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日记》中的古埃及串珠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鼐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古埃及串珠》以英文形式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迟至2014年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联袂付梓,始被学界关注。经国内同仁数年通力合作,中文版即将问世,这是对夏鼐诞辰110周年的献礼。夏鼐先生博士论文写作细节见于《夏鼐日记》,因而从日记入手,沿着思想嬗变的内在理路,有助于深入了解夏鼐在古埃及考古学方面的贡献和全面总结夏鼐的学术成就。
  写作历程
  《古埃及串珠》是夏鼐先生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时(1935— 1940)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埃及学之父皮特里爵士曾指出,古埃及串珠研究将是埃及学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之一。夏鼐先生在1938年秉承皮特里这一学术思想,在继任皮特里为伦敦大学埃及学教授格兰维尔的指导下,选定“古埃及串珠”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这一题目得到李济先生的肯定,他认为将串珠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极为值得。串珠领域以往少有人涉及,而伦敦大学又收藏有皮特里在埃及发掘所获的大批古埃及串珠,夏鼐有效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并去埃及实地考察,他采用皮特里《前王朝时期陶器集成》(Predynastic Pottery Corpus)研究方法中的材料分类法,以及《统计方法原理》(Elements of Statistical Methods)中的统计学方法,对串珠资料进行系统地详细整理与精心研究。
  《夏鼐日记》中关于古埃及串珠的记录,主要集中在1937到1940年,这是他整理串珠资料的初期记录,他回国后,继续未完成的串珠图谱绘制工作,之后按照在伦敦大学制定的索引卡片和设想,开始撰写正文部分,这方面的日记多达200多天。夏鼐论文正式完成的时间是1943年9月14日,受战事影响,夏鼐没能亲自前往伦敦大学答辩,1946年7月学校允许夏鼐不到场答辩授予其博士学位。


  《夏鼐日记》中对《古埃及串珠》参考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是一些参考书目、参观过的博物馆、考察过的发掘现场以及和当时著名学者的交流。实际上,柴尔德对当时的夏鼐产生过重要影响。夏鼐留学伦敦大学之际,柴尔德任爱丁堡大学考古学教授,20世纪20年代,柴尔德以其对欧洲史前史的系统研究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他对材料的整合以及提供的历史文化演变的整体阐释对当时的欧洲学者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夏鼐眼里,柴尔德犹如巨人一般,尤为敬仰,他在日记中提到给柴尔德写信一事。斯蒂芬·夸克在《夏鼐先生与古埃及串珠研究》一文中指出“发掘揭示的共存现象,是建立年代序列的基础,这对于一切生产活动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各种联系,包括艺术乃至人类与其他动物种属间的关系,概莫能外。作为核心首饰的串珠,位居物质文化研究的前沿”,甚至“‘普通串珠’能为我们提供某种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类与可以感知的意识这二者之间最物质最密切的联系”。
  《古埃及串珠》的贡献


  對于一位职业考古学家来说,一部研究著作在时隔70年后才发表是很罕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最初因出版方人事变动造成英文原版出版计划搁浅;二是因为英文原本可以满足埃及学研究的需要。将英文原本翻译成中文更是困难重重,非一日之功,这主要是因为这部著作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很难由一人或几人之力全部翻译成中文。近几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和施普林格联合,重新整理出版了这部博士论文英文版,中译版不久也将问世。对我们来说,眼前的英文文本大大拉近了我们与古埃及串珠之间的距离。假如我们回头审视这一系列变化,不难发现,国内对古埃及串珠的考古及美术价值有了新的估计和认知,亦或说是重新发现古埃及串珠的价值。
  夏鼐先生对串珠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它们的形制、材料和技术的变化等方面。从深层次来说,更加关注从技术到社会历史问题,这是考古学在那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与考古学不同的是,艺术史更多关注器物的造型、风格以及审美情趣。站在中国考古学科划分角度看,考古学和艺术史之间的距离要大于它们在西方学科体系中的距离。我们观察考古和美术在西方的发展情况就会发现,早期艺术史家鉴赏的艺术品很多来自于博物馆中的藏品,而博物馆中的藏品一部分来自传世品,一部分来自科学的考古发掘。因此,在研究对象层面,考古学和艺术史所关注的对象存在交集。在西方学科划分中,历史时期考古学往往被划入艺术史类。可以肯定的是,经夏鼐先生之手的古埃及串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串珠一部分出土于地层关系明确的遗址中,一部分年代模糊的串珠经夏鼐先生整理,厘清了它们的确切年代,这对研究器物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夏鼐在撰写博士论文时,有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值得我们关注。