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好初中语文的因素很多,方法多种,其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不失是一种好的方法。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更好的学好初中语文这门学科。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情感
课文教学前的情感准备
课文教学前的情境准备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1],所以教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材料”[2]是必要的。教师根据所要教授课文的情感特点,教学需要,在教学之初教师或学生可选用一些辅助性形式为教学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在教授《背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父亲的背影,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对自己父亲的情感,为学习课文铺垫情感,然后结合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父亲的背影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在教授《小桔灯》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些小桔灯,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在导入新课之前展示小桔灯模型,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达到“采用适当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3]
课文教学前的铺垫、悬念设计
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轶事趣闻出发导入课文,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同时,授新课前,用动情的语言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样就显得亲切自然,缩短教师、学生、课文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完美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4]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之前,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先设计一些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复述课文情节时注意语气的运用,或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下面的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设置这样的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印象,达到好的教学目的。这种方法常常实用那些人物性、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如《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等。
课文教学时的情感激发
为课文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文教学时需要新课导入这个环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针对所教授内容的重点部分或难点部分,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让学生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用这样方式导入新课,就会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教师讲课的吸引力,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授《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教学手段突出“情”“理”,感染学生
初中语文课文的选择大多是一些饱含人间情感的文章,这就为教师教学采用“入情”、“入理”这样的教学手段提供可能,“入情”即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课文情境之中去,“情感总是对一定对象的态度体验”[5]。对于特定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扮课文中一个人物角色,根据课文情境演绎课文中的人物,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带着情感来学;“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入情”、“入理”并不是机械的顺序,而是根据具体课文的情境合理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触类旁通,吸引学生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没什么事物是孤立存在的。”[6]把相似的东西有机的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的好办法。教授《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回忆冬天的情境、景色,然后再看看作者是怎样述写《济南的冬天》的;再如教授《春》时,可让学生自己回忆过去与春天有关的人和事,以及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倾注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文的重点处倾注更多的情感,一篇课文的学习,有其学习重点,我们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学好这篇课文,达到教学要求,所以,对于课文的重点部分、重点段落、重点句、重点字要重点对待。这样,就能使学生准确领悟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在教授《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教学结束时留下空白,深长意味
在课文教学结束时,是戛然而止还是留下意味,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往往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借鉴这一手段,留下空白,让学生再去体验课文情感。教授《我的老师》、《最后一课》结束时,让学生在课外分析课文的其他主题思想,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发掘、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之外的情感。这样便可拓宽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去运用,不仅会让学生学习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还会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心理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2]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3]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锡生,杨明.现代职业道德与通用能力[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5] 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4.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情感
课文教学前的情感准备
课文教学前的情境准备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1],所以教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材料”[2]是必要的。教师根据所要教授课文的情感特点,教学需要,在教学之初教师或学生可选用一些辅助性形式为教学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在教授《背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父亲的背影,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对自己父亲的情感,为学习课文铺垫情感,然后结合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父亲的背影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在教授《小桔灯》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些小桔灯,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在导入新课之前展示小桔灯模型,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达到“采用适当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3]
课文教学前的铺垫、悬念设计
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轶事趣闻出发导入课文,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同时,授新课前,用动情的语言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样就显得亲切自然,缩短教师、学生、课文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完美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4]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之前,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先设计一些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复述课文情节时注意语气的运用,或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下面的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设置这样的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印象,达到好的教学目的。这种方法常常实用那些人物性、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如《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等。
课文教学时的情感激发
为课文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文教学时需要新课导入这个环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针对所教授内容的重点部分或难点部分,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让学生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用这样方式导入新课,就会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教师讲课的吸引力,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授《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教学手段突出“情”“理”,感染学生
初中语文课文的选择大多是一些饱含人间情感的文章,这就为教师教学采用“入情”、“入理”这样的教学手段提供可能,“入情”即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课文情境之中去,“情感总是对一定对象的态度体验”[5]。对于特定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扮课文中一个人物角色,根据课文情境演绎课文中的人物,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带着情感来学;“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入情”、“入理”并不是机械的顺序,而是根据具体课文的情境合理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触类旁通,吸引学生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没什么事物是孤立存在的。”[6]把相似的东西有机的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的好办法。教授《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回忆冬天的情境、景色,然后再看看作者是怎样述写《济南的冬天》的;再如教授《春》时,可让学生自己回忆过去与春天有关的人和事,以及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倾注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文的重点处倾注更多的情感,一篇课文的学习,有其学习重点,我们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学好这篇课文,达到教学要求,所以,对于课文的重点部分、重点段落、重点句、重点字要重点对待。这样,就能使学生准确领悟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在教授《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教学结束时留下空白,深长意味
在课文教学结束时,是戛然而止还是留下意味,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往往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借鉴这一手段,留下空白,让学生再去体验课文情感。教授《我的老师》、《最后一课》结束时,让学生在课外分析课文的其他主题思想,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发掘、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之外的情感。这样便可拓宽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去运用,不仅会让学生学习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还会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心理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2]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3]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张锡生,杨明.现代职业道德与通用能力[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5] 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