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3日下午17:15左右,“海警2101”“海警2166”和“海警2350”等3艘中国海警船,先后驶入钓鱼岛海域。
日本共同社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称,“这是中国公务船连续第二天驶入日本领海,也是自去年9月日本政府将尖阁诸岛‘国有化’以来的第55次。”
“尖阁诸岛”,系日本对中国钓鱼岛的称呼。日媒在报道中连中国公务船几天几次进入钓鱼岛海域,都记得“一清二楚”,甚至精确到几时几分进入、几时几分退出,可见日本对中国海上行动的高度警惕。
日本这份“警惕性”,在2013年7月22日后显得尤为敏感。这一天,中国海警局正式挂牌,中国“海上警察”横空出世。
中国的“治海”策略,也从这一天起,出现新变化!
“2013年,中国海警走向海疆”
“中国海警”诞生,其实对中国及其邻海国来说都显得颇为特别。北京在发布这条消息时,并不张扬。虽然媒体对这条消息均十分有兴趣,但并未刻意炒作。
新华社的电文仅有百字—
22日清晨,位于北京复兴门外大街的国家海洋局门口,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正式挂牌。与此同时,已悬挂14年的“中国海监总队”牌匾被取下,换上了崭新的“中国海警局”牌匾”。
成立了15年的中国海监总队,被新成立的中国海警局替代。在配发这则消息的同时,新华社还发布了一张“中国海警局”现场挂牌的照片。
相比较起来,《解放军报》的报道显得突出。在挂牌次日,该报作了题为“2013年,中国海警走向海疆”的整版专题报道。
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正式挂牌、中国海警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五龙治海”时代正式终结!
长期以来,中国的海域管理权分散在海监、渔政、海关、海事、边防武警等5个部门,圈内戏称为“五龙”。“五龙治海”,可以说是对现代中国海上执法力量的形象描述,意思是多头管理,没有形成统一体制,执法力量分散。
实际上中国有权“管海”的远不止上述5个部门,《解放军报》更愿意引用中国古代神话典故,称这种多头管理为“九龙治海”。
《解放军报》在专题报道中,专门配发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的解读文章《喜看“九龙”归一》。文章开宗明义,称中国海警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海洋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张文认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我国海洋管理现状,从建设海洋强国的长远战略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在过去,拥有大型船舶的中国海监和渔政虽然可以到远海开展行动,但仅有行政执法权,无法对侵犯中国海洋权益的外国船舶行使刑事执法权;而有刑事执法权的海关海上缉私警察和公安边防海警装备的大型船舶少,主要在近岸沿海执法。
整合后的中国海警局“九九归一”,可以形成一个“铁拳头”。
张军社在文章中表示,中国海警局将在处理涉外涉海问题时具有更高灵活性。海洋执法是一种政府行为,属于民事范畴,在争议海域发生冲突时,由中国海警局依照国内法律执法,既能在国际社会显示我方对该海域无可争辩的管辖权,又能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相关冲突。
首次巡航“惊动”邻国
重组国家海洋局,成立中国海警局,官方材料上称是机构改革的要求。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特别提到了海洋管理机构的改革:为推进海上统一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
根据《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在海洋综合管理和海上维权执法两个方面的职责得到加强,“海警”概念在规定里面被提出。
从新华社报道中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国家海洋局将为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三大局”,对外以中国海警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3个海区分局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11个海警总队及其支队,以上机构人员编制16296名。
在东海钓鱼岛、南海黄岩岛争议中,显示出较强执法能力的中国海监,为新成立的中国海警主体,也是远海执法力量的主力,队员总数超过1万人。近年来,新建36艘大吨位海监船和部分海军退役改装舰只陆续入列,中国海监在总吨位和平均艘吨位上,已经赶上了日本海保。
有专家预测,2013年中国公务船在东海执法力量或超越日本,在南海将显得更为强势!
