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如何转型升级?海安在破解这一发展难题的过程中,主动求变,主动探索,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看作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强基工程”,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了实处,并对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新认知。
一、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难题
县域企业转型升级难并不是新问题。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的发展条件、发展质量和发展环境确实有了一定的改善或提高。但是,企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来自一些积病沉疴,诸如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严重落后、科学技术含量太低、产业构成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底端、廉价的环境成果和资源成本等等;另一方面,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诸如价格竞争程度加剧、各种要素成本上升、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等等。新老问题的叠加,致使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转型升级难度进一步加大。归纳起来,其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紧张融资难。当前困扰中小企业尤其是县域范围内诸多企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紧张问题。资料表明,过去3年中,中小型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超过了50%。融资能力的欠缺和融资渠道的狭窄,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使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无源之水。同时,资金链的脆弱使“三角债”的老问题成了制约发展的新难题。
能力不足技术差。以往不少企业,其产业的选择大多通过单纯的模仿和套用成熟技术、常规性产业和定型化产品为主。企业生存的优势仍然集中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低端竞争上。“广铺摊子,勤上项目”成为中小企业热衷的发展模式。同时,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企业自身缺乏自我革新的能力,研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自然不高。
组织松散竞争乱。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上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同类产品的产业组织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致使同一产业的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如下几种乱象:一是同一产品的产能过大,或同一产业领域的企业缺乏合理的区域分工,没有按照产业链条的方式合理布局,跟风现象严重;二是企业集群虽然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相对集中,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上下游产品共同布局的情况,一遇外界要素产生变化,同类产品集聚变成了同行业恶性竞争,致使过度竞争拼命压价现象严重;三是集聚的产品大多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低的现象,OEM(定牌生产和贴牌生产)式的代工生产现象较多,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或者OBM(原始品牌制造商)阶段的生产模式往往占比较少。
文化滞后精神缺。目前诸多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更多地源自“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在不少企业家中占比仍然很大。不求长远效应,只顾眼前利益;力求短期投资,不愿开拓创造;习惯家庭式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成为了当前诸多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观念落后步子缓。由于习惯了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模式依赖,观念的落后使转型的步伐远远低于时代的发展。例如在质量理念上,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够,不愿主动进行认证;在环保评估上,节能减排指标不明确,忽视绿色标志的作用,能源消耗数据缺失;在信息化建设上,人才匮乏,缺少资金投入。
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海安实践
定位“稳中求进,好中快进”的要求,近年来,海安坚持以“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为统领,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和海安发展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呈现了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农业经济率先跻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化指标综合得分全省第四。工业经济总量和增幅均居南通市第二,位列南通市新型工业化考核第一名。服务业稳中见快,全省物流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海安召开。海安经济在转型中发展,在升级中提升,为海安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壮大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中促转型。海安立足于现有产业,按照“一个优势板块、一本发展规划、一所产业研究院、一批顶级专家、一条完整产业链、一个培育部门、一个行业商会”的方式,将所有产业分成了18个板块分类指导,滚动培育,使全县的转型升级寻找到“主引擎”。尤其是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提升计划,推动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争取到了市场,壮大了自身的实力。
实施战略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促转型。致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为服务业增速。深入实施“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发展战略,既为物流业增加收入,又为其它行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海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40%。
做强新兴产业,在增量培育中促转型。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设立了新兴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把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落实在完善产业链和加强市场开拓方面。新能源行业建成院士、博士后工作站5家,光伏行业建成了从组建生产到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加大项目投入,在后劲提增中促转型。坚持将技术改造投入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12年海安全县新开工的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就达147个。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大了招才引智的步伐,2012年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82人、蓝领技能人才4816人。
强化创新驱动,在总量提升中促转型。强化政府引导功能,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全县有212家企业与1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12年又设立了企业研究院3家、院士工作站2家。海安县规模企业研发机构、产学研覆盖率达61%和54%。最新增加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和全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数均列全省县级单位第二位。
