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但农村还有1.28亿贫困人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新时期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基本转入市场经济轨道,但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着经营者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文化水平低,自身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很低。产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经济投入,也取决于信息流量。如果信息不畅,就难以准确地形成有关成本、风险和收益的预期。生产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产品供给偏离社会需求目标和产品结构的低效,造成生产的大起大落和买难卖难交替出现的后果。如前些年的“贵州西红柿滞销”、“海南香蕉卖难”、“广东白菜卖不出埋在地里作肥料”等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农业经济是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农产品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具有相对有限性,存在稀缺性问题,这使得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而信息正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
二、资料分析
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是传递中的知识差,存在价值,能够使决策者改善决策环境而获得预期收益。信息可以按以下两种标准划分:
(一)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信息在参与这之中不受任何形式阻滞而广泛及时的传播。但在现实环境下,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的交流和有效传播都会受阻碍,因此参与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况的知识是不完全的。不完全信息是绝对的,完全信息是相对的。
(二)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是指某种相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做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与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多种社会因素有关。在经济关系中,如果某些市场参与者对于另外一部分市场参与者具有某些信息优势,就自然产生了对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的有利地位,由此形成市场权利构成构成的垄断的根本基础之一。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市场参与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是正常的。然而问题在于在农业信息关系中,农民在信息系统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交换过程都蒙受严重的损失。
三、研究意义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市场。农技的推广依靠信息传播,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取决于信息传播的范围与质量。信息不仅对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和独立的生产要素。综合地讲,农业信息传播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信息传播使生产者明确生产方向。
市场信息的利用能使生产经营组织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减少,增强决策的可行性,使生产经营主体能提供消费主体期望的产品和服务,免除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使社会劳动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信息传播提高了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强经济效益。农业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农业技术的创新,也依赖于农业技术的扩散。技术的扩散首先取决于信息的传播,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技术进步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
(三)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交通闭塞,信息接收量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信息弱势地位。“2008年农业局对若干种农产品从底头到大城市超市的价格调查,具体验证了“两头叫、中间笑”的问题。如寿光农民卖的一种西红柿1.42元/斤,北京超市4.70元/斤,中间环节拿走了3.28元/斤。”如果农民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就可能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消除超额利润,使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四)有效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有效指的是稀缺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而信息有效是市场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少没被充分利用但却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即闲置资源。闲置资源价值的发现可能是由于新的需求的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只是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源的开采利用价值上升。而潜在价值的实现有两个途径:(1)发现新的市场需求,需要通过信息的传播;(2)技术进步,也表现为生产技术的扩散,也依赖于信息的传播。
总之,市场信息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经济运行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
四、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政策性建议
农业信息传播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农业信息化原则是效益,最基本的问题是找到信息化对当地发展提供什么机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农业信息传播工作。
(一)政府信息资源配置。
当前中国信息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综合生产力较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农业信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因此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处于基础地位。政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这个信息服务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的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以及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和发布等环节的标准。其实,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投入大而回报期长,直接受益者为农民的工程。但这对于农户个体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实行中重视农业信息补贴问题。最后,政府应营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全社会对农业信息化的持续、稳定投入,达到提高社会信息化福利目标;规范各类信息化建设活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广大农民的利益,制定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条文。
(二)商业运行模式。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只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农业信息具备成为商品的经济条件,且成本集中于它的原始拷贝成本,可以以低增量成本大规模生产拷贝,因此存在巨大的商业机会。商业运行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可弥补国家在农业信息建设和发展中的不足。因此应当整合资源、政企互动,主张多特色特色、多手段的商业运行模式。
1、通讯公司的商业运行模式。
电信运营商利用自身优势,可以提供通畅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对于农业信息化具有直接的拉动效应,我们以 “天府农业信息网”为例:
