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已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新宠”。不少教师有意识地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注重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但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致使课堂上出现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化,教师的首席作用缺失,重个体轻整体,好学生唱独角戏等误区,影响了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呢?
一、提高认识,正确运用合作
1.弄清合作目的,把握好合作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应为需要而合作。语文课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这是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探究性,或是学习目标需要团队共同活动完成。例如,在课堂中,一些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领悟不同角色的性格,如分角色表演、分角色朗读、情境再现、演课本剧等,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2.有效组织分组学习
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的特点来分组,以保证组内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际间竞争的公平性。另外,合作成员需明确分工,让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干,都干“正事”,防止有的学生心不在焉,甚至一言不发。例如,小组长的任务是召集组员,小结讨论情况;书记员的任务是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找症结,把讨论一层一层引向深入……这样,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为合作提供充裕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沉下心来思考,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和理解;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讨论交流时间,不能刚刚进入到合作的情境,就匆匆收场。例如,在《散步》一文深入研讨环节,有个教师这样安排:
师: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中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的几个词语的位置就可以调换了。同学们想一想,我的理解对吗?你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桌研究,还可以找其他的伙伴研究。(教师巡视,8分钟后,绝大部分学生已有了答案,准备交流)
此案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任务和探究的空间,花8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讨。学生在深入探究中,在思考过程中凭自己的经验,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研讨中理解了作者匠心安排的“散步”。
二、定位准确,充分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
1.精心准备,师生互动合作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引领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没有备课时全面考虑和周密计划,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会有课堂的游刃有余。还有那就是学生的准备,这一点至关重要,教学这盘棋活不活也在于此。例如,《范进中举》的导入这一环节,有位教师从彩票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学生按要求预习,有话可说,收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如果没有课前的精心准备,是无法实现的。
2.平等、和谐,师生互动合作的保障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助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和谐交流和平等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赋予其思想漫步的自由。
3.言语对话,师生互动合作的策略
(1)讲究提问技巧,创设问题新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这句话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最为关键的是要切中学生“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在完成“欣赏本文精巧的构思”这一目标后,教师设置新情境,提出了新问题:菲利普一家坐船返回途中又遇见了于勒,如今的于勒衣冠楚楚,前后判若两人,面对如此情景,这对夫妇有何反应呢?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想象的情节表现出来。这样的提问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内在动力被调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积极启发引导,促进有效、弹性互动。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的、不可复制的,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和相互融合的关系,并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促进有效、弹性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都仅仅是我们引领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我们不断探索,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提高认识,正确运用合作
1.弄清合作目的,把握好合作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应为需要而合作。语文课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这是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探究性,或是学习目标需要团队共同活动完成。例如,在课堂中,一些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领悟不同角色的性格,如分角色表演、分角色朗读、情境再现、演课本剧等,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2.有效组织分组学习
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的特点来分组,以保证组内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际间竞争的公平性。另外,合作成员需明确分工,让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干,都干“正事”,防止有的学生心不在焉,甚至一言不发。例如,小组长的任务是召集组员,小结讨论情况;书记员的任务是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找症结,把讨论一层一层引向深入……这样,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为合作提供充裕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沉下心来思考,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和理解;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讨论交流时间,不能刚刚进入到合作的情境,就匆匆收场。例如,在《散步》一文深入研讨环节,有个教师这样安排:
师: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中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的几个词语的位置就可以调换了。同学们想一想,我的理解对吗?你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同桌研究,还可以找其他的伙伴研究。(教师巡视,8分钟后,绝大部分学生已有了答案,准备交流)
此案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任务和探究的空间,花8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讨。学生在深入探究中,在思考过程中凭自己的经验,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研讨中理解了作者匠心安排的“散步”。
二、定位准确,充分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
1.精心准备,师生互动合作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引领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没有备课时全面考虑和周密计划,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会有课堂的游刃有余。还有那就是学生的准备,这一点至关重要,教学这盘棋活不活也在于此。例如,《范进中举》的导入这一环节,有位教师从彩票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学生按要求预习,有话可说,收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如果没有课前的精心准备,是无法实现的。
2.平等、和谐,师生互动合作的保障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助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和谐交流和平等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赋予其思想漫步的自由。
3.言语对话,师生互动合作的策略
(1)讲究提问技巧,创设问题新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这句话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最为关键的是要切中学生“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在完成“欣赏本文精巧的构思”这一目标后,教师设置新情境,提出了新问题:菲利普一家坐船返回途中又遇见了于勒,如今的于勒衣冠楚楚,前后判若两人,面对如此情景,这对夫妇有何反应呢?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想象的情节表现出来。这样的提问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内在动力被调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积极启发引导,促进有效、弹性互动。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的、不可复制的,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和相互融合的关系,并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促进有效、弹性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都仅仅是我们引领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让我们不断探索,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