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折纸是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它启迪智慧富于情趣,既能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使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然而在折纸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折一步,幼儿跟一步,幼儿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模仿,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限制。如何在折纸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笔者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的策略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折纸;幼儿;主动学习;探索与尝试
分类号:G613.7
1.教学内容的选择
1.1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幼儿的需要与兴趣源于自己周围的生活。对于缺乏感知的事物,幼儿是不容易产生兴趣的,也很难有了解、探求的需要。而需要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能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和进取性。如果教学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那么对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自然角的新客人——热带鱼和蝴蝶一时间成了倍受关注的“明星”。它们优美的外形和绚丽的色彩令幼儿们赞叹不已。由此引发了《热带鱼》和《蝴蝶》两次折纸活动。满怀对热带鱼和蝴蝶的喜爱,幼儿在折纸活动中积极投入。
1.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
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会削弱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新内容与幼儿的知识经验之间存在着适当的差异时,才最容易引起幼儿注意,使幼儿维持学习的兴趣。《青蛙》是教材中的一节折纸活动,教师在预操作时发现青蛙的折法对于本班幼儿难度较大:新的折叠标记多、折纸示意图很难看懂、细小部位的折叠比较复杂。于是教师查阅了其它折纸书,找到一例难易程度符合本班班幼儿水平的折纸内容——《跳蛙》。在突破了两角互相压折和青蛙身体部分反复折叠两个难点后,大部分幼儿都完成了作品。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和形象的特点。教幼儿掌握知识、理解事物,除了要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还要更多地依赖直观、生动、鲜明的形象。折纸教学中幼儿主要通过观察、分析作品和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观察、图例、示范和范例几种手段,为幼儿由远及近地搭建学习的台阶。
2.1观察法
在折纸前先引导幼儿观察、分析作品的外形特征,使幼儿对所要折的物体有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引导幼儿分析折叠的要点。如,在折蝴蝶前,教师手持折好的蝴蝶上下轻动,蝴蝶的双翅随之舞动,幼儿注意到蝴蝶的翅膀一样大,于是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折才能使蝴蝶的翅膀一样大?”请幼儿猜想讨论,引出对称折的方法。
2.2图例法、示范法
图例法就是让幼儿看图学折纸。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自己观察、分析图例,主动探索、尝试每一步的折叠方法。幼儿掌握了这一技能,就能在折纸时真正主动地去操作、表现。
示范法中的示范者不是老师而是幼儿。由于幼儿都有极强的表现欲,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幼儿的示范有时并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可这恰恰又能促使其他幼儿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再示范掌握正确的折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示范时每当折到一些细小的部位幼儿就很难看清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投影仪。幼儿既感到新鲜又能看得很清楚,因而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
由于对图例的分析既能指导幼儿示范,又能检验示范是否正确,所以,图例法與示范法同时并用。教师先引导大家共同分析某一步骤的折法,再请一名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共同分析折好的范例是否与下一步的图例相同。
2.3范例法
这里所指的范例是一组,即折纸过程中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叠过程分几步,范例就有几个,并按步骤写好序号,以便幼儿进行参照。这一方法主要运用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每组一套立体步骤范例,如果幼儿哪一步不会折了,就可以把相应的步骤范例打开再按折印还原,来学习折叠的方法。
3.教师的指导策略
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折纸水平的不同,教师采用了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活动前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1面向全体
对于新授内容或幼儿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采用面向全体的教学形式。通过对教育时机的把握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折蝴蝶时关于如何找中心点,幼儿产生了分歧。教师没有参与意见,而是先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等到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后,再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尝试。最后,所有的尝试都没有成功,就在幼儿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难题时教师讲解、示范了正确的方法。只一遍,幼儿就全学会了。幼儿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给他们自我探索、发现的机会。当幼儿意识到所要学的技能可以帮自己解决困难时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
3.2分组教学
根据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分组教学的形式。对于能力强的幼儿,侧重培养其独立突破难点完成作品的能力,要求折叠的作品造型美观、棱角分明。对于能力弱的幼儿,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示范或自己拆折步骤范例学折难点部分。为了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学习,还可以按以强带弱的形式混合分组。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有益于幼儿之间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的良好氛围。分组教学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实践证明,在折纸教学中只要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开展教学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幼儿在折纸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林琳 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2006.11
