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在近十几年来,一直是国际会计理论前沿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与现实高度相关的信息,从而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公认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公允价值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公允价值会计运用对企业价值、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我国会计业务中推行公允价值存在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背景;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108-02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新形势,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新引入,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的反复阶段,这次使用同以前相比,范围有所扩大。那么此次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启用,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又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一、影响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背景分析
公允价值对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来说都还算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人对它们还不甚了解,这也正是造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前述现状的主要原因,而归纳这些影响,则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1)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并与实务脱节
长期以来,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内涵与实务内涵之分或广义与狭义之说己是不争的事实。理论上讲,公允价值应该成为其他几种计量属性的基本目标,其他几种计量属性应该成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工具。但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中一直将市价作为公允价值的代名词。理论和实务“两张皮”削弱了理论研究对实务应用的指导,致使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严重束缚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发展。
(2)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与会计实践发展不同步
我国加入WTO以前,国内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对于会计信息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少关心与财务信息所披露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相关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且如何获得公允价值的信息一直是一个难题,很多要素的公允价值很难直接获得,而要获得这些公允价值信息则需要很大的成本,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在我国加入WTO以前,国内理论和实务界并未广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
(3)与公允价值应用所配套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完善
由于我国改革以来,法律法规的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市场化经济的畸形造成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始终滞后于经济发展,而且由于当前国内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制度背景,做出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应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很成熟,市场体系很完善,地位也很牢固,而公允价值恰恰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司治理、综合监管体系、信用中介体系等内外部经济制度都较为先进,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很高,具有适合公允价值全面、深入应用的土壤。而我国特殊的转轨经济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因此,对公允价值的适度引用也还是需要慎之又慎。
二、对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遏制利润操纵的相关建议
公允价值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与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及证券市场监管失灵。事实上,如果同时存在这三个条件,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再好的准则也无能为力。即问题不在于公允价值本身,而在于政策的执行运用。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根源,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防止公允价值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a.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应用方法。通过对估计基础、估计关键因素的确认方法,估计过程以及估计结果等信息的充分披露,使报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
由此,报表使用者可以根据公开披露事项及其他资料形成独立的判断,认清管理层的盈余手段,从而降低管理层运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的预期收益,防止公允价值的盈余操纵风险。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
b.制定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商业实质”要求、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性”要求等。因此,应在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前,对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遏制公允价值的滥用。例如,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对企业发生的大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进行实质审查。审查主要集中在对交易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对交易价格公允性的判断这两点上,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管理及法人治理,特别是主管人员诚信认可程度的审查。
c.增加操纵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根据经济学“追求效用最大化”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原理,利润操纵者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获得预期收益为主要目的。某些企业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利润操纵的预期风险收益远远大于其预期风险成本。因此,要有效遏制利润操纵,必须增加操纵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使操纵被揭露的成本远远大于其可能的收益。
d.建立惩戒规则。主要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和稽查力度,对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公司进行严惩。另外,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应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在中国注协成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委员会,明确赋予它惩戒权,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失实的审计意见,应对造成的经济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e.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来端正公司管理层的动机。公司的治理结构实际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盈余管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职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实质上与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关。实践证明,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开的公司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比其它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小。公司对管理者薪酬的追求也是引起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所以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者薪酬分配方式。盈余管理其实是短期行为的表现,所以在进行薪酬安排时应该把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制定一些长期计划,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f.引入全面收益理论。在公允价值的披露方面,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并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做法。例如,美国在传统的三张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张报表一全面收益表,英国则是增加了一个“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在我国也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因为全面收益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点,对某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了确认。所以,我们可以既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也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这样不仅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波动较大的问题。而且,报表的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对利润表中的期末净收益与全面收益表中的期末全面收益结合现金流量进行比较,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也可以减少某些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动机。
(2)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从技术上看,公允价值现实应用的难点主要在于对狭义公允价值的合理计量。在没有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替代时,狭义公允价值计算至少需要对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折现率及折现期等因素予以确定,其实际操作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因素的确认方面,依赖较多的人为估计、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a.深入研究有关现值估算技术。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更多地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而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货币又具有时间价值,因此,在计量中引入现值估算技术成为必然。而现值估算计量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诸如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算,折现率的确定,估价方法的选择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有关现值估算技术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在现值估算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结合等方面的研究。现值估算技术的突破将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确定公允价值的计算速度和精度。
b.建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框架。新准则已在资产减值、接受捐赠资产、盘盈的资产和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等方面应用了现值技术,但由于未提出明确的计量目标,以及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框架致使计量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公允价值。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与美国的第七号概念公告相似的现值计量理论及应用框架。这个指导框架应包含对计量目标的明确阐述、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经济要素的界定、对利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的技术方法的描述及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中披露的规定等,从而做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应用。此外,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的取得比较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要降低公允价值的取得成本就需要不断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跟踪国际公允价值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提高公允价值的实际技术操作水平。