他从伦敦大学皮特里收藏的串珠中搜集最可靠的材料,又从埃及开罗博物馆和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搜集到发掘出土的串珠资料,共完成1760张索引卡片,他对每种类型的珠子都标注了形制、穿孔、颜色、材料、装饰和编码等信息。技术受制于材质,每类材质有其特定的制造工艺和发展道路, 他由此分出硬石(hard stone)、软石(soft stone)、上釉石质(glazed stone)、塑形珠(pasty/plastic beads)、金属、玻璃等几大类。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假如它在原始资料上占有如此的科学性,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将具备坚实的科学基础。   中国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外来的珠饰品,这些珠饰品在古代文明中占有何种地位需要探讨。虽然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掘出土物中都发现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珠饰品,但中国考古学界开始关注这些珠饰并且开展深入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自夏鼐先生在西方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之后,他回到国内便开始注意中国境内发现的各类珠饰品,他的研究为中国学者打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使大家认识到,这些微小的饰物背后,隐藏着风光无限的大千世界。但由于中国考古学较为关注的是那些高等级的物质文化,对于这样微小的珠饰品自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201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四川大学赵德云教授的专著《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书中详细梳理了中国境内发现的外来珠饰品,在方法论层面,除当年夏鼐先生能够接触到的西方参考资料外,此专著几乎全部关注到,使用的方法位居时代前沿。只是此书似乎因为当时《古埃及串珠》英文版尚未出版而未能引用。
  可以说,在如今《古埃及串珠》即将被译为中文版之际,此书的出版与之遥相呼应,恰逢其时。中国境内发现的西周至汉晋时期珠饰主要有费昂斯珠、钠钙玻璃珠、蜻蜓眼玻璃珠、蚀花肉红石髄珠、印度—太平洋珠等十三类,与夏鼐博士论文对比可知,它们的分类原则不同,后者在收录种类上更为丰富。粗略对比中外珠饰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在珠饰的考古学及艺术学研究方面存在极大的潜力。
  串珠研究的启示
  陈曾路在《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文明对比手册〉策划有感》中指出:“比较文明研究是以文明为对象,从微观的物质文化到宏观的文明发展模式,以比较为原点,观察、研究、阐释、辨析、实践的全过程。比较文明的目的很清晰,就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局限于个体,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看似是个体与个体的比较,实则是整体概念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艺术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对比研究要求我们以小见大,透物见人,既关注物的具象化研究,也要放眼宏观层面的文明研究。除夏鼐先生博士论文外,国外有各种专著,如Lois Sherr Dubin 的 The History of Beads from 3000B.C. to the Present、 Peter Francis和Jr Asia’s 的Maritime Bead Tread 300B.C. to the Present。目前国内串珠研究正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夏鼐先生的博士论文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接受良好的专业英语训练,还要转变思维方式,用一种“通识、契合、敞开和包容”的态度去审视自身的不足,如此才能在世界艺術研究领域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城坝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城坝村,面积567万平方米。2014—2018年,为进一步探索川东地区的巴文化,了解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过程及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与管理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渠县历史博物馆,对城坝遗址进行了连续5年的系统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城坝遗址因新发现的“津关”、“城址”以及大量的“竹木简牍”,而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  2019
期刊
