样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师生、生生之间能得以充分的交流,让问题在轻松愉悦中得以解决,同时给了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当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时,是对讲解者的认可、鼓励、欣赏,讲解者也会有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四、课后3分钟总结,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师总结得再好,只是教师的想法。因此,一节课上完了,不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也许记一漏万,但总归也是有所收获的。笔者的课堂最后3分钟会留给学生总结,并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体会。如学完“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学生一句话体会说:“如果有三元一次方程组我知道一定先消元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解”;学完“四边形”一节后学生一句话体会说:“我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五边形、六边形等。”这难道不是这节课我们最大的目的吗?
五、课后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后作业学生做了,当然是参与了,但他们的思维过程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因此笔者找机会让学生说作业,包括说思路、说过程,从图形说几何语言,再从几何语言说文字语言,说联想、说变式等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以展现,从而真正学会思考,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
总之,在笔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和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教师担心,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课堂任务就完不成了,因此总想包办代替,但我们要知道,教师不能伴随学生一生,总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却没学会自己思考,那是为师的失败,也是学生的大不幸。
人类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得来的,中国没有参与奥运会,就永远不会有金牌史上零的突破。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时刻记住,我们每一节课的最大目的是让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终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想让学生有能力,就必须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一、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可能伴随学生一生,而数学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刚一开始,由于学生不会预习,笔者每次布置预习都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第二天通过课前提问检查预习效果;而慢慢地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重点、难点及主要内容;初二后又逐步加入了对本节内容的感悟等,而这些自学内容都在课堂得以展示,通过对比、打分和掌声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下一节课前认真预习,主动参与。
二、课前5分钟提问,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前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找学生回答,对了就过去了,不对一改完事。笔者自研究这一课题后,把课前5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对上节课质疑的问题,或对预习内容不明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由学生来互问互答。
思维活动最富于创造性的成分是“问题”,提问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通过课前的自问、互答,解决了上节课的质疑,又引出新的一节课内容,尤其当教师对学生提出新课问题隐而不答,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着进入新课,当问题随着新课进行而解决时,学生的表情由疑虑到豁然开朗,兴奋溢于言表时,那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最好体现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参与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1.用良好的形象和语言行为感召学生主动参与。“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不该有教师不喜欢的学生。因此,无论对待任何学生,笔者都一视同仁,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机会,用和谐但不乏朝气,平易但不失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2.课堂上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随时质疑,让学生敢于参与。笔者的课堂,学生不明白可以随时起来质疑,“学精于思,思源于疑”。科学家牛顿正是疑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上”后才发现了“万有引力”的伟大成就。因此质疑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有些教师不喜欢学生课堂上打断思路来提问,其实这是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打击,只有能提出问题,才说明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了。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习兴趣,而兴趣又是在广泛的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学中笔者经常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相互对比,让一些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中被解决,使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教学。
4.把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讲台不是教师的专利,如果那样教师岂不是每天都唱独角戏吗?一些问题的板演、表述,甚至一些例题的讲解,都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教师则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听讲。学生讲解过程中可以向全体同学提问,而同学和笔者也可以质疑。这样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师生、生生之间能得以充分的交流,让问题在轻松愉悦中得以解决,同时给了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当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时,是对讲解者的认可、鼓励、欣赏,讲解者也会有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四、课后3分钟总结,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师总结得再好,只是教师的想法。因此,一节课上完了,不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也许记一漏万,但总归也是有所收获的。笔者的课堂最后3分钟会留给学生总结,并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体会。如学完“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学生一句话体会说:“如果有三元一次方程组我知道一定先消元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解”;学完“四边形”一节后学生一句话体会说:“我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五边形、六边形等。”这难道不是这节课我们最大的目的吗?
五、课后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后作业学生做了,当然是参与了,但他们的思维过程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因此笔者找机会让学生说作业,包括说思路、说过程,从图形说几何语言,再从几何语言说文字语言,说联想、说变式等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以展现,从而真正学会思考,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
总之,在笔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和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教师担心,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课堂任务就完不成了,因此总想包办代替,但我们要知道,教师不能伴随学生一生,总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却没学会自己思考,那是为师的失败,也是学生的大不幸。
人类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得来的,中国没有参与奥运会,就永远不会有金牌史上零的突破。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时刻记住,我们每一节课的最大目的是让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终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想让学生有能力,就必须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