而这种“执法力量”,在中国海警局成立的当天,便显现了出来,为国际所关注。《解放军报》在报道中国海警局成立消息的同日同版上,便披露了中国海警船首航的消息——
“盛夏的一个上午,随着几声汽笛长鸣,船舷号分别为‘中国海警3210’和‘中国海警3102’的中国海警船,缓缓驶离广州新洲渔政码头。”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中国海警船首次出海执行任务。“中国海警3210”和“中国海警3102”,原隶属于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其中“中国海警3210”是中国最先进的渔政船,船上配备直升机,可使搜救、侦察、执法等方面的机动性大幅提高。
很快,中国海上邻国有了反应。2013年年7月24日,菲律宾报告,中国一艘海警船出现在美济礁附近,称该船只配备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和军备,如安装在甲板上的双联自动机关大炮”(应该是“双联装高射机枪”)。
菲方认为,中国海警船对菲律宾领土声索形成挑战和威胁。 中国海警护卫民船入钓岛
在驶向南海的同时,中国海警船驶向了东海,驶向了钓鱼岛,并在第三天便出现于钓鱼岛海域附近,令日本大为紧张。
7月24日,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召开记者会,就当天发现中国海警局船只在尖阁诸岛(钓鱼岛)附近的日本毗连区航行一事表示,日方将继续实施警戒监视,确保万无一失。
菅义伟“确保万无一失”话音刚落,中国海警船便驶入了钓鱼岛12海里海域。
《环球时报》援引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日本第11管区那霸海上保安本部透露,北京时间7月26日上午8点30~40分期间,中国海警局4艘巡逻船相继从钓鱼岛黄尾屿西北偏北海域进入12海里,并不断呈现出各种形状的队列进行巡航。
从日本媒体的报道来看,中国海警船已把进入钓鱼岛海域当成一次“处子秀”,展示着一种中国海警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力量。
日媒的报道还公开了中国海警与日方的首次对话,日本海上巡逻船要求中国海警船“迅速撤出日本领海”。中国海警方面通过无线强硬反驳说:“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屿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很显然,中日双方这次对话非同寻常,改变了中日对话在主体身份上的不对等,不再是海监与海警,而是海警与海警的较量—中国成立海警局的现实意义,首次得以体现!
此后,中国海警船一连多天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执法。更令日本惊讶的是,成立不到半个月的中国海警船,竟护卫中国民间船只进入钓鱼岛12海里海域航行。
据央广新闻报道,8月3日下午,在中国海警船的保驾护航下,来自山东日照的中国民间航海家翟墨,驾驶自己的“姜太公”号帆船进入钓鱼岛海域。
翟墨于7月30日,驾驶帆船从山东海域起航。8月3日15时34分左右,开始进入钓鱼岛12海里领海。“姜太公”号帆船和为之护航的中国海警编队,遭到6艘日本海保厅巡逻船和飞机的阻拦,中日公务船发生对峙,海上的中日船只一度达到10艘之多。
17时20分,虽然有日本海保厅巡逻船的包抄,但在中国海警船的护航下,翟墨的帆船继续驶向钓鱼岛,离岛只有7海里;到当晚8点左右,更一度逼近离钓鱼岛只有3海里的距离。
帆船在进入钓鱼岛海域后,翟墨将插有红旗的浮标投入海中。上海电视台评论部的记者和摄像,还随船对此次民间船只的钓鱼岛之行做了连续、跟踪报道。
这一幕,在中国海警局成立之前是不可想像的。如果没有中国海警的护卫,中国民间船只根本不可能进入钓鱼岛海域,可以说中国海警改变了保钓历史。
令人不解的是,日方起初并未说中国海警船护卫中国民间帆船进入钓鱼岛海域一事,仅如本报道开头所说,是中国海警船进入钓鱼岛海域。直到中国媒体广泛报道中国民间船只驶入钓鱼岛海域,日媒才跟着报道。
外媒眼里的“白色舰队”
与中国媒体的观点不同,外媒另有一番解读,称中国新组建的海警编队为“白色舰队”。仅从这一说法上,就可知道外媒话里有话,意味深长。
中国海警局将中国海监、中国渔政等原有船舶进行了舷号、徽章和涂装的更改,更改后的中国海警船统一采用白色船体,船上涂有红蓝相间条纹、新的中国海警徽章和醒目的“中国海警 CHINA COASTGUARD”标志。
白色以及船身上宽宽的红色斜纹,是国际公认的海警船只外观。外媒所谓“白色舰队”,由此而来。
外媒之所以对中国这支“白色舰队”格外关注,可能是因为其在装备细节上的变化和执法功能的提升—较重型武器装配到了中国海警船上,这在以“中国海监”“中国渔船”名义巡行海上的中国公务船只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中国官方也不回避中国海警拥有“开枪”的权力。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郁志荣对媒体介绍,5个涉海部门合并后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这就意味着,今后中国管辖海域的行政执法能力得到了提高,合并后的部门在采取类似钓鱼岛维权执法行动时就配备武器,拥有开枪权力。
海警船配备武器,是一种国际做法,日本早就配备了,其海岸警卫队的船只在有争议的海域巡逻执法时都是带武器的,配备的武器包括大型舰炮,类似于美国海岸警卫队的那种,强于中国海警的火力。
美媒对中国这支“白色舰队”尤其敏感。美国“战略之页”网站7月30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白色舰队向战争起航》的文章,新华网转引了这篇文章。仅从文章所用标题上,即可以知道美国媒体对中国海警局和中国海警的高度关注和忧虑。
