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有人对高中生的课内阅读量和课外阅读量作过对比统计:高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共计130万字;而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在课余进行感兴趣的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达1000万字,课内和课外的比值为1:7。虽然高中阶段的课业较为繁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潜力仍然是很大的。在这弥足珍贵的阅读时间里,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阅读策略及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方向要明确
高中阶段往往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终生从事的目标。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二个“中心兴趣”进行指向性阅读,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人生有涯知无涯”,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如果把宝贵的时间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什么书都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还有一些中学生热衷于鸳鸯蝴蝶派一类的庸俗作品,把阅读纯粹当做是消遣,只是从中猎取肤浅的情节,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正是由于这种消遣阅读也是造成当今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从本质上说,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因此,要培养中学生“读一流的书”和“读一流学者写的书”的意识。“一流的书”和“一流学者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洞察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的发展源流和发展趋势。 要了解“一流的书”和“一流作者写的书”,可以通过推荐书目来了解,或是请老师、家长推荐介绍。高中新课标试验教材中“名著导读” 部分明确开列了《论语》《大卫·考波菲尔》《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十部名著,则是古今中外世界文学领域的瑰宝。
时间巧安排
高中生要在除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之余,抽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就必须巧妙地安排阅读时间。
要善于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积少成多。数学家苏步青说过:“我用的是零头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没有整段时间,就尽量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加起来可观得很。”鲁迅也说“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要抓住寒暑假、节假日整段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实践成功验证了“计字日诵”。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对于爱读书的中学生来说,在适当娱乐、温习功课之后,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方法有选择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谈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不得法,就如隔着一层纱或一层烟雾不知所云,而且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要采取相應的阅读方法。
我们阅读报纸、广告、科技文等资料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通常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和有选择的跳读。但在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则须采用精读。通常分四个步骤进行:
①略读。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对作品做鸟瞰式感知,得到总体的印象。
②质疑。根据略读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的目标具体明确。
③精批。这是阅读的关键:或圈点、批划、评注精彩词句;或列提纲,抄卡片,理清线索,把握主题;或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写笔记,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④成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以及优美的富有哲思性的文字,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多读书、读好书是全面贯彻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求。“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集大成者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而且开创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淡然独与神明居。让有益有效的课外阅读成为高中生活的加速器,为紧张的学习找寻“源头活水”, 从而走出一片广阔的阅读天地。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阅读好习惯,陪伴长一生。
附:中外名人读书法
(1)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2)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3)“一意求之”读书法。
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
(4)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方向要明确
高中阶段往往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终生从事的目标。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二个“中心兴趣”进行指向性阅读,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人生有涯知无涯”,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如果把宝贵的时间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什么书都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还有一些中学生热衷于鸳鸯蝴蝶派一类的庸俗作品,把阅读纯粹当做是消遣,只是从中猎取肤浅的情节,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正是由于这种消遣阅读也是造成当今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从本质上说,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因此,要培养中学生“读一流的书”和“读一流学者写的书”的意识。“一流的书”和“一流学者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洞察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的发展源流和发展趋势。 要了解“一流的书”和“一流作者写的书”,可以通过推荐书目来了解,或是请老师、家长推荐介绍。高中新课标试验教材中“名著导读” 部分明确开列了《论语》《大卫·考波菲尔》《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十部名著,则是古今中外世界文学领域的瑰宝。
时间巧安排
高中生要在除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之余,抽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就必须巧妙地安排阅读时间。
要善于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积少成多。数学家苏步青说过:“我用的是零头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没有整段时间,就尽量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加起来可观得很。”鲁迅也说“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要抓住寒暑假、节假日整段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实践成功验证了“计字日诵”。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对于爱读书的中学生来说,在适当娱乐、温习功课之后,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方法有选择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谈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不得法,就如隔着一层纱或一层烟雾不知所云,而且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要采取相應的阅读方法。
我们阅读报纸、广告、科技文等资料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通常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和有选择的跳读。但在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则须采用精读。通常分四个步骤进行:
①略读。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对作品做鸟瞰式感知,得到总体的印象。
②质疑。根据略读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问题,使阅读的目标具体明确。
③精批。这是阅读的关键:或圈点、批划、评注精彩词句;或列提纲,抄卡片,理清线索,把握主题;或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写笔记,绘图表等,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④成诵。强调记住需要记忆的内容以及优美的富有哲思性的文字,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多读书、读好书是全面贯彻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求。“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集大成者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而且开创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淡然独与神明居。让有益有效的课外阅读成为高中生活的加速器,为紧张的学习找寻“源头活水”, 从而走出一片广阔的阅读天地。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阅读好习惯,陪伴长一生。
附:中外名人读书法
(1)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2)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3)“一意求之”读书法。
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
(4)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