“天府农业信息网”是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在四川省内建立的以手机短信为主要信息传播方式的综合性信息传播网络。“天府农业信息网”在全省1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工作站。每个信息工作站配备一名信息员,赋予所有信息员在天府农业信息网上传下达信息的权利,使他们可以在获取网上信息以后以短信的方式为工作站所在地区的所有联通手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把农户的经营信息转发到网上,供全省、甚至全国相关农户查询。
农民加入“天府农业信息网”的成本并不高,而从通讯公司角度考虑这个项目的运行成本,也是一种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这种“无线通信+互联网+信息站”的独特运营模式结构是农业信息化中的一次创新。
2、农企合作模式。
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涉农企业起到了模范作用。企业联结农户与市场,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以技术培训的方式提供信息,有益于农户在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在农产品销售阶段,企业利用信息化优势把握市场价格,采取比市场收购价略高的价格进行收购,一方面确保农户利益,另一方面确保企业下一季度的货源,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上实现“双赢”。
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优质原料通过加工变成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只要能建立其合理的利益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此模式对市场化具备很强适应性。
商业运行模式下的农业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资源的外部效应是导致其市场非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保护商业性质农业信息的产权,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信息的传播运营,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率。
(三)与教育信息化有机结合。
在基础设施较落后的地区,如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讯设施特别是网络计算机普及率低,实现信息进村进户,突破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变成了一个瓶颈问题。
借鉴甘肃省金塔县首创的金塔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个已经初步建立的信息化工程,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整合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学校远程网络教育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以较少的投资,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来解决农村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这样,政府便可以以较低的投入,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快速传送信息的条件。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该说,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我们仍应该继续研究,探索出能够大范围推广、能够深入到更广大农村的信息化模式,真正使农民脱贫,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
(作者:陈佳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经济学;郭青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研究方向:税务。)
参考文献:
[1]陈建斌,郭彦丽.信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
[2]秦向阳,潘瑜春,李瑾等.中国农村信息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0.
[4]马彦图.甘肃省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分析与评价.甘肃科技,2010.
[5]俞乔,童晓渝.信息化与农村发展——给予四川联通“天府信息网”的实证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但农村还有1.28亿贫困人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新时期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基本转入市场经济轨道,但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着经营者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文化水平低,自身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很低。产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经济投入,也取决于信息流量。如果信息不畅,就难以准确地形成有关成本、风险和收益的预期。生产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产品供给偏离社会需求目标和产品结构的低效,造成生产的大起大落和买难卖难交替出现的后果。如前些年的“贵州西红柿滞销”、“海南香蕉卖难”、“广东白菜卖不出埋在地里作肥料”等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农业经济是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农产品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具有相对有限性,存在稀缺性问题,这使得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而信息正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
二、资料分析
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是传递中的知识差,存在价值,能够使决策者改善决策环境而获得预期收益。信息可以按以下两种标准划分:
(一)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信息在参与这之中不受任何形式阻滞而广泛及时的传播。但在现实环境下,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的交流和有效传播都会受阻碍,因此参与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况的知识是不完全的。不完全信息是绝对的,完全信息是相对的。
(二)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是指某种相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做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与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多种社会因素有关。在经济关系中,如果某些市场参与者对于另外一部分市场参与者具有某些信息优势,就自然产生了对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的有利地位,由此形成市场权利构成构成的垄断的根本基础之一。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市场参与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是正常的。然而问题在于在农业信息关系中,农民在信息系统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交换过程都蒙受严重的损失。
三、研究意义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市场。农技的推广依靠信息传播,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取决于信息传播的范围与质量。信息不仅对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和独立的生产要素。综合地讲,农业信息传播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信息传播使生产者明确生产方向。
市场信息的利用能使生产经营组织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减少,增强决策的可行性,使生产经营主体能提供消费主体期望的产品和服务,免除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使社会劳动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信息传播提高了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强经济效益。农业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农业技术的创新,也依赖于农业技术的扩散。技术的扩散首先取决于信息的传播,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技术进步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