显然,美国媒体猜错了中国成立海警局和中国海警的初衷与良苦用心。中国不需要战争,进行海洋管理机构的改革,只是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大国海洋管理和执法的需要,以与国际做法接轨。日本和韩国早就成立了海警,这也是“向战争起航”?所以,专家认为美国媒体的观点不值一驳。
实际上,中国在处理海上问题时按国际惯例启用海警,而非海军,正是为了避免在争议海域与邻国“擦枪走火”,引发区域战争,以起到“国家间摩擦的缓冲效应”。
而比美国更为敏感的,是日本和菲律宾两个中国海上邻国。
日本有媒体表示,中国海警局的成立是“以强化在钓鱼岛附近海上活动为目的的”,“可能会带来新的日中摩擦”,日中对立将由此完全进入不同的阶段。在参院选举中刚获胜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中国海警局成立同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毫无遮掩地表示,“随着日本周边安全环境日趋严峻,我们必须考虑需要怎样保卫日本免遭外部威胁。”
菲律宾则认为,中国成立海警局“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加强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中国海警对于“军事能力较弱”的菲“声索南海领土主权”形成了挑战。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转引上述消息称,日本和菲律宾的反应是“大惊小怪”,认为日、菲两国是继续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不过又是“抹黑”中国的伎俩。
“主权属我”,中国海权新提法
虽然外媒有借机炒作的目的,但中国“治海”策略和“海权”思维,因“中国海警局”成立而发生变化,是不争事实。
中国成立海警局,并非是一时之举,早在2012年11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大上已透露出信号。十八大报告中有一句话,在当时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注意—“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中国首次将“海洋强国”写进政府报告中,并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十八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当时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称,“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海洋强国”,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大国梦”的重要内容构成,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治海”策略的直接体现。在这种策略指引下,中国海权的保护体制势必要随之做出调整,所以“海警局”的诞生并不偶然。
到2013年3月,“中国海警局”已呼之欲出。当月23日的《解放军报》第七版“今日边海防”版,全面披露了重组国家海洋局,将中国海监、边防海警、中国渔政及海上缉私警察等这几支执法队伍整合为一条“大龙”的消息,称“九龙”变身,海上维权执法攥指成拳。
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表示,重组国家海洋局、整合海上执法力量是很好的趋势,“还要制定海洋战略,使之与国家的海洋利益、安全利益和需求相适应,国家海洋委员会需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治海”策略,在7月30日得到了进一步诠释和定义。
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明白无误地点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和政治意义所在。
习近平称,要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十二字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主权属我”,这一说法以前更多地出现在中国学者的口中,而出自新一届政府领导之口,并作为国家“海权”思维被提出和宣传,相当新鲜,得到民众热烈拥护。
之前,在解决与邻国岛屿争议时,中国更多地强调邓小平在30多年前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八字方针。从八字到十二字,透露出新一届政府“治海”态度的强硬,说明“海权”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
新成立的“中国海警局”,正是“主权属我”海权思维的要求,是实现中国公务船真正常态化巡航执法的保证。
有专家认为,新的“治海”策略所带来的国家海洋管控和权益维护力量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新变革,目前才仅是个开始。
日本共同社在报道这一消息时称,“这是中国公务船连续第二天驶入日本领海,也是自去年9月日本政府将尖阁诸岛‘国有化’以来的第55次。”
“尖阁诸岛”,系日本对中国钓鱼岛的称呼。日媒在报道中连中国公务船几天几次进入钓鱼岛海域,都记得“一清二楚”,甚至精确到几时几分进入、几时几分退出,可见日本对中国海上行动的高度警惕。
日本这份“警惕性”,在2013年7月22日后显得尤为敏感。这一天,中国海警局正式挂牌,中国“海上警察”横空出世。
中国的“治海”策略,也从这一天起,出现新变化!
