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质奖励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质奖励作为一种常见的激励手段,在学前教育中得到普遍的运用,但由于人们对物质奖励的相关认识不够清晰,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滥用、误用、错用的偏差。正确认识物质奖励的本质以及物质奖励的对象特征,掌握使用物质奖励时的原则和注意点,有助于让物质奖励发挥积极效益,提高学前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物质奖励;学前教育;积极效益
  在学前教育中,对儿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是很多老师和家长普遍采用的教育方式。如果说惩罚是大众极力排斥的手段,那么奖励则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方法。物质奖励使用得当,能够强化学前儿童的正面行为,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但如果物质奖励使用不当,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学前儿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一、 物质奖励的涵义
  奖励是指对个人或集体的正确的、良好的行为或者思想做出正面的肯定,以巩固和发展这种优点或行为。与惩罚相对,奖励被广大家长和教师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前儿童的期待与喜好,吸引其注意。教育心理学中,奖励被当作一种正向强化物,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就是通过刺激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物质奖励则特指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物品的奖励来达到鼓励效果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奖励种类繁多,如玩具、贴纸、文具、金钱以及代币都属于物质奖励。
  二、 对学前儿童使用物质奖励的必要性
  1. 奖励对象的特征
  學前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学前儿童在认知发展方面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征。在注意发展方面,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注意力易转移。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逐步社会化,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等高级情感也开始发展。
  2. 物质奖励的积极效益
  物质奖励具体形象性的特征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助于使他们获得正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物质奖励一方面满足了儿童对物质需求的有意关注,另一方面超出了对物质奖励本身的意义,成为他们借以评价自身的工具和标准,有助于提升学前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愿意奖励儿童的教师能受到学前儿童的喜爱和青睐,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 当前学前教育中物质奖励存在的问题
  物质奖励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对儿童金钱观、劳动观、行为动机、责任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今社会上物质奖励的手段可以说是层出不穷,除了文具、玩具、贴纸,还有奖状证书,更有仿造的纸币与代金券等等。一些家长和老师为了使学前儿童达到一定的要求而滥用物质奖励,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物质奖励的泛化和滥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儿童的成长与进步。
  1. 影响学前儿童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学前儿童的个体意识薄弱,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不够客观,容易混淆事实,而物质奖励的滥用则会模糊儿童对奖励本身的思考。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写道:“但是倘若你要他去做点该做的事,便用钱币去酬劳他,见他念了书,便拿些甘美的食物去报酬他的辛苦;你要他完成一点小小的课业,便许他一些镶着花边的颈巾、漂亮的新衣。那么,你提出的这种酬报的意思岂不是说,他应该以这些好东西做目标,鼓励他去想望这些东西,使他习于把自己的快乐放在这些东西上面吗?”儿童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价值观还未形成,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对学前儿童来说属于“重要他人”,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前儿童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着重大影响。对于儿童而言,用糖来奖励他,意义并不在于他们得到多少糖,而在于他感受到“为什么我要成为一个好孩子”。长期滥用物质奖励会在无形中引导幼儿把价值观建立在物质回报上,不利于幼儿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2. 侵蚀学前儿童的内在动机
  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比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比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心理学家曾以幼儿园儿童为观察对象进行了一项自然实验:儿童们被分为三组,每组被试均需使用水彩笔完成一幅画,前测表明,儿童十分喜爱这一活动。期望奖励组中的儿童在绘画前就得到承诺,一旦完成作品就会得到奖励,意外奖励组中的儿童在完成作品后意外地得到奖励,控制组儿童则未获得任何关于奖励的信息。一周后,在无奖励也无任务要求情况下,再次发给被试水彩笔,同时观察孩子们的作画时间,结果表明,期望奖励组被试作画的时间要少于其他两组,心理学中著名的“德西效应”同样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种种实验迹象表明: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物质奖励鲜明的直观性和强烈的感受性让儿童忽视了内心的真实需求,侵蚀了儿童的内部动机。
  四、 合理使用物质奖励
  1. 奖励要适时适度
  物质奖励的适度不仅是指奖励本身的成本,还包括了奖励的频率。奖励学前儿童时不应当使用价值贵重的物品,以免助长儿童的攀比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奖励的频率也不宜过高,物质奖励作为强化程序中的正强化,最适宜使用的是比率程序,也就是根据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比如:老师在每个周五的下午对全班幼儿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就是使用了比率程序的强化。教师在奖励时还要注意时机,如果在教学活动中给表现好的幼儿分发奖励,很可能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可以在活动过后进行集体评价和奖励。此外,还应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奖励。
  2. 奖励要有针对性
  家长和老师在使用奖励时应充分把握学前儿童的心理,了解儿童的喜好,要更多地奖励孩子做出的努力,而不是单单奖励其取得的成绩。在对学前儿童的良好学习行为、态度或者良好的品行进行奖励的同时,要向儿童解释清楚为什么给予奖励,帮助他们正确归因,并且试着和儿童的自我评价相结合。家长和老师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和心情盲目随意地奖励,而是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置奖励标准和种类,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解释设立这个奖励的原因,制定奖励的评价方法。
  3. 不要把奖励当成操纵学前儿童的工具
  物质奖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刺激,可以让学前儿童听话,教师不用大喊大叫,只需展示手中的奖励,就可以让儿童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物质奖励的操纵性显而易见。如果把物质奖励变成控制儿童行为的工具,即使奖励的初衷良好,一旦被接受者视作控制手段,内在动机便很可能被侵蚀。若一项奖励被认为具有控制性,例如:家长提出只有弹完一个小时的琴才能玩游戏,儿童很可能会把自己的行为归为外在原因,降低内在动机;相反,若个体没有感受到奖励的控制,便可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内在归因,保持或提高内在动机。
  参考文献:
  [1]王一帆.论物质奖励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崔淑云.慎用物质奖励[J].新课程(小学版),2007(02).
  [3]冯竹青,葛岩.物质奖励对内在动机的侵蚀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4(04).
  [4]陈晓芳.课堂物质奖励的“是”与“非”[J].新课程(小学版),2009(12).
其他文献
微格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师范生入职时尽早融入实际课堂教学中.本文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结合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就微
翻转课堂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数据结构”课程中,是该门课程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本文通过阐释翻转课堂的概念,分析翻转课堂的优势,最后通过这种教学
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高校课堂的概念孕育而生:其基本思想是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教室即成长。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