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盎然 快乐表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ajdofa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但因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再加上教学时,作文题目由教师出。主题由教师定,“写什么”不能逾越教师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导的几种模式……,结果导致学生写作时内容不丰富,谎话大话连篇,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甚至出现“套文”、“抄文”的现象,学生更是对作文丧失了兴趣。怎样才能消除这些现象,让学生愿写乐写,表现出真的自己呢?
  
  一、创设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主动地感知事物,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传统的作文教学,多数是让学生静坐在教室里,根据教师的命题来写作,这种纸上谈兵而又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自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学生只能绞尽脑汁胡编乱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创设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使学生具有一种自由、乐写的心态,使他们主动参与,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进行构思和写作。例如写《我的自画像》之前,我与孩子们做个游戏:每个人给自己画一幅画像。然后由老师任意出示其中一幅画像,让学生猜出画中人是谁,看谁画得最像。由于每个孩子都希望别人一眼就能猜出自己,都纷纷开动脑筋,抓住自己最主要的特征画了起来。猜画开始了,学生争相发言,联想丰富。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有抓住最独特的地方,我们才能把人写真写活!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明白了习作的要求,学会了真实的表达。这样,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并不愿写作文。因为,学生写作文时总觉无话可写,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缺少写作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去播“种”,去找“米”,然后煮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其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演不出好的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文。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只是学生缺少了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敏锐的心去感受生活。如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文化营养,丰富积累,充实自我:学办手抄报,把语文向课外拓展;举办古诗文吟诵。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写作养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说写……学生感受最深的或事或人或物或感悟写下来,这样,学生作文就会由“无米”到“有米”,由“怕写”到“乐写”,由“胡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三、依托课本,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儿童写作文,由于受阅历及知识的限制,对怎样正确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叙述所见所闻,又该怎样在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时灵活地进行谋篇布局,还有较大的困难。其实,苏教版教材所选课文通俗易懂,文质兼美,易于学生学习、借鉴、模仿。如果能依托课本,充分挖掘课文中学生可模仿借鉴的“点”,学习其章法结构、语言技巧,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句、段、篇方面的训练,那么就会使学生习作时有模可依,有根可寻,有据可查,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
  
  世界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儿子读完他给的书目之后,对儿子说:“好吧,现在你自己试着写短篇小说。当然,你别指望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不久,儿子把自己创作的小说拿给海明威看。海明威看完后说:“挺好,比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写得强多了。只有一个地方,要是换了我的话,我就要改一改的。”接着他详细地解释了需要改的原因,然后又微笑着对儿子说:“你走运了,孩子。你已经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你已经成功了一次。那就再去做成功的一千次吧。”而后他又讲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儿子在海明威的指导下后来也成为了一名作家。
  从海明威的教子方法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第一,在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中应多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因为赏识会令人产生快乐情绪,而快乐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不能只用挑剔苛责的眼光找出学生的不足和错误。第二,在批语中多一些商量式的语言,少一些武断式的语气,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容易接受你的意见。第三,作文评改要把要求放低,重点检查写作的基本功,如字、词的运用,句子通顺与否等。当然,作文评改权要下放,不能教师包揽,应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主体,在作文后设“自评”、“家长评”、“教师评”甚至“读者评”栏目,让学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让其个性化的语言在开放式的评价中得到呵护。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让作文回归儿童生活,让作文真正成为儿童表情达意、书写真我的生命乐章。
其他文献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什么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人文本质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对此作出过精辟而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
“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这是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兹的诗文与教育理念。而这些“语言”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孩子又是怎样来表达沟通的?即便是进入当下的新信息时代,我们也只能在网络与冷却后的文本中隔空意会。恰巧近年来在笔者的追踪观测中,细细小小的窥见“玩泥”竟是幼儿早期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于是不禁再生对瑞吉欧的敬意。本文内容与图片资料均来自笔者在家庭亲子实验与同龄个例幼儿
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改品质,是西乡塘城区课改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城区摸索出了一些能夯实课堂基础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方法。    1、学生开展课前5分钟口语交际的形式  自由说一主题说一创作说。  “自由说”主要是针对没有口语交际基础的实验班级,每节课均由学生自由发言,内容不限,发言人不限。肯说、敢说即可。  “主题说”,在大部分学生都敢当众大胆发言的基础上,每周由语文老师与各科任教
言语智慧的习得和生成,必须经由主体内部的构建过程。感悟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必须对其中的言语智慧细细感悟,用心吸收。    一、“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    古诗词往往只一字而境界全出,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品析。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以下几类词语。一是修饰词,它们往
将作文教学与训练学生写“行走日记”相结合的作文之路,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行走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具体操作的过程如下。    一、确定合作小组成员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5名学生为宜。分组的方法多种多样:自由组合、随机分组、按座位分组、按成绩分组、按男女生分组、按居住地分组等。每
一、德育剪影    镜头一新世纪花园河畔郭老师在一尊铜塑前面的讲述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他是魏晋时代的奇才,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是集作曲、音乐理论、古琴演奏家于一身的音乐全才。有一首古老的琴曲——《广陵散》就是他所奏,伴随着《广陵散》有那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镜头二班主任老师边走边指着楼房  “大家看,这里本是一片田地,只有几间低矮的楼房。自从市政
教学目标:  1 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2 知道常用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3 感受从古到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1 学生调查:A、生活中外地生产物品的产地,如何到达本地?B、近年来,家乡在交通运输方面有了哪些变化?  2 教师搜集资料及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智趣”课堂是我校在彰显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以激发“智趣”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和教师引领指导相结合,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但在构建“智趣”课堂的过程之中,我们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些误区之中,下面就这些误区的主要表现及对策阐述如下。  一、过分强调“授之以渔”,忽视“授之以鱼”  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信息技术学科提倡课程整合,应结合其他学科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来学习方法与策略,让信息技术课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    一、善用“打比方”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真正经常接触电脑的并不多,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并不十分乐观,且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看或学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看似枯燥抽象的知识与
素质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此话一点不错。可见,校长素质的优劣决定一所学校的成败。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的新世纪。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更为重要,新时期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校长,更呼唤高素质的小学校长,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社会初级阶段,校长首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