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它不仅烧毁森林资源,而且危害国家生态安全,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森林防火工作不但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构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防范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保护保护区安全,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积极贡献,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森林资源;火灾;安全;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号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它不仅烧毁森林资源,而且危害国家生态安全,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森林防火工作不但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构建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防范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保护保护区安全,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积极贡献,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林分结构不够合理。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兰州市最大的天然林区,总面积71.9万亩,其中林地60.8万亩;非林地11.1万亩。保护区活立木总蓄积2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5.84%。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林分质量不高,结构不够合理,针叶林、灌木林等易燃林分面积达43.91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1.1%。由于森林覆盖率高,加上历年的雨雪灾害造成许多林木倒伏、断枝、断梢,林内可燃物载量多,森林火险隐患大。
2、降水分布不均,冬春季干旱少雨,极端气候频繁。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祁连山山地——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419mm,且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森林火险等级高。另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也增加了森林防火的压力。比如,2014年1月降雨量为0mm,加之冬春季的连续干旱都给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
3、人口稠密,林农交错,野外用火点多面广。保护区现有人口26360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5人,而且多数地方的山林与农田犬牙交错,村在林中,田在林中,坟在林中。长期以来,烧田埂、上坟烧纸、烧香烛、燃放烟花爆竹、孔明灯等农事民事用火屢禁不绝。同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林区旅游、休闲的人员越来越多,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大,野外违规用火成为引发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原因。
4、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适宜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甘肃省永登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等项目的实施,连城保护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说,保护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整体综合防控能力不强,与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不适应。
5、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仅有一支由管理局职工组成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1支117人,森林消防队专业化程度不高,且扑火装备比较落后,不具备扑大火救大灾的能力。另外,由林区群众组成的义务扑救队,由于农闲时劳动力大量输出,留在家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第一时间扑救力量严重不足。
二、保护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构建
1、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护林防火工作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分时段、分层次召开专题会议,并在护林防火关键时节召开主体会议进行部署。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长效工作机制。实行局级领导包站、科室联站、站长包片、护林员包责任区、群众义务扑救的护林防火责任制,把护林防火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到山头地块,做到任务目标清楚,责任明确。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防护网络,做到了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管,责有人担。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各相关责任人均能高度重视,亲临火场一线调度指挥,快速反应、重兵扑救,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损失。另外,落实火灾责任追究制,对因思想麻痹、玩忽职守、工作不力、处理不当,引发森林火灾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要依据《森林防火条例》和《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护林防火责任追究制》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2、建立健全火源管理机制
对随意烧地边、上坟烧纸、林区吸烟、野炊、玩火等违法用火,要坚决依法惩处。严格落实以火源管理为重点的“四种合同”(林区上坟不烧纸合同、痴呆傻人监护合同、林区施工单位护林防火责任合同、村民护林防火责任合同)、八项制度(火源管理、检查、巡山、通讯联络、宣传教育、联防、防火奖惩、火灾报告)、六个落实(防火组织,岗位职责、值班报告、宣传教育、扑救队伍、防火设施);抓好“两个环节”(重点区域地段、民俗节假日)。继续坚持在森林防火期间抽调机关人员,每周不少于2次的下站巡山检查监督和清明等重要时段机关全体下站促进基层护林防火工作,消除火灾隐患,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各值班检查队、责任区管护人员要深入到林区纵深、火险火灾易发生区域、坟墓分布区、流动人员集中的交通要道关口加强巡护,死看硬守。坚决杜绝无关人员进山入林,若确需进山入林的,要没收火种,从细小环节控制火源。
3、建立健全预警监测机制
保护区管理局防火办要加强与永登县气象局的联系,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快速发布预警信息。各保护站、瞭望台巡护人员要密切监视林区周围动态,动用各类林火监测系统掌握火情信息,利用各种通讯手段随时保持联系,凡有火情,及时上报。
4、建立健全宣传机制
一是注重宣传的经常性,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户活动;
