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偃师宋代李氏墓志考释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vssa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藏有一方出土于偃师山化镇关窑村北的《宋长安县君李氏墓志铭》(以下简称《李氏墓志》),志主本人是刘绚的母亲,志盖由范祖禹篆,志文由程颢撰写,刻工为张士廉。该墓志可以说是集名人志石、名人篆盖、名人撰文、名工刻石于一体的“四绝墓志”。
  志石概况
  盖呈方形,青石质,盝顶,四边及四刹素面无纹饰,顶部纵三行篆书“宋长安县君李氏志铭”,无界格。左下方落款一竖行,楷书“秘书省著作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题”。盖石底边长71.5厘米,顶边长43厘米,厚10.5厘米。
  志呈方形,青石质,志文楷书。首行题“宋长安县君李氏墓志铭”,共29行,满行31字,包括题目,撰文、篆盖者结衔,墓志正文及刻石者。志石边长71厘米,宽70厘米,厚10厘米。现将志文移录并点校如下:
  宋长安县君李氏墓志铭
  太常丞知开封府扶沟县兼管句兵马司公事及沟洫河道骑都尉赐绯鱼袋程颢撰
  东平李徹书
  长安县君李氏,职方刘君师旦之夫人。年六十有三,元丰庚申八月辛亥疾终于河南缑氏之居,越仲冬丙申葬于偃师之北原。前期,职方洎其子绚以书抵广平程颢曰:“愿得子之文,以识其墓,将为信于后世。”噫!刘氏父子知予者也,岂以其文真能有益于夫人之传哉!顾以予为非妄人耳,此其所以庶几与为信者也。刘氏与予世为通家,自予少时已能知夫人之贤,故得论次其所闻,无虚美,无愧辞以尉刘氏之望。夫人之先本河内人,徙家缑山五世矣。皇考讳盛,始以儒学起家,为太子中舍致仕,累赠特进户部尚书;母潘氏封长寿县太君。李氏浸昌,世多闻人。而夫人女子,休有德称,斯可尚巳!夫人冲和浑粹,靖安夷易,无表襮之饰,无琢磨之迹,曾何事于有为之间。而自幼及终,人无闲言见者。宗族称其孝,舅姑悦其恭,子孙从其善,中外服其贤。使士大夫目刘氏为善人之门,乃出于夫人之助。盖温仁端厚之美完于天质,故徽柔懿恭之行成于自然。而又生于令家,归于善族。父良母仁,夫义子顺。亦其熏渐,辅养无一失。宜庸克丕就,厥德天之付畀,不其厚欤?尚书少寓学于王氏,待之有恩,欲厚报之。夫人之姑永寿太君,王女也。故以夫人归职方,曰“吾女贤,善事其姑。” 以报王氏。而舅方小官,好贤乐施,倾家待客。夫人毕力奉承,无所爱惜,至于衣襦不完,未尝屑意。永寿太君春秋高,苦目疾者余十季。夫人服勤左右,无朝夕之闲。太君弃养,哀号过节,卒以不能终其丧。夫人逮事其祖舅,舅常称之曰“是妇孝和,得于天性,求之四方,未易比也。”夫人既殁,职方泣以告人曰“平日归吾之失,未尝苟也,必期于正而后已。是能纳吾于善,免吾于过者也。”呜呼!夫人之事可悉数哉!予所取者,岂是二三而已乎,书其有以发明前论者耳。夫人之子六人,男曰絇、曰綯。其孟即长子,今绚也。女长适秘书丞朱光逢;次适乡贡进士鲍溥;季适南京留守推官吕由庚。而朱氏、吕氏之妇,亡矣。二孙方幼。铭曰:猗与夫人,成是懿德。有和雍雍,有严翼翼。惟是夫人,讫于初终。以顺以正,国或不同。其生可贵,其死可哀。孝思维则,后人之怀 。
  张士廉刻
  名人志石


  《李氏墓志》載:“皇考讳盛,始以儒学起家,为太子中舍致仕,累赠特进户部尚书”,“夫人之子六人……其孟即长子,今绚也。”李盛特进户部尚书,属高官之列,李氏可谓显宦之女。其子刘绚,《宋史》载:“刘绚,字质夫,常山人,缑氏人(今偃师)。以荫为寿安主簿、长子令,督公家逋赋,不假鞭扑而集。岁大旱,府遣吏视伤所,蠲财什二,绚力争不得,封还其楬,请易之。富弼叹曰:‘真县令也。’元祐初,韩维荐其经明行修,为京兆府教授。王岩叟、朱光庭又荐为太学博士,卒于官。绚力学不倦,最明于《春秋》。程颢每为人言:‘他人之学,敏则有矣,未易保也,若绚者,吾无疑焉。’”程颐曾为刘绚写祭文《祭刘博士质夫文》:“游吾门者众矣,而信之笃,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几希?”因此,李氏可谓名人之高堂。
  其次,李籲为刘绚所撰写的墓志铭(《刘博士墓志铭》)载“妣安仁县君,余仲姑也”。李籲《宋史》载:“李籲,字端伯,洛阳人。登进士第,元祐中为秘书省校书郎。”程颐谓其才器可以大受,及亡也,祭之以文曰:“自予兄弟倡明道学,能使学者视倣而信从者,籲与刘绚有焉。”《宋史》还载:“程颢门人刘绚、李籲、谢良佐、游酢、苏昞皆班班可书。”耿介《中州道学编》载:“字端伯,缑氏人……二程氏倡明道学,世方惊疑,能使学者视效而信从,吁有力焉。登进士,元祐中为秘书省校书郎。尝记二程语一编,号《师说》。”在吕大临为李籲撰写祭文《祭李校书端伯文》中载:“予求友于四方,顾所得之几希,志或同,而才之不足,才或高而志与之违。子敏且强,予心子契,谓其有年,以立斯世。”《宋程颐祭李校书端伯文》云:“质夫与子,为外兄弟,同邑而居,同门而学……”由此知,李氏为二程的得意门生李籲的亲姑姑。