(三)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交通闭塞,信息接收量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信息弱势地位。“2008年农业局对若干种农产品从底头到大城市超市的价格调查,具体验证了“两头叫、中间笑”的问题。如寿光农民卖的一种西红柿1.42元/斤,北京超市4.70元/斤,中间环节拿走了3.28元/斤。”如果农民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就可能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消除超额利润,使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四)有效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有效指的是稀缺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而信息有效是市场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少没被充分利用但却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即闲置资源。闲置资源价值的发现可能是由于新的需求的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只是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源的开采利用价值上升。而潜在价值的实现有两个途径:(1)发现新的市场需求,需要通过信息的传播;(2)技术进步,也表现为生产技术的扩散,也依赖于信息的传播。
总之,市场信息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经济运行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
四、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政策性建议
农业信息传播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农业信息化原则是效益,最基本的问题是找到信息化对当地发展提供什么机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农业信息传播工作。
(一)政府信息资源配置。
当前中国信息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综合生产力较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农业信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因此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处于基础地位。政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这个信息服务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的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以及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和发布等环节的标准。其实,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投入大而回报期长,直接受益者为农民的工程。但这对于农户个体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实行中重视农业信息补贴问题。最后,政府应营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全社会对农业信息化的持续、稳定投入,达到提高社会信息化福利目标;规范各类信息化建设活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广大农民的利益,制定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条文。
(二)商业运行模式。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只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农业信息具备成为商品的经济条件,且成本集中于它的原始拷贝成本,可以以低增量成本大规模生产拷贝,因此存在巨大的商业机会。商业运行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可弥补国家在农业信息建设和发展中的不足。因此应当整合资源、政企互动,主张多特色特色、多手段的商业运行模式。
1、通讯公司的商业运行模式。
电信运营商利用自身优势,可以提供通畅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对于农业信息化具有直接的拉动效应,我们以 “天府农业信息网”为例:
“天府农业信息网”是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在四川省内建立的以手机短信为主要信息传播方式的综合性信息传播网络。“天府农业信息网”在全省1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工作站。每个信息工作站配备一名信息员,赋予所有信息员在天府农业信息网上传下达信息的权利,使他们可以在获取网上信息以后以短信的方式为工作站所在地区的所有联通手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把农户的经营信息转发到网上,供全省、甚至全国相关农户查询。
农民加入“天府农业信息网”的成本并不高,而从通讯公司角度考虑这个项目的运行成本,也是一种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这种“无线通信+互联网+信息站”的独特运营模式结构是农业信息化中的一次创新。
2、农企合作模式。
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涉农企业起到了模范作用。企业联结农户与市场,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以技术培训的方式提供信息,有益于农户在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在农产品销售阶段,企业利用信息化优势把握市场价格,采取比市场收购价略高的价格进行收购,一方面确保农户利益,另一方面确保企业下一季度的货源,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上实现“双赢”。
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优质原料通过加工变成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只要能建立其合理的利益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此模式对市场化具备很强适应性。
商业运行模式下的农业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资源的外部效应是导致其市场非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保护商业性质农业信息的产权,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信息的传播运营,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率。
(三)与教育信息化有机结合。
在基础设施较落后的地区,如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讯设施特别是网络计算机普及率低,实现信息进村进户,突破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变成了一个瓶颈问题。
借鉴甘肃省金塔县首创的金塔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个已经初步建立的信息化工程,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整合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学校远程网络教育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以较少的投资,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来解决农村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这样,政府便可以以较低的投入,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快速传送信息的条件。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该说,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我们仍应该继续研究,探索出能够大范围推广、能够深入到更广大农村的信息化模式,真正使农民脱贫,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
(作者:陈佳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经济学;郭青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研究方向:税务。)
参考文献:
[1]陈建斌,郭彦丽.信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
[2]秦向阳,潘瑜春,李瑾等.中国农村信息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0.
[4]马彦图.甘肃省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分析与评价.甘肃科技,2010.
[5]俞乔,童晓渝.信息化与农村发展——给予四川联通“天府信息网”的实证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