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雨入水 相融无痕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有教师感叹:习作难教啊,不会教也教不好!试问,好习作是“教”出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习作是学生写出来的,教师的“教”虽然发挥着引导的作用,但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发挥关键作用的应是教师的“不教”。
  但事实上,“不教”比“教”更难把握。
  
  一、 分析“教”与“不教”
  
  传统的习作教学常常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从文章的结构到词句的运用都要讲透。长此以往,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要么被束缚住手脚,不知如何下笔,而且写作过程犹如“挤牙膏”,写出来的习作往往是“支离破碎”的。于是,我们慢慢发现,教师的“教”可能是学生习作难以改观的诱因。
  事实上,纵观一篇优秀习作的构成,无非是丰富的词汇、良好的语感、真挚的情感、厚实的素材、谋篇的能力。在这些要素中,丰富的词汇需要大量阅读长期积累,良好的语感更是日积月累学习感悟习得的,厚实的素材要求学生将生活作为语文的外延,从而在生活中学习获得,真挚的情感是贯穿语文学习的主线,它赋予文章生命力。而这些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生就能掌握的,它需要教师将习作教学的外延延伸到平时的阅读积累、生活积累中。
  看来,其中只有谋篇布局的能力属于基本技能,是知识技能范畴的内容,教师可以教,可以给予指导。但事实上,这里的“教”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还有区别。
  
  二、 研究“不教”
  
  既然词汇、语感、情感、素材是不可教的,是隐形的内容,是否就可以放任自流,自生自灭?肯定不对。这里的“不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上充当“隐形人”,新课程理念呼吁,教师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仍然不能动摇。但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改变。这里的“不教”包括两种情况:
  1. 不能教。就像之前所说,良好的语感、真挚的情感、厚实的素材是无法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丰富的词汇可以在生活中积累,良好的语感可以在生活语境中培养,厚实的素材就是生活,而真挚的情感是生活的升华。那么,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极积累,为课堂教学奠基。
  2. 不明教。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非指导性”的教学观念,其含义是在教学中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教学环节或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的自主完善,实现教学的“隐性指导”。以往的教是指教师的单向传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是显性的、可准备的、可预设的;而这里的“教”是隐性地教,是润物无声的,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非指导性”工作,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无痕融合。
  以此判断,研究“不教”,就是研究语文学习的外延——生活,就是研究习作与生活的相融问题。
  