  第三,《李氏墓志》载:“女长适秘书丞朱光逢……季适南京留守推官吕由庚。”长女之夫朱光逢,是北宋理学家、政治家、二程弟子朱光庭的兄弟。《宋史》载:“朱光庭,字公掞,嘉佑二年(1057)进士及第。少从孙复学习《春秋》,又问学于胡瑗,后从二程学习,为二程门人。”据范祖禹《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朱公(朱光庭)墓志铭》记载朱光庭家世云:“……祖文郁,尚书主客郎中,赠工部尚书……文郁四孙,长孙道古……道古即光庭,为朱景长子,光庭弟左朝奉大夫光逢。”《邵氏闻见录》载:“洛党者,以程正叔侍讲为领袖,朱光庭、贾易为羽翼。”《二程全书》卷十二云:“朱公掞来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金石萃编》卷一零四《草堂寺题名》云:“通判府事河南朱光裔公远,签书节度判官公事广汉王普德充同游,绍圣二年(1095)三月二十日。”北宋熙宁元年(1068)刻立的《宋故朱景墓志铭》载:子男四人,长曰光庭……次曰光逢,季曰光旦,次曰光裔……。又据范祖禹《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朱公墓志铭》云: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也……娶王氏,卫尉寺丞恕之女,封寿仁县君。子男三人:纯之,假承务郎,二早夭;四女:长适洛阳尉范镐;次适三班奉职时操;次适河中府教授程颖;次许嫁假承务郎王康民。《程响墓志》有载:男六人,长应昌,次天锡,皆幼亡。次颢,承议郎,宗正寺丞,先卒。次頥,今为通直郎……孙女七人,长适宣义郎李偲,次适承务郎朱纯之,次适安定席彦正,次未嫁而卒,次为李偲继室,次适清河张敷,次幼亡。由上可见,朱光庭有女嫁给程门,光庭之子朱纯之娶程伯温之孙女,又见《北宋理学家朱光庭朱文郁墓志考释》文中云:光庭子纯之娶程颢女。   次女所嫁南京留守推官吕由庚,为宋代著名诗人。苏辙有诗《送吕由庚推官得替还洛中二首》,诗中“君家相国旧元勋,凛凛中丞继后尘”两句,道尽北宋幽州吕氏家族的辉煌。幽州吕氏家族自五代时期的第一代吕寿开始发迹至宋末,先后七代皆有官职,且多任要职,政绩显著,有吕端、吕馀庆、吕诲等;还有在金朝的进攻之下,临危不惧、誓死卫国的吕由诚;而任太常寺太祝的吕由庚为其家族第七代子孙。从其女的婚嫁对象可知,李氏作为北宋显赫的名门望族朱氏、吕氏后裔的岳母,非等闲之辈。
  名人篆盖
  《李氏墓志》志盖为“秘书省著作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题”。范祖禹,《宋史》有传。范祖禹生于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哲宗元符元年(1098)十月初十,字淳甫,一字梦得。嘉祐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阳生活15年,专治唐代部分,著《唐鉴》十二卷,学者尊为唐鉴公。书成,司马光荐其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国史院修撰、礼部侍郎。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石之弟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罕与人接。待祖禹笃厚,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范氏之声名可谓是显赫于宋代朝野、文采青睐于重臣名相,诸皇叔、名相、大将军、知名学士之墓志铭多由其撰写。元祐七年(1092)撰《北宋名臣同知枢密院赵瞻神道碑铭》,元祐九年(1094)奉敕撰《宋皇叔故魏王赵郡墓志》《宋宗室右武卫大将军赵世职墓志》。2008年出土的北宋名相富弼之子富绍京的墓志铭,由其兄富绍庭请范祖禹撰文,《集贤院学士知潞州朱公墓志铭》也由范祖禹撰文。作为一代文豪所撰之文多在于文集,然而,范祖禹書迹鲜见甚至不见,故《李氏墓志》之篆盖,字体恢弘,铿锵有力,是难得的范祖禹书法真迹。
  名人撰文


  《李氏墓志》的撰文者程颢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为宰相程琳子,生于1032年,死于1085年。《李氏墓志》志文写于1080年,正是程颢理学思想成熟的时期。志文的字里行间贯以“理”念,是研究程颢理学思想十分重要的新材料。志文中载“职方洎其子绚以书抵广平程颢”,可知程颢自言籍贯为广平,而非《宋史》本传所谓的“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徙开封,徙河南”。20世纪90年代,出土于洛阳南郊龙门石窟西侧土岭的程颢撰文的《李孝基墓志》亦自称籍贯为广平,与其子《程邵公墓志》所云“邵公,广平程颢之次子也”同。