c.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历史实现的收益往往是预测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通过过去的现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为了获取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各行业应着手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公开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取得。同时,在对有关业务和资产负债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应当建立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备查簿,认真记录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和过程,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
d.强化对中介机构鉴证业务的监督。需要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监管系统的建设,如中国证监会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建立证券评估业务评价工作组,要求有关监管部门,及时将评估机构在上市公司资产评估中的工作质量反馈给工作组,工作组以此为参考,加强对评估机构的考核,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追究。另外,对评估结果要建立后续跟踪机制。对于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不仅要看其评估过程是否公允,还要持续跟踪其评价结果的公允性,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虽然证券市场上存在一些显失公允的评估案例,但更多的案例是在得出评估结果时无法证明其公允性,需要事后进行检验,如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的资产日后能否达到预期收益收购的资产以后向无关联第三方转让时是否存在大额损失或收益等。如果事实证明评估结果显失公允,就应当追究有关各方当事人的责任。
(3)公允价值应用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a.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会计人员在前期应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学习、领会、梳理、归纳和总结,避免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混乱使用和对新会计准则的错误使用。相关会计人员应在努力学习新会计准则的同时,积极参加相关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尽快熟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了解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以及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确保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职业判断时能够遵守职业道德,无偏差地执行新的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点,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外,还要进一步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会计人员能够从众多错综繁乱的信息中识别出对本企业经济决策有价值的信息,保证公允价值的真正“公允”,防止公允价值的确认被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致使其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公众。
b.对评估师加强培训。在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估值技术。只有评估业务规范了、评估质量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在此类条件下恰当使用公允价值的基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的扩大,评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与评估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会计准则变革为评估行业提出了新的课题,评估行业要重视对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学习。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使评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但面对这种形势,评估行业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重视对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学习,重视与会计、审计等行业的交流,尤其要重视研究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的大背景下相关的各种评估问题。
总之,公允价值的应用虽然只是对潜在损益的确认调整,并不会增加企业价值,但是却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各个准则中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企业可能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对此,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完善相关准则,防止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能够真实的体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有助于更加真实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利于债权人和股东对银行在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上的水平做出评价,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具相关性的财务信息。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不但需要大量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会计估计,还要依赖较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差,应尽快研究市场体制、市场中资产和负债的估价系统,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及市场信息数据库,以提高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公允价值;背景;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108-02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新形势,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新引入,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公允价值的应用在我国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的反复阶段,这次使用同以前相比,范围有所扩大。那么此次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启用,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又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一、影响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背景分析
公允价值对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来说都还算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人对它们还不甚了解,这也正是造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前述现状的主要原因,而归纳这些影响,则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1)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并与实务脱节
长期以来,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内涵与实务内涵之分或广义与狭义之说己是不争的事实。理论上讲,公允价值应该成为其他几种计量属性的基本目标,其他几种计量属性应该成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工具。但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中一直将市价作为公允价值的代名词。理论和实务“两张皮”削弱了理论研究对实务应用的指导,致使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严重束缚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发展。
(2)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与会计实践发展不同步
我国加入WTO以前,国内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对于会计信息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少关心与财务信息所披露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相关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且如何获得公允价值的信息一直是一个难题,很多要素的公允价值很难直接获得,而要获得这些公允价值信息则需要很大的成本,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在我国加入WTO以前,国内理论和实务界并未广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
(3)与公允价值应用所配套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完善
由于我国改革以来,法律法规的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市场化经济的畸形造成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始终滞后于经济发展,而且由于当前国内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制度背景,做出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应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很成熟,市场体系很完善,地位也很牢固,而公允价值恰恰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司治理、综合监管体系、信用中介体系等内外部经济制度都较为先进,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很高,具有适合公允价值全面、深入应用的土壤。而我国特殊的转轨经济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因此,对公允价值的适度引用也还是需要慎之又慎。
二、对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遏制利润操纵的相关建议
公允价值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与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及证券市场监管失灵。事实上,如果同时存在这三个条件,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再好的准则也无能为力。即问题不在于公允价值本身,而在于政策的执行运用。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根源,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防止公允价值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a.充分披露公允价值应用方法。通过对估计基础、估计关键因素的确认方法,估计过程以及估计结果等信息的充分披露,使报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
由此,报表使用者可以根据公开披露事项及其他资料形成独立的判断,认清管理层的盈余手段,从而降低管理层运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的预期收益,防止公允价值的盈余操纵风险。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
b.制定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商业实质”要求、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性”要求等。因此,应在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前,对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遏制公允价值的滥用。例如,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对企业发生的大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进行实质审查。审查主要集中在对交易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对交易价格公允性的判断这两点上,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管理及法人治理,特别是主管人员诚信认可程度的审查。