关键词:折纸;幼儿;主动学习;探索与尝试
分类号:G613.7
1.教学内容的选择
1.1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幼儿的需要与兴趣源于自己周围的生活。对于缺乏感知的事物,幼儿是不容易产生兴趣的,也很难有了解、探求的需要。而需要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能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和进取性。如果教学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那么对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自然角的新客人——热带鱼和蝴蝶一时间成了倍受关注的“明星”。它们优美的外形和绚丽的色彩令幼儿们赞叹不已。由此引发了《热带鱼》和《蝴蝶》两次折纸活动。满怀对热带鱼和蝴蝶的喜爱,幼儿在折纸活动中积极投入。
1.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
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会削弱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新内容与幼儿的知识经验之间存在着适当的差异时,才最容易引起幼儿注意,使幼儿维持学习的兴趣。《青蛙》是教材中的一节折纸活动,教师在预操作时发现青蛙的折法对于本班幼儿难度较大:新的折叠标记多、折纸示意图很难看懂、细小部位的折叠比较复杂。于是教师查阅了其它折纸书,找到一例难易程度符合本班班幼儿水平的折纸内容——《跳蛙》。在突破了两角互相压折和青蛙身体部分反复折叠两个难点后,大部分幼儿都完成了作品。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和形象的特点。教幼儿掌握知识、理解事物,除了要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还要更多地依赖直观、生动、鲜明的形象。折纸教学中幼儿主要通过观察、分析作品和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观察、图例、示范和范例几种手段,为幼儿由远及近地搭建学习的台阶。
2.1观察法
在折纸前先引导幼儿观察、分析作品的外形特征,使幼儿对所要折的物体有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引导幼儿分析折叠的要点。如,在折蝴蝶前,教师手持折好的蝴蝶上下轻动,蝴蝶的双翅随之舞动,幼儿注意到蝴蝶的翅膀一样大,于是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折才能使蝴蝶的翅膀一样大?”请幼儿猜想讨论,引出对称折的方法。
2.2图例法、示范法
图例法就是让幼儿看图学折纸。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自己观察、分析图例,主动探索、尝试每一步的折叠方法。幼儿掌握了这一技能,就能在折纸时真正主动地去操作、表现。
示范法中的示范者不是老师而是幼儿。由于幼儿都有极强的表现欲,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幼儿的示范有时并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可这恰恰又能促使其他幼儿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再示范掌握正确的折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示范时每当折到一些细小的部位幼儿就很难看清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投影仪。幼儿既感到新鲜又能看得很清楚,因而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
由于对图例的分析既能指导幼儿示范,又能检验示范是否正确,所以,图例法與示范法同时并用。教师先引导大家共同分析某一步骤的折法,再请一名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共同分析折好的范例是否与下一步的图例相同。
2.3范例法
这里所指的范例是一组,即折纸过程中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叠过程分几步,范例就有几个,并按步骤写好序号,以便幼儿进行参照。这一方法主要运用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每组一套立体步骤范例,如果幼儿哪一步不会折了,就可以把相应的步骤范例打开再按折印还原,来学习折叠的方法。
3.教师的指导策略
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折纸水平的不同,教师采用了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活动前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1面向全体
对于新授内容或幼儿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采用面向全体的教学形式。通过对教育时机的把握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折蝴蝶时关于如何找中心点,幼儿产生了分歧。教师没有参与意见,而是先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等到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后,再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尝试。最后,所有的尝试都没有成功,就在幼儿迫切需要解决这一难题时教师讲解、示范了正确的方法。只一遍,幼儿就全学会了。幼儿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给他们自我探索、发现的机会。当幼儿意识到所要学的技能可以帮自己解决困难时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
3.2分组教学
根据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分组教学的形式。对于能力强的幼儿,侧重培养其独立突破难点完成作品的能力,要求折叠的作品造型美观、棱角分明。对于能力弱的幼儿,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示范或自己拆折步骤范例学折难点部分。为了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学习,还可以按以强带弱的形式混合分组。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有益于幼儿之间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的良好氛围。分组教学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实践证明,在折纸教学中只要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开展教学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幼儿在折纸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林琳 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