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家族,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种类繁多,土家人在婚礼习俗方面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哭嫁歌曲是土家族婚礼中抒情式的歌谣,它主要以哭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多彩的内容,传递丰富的情感,同时,它还用其独特的民族唱腔、特色的民族曲调、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来展现土家族音乐强大的艺术魅力与丰富的感染力。本文从哭嫁歌产生的背景、分类、特点、价值及传承发展等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哭嫁  艺术特点  价值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53-03
  土家族,一个喜爱歌舞的少数民族,土家人喜欢在各种场合以歌舞方式来表达情感。哭嫁,是土家女青年在婚嫁仪式中“哭泣”的歌,亦可以称为“哭出嫁”“哭嫁女”“哭轿”,土家族的出嫁是在哭嫁声中完成的,久而久之哭嫁时哼唱的曲调便形成了“哭嫁歌”,这也成为了土家女的一种传统技艺。其旋律曲调伤感悲悯、催人泪下,哭嫁体现的是父母嫁女以及女儿出嫁的“生离”的悲,虽是乐事哀唱,但实则是血肉亲情即将分开的不舍和留恋,是土家女儿对嫁后生活的疑虑、美满自由婚姻的追求以及对婚姻生活的向往与迷茫的综合体现,整体哀而不伤。表面上,哀而不伤的土家族哭嫁看似与婚姻格格不入,但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和强大生命力。
   一、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背景
   我国上古典籍中,关于哭嫁的记载很少,学者们仅能从一些只言片语中寻觅踪迹,对于哭嫁歌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同汉族和其他许多民族的哭嫁一样,土家族哭嫁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反映,也是风俗转型时期的一个结果。土家族居住在山地丘陵,与中原所谓“开化”隔离甚久,长期存在“以歌为媒”的自由恋爱,历史上由于氏族形态的变化,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萌芽,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出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局面,土家妇女的地位开始降低,婚姻失去自由,旧习俗对土家妇女的束缚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重要原因;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盛行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女性自身的特点也造就了土家族哭嫁歌的形成;还有,土家人把是否善“哭”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以前时候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所以,土家姑娘自金钗之年便已经开始学唱哭嫁歌。
  二、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分类
   土家姑娘在出嫁前,一般都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喜庆之日,新娘手拿花帕盖脸哭唱,几位姑娘边上作陪,从而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哭嫁,贯穿于整个土家婚礼。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按不同的演唱形式可分为:连续哭唱(新娘从出嫁的前几日一直哭到出嫁日为止);间断哭唱(从出嫁前几日开始哭,中间也可以有停歇);抱着哭唱(出嫁日新娘和姊妹们抱坐在床前哭唱)、跪着哭唱(出嫁时新娘对母亲哭唱时的一种形式);新娘领唱(由新娘主哭后亲人们接声劝哭);母女对哭(出嫁时,新娘与母亲之间又哭又唱,互相告别,很自然的形成了多声部的合唱,表达相互间依依不舍的情感);众人哭唱(出嫁时新娘会邀请姊妹们前来陪哭,一般都是新娘和姊妹们一起哭唱)等。
  三、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模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以哭伴唱,悲喜相交、仪式严谨、结构完整、句式自由、格调清新、演唱灵活等,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歌词、曲式、哭腔、演唱和情感等方面。
  (一)歌词内容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多采用土家语和地方方言,有传统歌词,也有即兴创作的歌词。传统歌词有固定的形式,一般以“哭开声”为序歌,引导哭嫁主题,为整个哭嫁做铺垫。歌词的句首采用对反,然后发展句子的内容,内容则以出嫁人或送嫁人的心情有感而唱,最后才以感叹的语句结束。即兴创作的歌词以感恩为线条,注重口语化,突出人性化的情感表达。歌词结构以七字句为主,短的十句、八句,长的可达几十上百句,多用比兴、联想、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含蓄明快,通俗易懂。哭嫁歌注重文采,每句歌词的结束没有特别要求,有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朗朗上口即可。总体来说,哭嫁歌的歌词不但在结构上十分完整,而且演唱上也相当灵活,其内容与形式形成高度的和谐统一,犹如一部长篇叙事诗,诉说着土家人的儿女情长和骨肉亲情。
