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把京剧称之为我国国粹,同样地,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江西省的赣剧就是“省粹”。地方戏曲的音韵学研究,是通过戏剧语言研究与当地地域文化研究相结合,从而开拓出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此,笔者通过分析赣剧曲目的视听材料、分析赣剧艺术家发音的调查材料,归纳总结出了赣剧音韵的面貌特征和阶段特征,以探讨赣剧音韵的特点。
【关键词】:赣剧;音韵;特色;音韵特色分析
赣剧是江西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弋阳腔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赣东北一带。赣剧的前身分饶河调和广信调两个流派,饶河调的流行区域为以今景德镇市、鄱阳县、乐平市为中心的饶河流域(旧饶州府辖境),广信调的流行区域为以今玉山县、贵溪市为中心的信江流域(旧广信府辖境)。1950年两派相合并进入南昌,定名为赣剧,发展成为江西地方戏曲的代表剧种。地方戏曲音韵研究,是把语言研究与戏曲研究相结合而开拓的地方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通过对赣剧剧目演出音像材料和赣剧艺人发音调查材料的分析,描写归纳赣剧舞台语音的面貌和特点,从而探讨赣剧音韵的性质和形成演变过程,并考察其与共同语(历史和当代)及方言(发源地方言和流播地方言)的关系。
一、赣剧音韵的性质
从语言的性质去分类,我们将戏剧语言分为两个大类别。“一类是南‘方言共通化’以方言作为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方言共通语’,另一类是由‘官话地方化’形成的以当地共通的语言为基础的“地方官话”。从目前的情形来分,赣剧的唱念字音节奏具有典型的官话语音基本特征,赣剧的舞台语言和官话有许多共同特点,所以它可以分入官话类别之中。戏剧概念里的官话,并不意味着现代各民族共同承认和使用的国语普通话,它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特殊概念,从时间上看,它是指“旧官话”,也就是历史上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
二、赣剧音韵的形成
一种戏剧的唱念字音必须要有标准,这个标准是参考方言还是参考官话,常常与剧情的雅致程度,演员的文化水平以及文人的参与创作程度有部分关系,但最重要的,作为一种大众传播艺术,形成戏剧舞台语言的最主要因素还是戏曲盛行地区的方言情况。江西省东北部是赣剧发源地,该地区方言种类繁多,情况复杂,三大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徽州方言在此交汇,还有其他各种方言分散各地,在这个复杂的区域内,并未产生足够权威可作为地方官话的方言。综上所述,赣剧一开始便选择了以官话作为舞台语言,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使观众便于接受,便于在各个方言区域内进行更广泛的流传散播,这显然与一些小范围传播的地方小戲情况大不相同。这也证明了起源于弋阳腔的赣剧一开始便是“大戏”,水平和档次都相对较高,其流传散播的区域、戏剧规模以及戏剧影响力都大大超过采茶戏那种俗称“三脚班”的小剧种。新中国建国后,我国政府大力推行戏剧改革,将饶河调和广信调合流,定名为“赣剧”,也正是考虑到赣剧历史和发展现状。当然,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戏曲的舞台语言必须和戏曲通行地的方言密切相关。在赣剧上体现出来的,是“官话地方化”。“官话地方化”,在这里是说“地方戏曲的音韵形成过程里,表演者的官话发音逐渐变化,接近流行地方言。”
二、赣剧舞台发音的内部差异
赣剧舞台发音的内部差异,既显示出饶河调和广信调两派流行传播地区的方言空间差异,也显示出新老艺术家生活年代不同而导致发音不同的时间差异。从空间上说,饶河调流传散播的地区是江西东北部赣语北片区域,广信调流传散播的地区是江西东北部吴语片区和江西东北部赣语南片区域。赣语方言、吴语方言的差异极大,甚至赣语南片区域(尤其是东南片与吴语区交界处)在吴语的影响下也和赣语北片区域发音有很大的差距。当地的语言之间的差异,使饶河调和广信调的音韵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饶河调常常出现古代人韵字与舒韵字押韵。例如著名赣剧《还魂记》将“锁、座、坡、火、窝、我、多”与“落、阁”互相押韵,新老派艺术家因为新旧官话差异和受共同语影响程度不同,也形成了新旧舞台语音的区别。
三、关于赣剧音韵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的改变势在必行。舞台语音的“普通话化”就是改变之一。赣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而不是一个凝固的艺术,它随时间的变化,区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赣剧音韵虽然不会像一般的自然语言一样显著地变化,但仍将依照社会发展规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舞台语言“普通话化”的演变趋势并不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赣剧舞台语音已经属于官话,应该不存在观众听不懂的问题,而这种官话的“旧”和“地方化”,实际上正是构成赣剧作为“地方”戏曲的语言特色的重要内容。当然,作为“当代统一的官话”的普通话对戏曲舞台语言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结束语
舞台语言“普通话化”的演变趋势并不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赣剧舞台语音已经属于官话,应该不存在观众听不懂的问题,而这种官话的“旧”和“地方化”,实际上正是构成赣剧作为“地方”戏曲的语言特色的重要内容。当然,作为“当代统一的官话”的普通话对戏曲舞台语言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我们的想法是,赣剧舞台语音在规范统一的过程中,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还非常有必要保持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些最基本的特点,例如入声韵的保留,古曾、梗摄字归人丁韵等。这样,在继承传统戏曲的过程中才能不失其一些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传统”。
参考文献:
