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如今立体多元的空间环境下,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中文本观过于关注欣赏者,并将作者及其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都指向边缘,无限扩充的边缘消解了所指,使能指也逐渐变得宽泛、模糊、不确定、甚至虚无。由此在无限的文本当中我们反而越发需要尺度,需要价值的引领。发掘作品中潜在的深层次的意义与形式,寻觅艺术作品“真、善、美”的本质。这不仅有利于绘画创作,更是帮助欣赏者达到对于作品有较为完善且更好的理解,以及对它意义上的解构和重新建构。让文本与作品相结合,使艺术回归作品、回归价值。
关键词:作品价值;文本观;水性材料绘画;当代艺术
在如今多元化、综合型的社会发展当中,思想的碰撞和智能时代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立体多元的空间环境。中国的艺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更加的主动、丰富。艺术观念也更加复杂综合,这其中更是蕴含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当代艺术的文本与作品
当代著名学者罗兰巴特,其对作品及文本观念的经典诠释,对当代艺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传统的领域里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性的改革,颠覆了权威,并试图消解中心。但是,罗兰巴特其文本观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导致了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法国还是西方评论界又迎来了作品的回归,然而文本概念则变得异常复杂。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作品”以及“文本”这两个名词,在不同的含义层面上并不清晰,以至于在大多数情况下,文本就成了作品的代名词。在庞大的文本体系中,由于事物外在的差别性微妙,促使了人们的思维按照简化的理论来简单归纳理解事物的深层次的内涵,和更多的意蕴往往都掩埋在了我们的视线之外,从而导致了某些歪曲理解、恶意品评、“好好先生”式的吹捧,以及无知的、低效的解读层出不穷。这不仅导致了我们当今艺术事业良莠不齐,同时这也是对于认真的作者和艺术作品来说,都是一种消耗和不尊重。鱼龙混杂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品评圈中,我们都需要强调作品对于欣赏者在其文本观下作品价值的一个导向作用。
在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的文章当中,文本观过于关注欣赏者,并将作者及其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都指向边缘,无限扩充的边缘消解了所指,使能指也逐渐变得宽泛、模糊、抽象、不确定、甚至虚无。
本来以开放的视野解构作品和文本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对于这个差异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会造成各种误读,阻碍了对于作品语境的真实还原和探讨,造成了过度的消耗。对于欣赏者来讲,很多作品的欣赏是需要通过互动来实现的,因此,欣赏者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以及其他欣赏者对与作品形成的文本的感受,它的向原中心靠拢的融合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对于作品有过比较切实的了解和深入的挖掘,以及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基本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转化当前艺术作品中其深层次的含义价值,才能完成对于作品意义上的重新建构。应当放而有度,避免将文本无限的退后到后结构主义中的大文本当中,无限的范围,导致文本的意义过于宽泛、无法确定而指向虚无。我们渴望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重新解构和建构,但,我们如今更需要具有相应学术修养,且真正探索其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的守候。
二、作品的价值因素
1、作品的本质
首先在于是否体现艺术作品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在于何种形式,而在于是否流露出作者本身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思想观念。约瑟夫·科苏斯在1965年创作的《一把和三把椅子》作品当中,表述了如何将作品过渡的思路,这一件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正是艺术的本质——观念。而作者的观念应当是要反映出真、善、美这样的艺术品质。它客观存在并且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真”,而“善”则集中体现于作品的文化精神层面,包括作者道德修养,以及所传达出的观念。“美”则是体现出良好的画面效果和视觉效应,是客观性和美学价值共同的体现。同时,创作的艺术作品还要能够代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坏境。对于作品的认同和其价值的高低评判也有很多原因。主要是取决于当时人们对于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的判定。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在其生前并没有受到推崇。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的作品超前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人们在当时无法接受如此超前、前卫的艺术作品,他们没有看出这件艺术作品的价值,缺失了当时能代表艺术界的文本的认同。然而经过时间检验的他们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壮大,使得作品达到了它价值的高峰。而现在一件作品,如果能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体现出真、善、美这样的品质,那么它的价值便会容易得到普遍人的认同。其中就包括了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艺术的精神内涵是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意识而不断变化的,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它都应该以传递出一定的文化精神为主要。这一种文化精神它不是一个固有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随之改变的,它是与时代同行的,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2、作品的市场