姚河塬遗址位于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红河北侧支流李儿河、中间支流小河相交汇的三角台地上,东为宁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河湾遗址,西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子遗址,北与马鞍桥梁战国墓地隔河相望。遗址面积62万平方米。2017年5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在此发现仰韶晚期、齐家文化、西周、战国秦汉及宋元时期遗存,是一处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  遗址自2017年5月发现后,随
期刊
“考古”是一项田野性科学事业,当然有一定的艰苦性,然而它更多的却是给考古人带来荣幸与激情。不少考古人会因为某项重要考古发现而一日走红,也会因为某一项重要发现而名留青史,即使没有这样的机遇,他也比一般人拥有机会首先目睹许多往世奇珍在出土时刹那间的“惊鸿一瞥”,体验过千年万年交汇于一握的那种时空穿越感。在平凡的发掘中如果一旦获得重大发现,则会让考古工地很快变得门庭若市,高人名记,往来不息。然而,在这样
期刊
樽,有异于尊、奁、卮,为战国时期出现的日常实用酒器,盛行于汉晋,形制有盆形、筒形及球形三类,胎骨有铜、陶及漆木之分。一般汉樽盖顶衔环,环周饰对称的鸟形或环形钮,器腹饰两对称的铺首衔环耳,底部饰三熊足或三蹄足。  “奁”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竹部》:“奁,镜奁也。从竹,敛声。”奁亦称“检”,是一种竹木的小型容器,主要存放梳妆器物,如镜、梳、篦及面部化妆品,发于战国楚,盛行于汉,其形制较低矮,以圆形为
期刊
2019年9月起,淮安市考古所对金湖县徐梁花园安置房项目附近的徐梁古墓群進行了先期勘探,面积约10500平方米,采取普探与重点勘探相结合的方式,共发现墓葬66座。勘探结束后随即进行发掘,11月中旬结束,发掘墓葬以汉墓为主,以及战国墓葬3座、清墓1座。汉墓形制均为土坑竖穴墓,有一椁一棺、一椁双棺、单棺和双棺等。大部分葬具已腐朽,仅存痕迹。  本次发掘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40余件,有陶器、铜器、铁器、琉
期刊
在考古教学与实践中,有些术语和概念需要设身处地去操作才能更深刻理解。为此,考古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实验考古,在可控环境下运用实验的方法重建考古发现的相关遗存以获得类比资料,辅助解决考古学中的相关问题,作为田野考古的延续和补充,也益于理解各种抽象的概念。  有鉴于此,笔者设计出实验考古课程——“历代青花画法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有关青花画法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实操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
期刊
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藏有一方出土于偃师山化镇关窑村北的《宋长安县君李氏墓志铭》(以下简称《李氏墓志》),志主本人是刘绚的母亲,志盖由范祖禹篆,志文由程颢撰写,刻工为张士廉。该墓志可以说是集名人志石、名人篆盖、名人撰文、名工刻石于一体的“四绝墓志”。  志石概况  盖呈方形,青石质,盝顶,四边及四刹素面无纹饰,顶部纵三行篆书“宋长安县君李氏志铭”,无界格。左下方落款一竖行,楷书“秘书省著作郎同编修资治
期刊
上阳城建于虢国东迁之际,毁于假虞灭虢之后,是西周晚期重要畿内封国虢国的都城,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被发现的西周时期诸侯国都城遗址之一。上阳城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开始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到2001年5月上阳城宫殿遗址得到确认,经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间,老一辈考古学家做了大量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初寻  20世纪50年代初,黄河的治理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在周恩
期刊
洛川县位于陕西中部,连接着关中和陕北,因境内洛水而得名。洛川县博物馆藏有一批精美的北朝时期佛教石造像,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洛川土基镇鄜城村清理出土的石造像为主。这些石造像石刻技艺高超,个别造像残留贴金,施彩绘。  精美的石造像  石雕观音头像 北魏时期,砂石质,圆雕。头戴花蔓冠,并以两串连珠纹饰环绕,冠正中莲花之上有一座坐佛,结跏趺坐,饰禅定印。头像面相清瘦,弯眉,细目微闭,通梁鼻,唇线清晰,嘴角
期刊
2020年伊始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注定会以一场公共灾难性事件改变世界的格局与人类对疾病的认知,会带来长久的警示与思考。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业生产以后,伴随着聚落的形成、对动植物的驯化、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贸易、战争、迁徙这些基本活动,瘟疫就与人类如影随形。疫病的历程揭示了人类历史中曾被忽视的一个维度,那就是病毒所造成的瘟疫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社会形态、文化习俗、精神世界,甚至改写人类文明,人类在与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