广平程氏为望族,北魏有广平程伯达、程骏等;唐贞观元年(627年)《程钟墓志》载志主“广平人,周大夫伯休甫之后也。甫以鞠旅陈行,截此淮浦,婴以义烈忠勇,存彼赵宗”;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程皦墓志》记志主“广平人也,其先周大司马休甫之后也”;唐咸通四年(863年)《唐故广平程府君(修己)墓志》云“程氏之先,出自伯休甫,其后程婴,春秋时存赵孤,以节义称,故奕世有令闻”。由以上所述可知,程颢自称广平,实有缅怀先辈郡望,彰显出身显贵之意。《李氏墓志》中,程颢在记叙志主生平之前,先发感慨:“顾以予为非妄人耳,此其所以庶几与为信者也”,阐明了当时为社会人士立传褒扬的理论观点。这在程颢撰《李孝基墓志》中亦有体现,志云“古之人有一功一行,可以矫时励俗者,皆得载于文章,传信后世,或使之泯没不显,则当时记善之士为有罪,况如公之贤当书者,岂特一二而已”。这位非同一般的记善者于熙宁丁巳(1077)孟秋又作《邵雍先生墓志铭》。《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下》:“明道铭其墓”,又李贽《藏书》邵雍传中记:“程颢志其墓”,还见《宋史》所记:“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侯之……既葬,颢为铭墓,称之道纯一无杂。”


  《李氏墓志》志文洋洋洒洒近千字,且其条理清晰、叙事生动感人,声情并茂,就其文中关于刘氏为善门之家及李氏的妇道妇德的叙述,其落脚点在于抒发自己所推崇的理学思想,即行善为、明天理、灭人欲等,单就这一点,此志文可堪称喻世箴言。关于李氏的妇德,归纳如下:一是贤德善良,志云“夫人冲和浑粹,靖安夷易,无表襮之饰,无琢磨之迹,曾何事于有为之间。而自幼及终,人无闲言见者。宗族称其孝,舅姑悦其恭,子孙从其善,中外服其贤。使士大夫目刘氏为善人之门”;二是孝敬长辈,志载“夫人毕力奉姑,无所爱惜,至于衣襦不完,未尝屑意”;三是温淑善施,志文云“好贤乐施,倾家待客”等等。可以看出,程颢先生如此情真意切以称赞李氏美好德行为切入点,不仅赞美了刘氏家族的良好家风,而且还言明“刘氏与予世为通家”,同时又暗含了自己毕生之追求,对于我们了解宋代西京洛阳一些大家族的精神面貌、生活追求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名人刻石
  《李氏墓志》的刻工张士廉并非普通石雕工匠。近年,洛阳出土的宋代墓志为张士廉刻者屡见不鲜。如熙宁二年(1069)三月《张君妻李氏墓志》、熙宁二年五月《寿圣禅院敕牒》、熙宁八年九月《张景儒墓志》、熙宁十年二月《李孝基墓志》以及熙宁元年十一月《宋故朱景墓志铭》、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富鼎墓志》等。志文字体自由平稳、逸趣横生,以神造形,不失为一件弥足珍贵的宋代书法名品。
  (作者为偃师市文物保护中心馆员)
其他文献
万州天生城和云阳磐石城相距约35公里,二者具有相似的地貌环境,同时还有紧密的历史渊源,尤其是都曾在南宋时期作为“抗蒙山城体系”的一部分而名垂青史。近年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针对天生城和磐石城开展了多次考古调查、试掘和发掘工作,对这两处城址有了比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地貌环境  天生城,亦称天城山、天子城,南临苎溪河与长江交汇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城所处地貌是一处独立的山体,山顶主体面
期刊
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古埃及人就已经发明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的文字形成了结构比较复杂的象形文字体系,常用的文字符号有700多个。在古代埃及,要学会使用象形文字,非经长期严格训练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写字就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掌握书写技能成了极少数人的特权。古代埃及能读书写字的人被称为“书吏”(scribes),他们在官僚机构中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2017年6—11月,在配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期间,鄂尔多斯博物馆工作人员利用闲暇时间对位于柳树湾村境内的一处古代召庙进行了初步调查。召庙虽已破败,但其建筑主体尚在,建筑外表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及铁艺构件,各殿内保存有多幅较完整壁画。根据召庙殿堂的建筑风格、壁画内容、绘画技艺、人物造型等分析,柳树湾召庙及壁画应为清代晚期的作品。壁画主要为藏传佛教内容,与以往