  (二)曲式结构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既有着十分即兴的创作内容,又沿用了几百年来不变的土家族传统结构形式,从演唱形式上看,包括序曲、高潮、尾声等,更像是一部声乐套曲。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曲式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短小的乐句为核心,通常由一个或两个乐句作为开头,加上多个变化重復的乐句,构成单一部曲式。在节拍上,多为2/4或3/4拍,偶而也采用二者结合的变换拍子;节奏上,较为自由、不规整,大多为前紧后松的结构,音值以同音反复或二分、四分、八分时值为主,全音符和十六分时值出现的较少。加入偏音形成的色彩音是土家族哭嫁歌的特色之一,大部分的哭嫁歌乐句以主音、属音与中音作为基本框架,使用小三度与纯五度连接于哭嫁歌首尾,同时结合独特的哭腔表达新娘内心的真实情感,使之成为土家族哭嫁歌里最为明显的曲调特点。
   (三)演唱特点
   哭嫁歌是声音和眼泪双管齐下的表现,也是智慧和情感的多面表达。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由歌者即兴编唱,伴随声泪俱下往往还有轻微程度的手舞足蹈,达到情感的进一步宣泄。哭嫁歌没有乐器伴奏,全是清唱,演唱灵活,颇有特色,既有个人发挥,又有传统延续。哭嫁歌包含有“哭”“声”“语”三种基本要素。“哭”分为抽咽、呜咽、小声哭与大声哭泣,是土家族哭嫁歌最具特色的唱腔。哭嫁歌曲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山歌,其中有完美结合式的边哭边唱、众人齐聚时的只唱不哭,情绪至高时,以没有歌词的哭腔为旋律的只哭不唱三类。哭嫁歌的演唱者,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真嗓子在哭唱,以“哭”代“歌”,低沉悲切的泣诉贯穿于每一个乐句,疲惫时思路停歇、哭声停止;激动时,语气加速、吐字不清;感叹时,基本是一字多音,加上拖音、抖音与结尾处语气助词的使用,加强哭叹的效果。“声”需要演唱者通过明显的节奏和音调来表现,这种节奏以人的自然生理气口为基础,音调的高低则视哭嫁者情绪的表达而定,激动则高且泪多,平静则低且泪少。而“语”,特指当地的方言声调,演唱时,每句的前中尾还会加一些“衬词”,如,被称为“歌头”的开腔,一般在人或事等哭嫁对象前,用“哎呀”“啊伊乃”等引起,要求用开阔的唱腔、高亢嘹亮的声调,有时根据场面的不同,也可省略“歌头”;中间用缓气来表达深情而出现的“歌间子”,又称“歌衬子”,多是“哦”“嗯”等方言平音唱出的语气词,其中“喔呼”居多,拖腔较短促,用降调凸显平稳深沉;“歌尾”常用“啦”“喔呼灰”等词,尾词前后分别加一个衬词,前者音节较短用升调,后者有较长拖腔唱降调,使唱腔绵延、思绪反复、情感饱满且有生气。    (四)情感表达
  哭嫁歌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般包括:开哭、骂媒人、哭嫁、哭花酒、哭上头、哭露水衣、哭祖宗、哭上轿。从总体来看,整个流程大概可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各自表达不同的情感。在婚嫁情境下,哭嫁首当其冲表现的是对包办婚姻的怨恨,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提出抗议。新娘在哭的过程中会对父母做出委婉的控诉,又会唱出无奈和绝望,还往往把一腔怨恨泼在媒人身上;其二,与自己的亲朋好友道别,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情,难舍兄弟姊妹之情,歌曲凄凉委婉、歌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三,对未来生活感到迷茫及担忧。出嫁就意味着脱离了父母的保护,对自己未来的新生活充满了害怕、迷茫,因此,哭嫁歌曲还充满了依恋、撒娇的意味;其四,亲戚们的祝福和劝解,对将要出嫁的新娘用“哭”的方式表达不舍,希望她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同时也给她们讲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四、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人文与历史价值
   土家族哭嫁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中无论是其历史价值还是人文价值都是举足轻重的,曾被国外音乐学专家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哭嫁是土家音乐文化在社会中的反应,它是声乐文化,也是妇女音乐,还包含丰富的人情哲理,包括感恩的因素、包括母亲的呵护和担心、包括伙伴友谊的依依不舍等,哭嫁歌是土家妇女情感的一次大展示大宣泄;它是土家新娘出嫁时哭声和眼泪的展示,更是内心活动的反应,它是一种音乐行为,是人生的咏叹调,它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的沉思和土家族风俗的展示;它是土家妇女对人生前途担忧的呐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一次梳理、学习和阶段性的总结等。哭嫁歌作为婚嫁习俗的中心内容,连接于整个活动的始终,还全面反映了湘西土家族的人文状况和政治、经济。每一个婚嫁习俗都拥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哭嫁歌亦是在婚嫁习俗里慢慢改变而成,折射出一定历史状况下的社会生活。哭嫁歌与封建时期的包办婚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样的婚姻制度导致了女性的抗拒和仇恨,只能借着哭嫁这种方式来诉说心中的情绪,表达自身对封建婚姻的控诉、宣泄不满的情感,控告制度对人身的违背和对人性的扼杀,鼓足勇气摆脱束缚,重新塑造人格。哭嫁歌具备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它让淳朴的人性得到了艺术的发泄。
