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评价方式;习作能力;平台: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48-02
为了消除作文教学评价低效这个痼疾,提高作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我们本着唤起自信,激发习作兴趣的终极目标,从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出发,采取温和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进行评价。
一、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我们在习作讲评时,搭建了多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快乐。在传统的习作讲评课中,都是优等生在唱主角,中下等学生往往难有表达自我的机会。而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被人赏识、肯定的愿望,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们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唱主角,尤其是中下等学生。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每天某个时段安排一个“小小播报员汇报”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进行播报,可以是自己的习作,可以是自己的见闻,也可以是平时积累的美文,读或者说给大家听。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点,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展示自我,树立自信。此外,我们根据每次习作的侧重点,选择三个层面的学生代表上台作为“特约嘉宾”,让他们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可以是全篇,可以是一个精彩的片段,可以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抑或是一个运用恰当的好词,都可以拿来交流。然后再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给全体学生作经验介绍,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揣摩品味,欣赏辨析,从而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分享,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二、改进评语,促进师生交流
评语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它的重要作用是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习作的兴趣。在实践中,我们尝试改进评语,体现“三性”。
1 针对、启发性。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习作特点及优缺点,具体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语,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修改,是评语的基本特点。它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自主修改。有位教师在眉批中写道:“读读看,这个词换一下,是不是表达得更清楚?”“句子太长了容易出错,试着改成短句子,好吗?”“展开你的想象,这句话会更精彩!”这种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评语让学生茅塞顿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学生记叙了参观世博会的过程,但内容单薄。如果评语只写:“内容不具体。”学生会感到茫然。有位教师这样下的评语:“这个馆很不错,老师也很好奇,也很想去看看。你能说说这个馆的特点吗?其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从何处下手修改了。有一个回族学生记叙了汉族过春节的风俗和回族过年的习俗,角度很新,但内容空洞。教师这样写评语:“你分别介绍了回汉两族过年的习俗,让老师在比较中了解了民族风情。但介绍得有点简单了。能不能抓住特点来写?比如回族要炸傲子,而汉族则炸油果子;汉族要给小孩压岁钱,而回族……这样写就明白了。”在教师这样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修改习作的方法,通过自己修改,不断积累“改”的经验,懂得“文成于改”的真理,久而久之,习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指导也就落到了实处。
2 激励、鼓舞性。我国文学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十二岁小儿能做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具激励性的评语以高度的赞扬,赏识的眼光给幼年的茅盾无穷的动力。在实践中,我们充分体现评语的激励性和鼓舞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旅游的乐趣无穷无尽,跟随着你的笔迹,漂流于青山绿水之间,耳闻着动人有趣的故事,乐趣溢于言表,恰当及时的心理感受突出此景之美,此情之真!”“你是唯一一个用诗来写这篇文章的,你得心应手的驾驭,把周总理高尚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美感,感情真切,寓有深意,打动人心。老师期待你的佳作!”“这篇文章描写了游呜沙山的过程,既有美丽的风景又有丰富有趣的娱乐活动。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言辞优美,仿佛带读者一起游览了这一名胜。作者寓情理于游玩之中,情景交融,抒发了对甘肃呜沙山的喜爱。”
这些充满激励和鼓舞的评语,流淌着教师炽热的情怀,和真诚的期待。在平等的对话中,好似师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评价中,被注入了新的动力,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3 示范、导向性。作文评语其实也是教师的作品,那种文字精美,风趣诙谐充满激情的评语,那种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评语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文学的熏陶,一种审美的享受。我们在改进评语的过程中,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不仅在习作的方法上给予指导,还充分发挥语言的示范性作用。比如,一个学生饱含深情地描述了故乡的小路,教师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故乡的小路在你的眼中,在你的笔下,是那么富有韵味儿,一幅幅甜美而质朴的画面中流淌着对小路深深的爱,对故乡对童年沉沉的怀念之情。哦,这条令人魂牵梦绕的小路!再接再厉,充满期待!”如在读了学生写桑科草原的习作,教师有感而发:“是你让我徜徉在绿色草原的怀抱,是你让我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是你让我看到了澄明的天空。谢谢你!”再如,读了一个学生描写牛肉面的习作,教师这样评语:“读了你的习作,我才知道,兰州居然有这么多不知名但风味独特的牛肉面!帮我画一张网络图好吗?让更多的朋友都来尝!”
