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但因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再加上教学时,作文题目由教师出。主题由教师定,“写什么”不能逾越教师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导的几种模式……,结果导致学生写作时内容不丰富,谎话大话连篇,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甚至出现“套文”、“抄文”的现象,学生更是对作文丧失了兴趣。怎样才能消除这些现象,让学生愿写乐写,表现出真的自己呢?
一、创设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主动地感知事物,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传统的作文教学,多数是让学生静坐在教室里,根据教师的命题来写作,这种纸上谈兵而又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自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学生只能绞尽脑汁胡编乱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创设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使学生具有一种自由、乐写的心态,使他们主动参与,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进行构思和写作。例如写《我的自画像》之前,我与孩子们做个游戏:每个人给自己画一幅画像。然后由老师任意出示其中一幅画像,让学生猜出画中人是谁,看谁画得最像。由于每个孩子都希望别人一眼就能猜出自己,都纷纷开动脑筋,抓住自己最主要的特征画了起来。猜画开始了,学生争相发言,联想丰富。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有抓住最独特的地方,我们才能把人写真写活!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明白了习作的要求,学会了真实的表达。这样,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并不愿写作文。因为,学生写作文时总觉无话可写,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缺少写作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去播“种”,去找“米”,然后煮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其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演不出好的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文。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只是学生缺少了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敏锐的心去感受生活。如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文化营养,丰富积累,充实自我:学办手抄报,把语文向课外拓展;举办古诗文吟诵。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写作养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说写……学生感受最深的或事或人或物或感悟写下来,这样,学生作文就会由“无米”到“有米”,由“怕写”到“乐写”,由“胡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三、依托课本,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儿童写作文,由于受阅历及知识的限制,对怎样正确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叙述所见所闻,又该怎样在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时灵活地进行谋篇布局,还有较大的困难。其实,苏教版教材所选课文通俗易懂,文质兼美,易于学生学习、借鉴、模仿。如果能依托课本,充分挖掘课文中学生可模仿借鉴的“点”,学习其章法结构、语言技巧,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句、段、篇方面的训练,那么就会使学生习作时有模可依,有根可寻,有据可查,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
世界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儿子读完他给的书目之后,对儿子说:“好吧,现在你自己试着写短篇小说。当然,你别指望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不久,儿子把自己创作的小说拿给海明威看。海明威看完后说:“挺好,比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写得强多了。只有一个地方,要是换了我的话,我就要改一改的。”接着他详细地解释了需要改的原因,然后又微笑着对儿子说:“你走运了,孩子。你已经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你已经成功了一次。那就再去做成功的一千次吧。”而后他又讲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儿子在海明威的指导下后来也成为了一名作家。
从海明威的教子方法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第一,在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中应多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因为赏识会令人产生快乐情绪,而快乐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不能只用挑剔苛责的眼光找出学生的不足和错误。第二,在批语中多一些商量式的语言,少一些武断式的语气,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容易接受你的意见。第三,作文评改要把要求放低,重点检查写作的基本功,如字、词的运用,句子通顺与否等。当然,作文评改权要下放,不能教师包揽,应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主体,在作文后设“自评”、“家长评”、“教师评”甚至“读者评”栏目,让学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让其个性化的语言在开放式的评价中得到呵护。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让作文回归儿童生活,让作文真正成为儿童表情达意、书写真我的生命乐章。
一、创设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主动地感知事物,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传统的作文教学,多数是让学生静坐在教室里,根据教师的命题来写作,这种纸上谈兵而又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自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学生只能绞尽脑汁胡编乱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创设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使学生具有一种自由、乐写的心态,使他们主动参与,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进行构思和写作。例如写《我的自画像》之前,我与孩子们做个游戏:每个人给自己画一幅画像。然后由老师任意出示其中一幅画像,让学生猜出画中人是谁,看谁画得最像。由于每个孩子都希望别人一眼就能猜出自己,都纷纷开动脑筋,抓住自己最主要的特征画了起来。猜画开始了,学生争相发言,联想丰富。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只有抓住最独特的地方,我们才能把人写真写活!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明白了习作的要求,学会了真实的表达。这样,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并不愿写作文。因为,学生写作文时总觉无话可写,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缺少写作素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去播“种”,去找“米”,然后煮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其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演不出好的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就写不出好的作文。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只是学生缺少了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敏锐的心去感受生活。如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文化营养,丰富积累,充实自我:学办手抄报,把语文向课外拓展;举办古诗文吟诵。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写作养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说写……学生感受最深的或事或人或物或感悟写下来,这样,学生作文就会由“无米”到“有米”,由“怕写”到“乐写”,由“胡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三、依托课本,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儿童写作文,由于受阅历及知识的限制,对怎样正确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叙述所见所闻,又该怎样在写人、写事、写景、状物时灵活地进行谋篇布局,还有较大的困难。其实,苏教版教材所选课文通俗易懂,文质兼美,易于学生学习、借鉴、模仿。如果能依托课本,充分挖掘课文中学生可模仿借鉴的“点”,学习其章法结构、语言技巧,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句、段、篇方面的训练,那么就会使学生习作时有模可依,有根可寻,有据可查,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
世界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儿子读完他给的书目之后,对儿子说:“好吧,现在你自己试着写短篇小说。当然,你别指望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不久,儿子把自己创作的小说拿给海明威看。海明威看完后说:“挺好,比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写得强多了。只有一个地方,要是换了我的话,我就要改一改的。”接着他详细地解释了需要改的原因,然后又微笑着对儿子说:“你走运了,孩子。你已经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你已经成功了一次。那就再去做成功的一千次吧。”而后他又讲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儿子在海明威的指导下后来也成为了一名作家。
从海明威的教子方法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发。第一,在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中应多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因为赏识会令人产生快乐情绪,而快乐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不能只用挑剔苛责的眼光找出学生的不足和错误。第二,在批语中多一些商量式的语言,少一些武断式的语气,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容易接受你的意见。第三,作文评改要把要求放低,重点检查写作的基本功,如字、词的运用,句子通顺与否等。当然,作文评改权要下放,不能教师包揽,应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主体,在作文后设“自评”、“家长评”、“教师评”甚至“读者评”栏目,让学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让其个性化的语言在开放式的评价中得到呵护。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让作文回归儿童生活,让作文真正成为儿童表情达意、书写真我的生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