  三、 实现“习作与生活相融”的三部曲
  
  要实现“如雨入水,相融无痕”的境界,必须将生活引入习作,使习作指向生活。
  1. 储备。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习作,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方法很简单,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与摘抄。
  说到诵读,我们想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被斥为落后的私塾教育,却培养出如恒河沙数的文宗巨匠,他们个个出口锦绣文章,下笔气贯长虹,其实,就是因为积累诵读之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阐述了这一道理。
  那么学生该读些什么呢?首先,课文中精选的必须记忆的段落篇章,它是一个范本,是一种引领,更是一项长期日积月累的工程;其次,古代优秀的诗文经过历史长河的选择而流传下来,它们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堪称典范,如果能诵读成背,就会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滋养和熏陶,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再者,优秀的现代散文、诗歌等,也值得吟诵,如朱自清的《背影》意味深长,含蕴隽永;还有,优秀的习作范文也可以让学生背一背,因为写作始于模仿,终于创造,如果能自如地运用范文,也是一项技能。
  除了诵读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习摘抄。在课外阅读中,对于自己喜欢的语言,可以摘抄下来,鼓励学生将喜欢的语段记录下来。这样,自己喜欢的摘抄下来的文字就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随时待命,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2. 体验。习作的源泉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点滴,习作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记载生活的创造的审美过程。生活是习作的资源库、生长点和创造中心,而习作从生命生成的角度来看,就是生活的记载、再现、创造、生成、发展……
  抓住“大语文”教学观,时时在习作,事事在习作, 人人在习作。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了解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1) 定格美好瞬间。眼观六路,要引导学生投入精彩生活的怀抱,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亮丽的美景:春天的云朵、夏日的树叶、秋天的小溪、冬日的太阳,拥挤的车流、恬静的小屋……定格美好的瞬间,就能引发更多更丰富的回忆,习作也会因为这些回放而更加精彩。
  (2) 聆听美妙原声。耳听八方,生活中动听的声音会给精彩的画面注入灵性和活力。山村的鸡鸣狗叫、更夜的蛙声虫鸣,长辈的唠叨叮咛、 同伴的心声心语、课内的书声朗朗、美妙的音乐……习作会因为有声音的存在而掷地有声、跌宕起伏。
  (3) 感悟体验瞬间。实践出真知。要引导学生以实践为契机,体验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记:摸一摸长满绒毛的小狗,感受生活的存在与灵动;摸一摸妈妈已日渐粗糙的双手,感受母亲的付出与沧桑;闻一闻阳光下被子的味道;尝一尝春日小雨的滋味……
  (4) 刻录感人片段。生活处处皆素材,身边时时有感动。积极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10岁前孩子该做的32件事:在河边草地上打滚,在院子里挖个洞穴,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我们的孩子“只知道院子里高墙四角的天空”,缺少丰富的体验。只有为学生创造富有童心、童趣的体验,他们才能文如泉涌,思如潮来。
  3. 激活。能激活丰富的储备和深刻体验的是情感。巴金老人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有一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这一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写作的真谛,那就是心中有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学生情感丰富,就能调动记忆库中积累的生活素材,于情于境,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字字句句吐衷肠,流淌出赋有生命的文字。究竟为什么写作?就是因为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了真善美,思想上有了独特的感悟。因此,一篇优秀的习作,字里行间流动的都是真情。
  由此看来,学生习作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工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工夫之前还有许多工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工夫都是在平常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的时候已成了极关重要的东西。”(摘自《叶圣陶文集》)这里,之前的工夫,平常的工夫,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教”的内容,就是我们所要储备、体验、激活的内容。教师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世界,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悲伤着学生的悲伤,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的快乐,品味生活的丰富,积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才会抒发出真实深厚的情感来。
  习作只有和生活相融无痕,才会变得魅力无穷,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习作教学要永远追求的境界!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1958年2月11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核通过并颁布施行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的颁布,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它顺应了历史潮流,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和胸襟。  由于语文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需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就开始探索为汉字标注字音的方式与方法(如直音、反切等)。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又开始
期刊
问: 一所学校语文教学的底蕴和特色,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学校教科研的浓度与厚度。作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同时又是苏教版教材实验区的首批先进单位,你们学校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有什么特色?  答:游小曾培养了聂永春与顾维平两位语文特级教师,在他俩的引领下,我校的语文教学研究明确了方向,她们的教学特色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游小的教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聂永春副校长在游小的时候,曾主持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
期刊
如何写好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故事呢?1.选好故事主角。故事主角不一定是父母等家人,家中可爱的宠物、无声的植物等都可以写,在选择故事主角上若能出奇制胜,会让人眼前一亮。2.写清故事经过。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抓住印象深刻的部分,将看到、听到、想到的都写下来。3.表达真实情感。我们可以通过直抒胸臆、托物抒怀以及细节刻画来传情。文字有了温度,直抵心田,使人感同身受,难以忘怀。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每一个季
期刊
“地球”——我们的家园地球究竟发生了什么?会不会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破坏?……当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些问题想出了眉目,那么,这个故事的“前因”也就有了。  “最后”——看来,那时候地球上的其他动物都不见了,它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会消失呢?……把这些问题想出头绪来,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有了“背景”。  “一只动物”——这会是一只什么“动物”?当你确定好了动物后,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最后这一只动物在地
期刊
教师该如何开展默读训练,让学生的默读变得“有滋有味”呢?笔者以为,我们应该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默读训练中落实好“教、学、做合一”。  一、 明确训练要求  小学中高年级默读训练应有三方面的要求:①默读技巧方面,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②默读理解方面,要求边读书边思考,能理解文章的词句、思想内容与表达方法;③默读速度方面,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加快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学时,
期刊
“醉”在其中  《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    《清平乐村居》中有这样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此句一个“醉”字,是辛弃疾画龙点睛之笔,如何让学生体会其意境呢,教师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师: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师:对啊,他们刚刚喝了点酒,悠闲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哪个词让你看出他们刚刚喝了酒?  生:醉。  师: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可以
期刊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图片“活”起来、“开口说话”,发挥它特有的教学功能。    一、 模仿续接时使用    模仿续接,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语言训练方法,而插图的使用,则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创作的难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享受到创作的成功体验。  案例:《孔子游春》春景部分  内容: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
期刊
做学问,有疑则进。读教材,也是这个道理。  《蚕姑娘》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但,拿到这篇教材,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于是,希望在疑惑的追问中能向教学点漫溯。  一问:《蚕姑娘》为何要“驻”进春的单元  初读《蚕姑娘》,怎么也不解,为何要在写春景的单元中冒出这么长的一篇科普文来。“老师,快看,快看,柳树冒芽啦!”陈雨指着窗外的柳树喊道。“当然啦,春天,万物萌发的季节。”不自觉地说出“萌
期刊
何谓团队?团队是不是人多就可以?我们为什么而组成一个团队?这些问题要想清楚。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你的表达才会切中团队的精神实质。  完成了审题,接下来我们还要想一想打算写什么类型的文章。我的建议是记叙文。作为记叙文,这篇作文讲得应该就是团队故事,团队精神应该通过故事来表达,应该是在团队故事充分描写后的一点小小议论,点到即可。  “唉,真倒霉!丁小草居然也分到了我们这个组。”班主任宣布完名单,我就像泄
期刊
“为和平,心连心,我们同住地球村。”歌声绕梁骊,繁花争春容。2008年11月18日在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实验学校、中国国家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隆重举行的“小学汉语国际推广友好学校合作组织南京论坛”活动,引来人们关注的目光。    上篇:为梦想千里行    在国家“汉办”的亲切指导下,游府西街小学被批准为中国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为实践“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