三、动态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我们在实践中,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进步中成长,习作评定的等级不是一锤定音,而是采取动态评价的方式进行。使每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进步,让他们在教师的评价激励下“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学生不满意自己习作等级后,可以自己修改,还可以再要求教师评定,直到学生满意为止。比如,在A的基础上重新评定A,在B的基础上重新评定R。这样一来,对后进生的鼓舞更大。树立了写好习作的信心,尝到丁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始终把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作为最终¨标,在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己修改能力后,让学生完成习作后不急于上交,而是要求其边看边想,边听边读,边抄边读中发现问题,予以“增、删、换”。有时,学生写完后,常常陷入一种思维定势中,反复修改,却无从下手。此时,我们建议学生采取冷却法,即将习作搁置一到两天后,再修改。这样,通过不断的感悟积淀,学生就会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几易其稿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48-02
为了消除作文教学评价低效这个痼疾,提高作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我们本着唤起自信,激发习作兴趣的终极目标,从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出发,采取温和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进行评价。
一、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我们在习作讲评时,搭建了多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快乐。在传统的习作讲评课中,都是优等生在唱主角,中下等学生往往难有表达自我的机会。而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被人赏识、肯定的愿望,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我们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唱主角,尤其是中下等学生。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每天某个时段安排一个“小小播报员汇报”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进行播报,可以是自己的习作,可以是自己的见闻,也可以是平时积累的美文,读或者说给大家听。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点,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展示自我,树立自信。此外,我们根据每次习作的侧重点,选择三个层面的学生代表上台作为“特约嘉宾”,让他们把自己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可以是全篇,可以是一个精彩的片段,可以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抑或是一个运用恰当的好词,都可以拿来交流。然后再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给全体学生作经验介绍,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揣摩品味,欣赏辨析,从而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分享,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二、改进评语,促进师生交流
评语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它的重要作用是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习作的兴趣。在实践中,我们尝试改进评语,体现“三性”。
1 针对、启发性。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习作特点及优缺点,具体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语,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修改,是评语的基本特点。它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自主修改。有位教师在眉批中写道:“读读看,这个词换一下,是不是表达得更清楚?”“句子太长了容易出错,试着改成短句子,好吗?”“展开你的想象,这句话会更精彩!”这种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评语让学生茅塞顿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学生记叙了参观世博会的过程,但内容单薄。如果评语只写:“内容不具体。”学生会感到茫然。有位教师这样下的评语:“这个馆很不错,老师也很好奇,也很想去看看。你能说说这个馆的特点吗?其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从何处下手修改了。有一个回族学生记叙了汉族过春节的风俗和回族过年的习俗,角度很新,但内容空洞。教师这样写评语:“你分别介绍了回汉两族过年的习俗,让老师在比较中了解了民族风情。但介绍得有点简单了。能不能抓住特点来写?比如回族要炸傲子,而汉族则炸油果子;汉族要给小孩压岁钱,而回族……这样写就明白了。”在教师这样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修改习作的方法,通过自己修改,不断积累“改”的经验,懂得“文成于改”的真理,久而久之,习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指导也就落到了实处。
2 激励、鼓舞性。我国文学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十二岁小儿能做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具激励性的评语以高度的赞扬,赏识的眼光给幼年的茅盾无穷的动力。在实践中,我们充分体现评语的激励性和鼓舞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旅游的乐趣无穷无尽,跟随着你的笔迹,漂流于青山绿水之间,耳闻着动人有趣的故事,乐趣溢于言表,恰当及时的心理感受突出此景之美,此情之真!”“你是唯一一个用诗来写这篇文章的,你得心应手的驾驭,把周总理高尚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美感,感情真切,寓有深意,打动人心。老师期待你的佳作!”“这篇文章描写了游呜沙山的过程,既有美丽的风景又有丰富有趣的娱乐活动。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言辞优美,仿佛带读者一起游览了这一名胜。作者寓情理于游玩之中,情景交融,抒发了对甘肃呜沙山的喜爱。”
这些充满激励和鼓舞的评语,流淌着教师炽热的情怀,和真诚的期待。在平等的对话中,好似师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评价中,被注入了新的动力,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3 示范、导向性。作文评语其实也是教师的作品,那种文字精美,风趣诙谐充满激情的评语,那种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评语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文学的熏陶,一种审美的享受。我们在改进评语的过程中,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不仅在习作的方法上给予指导,还充分发挥语言的示范性作用。比如,一个学生饱含深情地描述了故乡的小路,教师在评语中这样写道:“故乡的小路在你的眼中,在你的笔下,是那么富有韵味儿,一幅幅甜美而质朴的画面中流淌着对小路深深的爱,对故乡对童年沉沉的怀念之情。哦,这条令人魂牵梦绕的小路!再接再厉,充满期待!”如在读了学生写桑科草原的习作,教师有感而发:“是你让我徜徉在绿色草原的怀抱,是你让我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是你让我看到了澄明的天空。谢谢你!”再如,读了一个学生描写牛肉面的习作,教师这样评语:“读了你的习作,我才知道,兰州居然有这么多不知名但风味独特的牛肉面!帮我画一张网络图好吗?让更多的朋友都来尝!”
三、动态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我们在实践中,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进步中成长,习作评定的等级不是一锤定音,而是采取动态评价的方式进行。使每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进步,让他们在教师的评价激励下“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学生不满意自己习作等级后,可以自己修改,还可以再要求教师评定,直到学生满意为止。比如,在A的基础上重新评定A,在B的基础上重新评定R。这样一来,对后进生的鼓舞更大。树立了写好习作的信心,尝到丁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始终把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作为最终¨标,在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己修改能力后,让学生完成习作后不急于上交,而是要求其边看边想,边听边读,边抄边读中发现问题,予以“增、删、换”。有时,学生写完后,常常陷入一种思维定势中,反复修改,却无从下手。此时,我们建议学生采取冷却法,即将习作搁置一到两天后,再修改。这样,通过不断的感悟积淀,学生就会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几易其稿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