其次,市场也是当今对于作品品评的主要依据之一。作品的价值与作品价格相互影响,互为参考。一件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通常与艺术价值成正相关。受欢迎程度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它就像自然中所存在的万物一样互相协调发展。当然在艺术市场这样的以经济为主导的环境当中,部分专业的运营机构通过供需杠杆及其运作,可能将部分画家的价格运作到高点。虽然这是一种商品消费手段,不能代表其作品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评价一件作品价值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
3、作品的时间
最后,大浪淘沙,时间更是成为了检验艺术作品的关键。虽然一件作品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其高昂的价格,也不代表作品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能够历经时间的检验,长存的艺术作品都成为了最后的珍品。这是它在符合了艺术作品基本的要求之上所达到的。同一时代所产生的作品可能不被当时的环境所承认,他的观念可能是超前的,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随着人们对作品的观念的改变,它必定会在未来某一刻成为集学术、经济和审美价值为一體的艺术作品,正如许多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一样,是时间的检验和沉淀,成就了它与众不同的价值。
结论
本文的立场不是反对作品到文本的多方面解读,只是反对过度虚无的文本意义,倡导合理地解读。担心在功利的心态当中,某些极具倾向性的指引,难免会带来诸多误差和偏离。我们不可避免的走向多元化、综合型的格局,但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更需要价值的引领。作品与文本的交流既是作者本身复杂裂变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观赏者通过作品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人类共同探讨人性本质和美好愿望的表现。作品不仅应体现出一个审美功能,更应肩负起社会责任,使文本与作品相结合,重新使得艺术回归作品回归价值。本文通过一些数据以及实践作为依据,对于当代文本观下艺术作品的价值进行尽力的说明,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
[2]巴特.从作品到文本[J].杨扬译.文艺理论研究,1988
[3]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李茂盛.中国当代水性材料绘画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5]汤拥华.文本的追问与文学性的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4.
[6]钱翰.从作品到文本—对文本概念的梳理[D].北京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作品价值;文本观;水性材料绘画;当代艺术
在如今多元化、综合型的社会发展当中,思想的碰撞和智能时代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立体多元的空间环境。中国的艺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更加的主动、丰富。艺术观念也更加复杂综合,这其中更是蕴含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当代艺术的文本与作品
当代著名学者罗兰巴特,其对作品及文本观念的经典诠释,对当代艺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传统的领域里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性的改革,颠覆了权威,并试图消解中心。但是,罗兰巴特其文本观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导致了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法国还是西方评论界又迎来了作品的回归,然而文本概念则变得异常复杂。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作品”以及“文本”这两个名词,在不同的含义层面上并不清晰,以至于在大多数情况下,文本就成了作品的代名词。在庞大的文本体系中,由于事物外在的差别性微妙,促使了人们的思维按照简化的理论来简单归纳理解事物的深层次的内涵,和更多的意蕴往往都掩埋在了我们的视线之外,从而导致了某些歪曲理解、恶意品评、“好好先生”式的吹捧,以及无知的、低效的解读层出不穷。这不仅导致了我们当今艺术事业良莠不齐,同时这也是对于认真的作者和艺术作品来说,都是一种消耗和不尊重。鱼龙混杂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品评圈中,我们都需要强调作品对于欣赏者在其文本观下作品价值的一个导向作用。
在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的文章当中,文本观过于关注欣赏者,并将作者及其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都指向边缘,无限扩充的边缘消解了所指,使能指也逐渐变得宽泛、模糊、抽象、不确定、甚至虚无。