   土家族的哭嫁歌在2004年被列入全国首批重点保护对象,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家族的风俗、伦理和宗教信仰,其传承过程更是反映了土家族“口述传统”的特色,具备重大的社会价值。哭嫁是土家族婚礼的序曲,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作为一种原始生态的民族民间婚俗文化,是土家族的文化特征之一。此外,湘西土家族哭嫁歌还为研究土家族歌谣、语言、宗教信仰以及土汉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傳承与发展策略
   (一)现代化发展手段的综合利用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被同化,以至于许多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猛烈的撞击,甚至濒临灭绝,而土家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挑战或机遇。随着高新技术的推陈出新,网络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土家族哭嫁歌失去了原有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现代流行音乐的盛行,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冲淡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使得土家族哭嫁歌身处弱势地位。传承是最好的历史发展,传播则是现实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土家族应该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进行传承,同时酝酿打造现实的传播途径。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将传承与当代的科技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还能通过教育、媒体网络、仪式、基地等方式进行传承。
   (二)保护工程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飞速的时代下,保护与发展土家族哭嫁歌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加以改进:第一,保护土家族哭嫁歌我们首先应该注意保护它的“原生态”性,尽量保持土家族文化的原貌,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尊重当地文化个性的同时,在开放与利用中去粗取精;第二,保护不是最终的目的,传承与发展才是。可以学习“保护区”的方式,建立“土家族音乐文化保护区”,使土家族哭嫁歌自由的生长在它固有的文化氛围中;第三,可以建立相应的传承机构,利用创新命名、表扬嘉奖、赞助扶持等方法,奖励传承人或传承机构;第四,保护、传承与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保护不代表顽固守旧,要敢于创新,在继承中谋求发展,抓住时代特点,紧跟时代节奏,在保留传统的根本上推陈出新进行第二次创作,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增加关注度;第五,可以运用电脑、多媒体等现代高新技术创建哭嫁歌的相关网页等。
   六、结语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人民婚嫁习俗历史的见证,是湘西土家女性从古至今沉淀下传承才艺的成果,是千百年来土家妇女用集体智慧创作的艺术结晶,是富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土家族哭嫁歌以声动听、以情动心,它淳厚浓郁、朴实亲切,是土家族历史与价值、民族生存与信仰的具体反应,体现着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极具特点的民族个性、真挚深厚的民族情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哭嫁歌作为湘西土家族音乐中的一员,它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使它在土家族这个大家庭里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我们更应在土家族哭嫁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尽一份义务和责任,结合土家传统文化以及现代审美,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不遗余力的推陈出新,将传统哭嫁歌的继承与现代音乐形式的创新相结合,让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得以在新时期迸发出新的活力,继续闪烁着其独特的民族光芒!