“2013年,中国海警走向海疆”
“中国海警”诞生,其实对中国及其邻海国来说都显得颇为特别。北京在发布这条消息时,并不张扬。虽然媒体对这条消息均十分有兴趣,但并未刻意炒作。
新华社的电文仅有百字—
22日清晨,位于北京复兴门外大街的国家海洋局门口,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正式挂牌。与此同时,已悬挂14年的“中国海监总队”牌匾被取下,换上了崭新的“中国海警局”牌匾”。
成立了15年的中国海监总队,被新成立的中国海警局替代。在配发这则消息的同时,新华社还发布了一张“中国海警局”现场挂牌的照片。
相比较起来,《解放军报》的报道显得突出。在挂牌次日,该报作了题为“2013年,中国海警走向海疆”的整版专题报道。
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正式挂牌、中国海警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五龙治海”时代正式终结!
长期以来,中国的海域管理权分散在海监、渔政、海关、海事、边防武警等5个部门,圈内戏称为“五龙”。“五龙治海”,可以说是对现代中国海上执法力量的形象描述,意思是多头管理,没有形成统一体制,执法力量分散。
实际上中国有权“管海”的远不止上述5个部门,《解放军报》更愿意引用中国古代神话典故,称这种多头管理为“九龙治海”。
《解放军报》在专题报道中,专门配发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的解读文章《喜看“九龙”归一》。文章开宗明义,称中国海警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海洋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张文认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我国海洋管理现状,从建设海洋强国的长远战略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在过去,拥有大型船舶的中国海监和渔政虽然可以到远海开展行动,但仅有行政执法权,无法对侵犯中国海洋权益的外国船舶行使刑事执法权;而有刑事执法权的海关海上缉私警察和公安边防海警装备的大型船舶少,主要在近岸沿海执法。
整合后的中国海警局“九九归一”,可以形成一个“铁拳头”。
张军社在文章中表示,中国海警局将在处理涉外涉海问题时具有更高灵活性。海洋执法是一种政府行为,属于民事范畴,在争议海域发生冲突时,由中国海警局依照国内法律执法,既能在国际社会显示我方对该海域无可争辩的管辖权,又能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相关冲突。
首次巡航“惊动”邻国
重组国家海洋局,成立中国海警局,官方材料上称是机构改革的要求。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特别提到了海洋管理机构的改革:为推进海上统一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
根据《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在海洋综合管理和海上维权执法两个方面的职责得到加强,“海警”概念在规定里面被提出。
从新华社报道中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国家海洋局将为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三大局”,对外以中国海警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3个海区分局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11个海警总队及其支队,以上机构人员编制16296名。
在东海钓鱼岛、南海黄岩岛争议中,显示出较强执法能力的中国海监,为新成立的中国海警主体,也是远海执法力量的主力,队员总数超过1万人。近年来,新建36艘大吨位海监船和部分海军退役改装舰只陆续入列,中国海监在总吨位和平均艘吨位上,已经赶上了日本海保。
有专家预测,2013年中国公务船在东海执法力量或超越日本,在南海将显得更为强势!