二是注重宣传的针对性,每年10月集中开展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采取印发致林区群众信,发布防火通告,出动宣传车,开设宣传教育课,召开村民会议,张贴标语等措施,大力营造森林防火氛围。
三是注重宣传的警示性,特别是利用森林火灾的典型案例教育群众,真正让森林防火家喻户晓,人人熟知,自觉遵守,不断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责任意识。
【关键词】 森林资源;火灾;安全;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号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它不仅烧毁森林资源,而且危害国家生态安全,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森林防火工作不但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构建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防范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保护保护区安全,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积极贡献,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林分结构不够合理。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兰州市最大的天然林区,总面积71.9万亩,其中林地60.8万亩;非林地11.1万亩。保护区活立木总蓄积2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5.84%。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林分质量不高,结构不够合理,针叶林、灌木林等易燃林分面积达43.91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1.1%。由于森林覆盖率高,加上历年的雨雪灾害造成许多林木倒伏、断枝、断梢,林内可燃物载量多,森林火险隐患大。
2、降水分布不均,冬春季干旱少雨,极端气候频繁。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祁连山山地——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419mm,且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森林火险等级高。另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也增加了森林防火的压力。比如,2014年1月降雨量为0mm,加之冬春季的连续干旱都给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
3、人口稠密,林农交错,野外用火点多面广。保护区现有人口26360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5人,而且多数地方的山林与农田犬牙交错,村在林中,田在林中,坟在林中。长期以来,烧田埂、上坟烧纸、烧香烛、燃放烟花爆竹、孔明灯等农事民事用火屢禁不绝。同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林区旅游、休闲的人员越来越多,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大,野外违规用火成为引发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原因。
4、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适宜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甘肃省永登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期)等项目的实施,连城保护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说,保护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整体综合防控能力不强,与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不适应。
5、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仅有一支由管理局职工组成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1支117人,森林消防队专业化程度不高,且扑火装备比较落后,不具备扑大火救大灾的能力。另外,由林区群众组成的义务扑救队,由于农闲时劳动力大量输出,留在家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第一时间扑救力量严重不足。
二、保护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构建
1、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护林防火工作是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分时段、分层次召开专题会议,并在护林防火关键时节召开主体会议进行部署。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长效工作机制。实行局级领导包站、科室联站、站长包片、护林员包责任区、群众义务扑救的护林防火责任制,把护林防火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到山头地块,做到任务目标清楚,责任明确。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防护网络,做到了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管,责有人担。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各相关责任人均能高度重视,亲临火场一线调度指挥,快速反应、重兵扑救,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损失。另外,落实火灾责任追究制,对因思想麻痹、玩忽职守、工作不力、处理不当,引发森林火灾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要依据《森林防火条例》和《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护林防火责任追究制》的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2、建立健全火源管理机制
对随意烧地边、上坟烧纸、林区吸烟、野炊、玩火等违法用火,要坚决依法惩处。严格落实以火源管理为重点的“四种合同”(林区上坟不烧纸合同、痴呆傻人监护合同、林区施工单位护林防火责任合同、村民护林防火责任合同)、八项制度(火源管理、检查、巡山、通讯联络、宣传教育、联防、防火奖惩、火灾报告)、六个落实(防火组织,岗位职责、值班报告、宣传教育、扑救队伍、防火设施);抓好“两个环节”(重点区域地段、民俗节假日)。继续坚持在森林防火期间抽调机关人员,每周不少于2次的下站巡山检查监督和清明等重要时段机关全体下站促进基层护林防火工作,消除火灾隐患,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各值班检查队、责任区管护人员要深入到林区纵深、火险火灾易发生区域、坟墓分布区、流动人员集中的交通要道关口加强巡护,死看硬守。坚决杜绝无关人员进山入林,若确需进山入林的,要没收火种,从细小环节控制火源。
3、建立健全预警监测机制
保护区管理局防火办要加强与永登县气象局的联系,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快速发布预警信息。各保护站、瞭望台巡护人员要密切监视林区周围动态,动用各类林火监测系统掌握火情信息,利用各种通讯手段随时保持联系,凡有火情,及时上报。
4、建立健全宣传机制
一是注重宣传的经常性,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户活动;
二是注重宣传的针对性,每年10月集中开展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采取印发致林区群众信,发布防火通告,出动宣传车,开设宣传教育课,召开村民会议,张贴标语等措施,大力营造森林防火氛围。
三是注重宣传的警示性,特别是利用森林火灾的典型案例教育群众,真正让森林防火家喻户晓,人人熟知,自觉遵守,不断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