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与《毁灭》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federer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50岁以下的人熟悉《铁流》和《毁灭》这两本书的人并不多。
  50岁以上的人,中学时有一篇语文课文《一面》总是学过的。那是一个叫阿累的电车售票员写的回忆鲁迅的文字,很感人。笔者至今记得他描写的在布面的《铁流》或者《毁灭》用手划拉“刺啦刺啦”的感觉。鲁迅先生念他收入少,两本书只收了一本书的钱。这是上海虹口内山书店的一幕。
  人在15岁以前毕竟不知道《铁流》和《毁灭》的革命意义。过了中年,阅读和阅历都充斥了《铁流》和《毁灭》对立面的东西的时候,文本的非现实意义才充分显现。《铁流》和《毁灭》的精神毕竟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身处热火朝天的革命时代,我们觉得文学少了艺术雕琢;当热情褪去,人只追求感官享受的时候,我们又觉得文艺过分强调雕饰,反少了精神或者灵魂。
  《铁流》和《毁灭》按今天的标准,算是中等篇幅的小说,不像《静静的顿河》那样属于巨著。笔者选择它们作为藏书的话题,是因为它们的俄文版或者英文版有着精美的封面和插图。
  《铁流》的译者是曹靖华,《毁灭》的译者是鲁迅。他们两位都是在乎书籍装潢的,两本书因此有很好的插图配饰。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本继承了讲究设计的《铁流》、《毁灭》传统。
  在俄苏文学很不“吃香”的时候,笔者曾以很低廉的价格搜罗了许多莫斯科上世纪前半叶的出版物。这里展示的《铁流》和《毁灭》封面和插图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铁流》和《毁灭》都凝聚了鲁迅先生的心血。在这个消费文化的时代,我们无心倡导大家读这两本书,但是,从画面上,大家还是可以体会一个不以财物为追求目标的时代的人的精神面貌。
其他文献
玉器的作伪手法相对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品来说,是最为多样的,火烧、水煮、油炸、埋土、老改、后工??无所不用其极。除了现代的一些化学方法外,玉器的很多作伪技术其实是自古流传下来的。  现在我们常能见到一些玉器,包浆古旧,刀工也是老工,只是由表及里的色泽看上去并不那么自然,这很可能就是明清时期或更早的宋元时期玉匠的仿制之作,被称作“老仿件”。收藏忌伪,新仿之作自不必说,即使是几百年前的老仿件,过去在收藏圈
期刊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7~259:“五代中原屡经丧乱,民生凋弊,典章残阙,经济、文物,荟蔚於南唐??吴由极端残弊一变而为极盛,以行密能招抚流散,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行密初至,赐予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而能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平之旧。遂奠定江南富庶繁荣之基础。南唐烈祖代吴,承吴富盛之基,以慈俭治民,故江南民生,日益丰阜。”  五代都省(或
期刊
退休后的朱汤生专注于研究和著述工作。作为公认的最顶级、最受尊崇的中国瓷器专家,朱汤生在中国瓷器鉴赏方面可谓一言九鼎。一些欧美和港台的藏家对朱汤生“言听计从”,而经朱汤生认可和推崇的瓷器精品也往往会有顶级身价。下面,本刊节选了两篇朱汤生的文章,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朱汤生作为顶级中国瓷器专家对待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  闪丽华翎 无瑕美釉  清康熙末年,约公元1710年,北京宫中御厂设立作坊,专门研
期刊
聚焦 FOCUS  艺术品进口关税下调一半  自今年起,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作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将由以往的12%降至6%,这是日前国家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的决定。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决定的出台将会拉动今年北京艺术品交易额的增长。以2009年艺术品交易额为例,进口艺术品关税的下调,将为北京市降低关税约7000万元,
期刊
笔者藏有一枚“鲤鱼跳龙门”“福到眼前”民俗大花钱。钱币正面右下角图案为一条欲腾空跃起的大鲤鱼和波涛汹涌的河水及溅起的浪花,左为一条成功跃过龙门而由鲤鱼变化的龙,上为一间科举考试的考场小屋(意为龙门),取意“鲤鱼跳龙门”。背面穿口上下两只头朝穿口的巨型蝙蝠,寓意“蝠(福)到眼前”。圆钱、圆穿,象征圆满。该钱直径83毫米,穿径16毫米,重151.5克。黄铜质,包浆自然。该钱应为清代科举考试时父母专为参
期刊
搜索2011年收藏界的关注点,博物馆、“非遗”、工艺美术、艺术品拍卖、古玩市场??有绕不开的那些个“旧事”,也有或令人欢喜、或令人惊异、抑或令人悲哀的新鲜事儿。如同2011年最时髦的一句话“神马都是浮云”,这一年的收藏界里,有赞美之词,也有质疑之声。但无论是赞美还是质疑,拨开那些“浮云”,或许我们会看到蔚蓝的天空。  “三馆”免费  点击  3年时间,免费开放敲开了全国1804座博物馆的大门,这是
期刊
画说黄苗子  1月1日,黄苗子老人眯缝着眼睛笑着说:“我今天100岁了。”  1月8日,黄苗子翩然而去。逝前欣慰有语:“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他的儿子们在公开信里说,按照父亲公开发表的《遗嘱》,身后不留骨灰、不设灵堂、不举办任何追悼活动,只希望生者“记住他的幽默、达观、谦和就够了”。在这份“遗嘱”中,黄苗子吩咐儿子们把骨灰拿到插过队的农村,拌到猪食里喂猪。  如他广为人知的漫画作品一样,黄苗子
期刊
1973年,朱汤生正式踏上了香港这块宝地,开启了他与中国艺术品之间梦幻般的传奇。而这一年,也是翟健民先生进入到他师傅的古董店开始学徒的第一年。同是开始,同是寻梦,只是当时的他们或许不曾想到,对陶瓷艺术品同样的执着冥冥中注定了彼此成为一生的挚友。  不久前,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香港著名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翟健民。忆起朱汤生,忆起他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开天辟地般地开拓与推动,忆起与朱汤生一起经历过的风云变幻
期刊
中国机制币之肇始,得助于洋人协助之处甚多,若以个人论,最早涉及而又为众所周知者,当属英国人艾伦·伟恩,但伟恩家族中与造币相关者不少,因此常遭张冠李戴。  在国外集币界提起伟恩家族,可以说如雷贯耳,其先祖是在18世纪中期自德国科隆移居到英国的,后代成员中有数十人担任雕刻师(die engraver)或制模师(die sinker),几乎主宰了19世纪的英国币、章雕刻界。事实上,雕刻师这种工作,除了要
期刊
2002年5月7日,香港苏富比春拍正在进行中。拍卖大厅里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大腕儿们齐聚一堂。这时,本次拍卖最重量级的一件拍品—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登场亮相。  据一位亲临拍卖现场的藏家描述,朱汤生在开拍前做了一次深呼吸,又巡视了一遍鸦雀无声的拍场,接着,用他一向沉着镇静的声音说道:“起拍价900万港元!”  现场的气氛立即被点燃。四五位竞投者纷纷举起手中的竞投牌,朱汤生不断报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