而这种“执法力量”,在中国海警局成立的当天,便显现了出来,为国际所关注。《解放军报》在报道中国海警局成立消息的同日同版上,便披露了中国海警船首航的消息——

“盛夏的一个上午,随着几声汽笛长鸣,船舷号分别为‘中国海警3210’和‘中国海警3102’的中国海警船,缓缓驶离广州新洲渔政码头。”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中国海警船首次出海执行任务。“中国海警3210”和“中国海警3102”,原隶属于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其中“中国海警3210”是中国最先进的渔政船,船上配备直升机,可使搜救、侦察、执法等方面的机动性大幅提高。
很快,中国海上邻国有了反应。2013年年7月24日,菲律宾报告,中国一艘海警船出现在美济礁附近,称该船只配备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和军备,如安装在甲板上的双联自动机关大炮”(应该是“双联装高射机枪”)。
菲方认为,中国海警船对菲律宾领土声索形成挑战和威胁。 中国海警护卫民船入钓岛
在驶向南海的同时,中国海警船驶向了东海,驶向了钓鱼岛,并在第三天便出现于钓鱼岛海域附近,令日本大为紧张。
7月24日,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召开记者会,就当天发现中国海警局船只在尖阁诸岛(钓鱼岛)附近的日本毗连区航行一事表示,日方将继续实施警戒监视,确保万无一失。
菅义伟“确保万无一失”话音刚落,中国海警船便驶入了钓鱼岛12海里海域。
《环球时报》援引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日本第11管区那霸海上保安本部透露,北京时间7月26日上午8点30~40分期间,中国海警局4艘巡逻船相继从钓鱼岛黄尾屿西北偏北海域进入12海里,并不断呈现出各种形状的队列进行巡航。
从日本媒体的报道来看,中国海警船已把进入钓鱼岛海域当成一次“处子秀”,展示着一种中国海警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力量。
日媒的报道还公开了中国海警与日方的首次对话,日本海上巡逻船要求中国海警船“迅速撤出日本领海”。中国海警方面通过无线强硬反驳说:“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屿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很显然,中日双方这次对话非同寻常,改变了中日对话在主体身份上的不对等,不再是海监与海警,而是海警与海警的较量—中国成立海警局的现实意义,首次得以体现!
此后,中国海警船一连多天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执法。更令日本惊讶的是,成立不到半个月的中国海警船,竟护卫中国民间船只进入钓鱼岛12海里海域航行。
据央广新闻报道,8月3日下午,在中国海警船的保驾护航下,来自山东日照的中国民间航海家翟墨,驾驶自己的“姜太公”号帆船进入钓鱼岛海域。
翟墨于7月30日,驾驶帆船从山东海域起航。8月3日15时34分左右,开始进入钓鱼岛12海里领海。“姜太公”号帆船和为之护航的中国海警编队,遭到6艘日本海保厅巡逻船和飞机的阻拦,中日公务船发生对峙,海上的中日船只一度达到10艘之多。
17时20分,虽然有日本海保厅巡逻船的包抄,但在中国海警船的护航下,翟墨的帆船继续驶向钓鱼岛,离岛只有7海里;到当晚8点左右,更一度逼近离钓鱼岛只有3海里的距离。
帆船在进入钓鱼岛海域后,翟墨将插有红旗的浮标投入海中。上海电视台评论部的记者和摄像,还随船对此次民间船只的钓鱼岛之行做了连续、跟踪报道。
这一幕,在中国海警局成立之前是不可想像的。如果没有中国海警的护卫,中国民间船只根本不可能进入钓鱼岛海域,可以说中国海警改变了保钓历史。
令人不解的是,日方起初并未说中国海警船护卫中国民间帆船进入钓鱼岛海域一事,仅如本报道开头所说,是中国海警船进入钓鱼岛海域。直到中国媒体广泛报道中国民间船只驶入钓鱼岛海域,日媒才跟着报道。
外媒眼里的“白色舰队”
与中国媒体的观点不同,外媒另有一番解读,称中国新组建的海警编队为“白色舰队”。仅从这一说法上,就可知道外媒话里有话,意味深长。
中国海警局将中国海监、中国渔政等原有船舶进行了舷号、徽章和涂装的更改,更改后的中国海警船统一采用白色船体,船上涂有红蓝相间条纹、新的中国海警徽章和醒目的“中国海警 CHINA COASTGUARD”标志。
白色以及船身上宽宽的红色斜纹,是国际公认的海警船只外观。外媒所谓“白色舰队”,由此而来。
外媒之所以对中国这支“白色舰队”格外关注,可能是因为其在装备细节上的变化和执法功能的提升—较重型武器装配到了中国海警船上,这在以“中国海监”“中国渔船”名义巡行海上的中国公务船只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中国官方也不回避中国海警拥有“开枪”的权力。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郁志荣对媒体介绍,5个涉海部门合并后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这就意味着,今后中国管辖海域的行政执法能力得到了提高,合并后的部门在采取类似钓鱼岛维权执法行动时就配备武器,拥有开枪权力。
海警船配备武器,是一种国际做法,日本早就配备了,其海岸警卫队的船只在有争议的海域巡逻执法时都是带武器的,配备的武器包括大型舰炮,类似于美国海岸警卫队的那种,强于中国海警的火力。
美媒对中国这支“白色舰队”尤其敏感。美国“战略之页”网站7月30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白色舰队向战争起航》的文章,新华网转引了这篇文章。仅从文章所用标题上,即可以知道美国媒体对中国海警局和中国海警的高度关注和忧虑。