  
  参考文献:
  [1]邹永红.土家族婚俗仪式音乐特色研究[J].民族音乐,2012(06):34-37.
  [2]高雄.浅析湘西土家族音乐哭嫁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8(17):22-23.
  [3]刘红.土家族哭嫁歌的多声部音乐形态探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06):157-158.
其他文献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深化了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交流的多边合作,对全球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以非遗传承保护为视角,对大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总览概述,并根据它目前的现状,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提出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大庆市音乐类非遗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
摘要:本文从影视作品视角出发,通过对原生态舞蹈影像及相关电影的梳理,展开对云南傣族孔雀舞特点变化及审美特征的研究。傣族,又可称为泰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故称之为“水的民族”。古代的“百越”族群是傣族的发源地,而傣族则是一个跨五个国家而居的民族,其舞蹈多是在“摆”(节日)时跳的,主要特点为立颈挺身,加之特有的“三道弯”躯体体态及灵活多变的手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独有的孔雀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乐理与视唱练耳教育要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够让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育改革得到有效的进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针对“互联网+”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有效融合情况进行了探究,并提出相关措施,希望能够通过微课与慕课的形式促使乐理与视唱练耳教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摘要:高校书法教育由老一辈教育家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创办,又经欧阳中石、启功等诸先生的引领,再到当代陈振濂、叶培贵等高校教授们的推进,如今已在全国蓬勃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美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各自的书法教育理念受当时历史人文、教育观念、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书法教育发展演变的梳理与辨析,总结四十余年来的书法教育发展经验,探索新时代高
陶埙作为中华民族边棱乐器的鼻祖,在戏剧音乐中多取其哀婉、悲凉的音效.在贾平凹《带灯》的花鼓戏改编中,陶埙是贯穿始终的隐形叙事,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承载和塑造了带灯的命运形象.同时,戏剧中的埙声和有关埙的曲词构建了一个由多个情境组成的文化时空.
本文试图从19世纪下半叶的北欧危机与欧洲整体的战前局势开始探寻,对表现主义先驱蒙克的作品进行时代解析,论述表现主义的兴起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一战爆发前后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思潮,探究战争对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
摘要:和声与旋律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优美的音乐。旋律是要通过演奏者一定的构思下才会形成的,节奏感要强。而和声是要具备一定的规律,再经过有逻辑的演变从而形成旋律。所以在钢琴的演奏中,旋律占整个音乐的主导地位,需要演奏者对其进行精准的掌握,还要特别注意对和声的分析,注意旋律线条时,也要让和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让钢琴演奏的作品更有内涵。要想在让钢琴演奏更加流畅优美,就一定要不断
自上古周代礼乐教育制度建立以来,“以乐辅德”思想成为音乐学习之精髓,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教育之中,至今仍然极具启迪意义。文章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收集研究,试图从上古时期“以德为乐本”之核心思想,中古时期“以琴修德”之价值观,再到近古时期古琴“德艺兼修”的总汇体现,阐释我国传统“以乐辅德”教育思想的演化历程。  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传达和道德品质的培育,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
期刊
摘要:钢琴的踏板是除钢琴键盘外最重要的钢琴配置,其在钢琴演奏中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因此如何较合理的安排使用好钢琴踏板配置部分是值得广大弹奏者研究与探讨的。现代钢琴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为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两种形态,钢琴踏板在两种钢琴形态中也有着不同的工作原理和运用效果,所以对钢琴踏板的原理以及在两种不同形态上的差异化展现做详细分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钢琴踏板 三角钢琴 立式钢琴  中
摘要:音色是钢琴演奏中整体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的音色能够提升钢琴演奏的艺术性、情感表现力与渲染力,能够为观众营造良好的欣赏体验。为了提升音色品质,钢琴演奏者往往需要灵活运用触键、踏板等演奏技巧,获得理想音色,让观众能够更好的体会音乐中的艺术理念与情感思想,以此实现提升钢琴演奏整体水平的目的。本文简要阐述钢琴演奏音色的内涵,对钢琴演奏中触键、踏板对音色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