期刊
2007年宿迁市博物馆在宿迁黄墩镇曹甸村征集到一块清代碑刻,据村民介绍,此碑是20世纪60年代拆除清代利运闸时在运河淤土中发现的。此碑保存完整,青石质,碑体通高159厘米,宽50厘米,厚12厘米。碑首为圆弧形,居中篆刻一“寿”字,两侧刻有对称的花卉纹。碑底有榫头,缺底座。碑文阴刻楷书竖11行,计363字,周边连续“回”形纹,部分字迹漶泐。碑文抄录如下:  骆马湖形势如盘,近堤地高于湖心倍蓰,乃山水
期刊
城坝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城坝村,面积567万平方米。2014—2018年,为进一步探索川东地区的巴文化,了解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过程及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与管理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渠县历史博物馆,对城坝遗址进行了连续5年的系统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城坝遗址因新发现的“津关”、“城址”以及大量的“竹木简牍”,而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  2019
期刊
姚河塬遗址位于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红河北侧支流李儿河、中间支流小河相交汇的三角台地上,东为宁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河湾遗址,西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子遗址,北与马鞍桥梁战国墓地隔河相望。遗址面积62万平方米。2017年5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在此发现仰韶晚期、齐家文化、西周、战国秦汉及宋元时期遗存,是一处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  遗址自2017年5月发现后,随
期刊
“考古”是一项田野性科学事业,当然有一定的艰苦性,然而它更多的却是给考古人带来荣幸与激情。不少考古人会因为某项重要考古发现而一日走红,也会因为某一项重要发现而名留青史,即使没有这样的机遇,他也比一般人拥有机会首先目睹许多往世奇珍在出土时刹那间的“惊鸿一瞥”,体验过千年万年交汇于一握的那种时空穿越感。在平凡的发掘中如果一旦获得重大发现,则会让考古工地很快变得门庭若市,高人名记,往来不息。然而,在这样
期刊
樽,有异于尊、奁、卮,为战国时期出现的日常实用酒器,盛行于汉晋,形制有盆形、筒形及球形三类,胎骨有铜、陶及漆木之分。一般汉樽盖顶衔环,环周饰对称的鸟形或环形钮,器腹饰两对称的铺首衔环耳,底部饰三熊足或三蹄足。  “奁”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竹部》:“奁,镜奁也。从竹,敛声。”奁亦称“检”,是一种竹木的小型容器,主要存放梳妆器物,如镜、梳、篦及面部化妆品,发于战国楚,盛行于汉,其形制较低矮,以圆形为
期刊
2019年9月起,淮安市考古所对金湖县徐梁花园安置房项目附近的徐梁古墓群進行了先期勘探,面积约10500平方米,采取普探与重点勘探相结合的方式,共发现墓葬66座。勘探结束后随即进行发掘,11月中旬结束,发掘墓葬以汉墓为主,以及战国墓葬3座、清墓1座。汉墓形制均为土坑竖穴墓,有一椁一棺、一椁双棺、单棺和双棺等。大部分葬具已腐朽,仅存痕迹。  本次发掘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40余件,有陶器、铜器、铁器、琉
期刊
在考古教学与实践中,有些术语和概念需要设身处地去操作才能更深刻理解。为此,考古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实验考古,在可控环境下运用实验的方法重建考古发现的相关遗存以获得类比资料,辅助解决考古学中的相关问题,作为田野考古的延续和补充,也益于理解各种抽象的概念。  有鉴于此,笔者设计出实验考古课程——“历代青花画法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有关青花画法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实操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