c.增加操纵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根据经济学“追求效用最大化”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原理,利润操纵者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获得预期收益为主要目的。某些企业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利润操纵的预期风险收益远远大于其预期风险成本。因此,要有效遏制利润操纵,必须增加操纵成本,加大处罚力度,使操纵被揭露的成本远远大于其可能的收益。
d.建立惩戒规则。主要是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和稽查力度,对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公司进行严惩。另外,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在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责任的管理和监督的基础上,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被审计企业盈余管理的评价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应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在中国注协成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委员会,明确赋予它惩戒权,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失实的审计意见,应对造成的经济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e.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来端正公司管理层的动机。公司的治理结构实际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盈余管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职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实质上与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关。实践证明,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开的公司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比其它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小。公司对管理者薪酬的追求也是引起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所以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者薪酬分配方式。盈余管理其实是短期行为的表现,所以在进行薪酬安排时应该把企业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制定一些长期计划,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f.引入全面收益理论。在公允价值的披露方面,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并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做法。例如,美国在传统的三张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张报表一全面收益表,英国则是增加了一个“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在我国也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因为全面收益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点,对某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了确认。所以,我们可以既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也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这样不仅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波动较大的问题。而且,报表的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对利润表中的期末净收益与全面收益表中的期末全面收益结合现金流量进行比较,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也可以减少某些利益集团操纵利润的动机。
(2)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从技术上看,公允价值现实应用的难点主要在于对狭义公允价值的合理计量。在没有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替代时,狭义公允价值计算至少需要对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折现率及折现期等因素予以确定,其实际操作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因素的确认方面,依赖较多的人为估计、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a.深入研究有关现值估算技术。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更多地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而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货币又具有时间价值,因此,在计量中引入现值估算技术成为必然。而现值估算计量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诸如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算,折现率的确定,估价方法的选择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有关现值估算技术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在现值估算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结合等方面的研究。现值估算技术的突破将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确定公允价值的计算速度和精度。
b.建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框架。新准则已在资产减值、接受捐赠资产、盘盈的资产和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等方面应用了现值技术,但由于未提出明确的计量目标,以及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框架致使计量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公允价值。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与美国的第七号概念公告相似的现值计量理论及应用框架。这个指导框架应包含对计量目标的明确阐述、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经济要素的界定、对利用现值估计公允价值的技术方法的描述及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中披露的规定等,从而做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应用。此外,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的取得比较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要降低公允价值的取得成本就需要不断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跟踪国际公允价值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提高公允价值的实际技术操作水平。
c.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历史实现的收益往往是预测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通过过去的现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为了获取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各行业应着手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公开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取得。同时,在对有关业务和资产负债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应当建立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备查簿,认真记录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和过程,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
d.强化对中介机构鉴证业务的监督。需要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监管系统的建设,如中国证监会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建立证券评估业务评价工作组,要求有关监管部门,及时将评估机构在上市公司资产评估中的工作质量反馈给工作组,工作组以此为参考,加强对评估机构的考核,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追究。另外,对评估结果要建立后续跟踪机制。对于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不仅要看其评估过程是否公允,还要持续跟踪其评价结果的公允性,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虽然证券市场上存在一些显失公允的评估案例,但更多的案例是在得出评估结果时无法证明其公允性,需要事后进行检验,如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的资产日后能否达到预期收益收购的资产以后向无关联第三方转让时是否存在大额损失或收益等。如果事实证明评估结果显失公允,就应当追究有关各方当事人的责任。
(3)公允价值应用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a.强化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会计人员在前期应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学习、领会、梳理、归纳和总结,避免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混乱使用和对新会计准则的错误使用。相关会计人员应在努力学习新会计准则的同时,积极参加相关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尽快熟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了解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以及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确保会计人员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职业判断时能够遵守职业道德,无偏差地执行新的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点,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外,还要进一步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会计人员能够从众多错综繁乱的信息中识别出对本企业经济决策有价值的信息,保证公允价值的真正“公允”,防止公允价值的确认被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致使其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公众。
b.对评估师加强培训。在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估值技术。只有评估业务规范了、评估质量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在此类条件下恰当使用公允价值的基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的扩大,评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与评估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会计准则变革为评估行业提出了新的课题,评估行业要重视对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学习。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使评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但面对这种形势,评估行业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重视对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学习,重视与会计、审计等行业的交流,尤其要重视研究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的大背景下相关的各种评估问题。
总之,公允价值的应用虽然只是对潜在损益的确认调整,并不会增加企业价值,但是却会对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各个准则中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企业可能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对此,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完善相关准则,防止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能够真实的体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有助于更加真实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利于债权人和股东对银行在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上的水平做出评价,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具相关性的财务信息。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不但需要大量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会计估计,还要依赖较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差,应尽快研究市场体制、市场中资产和负债的估价系统,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及市场信息数据库,以提高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