显然,美国媒体猜错了中国成立海警局和中国海警的初衷与良苦用心。中国不需要战争,进行海洋管理机构的改革,只是为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大国海洋管理和执法的需要,以与国际做法接轨。日本和韩国早就成立了海警,这也是“向战争起航”?所以,专家认为美国媒体的观点不值一驳。
实际上,中国在处理海上问题时按国际惯例启用海警,而非海军,正是为了避免在争议海域与邻国“擦枪走火”,引发区域战争,以起到“国家间摩擦的缓冲效应”。
而比美国更为敏感的,是日本和菲律宾两个中国海上邻国。
日本有媒体表示,中国海警局的成立是“以强化在钓鱼岛附近海上活动为目的的”,“可能会带来新的日中摩擦”,日中对立将由此完全进入不同的阶段。在参院选举中刚获胜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中国海警局成立同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毫无遮掩地表示,“随着日本周边安全环境日趋严峻,我们必须考虑需要怎样保卫日本免遭外部威胁。”
菲律宾则认为,中国成立海警局“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加强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中国海警对于“军事能力较弱”的菲“声索南海领土主权”形成了挑战。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转引上述消息称,日本和菲律宾的反应是“大惊小怪”,认为日、菲两国是继续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不过又是“抹黑”中国的伎俩。

“主权属我”,中国海权新提法
虽然外媒有借机炒作的目的,但中国“治海”策略和“海权”思维,因“中国海警局”成立而发生变化,是不争事实。
中国成立海警局,并非是一时之举,早在2012年11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大上已透露出信号。十八大报告中有一句话,在当时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注意—“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中国首次将“海洋强国”写进政府报告中,并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十八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当时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称,“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海洋强国”,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大国梦”的重要内容构成,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治海”策略的直接体现。在这种策略指引下,中国海权的保护体制势必要随之做出调整,所以“海警局”的诞生并不偶然。
到2013年3月,“中国海警局”已呼之欲出。当月23日的《解放军报》第七版“今日边海防”版,全面披露了重组国家海洋局,将中国海监、边防海警、中国渔政及海上缉私警察等这几支执法队伍整合为一条“大龙”的消息,称“九龙”变身,海上维权执法攥指成拳。
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表示,重组国家海洋局、整合海上执法力量是很好的趋势,“还要制定海洋战略,使之与国家的海洋利益、安全利益和需求相适应,国家海洋委员会需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治海”策略,在7月30日得到了进一步诠释和定义。
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明白无误地点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和政治意义所在。
习近平称,要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十二字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主权属我”,这一说法以前更多地出现在中国学者的口中,而出自新一届政府领导之口,并作为国家“海权”思维被提出和宣传,相当新鲜,得到民众热烈拥护。
之前,在解决与邻国岛屿争议时,中国更多地强调邓小平在30多年前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八字方针。从八字到十二字,透露出新一届政府“治海”态度的强硬,说明“海权”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
新成立的“中国海警局”,正是“主权属我”海权思维的要求,是实现中国公务船真正常态化巡航执法的保证。
有专家认为,新的“治海”策略所带来的国家海洋管控和权益维护力量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新变革,目前才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