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二五"期间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科学制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阶段。本文首先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的必要性,然后归纳了"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最后从五大方面对"十二五"环境保护做了详细的展望。
[关键词]十二五 环境保护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71-1
1“十二五”期间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的必要性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前期的经济增长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减,保增长、保就业和节能减排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显现,短期内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会加大,没有更有力的政策协调手段,不容易在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当前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民生问题,环境目标在社会发展目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逐渐加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各地对环境的动态监测和信息披露能力、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环境问题不仅在生理上、也在心理上对公众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较高,环境危机易于演化成社会危机,这使得全面、及时控制环境质量的必要性大增。
2“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2.1发展的代价将在一定时期内居高难下
未来20年是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正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渡,此阶段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的增长,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型行业依然在增长。考虑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经济总量增长而持续增长的污染物产生量对环境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各行业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单位产值污染排放强度会降低,但是由于总的规模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会居高不下,甚至有增加的可能。如处理跟不上,对环境会造成更大的压力。
2.2人口增长产生空前的环境压力
预计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14.9亿,比合理人口承载能力多了1倍。随着高档耐用工业产品、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电器、房屋以及汽车等家用消费品的增长速度还要加快。废旧家用电器、建筑废弃材料、报废汽车和轮胎等的回收和安全处置将成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在解决生活中一般有机污染物污染和尘污染问题后,氮、磷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危害将凸现出来。同时,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加上其它能源消耗过程,氮氧化物将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而且也会加重一些地区的酸雨危害。
2.3经济全球化对环境保护带来新挑战
我国一些工业产品在生产、包装等环节环境标准偏低,甚至没有环境标准,出口易受到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限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将对全球资源供应及国际履约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及大宗矿产品,将带来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问题。另外,新技术发展在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力工具的同时,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环境问题,带来新的环境挑战:
3对“十二五”环境保护的展望
3.1实现宏观层面的总量控制
按照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仍将是主要目标。应着力通过总量控制工作,大力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促进污染物产生量、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减少,优化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并形成总量控制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同时加强治污设施包括环境基础设施的监管,提高运行效率,建立配套政策措施,从注重建设向建设和运营过渡。
在“十二五”期間,总量控制将更多地考虑环境质量改善切入点,但总量控制削减方案制定不应单纯从环境质量改善主观意愿出发,应按照环境质量响应、技术可达可控、经济可承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以工程保障、政府预算等为主要实施计划内容,进一步推进污染减排的系统管理。
3.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是保护环境的治本之策。为此,应强化政策导向,在产业政策上强化环境准入。在确定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另外,还应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议在我国进出口手续增加一个可调节的环境保护“闸门”,限制资源环境密集产品出口,鼓励资源环境密集产品进口。
3.3进行农村环境重点整治
以农村聚居点人居环境质量为重点,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从资源配置上看,要有效推进公共资源均等配置,应统筹安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将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覆盖到农村,加大农村聚居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支持力度;从生产要素流动看,工业下乡必须符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3.4优化环境保护
把“以人体健康为本”作为环保部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按照“以人体健康为本” 的目标需求来配置环境保护行政资源,优先解决易于导致人群健康损害的污染。环保部门在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对象上要从目前的传统污染物 “压倒一切” 的模式逐渐、分区域的向兼顾有毒有害有机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以及细颗粒物等对人体健康更具危害性的污染物控制模式转变。
3.5保障环境安全
“十二五”期间,要启动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的调查工作,识别我国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大力加强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明确环境风险和处置对策,制订综合防治方案。全面推行稳定达标排放,抓好中小企业管控。防止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风险。要重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把防范重大污染事故、提高应急能力作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4结语
我国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总体形势日趋严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M].2009.10.
[2]赵晴,郝邵菊.关于"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关键词]十二五 环境保护 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71-1
1“十二五”期间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的必要性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前期的经济增长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减,保增长、保就业和节能减排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显现,短期内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会加大,没有更有力的政策协调手段,不容易在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当前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民生问题,环境目标在社会发展目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逐渐加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各地对环境的动态监测和信息披露能力、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环境问题不仅在生理上、也在心理上对公众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较高,环境危机易于演化成社会危机,这使得全面、及时控制环境质量的必要性大增。
2“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2.1发展的代价将在一定时期内居高难下
未来20年是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正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渡,此阶段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的增长,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型行业依然在增长。考虑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经济总量增长而持续增长的污染物产生量对环境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各行业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单位产值污染排放强度会降低,但是由于总的规模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会居高不下,甚至有增加的可能。如处理跟不上,对环境会造成更大的压力。
2.2人口增长产生空前的环境压力
预计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14.9亿,比合理人口承载能力多了1倍。随着高档耐用工业产品、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电器、房屋以及汽车等家用消费品的增长速度还要加快。废旧家用电器、建筑废弃材料、报废汽车和轮胎等的回收和安全处置将成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在解决生活中一般有机污染物污染和尘污染问题后,氮、磷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危害将凸现出来。同时,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加上其它能源消耗过程,氮氧化物将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而且也会加重一些地区的酸雨危害。
2.3经济全球化对环境保护带来新挑战
我国一些工业产品在生产、包装等环节环境标准偏低,甚至没有环境标准,出口易受到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限制。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将对全球资源供应及国际履约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及大宗矿产品,将带来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问题。另外,新技术发展在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力工具的同时,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环境问题,带来新的环境挑战:
3对“十二五”环境保护的展望
3.1实现宏观层面的总量控制
按照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仍将是主要目标。应着力通过总量控制工作,大力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促进污染物产生量、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减少,优化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并形成总量控制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同时加强治污设施包括环境基础设施的监管,提高运行效率,建立配套政策措施,从注重建设向建设和运营过渡。
在“十二五”期間,总量控制将更多地考虑环境质量改善切入点,但总量控制削减方案制定不应单纯从环境质量改善主观意愿出发,应按照环境质量响应、技术可达可控、经济可承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以工程保障、政府预算等为主要实施计划内容,进一步推进污染减排的系统管理。
3.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是保护环境的治本之策。为此,应强化政策导向,在产业政策上强化环境准入。在确定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另外,还应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议在我国进出口手续增加一个可调节的环境保护“闸门”,限制资源环境密集产品出口,鼓励资源环境密集产品进口。
3.3进行农村环境重点整治
以农村聚居点人居环境质量为重点,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从资源配置上看,要有效推进公共资源均等配置,应统筹安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将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覆盖到农村,加大农村聚居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支持力度;从生产要素流动看,工业下乡必须符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3.4优化环境保护
把“以人体健康为本”作为环保部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按照“以人体健康为本” 的目标需求来配置环境保护行政资源,优先解决易于导致人群健康损害的污染。环保部门在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对象上要从目前的传统污染物 “压倒一切” 的模式逐渐、分区域的向兼顾有毒有害有机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以及细颗粒物等对人体健康更具危害性的污染物控制模式转变。
3.5保障环境安全
“十二五”期间,要启动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的调查工作,识别我国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大力加强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明确环境风险和处置对策,制订综合防治方案。全面推行稳定达标排放,抓好中小企业管控。防止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风险。要重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把防范重大污染事故、提高应急能力作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4结语
我国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总体形势日趋严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M].2009.10.
[2]赵晴,郝邵菊.关于"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