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与新课相比,复习课教学难于上青天。学生喜欢有趣味性的课堂,而复习课容量大、知识点重复,缺少新鲜感,所以复习效率低。要上好复习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复习内容,还要研究教法,此外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存在的学习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复习课多一些趣味性、系统性、互动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精准复习;课堂高效;小学数学;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9)32—0092—02
在多元化的教学背景下,怎样上好复习课,做到精准复习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我在平时教研过程中,通过听一些同行的复习课,并结合个人的一些思考,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与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复习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直接采用题海战术
小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正处于长知识阶段,对周围的事物都比较好奇,总想问“为什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是通过题量来达到复习的目的,虽然短期内很有成效,但时间一长,学生很快就会忘了,造成“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倒”的现象,不能达到长远巩固的效果。例如,有教师在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时,于课前对加减、乘除、带括号的计算题进行了分类,通过让学生上黑板演示来进行复习,虽然也有小组合作和纠错这些环节,但还是缺少趣味性,使课堂显得有些枯燥。学生的年龄偏小,若长期接受高强度的题海训练,学生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2.知识点呈现形式单一,直接是教科书再现
教师在上复习课前由于生怕学生遗忘,一般会将课本中的内容直接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齐读。形成课堂上朗读声整齐的景象,但多数学生却是碍于教师威严,勉强去读。对学生来说,朗读仅仅是知识的再现,并不能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掌握的知识都是一些松散的内容。例如,有教师在复习“线段、射线、直线”时,只是呈现它们的定义、画法、表示方法等内容,未对学生进行追问,如“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射线时,为什么端点字母写在前面?”“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你还能再举出生活中的线段、射线、直线的例子吗?”
3.活动形式倾向固化,由教师“包办”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赶时间,又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全权“包办”,不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而是代替学生的课堂活动。例如,有教师在复习一些简单乘除法计算问题时,一笔带过,没有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中档题(如应用题)只是让学生上黑板演示,没有让其他学生指出错误;疑难问题,教师在和学生审完题后,生怕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自己讲解,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样的复习课堂形式固化,既未达到教学目标,又未对学生的学情达到全面了解,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
4.虽注重典型例题,但缺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数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选择一些常考题或是易错题来给学生加强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一种复习方式。但有的教师在呈现题目时,未了解学生的学情,原封不动选择原题,未进行适当修改。如有教师仅给学生出示典型例题:粮店有大米200吨,卖了原来的2/5,剩余多少吨?但有的教师却能结合例题举一反三:(1)粮店有大米200吨,卖了原来的2/5,剩余多少吨?(2)粮店有大米200吨,卖了2/5吨后,剩余多少吨?问题(1)中的2/5是分数,问题(2)中的2/5吨是具体的质量,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后者的教学方法显然更有实效,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复习课应对策略
1.加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嗨”起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授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教师做到以生为本,同时要研究透教材,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例如,我在复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借助“学雷锋”活动,让学生自己选购一些学习用品,捐给山区的孩子,这既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奉献爱心。这样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又如在复习乘法公式时,我播放视频“一只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跟着吟唱,兴趣就会高涨,接着我趁热打铁,进行乘法公式的复习。课后我与学生交流,学生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复习课。
2.创新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阔”起来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做好数据收集、整理和研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深挖教材,对习题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感受到每堂课都是新授课,并能主动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思考问题。
例如,在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时,我通过改编一些计算题,层层推进:(1)8-5;(2)8-15÷3;(3)4×2-15÷3;(4)4×2-15÷3;(5)4×2-(12 3)÷3。通过这一类式子,让学生感受四则运算有先后顺序之分。又如复习工程问题时,可以举例:甲乙两人完成一批零件,甲单独做需要2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向学生提出问题:(1)这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2)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多少?(3)甲乙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4)甲先做4天,剩下的由乙单独做,共需要几天完成?(5)甲乙先合作10天,剩下的由乙单独做,共需要几天完成?(6)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使课堂复习更加精准、高效。
3.创设课堂互动,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师要放弃包办代替的方式,要适时放手,并创设课堂互动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如简单的概念或问题可以让后进生回答,回答正确则表扬,回答错误可给予鼓励;如果要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者暴露出某个知识点的易错点,可以选择中等生或者平时经常出错的学生进行板演,其他学生进行批阅;如果是疑难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再由组长汇报结果,教师可根据结果进行实时点拨。
4.鼓励创新研究,让学生“强”起来
学生学习模仿能力强,有些复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复习“数据收集与整理”时,教师除了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让学生分类研究外,也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数据信息放在课堂上研究,这样的课堂既真实又有趣。再如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它的优越性在哪里?接着教师再编写类似的题型,在复习课上进行研究。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教学工作者多做研究、了解学情、不拘一格,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的复习课才会精准、高效。
