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50岁以下的人熟悉《铁流》和《毁灭》这两本书的人并不多。
50岁以上的人,中学时有一篇语文课文《一面》总是学过的。那是一个叫阿累的电车售票员写的回忆鲁迅的文字,很感人。笔者至今记得他描写的在布面的《铁流》或者《毁灭》用手划拉“刺啦刺啦”的感觉。鲁迅先生念他收入少,两本书只收了一本书的钱。这是上海虹口内山书店的一幕。
人在15岁以前毕竟不知道《铁流》和《毁灭》的革命意义。过了中年,阅读和阅历都充斥了《铁流》和《毁灭》对立面的东西的时候,文本的非现实意义才充分显现。《铁流》和《毁灭》的精神毕竟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身处热火朝天的革命时代,我们觉得文学少了艺术雕琢;当热情褪去,人只追求感官享受的时候,我们又觉得文艺过分强调雕饰,反少了精神或者灵魂。
《铁流》和《毁灭》按今天的标准,算是中等篇幅的小说,不像《静静的顿河》那样属于巨著。笔者选择它们作为藏书的话题,是因为它们的俄文版或者英文版有着精美的封面和插图。
《铁流》的译者是曹靖华,《毁灭》的译者是鲁迅。他们两位都是在乎书籍装潢的,两本书因此有很好的插图配饰。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本继承了讲究设计的《铁流》、《毁灭》传统。
在俄苏文学很不“吃香”的时候,笔者曾以很低廉的价格搜罗了许多莫斯科上世纪前半叶的出版物。这里展示的《铁流》和《毁灭》封面和插图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铁流》和《毁灭》都凝聚了鲁迅先生的心血。在这个消费文化的时代,我们无心倡导大家读这两本书,但是,从画面上,大家还是可以体会一个不以财物为追求目标的时代的人的精神面貌。
50岁以上的人,中学时有一篇语文课文《一面》总是学过的。那是一个叫阿累的电车售票员写的回忆鲁迅的文字,很感人。笔者至今记得他描写的在布面的《铁流》或者《毁灭》用手划拉“刺啦刺啦”的感觉。鲁迅先生念他收入少,两本书只收了一本书的钱。这是上海虹口内山书店的一幕。
人在15岁以前毕竟不知道《铁流》和《毁灭》的革命意义。过了中年,阅读和阅历都充斥了《铁流》和《毁灭》对立面的东西的时候,文本的非现实意义才充分显现。《铁流》和《毁灭》的精神毕竟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身处热火朝天的革命时代,我们觉得文学少了艺术雕琢;当热情褪去,人只追求感官享受的时候,我们又觉得文艺过分强调雕饰,反少了精神或者灵魂。
《铁流》和《毁灭》按今天的标准,算是中等篇幅的小说,不像《静静的顿河》那样属于巨著。笔者选择它们作为藏书的话题,是因为它们的俄文版或者英文版有着精美的封面和插图。
《铁流》的译者是曹靖华,《毁灭》的译者是鲁迅。他们两位都是在乎书籍装潢的,两本书因此有很好的插图配饰。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本继承了讲究设计的《铁流》、《毁灭》传统。
在俄苏文学很不“吃香”的时候,笔者曾以很低廉的价格搜罗了许多莫斯科上世纪前半叶的出版物。这里展示的《铁流》和《毁灭》封面和插图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铁流》和《毁灭》都凝聚了鲁迅先生的心血。在这个消费文化的时代,我们无心倡导大家读这两本书,但是,从画面上,大家还是可以体会一个不以财物为追求目标的时代的人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