本来以开放的视野解构作品和文本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对于这个差异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会造成各种误读,阻碍了对于作品语境的真实还原和探讨,造成了过度的消耗。对于欣赏者来讲,很多作品的欣赏是需要通过互动来实现的,因此,欣赏者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以及其他欣赏者对与作品形成的文本的感受,它的向原中心靠拢的融合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对于作品有过比较切实的了解和深入的挖掘,以及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基本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转化当前艺术作品中其深层次的含义价值,才能完成对于作品意义上的重新建构。应当放而有度,避免将文本无限的退后到后结构主义中的大文本当中,无限的范围,导致文本的意义过于宽泛、无法确定而指向虚无。我们渴望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重新解构和建构,但,我们如今更需要具有相应学术修养,且真正探索其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的守候。
二、作品的价值因素
1、作品的本质
首先在于是否体现艺术作品的本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在于何种形式,而在于是否流露出作者本身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思想观念。约瑟夫·科苏斯在1965年创作的《一把和三把椅子》作品当中,表述了如何将作品过渡的思路,这一件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正是艺术的本质——观念。而作者的观念应当是要反映出真、善、美这样的艺术品质。它客观存在并且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真”,而“善”则集中体现于作品的文化精神层面,包括作者道德修养,以及所传达出的观念。“美”则是体现出良好的画面效果和视觉效应,是客观性和美学价值共同的体现。同时,创作的艺术作品还要能够代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坏境。对于作品的认同和其价值的高低评判也有很多原因。主要是取决于当时人们对于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外在形式的判定。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在其生前并没有受到推崇。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的作品超前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人们在当时无法接受如此超前、前卫的艺术作品,他们没有看出这件艺术作品的价值,缺失了当时能代表艺术界的文本的认同。然而经过时间检验的他们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壮大,使得作品达到了它价值的高峰。而现在一件作品,如果能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体现出真、善、美这样的品质,那么它的价值便会容易得到普遍人的认同。其中就包括了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艺术的精神内涵是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意识而不断变化的,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它都应该以传递出一定的文化精神为主要。这一种文化精神它不是一个固有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随之改变的,它是与时代同行的,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2、作品的市场
其次,市场也是当今对于作品品评的主要依据之一。作品的价值与作品价格相互影响,互为参考。一件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通常与艺术价值成正相关。受欢迎程度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它就像自然中所存在的万物一样互相协调发展。当然在艺术市场这样的以经济为主导的环境当中,部分专业的运营机构通过供需杠杆及其运作,可能将部分画家的价格运作到高点。虽然这是一种商品消费手段,不能代表其作品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评价一件作品价值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
3、作品的时间
最后,大浪淘沙,时间更是成为了检验艺术作品的关键。虽然一件作品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其高昂的价格,也不代表作品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能够历经时间的检验,长存的艺术作品都成为了最后的珍品。这是它在符合了艺术作品基本的要求之上所达到的。同一时代所产生的作品可能不被当时的环境所承认,他的观念可能是超前的,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随着人们对作品的观念的改变,它必定会在未来某一刻成为集学术、经济和审美价值为一體的艺术作品,正如许多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一样,是时间的检验和沉淀,成就了它与众不同的价值。
结论
本文的立场不是反对作品到文本的多方面解读,只是反对过度虚无的文本意义,倡导合理地解读。担心在功利的心态当中,某些极具倾向性的指引,难免会带来诸多误差和偏离。我们不可避免的走向多元化、综合型的格局,但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更需要价值的引领。作品与文本的交流既是作者本身复杂裂变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观赏者通过作品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人类共同探讨人性本质和美好愿望的表现。作品不仅应体现出一个审美功能,更应肩负起社会责任,使文本与作品相结合,重新使得艺术回归作品回归价值。本文通过一些数据以及实践作为依据,对于当代文本观下艺术作品的价值进行尽力的说明,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
[2]巴特.从作品到文本[J].杨扬译.文艺理论研究,1988
[3]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李茂盛.中国当代水性材料绘画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5]汤拥华.文本的追问与文学性的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4.
[6]钱翰.从作品到文本—对文本概念的梳理[D].北京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