[1]胡松柏:赣剧舞台音韵述略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熊瑜: 赣剧音韵研究, 南昌大学,2013.5
[3]吴小如:吴小如戏曲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关键词】:赣剧;音韵;特色;音韵特色分析
赣剧是江西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弋阳腔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赣东北一带。赣剧的前身分饶河调和广信调两个流派,饶河调的流行区域为以今景德镇市、鄱阳县、乐平市为中心的饶河流域(旧饶州府辖境),广信调的流行区域为以今玉山县、贵溪市为中心的信江流域(旧广信府辖境)。1950年两派相合并进入南昌,定名为赣剧,发展成为江西地方戏曲的代表剧种。地方戏曲音韵研究,是把语言研究与戏曲研究相结合而开拓的地方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通过对赣剧剧目演出音像材料和赣剧艺人发音调查材料的分析,描写归纳赣剧舞台语音的面貌和特点,从而探讨赣剧音韵的性质和形成演变过程,并考察其与共同语(历史和当代)及方言(发源地方言和流播地方言)的关系。
一、赣剧音韵的性质
从语言的性质去分类,我们将戏剧语言分为两个大类别。“一类是南‘方言共通化’以方言作为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方言共通语’,另一类是由‘官话地方化’形成的以当地共通的语言为基础的“地方官话”。从目前的情形来分,赣剧的唱念字音节奏具有典型的官话语音基本特征,赣剧的舞台语言和官话有许多共同特点,所以它可以分入官话类别之中。戏剧概念里的官话,并不意味着现代各民族共同承认和使用的国语普通话,它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特殊概念,从时间上看,它是指“旧官话”,也就是历史上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
二、赣剧音韵的形成
一种戏剧的唱念字音必须要有标准,这个标准是参考方言还是参考官话,常常与剧情的雅致程度,演员的文化水平以及文人的参与创作程度有部分关系,但最重要的,作为一种大众传播艺术,形成戏剧舞台语言的最主要因素还是戏曲盛行地区的方言情况。江西省东北部是赣剧发源地,该地区方言种类繁多,情况复杂,三大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徽州方言在此交汇,还有其他各种方言分散各地,在这个复杂的区域内,并未产生足够权威可作为地方官话的方言。综上所述,赣剧一开始便选择了以官话作为舞台语言,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使观众便于接受,便于在各个方言区域内进行更广泛的流传散播,这显然与一些小范围传播的地方小戲情况大不相同。这也证明了起源于弋阳腔的赣剧一开始便是“大戏”,水平和档次都相对较高,其流传散播的区域、戏剧规模以及戏剧影响力都大大超过采茶戏那种俗称“三脚班”的小剧种。新中国建国后,我国政府大力推行戏剧改革,将饶河调和广信调合流,定名为“赣剧”,也正是考虑到赣剧历史和发展现状。当然,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戏曲的舞台语言必须和戏曲通行地的方言密切相关。在赣剧上体现出来的,是“官话地方化”。“官话地方化”,在这里是说“地方戏曲的音韵形成过程里,表演者的官话发音逐渐变化,接近流行地方言。”
二、赣剧舞台发音的内部差异
赣剧舞台发音的内部差异,既显示出饶河调和广信调两派流行传播地区的方言空间差异,也显示出新老艺术家生活年代不同而导致发音不同的时间差异。从空间上说,饶河调流传散播的地区是江西东北部赣语北片区域,广信调流传散播的地区是江西东北部吴语片区和江西东北部赣语南片区域。赣语方言、吴语方言的差异极大,甚至赣语南片区域(尤其是东南片与吴语区交界处)在吴语的影响下也和赣语北片区域发音有很大的差距。当地的语言之间的差异,使饶河调和广信调的音韵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饶河调常常出现古代人韵字与舒韵字押韵。例如著名赣剧《还魂记》将“锁、座、坡、火、窝、我、多”与“落、阁”互相押韵,新老派艺术家因为新旧官话差异和受共同语影响程度不同,也形成了新旧舞台语音的区别。
三、关于赣剧音韵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要得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的改变势在必行。舞台语音的“普通话化”就是改变之一。赣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而不是一个凝固的艺术,它随时间的变化,区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赣剧音韵虽然不会像一般的自然语言一样显著地变化,但仍将依照社会发展规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舞台语言“普通话化”的演变趋势并不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赣剧舞台语音已经属于官话,应该不存在观众听不懂的问题,而这种官话的“旧”和“地方化”,实际上正是构成赣剧作为“地方”戏曲的语言特色的重要内容。当然,作为“当代统一的官话”的普通话对戏曲舞台语言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结束语
舞台语言“普通话化”的演变趋势并不利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赣剧舞台语音已经属于官话,应该不存在观众听不懂的问题,而这种官话的“旧”和“地方化”,实际上正是构成赣剧作为“地方”戏曲的语言特色的重要内容。当然,作为“当代统一的官话”的普通话对戏曲舞台语言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我们的想法是,赣剧舞台语音在规范统一的过程中,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还非常有必要保持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些最基本的特点,例如入声韵的保留,古曾、梗摄字归人丁韵等。这样,在继承传统戏曲的过程中才能不失其一些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传统”。
参考文献:
[1]胡松柏:赣剧舞台音韵述略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熊瑜: 赣剧音韵研究, 南昌大学,2013.5
[3]吴小如:吴小如戏曲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