突出平台打造,在集聚集约中促转型。海安学习借鉴苏州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打破行政区划,有效整合资源,着力打造以主城区、开发区、高新区、商贸物流区一体三翼的项目建设先导区、示范区。海安开发区、高新区先后进入了国家级和省级行列。平台的创设,为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提供了可能,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便利。
一、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难题
县域企业转型升级难并不是新问题。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的发展条件、发展质量和发展环境确实有了一定的改善或提高。但是,企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因来自一些积病沉疴,诸如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严重落后、科学技术含量太低、产业构成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底端、廉价的环境成果和资源成本等等;另一方面,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诸如价格竞争程度加剧、各种要素成本上升、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等等。新老问题的叠加,致使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转型升级难度进一步加大。归纳起来,其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紧张融资难。当前困扰中小企业尤其是县域范围内诸多企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紧张问题。资料表明,过去3年中,中小型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超过了50%。融资能力的欠缺和融资渠道的狭窄,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使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无源之水。同时,资金链的脆弱使“三角债”的老问题成了制约发展的新难题。
能力不足技术差。以往不少企业,其产业的选择大多通过单纯的模仿和套用成熟技术、常规性产业和定型化产品为主。企业生存的优势仍然集中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低端竞争上。“广铺摊子,勤上项目”成为中小企业热衷的发展模式。同时,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企业自身缺乏自我革新的能力,研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自然不高。
组织松散竞争乱。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上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同类产品的产业组织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致使同一产业的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如下几种乱象:一是同一产品的产能过大,或同一产业领域的企业缺乏合理的区域分工,没有按照产业链条的方式合理布局,跟风现象严重;二是企业集群虽然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相对集中,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上下游产品共同布局的情况,一遇外界要素产生变化,同类产品集聚变成了同行业恶性竞争,致使过度竞争拼命压价现象严重;三是集聚的产品大多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低的现象,OEM(定牌生产和贴牌生产)式的代工生产现象较多,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或者OBM(原始品牌制造商)阶段的生产模式往往占比较少。
文化滞后精神缺。目前诸多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更多地源自“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在不少企业家中占比仍然很大。不求长远效应,只顾眼前利益;力求短期投资,不愿开拓创造;习惯家庭式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成为了当前诸多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观念落后步子缓。由于习惯了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不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模式依赖,观念的落后使转型的步伐远远低于时代的发展。例如在质量理念上,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够,不愿主动进行认证;在环保评估上,节能减排指标不明确,忽视绿色标志的作用,能源消耗数据缺失;在信息化建设上,人才匮乏,缺少资金投入。
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海安实践
定位“稳中求进,好中快进”的要求,近年来,海安坚持以“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为统领,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和海安发展转型期面临的挑战,呈现了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农业经济率先跻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化指标综合得分全省第四。工业经济总量和增幅均居南通市第二,位列南通市新型工业化考核第一名。服务业稳中见快,全省物流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海安召开。海安经济在转型中发展,在升级中提升,为海安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壮大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中促转型。海安立足于现有产业,按照“一个优势板块、一本发展规划、一所产业研究院、一批顶级专家、一条完整产业链、一个培育部门、一个行业商会”的方式,将所有产业分成了18个板块分类指导,滚动培育,使全县的转型升级寻找到“主引擎”。尤其是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提升计划,推动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争取到了市场,壮大了自身的实力。
实施战略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促转型。致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为服务业增速。深入实施“枢纽海安,物流天下”的发展战略,既为物流业增加收入,又为其它行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海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40%。
做强新兴产业,在增量培育中促转型。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设立了新兴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把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落实在完善产业链和加强市场开拓方面。新能源行业建成院士、博士后工作站5家,光伏行业建成了从组建生产到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加大项目投入,在后劲提增中促转型。坚持将技术改造投入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12年海安全县新开工的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就达147个。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大了招才引智的步伐,2012年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82人、蓝领技能人才4816人。
强化创新驱动,在总量提升中促转型。强化政府引导功能,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全县有212家企业与1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12年又设立了企业研究院3家、院士工作站2家。海安县规模企业研发机构、产学研覆盖率达61%和54%。最新增加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和全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项数均列全省县级单位第二位。
突出平台打造,在集聚集约中促转型。海安学习借鉴苏州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打破行政区划,有效整合资源,着力打造以主城区、开发区、高新区、商贸物流区一体三翼的项目建设先导区、示范区。海安开发区、高新区先后进入了国家级和省级行列。平台的创设,为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提供了可能,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