(责编 覃小慧)
[关键词]精准复习;课堂高效;小学数学;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9)32—0092—02
在多元化的教学背景下,怎样上好复习课,做到精准复习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我在平时教研过程中,通过听一些同行的复习课,并结合个人的一些思考,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与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复习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直接采用题海战术
小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正处于长知识阶段,对周围的事物都比较好奇,总想问“为什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是通过题量来达到复习的目的,虽然短期内很有成效,但时间一长,学生很快就会忘了,造成“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倒”的现象,不能达到长远巩固的效果。例如,有教师在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时,于课前对加减、乘除、带括号的计算题进行了分类,通过让学生上黑板演示来进行复习,虽然也有小组合作和纠错这些环节,但还是缺少趣味性,使课堂显得有些枯燥。学生的年龄偏小,若长期接受高强度的题海训练,学生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2.知识点呈现形式单一,直接是教科书再现
教师在上复习课前由于生怕学生遗忘,一般会将课本中的内容直接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齐读。形成课堂上朗读声整齐的景象,但多数学生却是碍于教师威严,勉强去读。对学生来说,朗读仅仅是知识的再现,并不能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掌握的知识都是一些松散的内容。例如,有教师在复习“线段、射线、直线”时,只是呈现它们的定义、画法、表示方法等内容,未对学生进行追问,如“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射线时,为什么端点字母写在前面?”“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你还能再举出生活中的线段、射线、直线的例子吗?”
3.活动形式倾向固化,由教师“包办”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赶时间,又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全权“包办”,不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而是代替学生的课堂活动。例如,有教师在复习一些简单乘除法计算问题时,一笔带过,没有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中档题(如应用题)只是让学生上黑板演示,没有让其他学生指出错误;疑难问题,教师在和学生审完题后,生怕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自己讲解,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样的复习课堂形式固化,既未达到教学目标,又未对学生的学情达到全面了解,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
4.虽注重典型例题,但缺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数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选择一些常考题或是易错题来给学生加强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一种复习方式。但有的教师在呈现题目时,未了解学生的学情,原封不动选择原题,未进行适当修改。如有教师仅给学生出示典型例题:粮店有大米200吨,卖了原来的2/5,剩余多少吨?但有的教师却能结合例题举一反三:(1)粮店有大米200吨,卖了原来的2/5,剩余多少吨?(2)粮店有大米200吨,卖了2/5吨后,剩余多少吨?问题(1)中的2/5是分数,问题(2)中的2/5吨是具体的质量,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后者的教学方法显然更有实效,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复习课应对策略
1.加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嗨”起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授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教师做到以生为本,同时要研究透教材,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例如,我在复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借助“学雷锋”活动,让学生自己选购一些学习用品,捐给山区的孩子,这既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奉献爱心。这样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又如在复习乘法公式时,我播放视频“一只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跟着吟唱,兴趣就会高涨,接着我趁热打铁,进行乘法公式的复习。课后我与学生交流,学生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复习课。
2.创新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阔”起来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做好数据收集、整理和研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深挖教材,对习题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感受到每堂课都是新授课,并能主动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思考问题。
例如,在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时,我通过改编一些计算题,层层推进:(1)8-5;(2)8-15÷3;(3)4×2-15÷3;(4)4×2-15÷3;(5)4×2-(12 3)÷3。通过这一类式子,让学生感受四则运算有先后顺序之分。又如复习工程问题时,可以举例:甲乙两人完成一批零件,甲单独做需要2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向学生提出问题:(1)这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2)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多少?(3)甲乙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4)甲先做4天,剩下的由乙单独做,共需要几天完成?(5)甲乙先合作10天,剩下的由乙单独做,共需要几天完成?(6)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使课堂复习更加精准、高效。
3.创设课堂互动,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师要放弃包办代替的方式,要适时放手,并创设课堂互动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如简单的概念或问题可以让后进生回答,回答正确则表扬,回答错误可给予鼓励;如果要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者暴露出某个知识点的易错点,可以选择中等生或者平时经常出错的学生进行板演,其他学生进行批阅;如果是疑难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再由组长汇报结果,教师可根据结果进行实时点拨。
4.鼓励创新研究,让学生“强”起来
学生学习模仿能力强,有些复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如复习“数据收集与整理”时,教师除了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让学生分类研究外,也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数据信息放在课堂上研究,这样的课堂既真实又有趣。再如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它的优越性在哪里?接着教师再编写类似的题型,在复习课上进行研究。
总之,上好复习课需要教学工作者多做研究、了解学情、不拘一格,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的复习课才会精准、高效。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