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亏损了怎么办?我们不能光停留在心理调节的层面上,还应该采取具体的行动,如止损、换仓、动态调节资产配置等,把亏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出现巨亏。
谁不希望自己在投资的战场上无往不利?然而有赢便会有输,亏损是不可逃避的必然经历。当亏损出现时,除了在心理建设上巩固自己的防线,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亏损,并采用积极的手段弥补亏损所造成的损失才是最为重要的。
严格止损避免亏产生
出现亏损时,焦虑、不安,都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摆脱情绪的困扰,用积极的技术手段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适时止损便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战术之一。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止损”就意味着将账面浮亏变作了现实,这是他们所难以接受的,这一点在新投资者中尤为多见。但事实上,主动积极的止损能够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为下一步的调整留备了空间与能量。
2007年下半年国内股市到达巅峰状态时,不少投资者为之欢欣雀跃。然而随之而来的掉头直下,也让很多人懵住了。一直赚钱的股票账户,开始出现亏损,究竟该何去何从?经验老到的投资者,敏锐地嗅出了市场的气息,果断地撤出场外,成功地躲过了一劫。然而也不乏一些心存侥幸的人,过于犹豫,总想再等一等,看一看,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导致亏损一再扩大,不仅错过了止损的好时机,还陷入了深度套牢的窘境。即使后市出现了转机,由于亏损幅度过大,也很难扭转乾坤。
也有一些人不愿意止投的原因在于吃过止损的“亏”。“买了就跌,卖了就涨”,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投资体会。记者有一位朋友。正是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心理,坚决不愿意止损。“以前,我每次看到股票亏损,就立即撤出来,但结果往往是卖了就涨。”一边后悔,一边再次追涨,出现波动时,继续止损……如此几个来回,精力耗掉了不说,本金也损失了不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就在于不仅要止损,“适时”的止损也同样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建立起止损的概念,它虽然无法避免损失,但是可以降低损失的程度:但是另外一方面,“止损”也要设定一定的范围,市场的波动时时都会发生,频繁的止损反而会加大损失的程度。
因此,“止损”并不是在亏损出现之后才需要出现的应对之策,在我们进行每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当设立严格的止损控制,也就是常说的“止损线”。当然,“止损线”并不可一概而论。投资心理学家们认为,通常亏损20%已经基本达到了亏损承受能力的饱和状态,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人,对于不同的投资对象,都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来设立。比如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承受的亏损幅度能够达到25%-30%左右;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投资者,10%可能是他所能接受的范围。对于不同目的的资金,“止损线”的设置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长期投资资金可以设置略高的亏损范围,但如果是中短期资金,亏损范围就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同的投资对象,止损设置有很大的差异,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像高风险的杠杆产品,如果止损范围设置得过大。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止损线”是基于主观愿望而设置的一个亏损范围,但对于投资者们来说,最大的难点莫过于止损的执行与操作。坚决与果断是止损时必备的要素,贪婪和恐惧是人性无法战胜的敌人,止损也是竭力地与这两个敌人进行斗争。达到止损要求时,“严格执行止损纪律”。并不排除止损会给投资者带来实际的损失。但是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出于对投资的稳健性考虑,止损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调整资产配置提高亏损的“容忍度”
如果说,止损是在亏损出现之后不得不采取的应对之策,那么动态地进行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则是主动减少亏损产生的先见之明。通过阶段性地部署资产,能够有效地保住部分胜利果实。当亏损的状况出现时,由于风险资产配置的比例减小。由此产生的亏损也会被锁定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同时,由于前期已经收获了一定的胜利果实,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容忍的亏损范围也就相应放大。
一直以来,潘先生就很注重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潘先生说:“放在哪些篮子里,如何放,其实才是关键所在。”他的经验也是随着投资市场的风云变幻逐步积累起来的。
潘先生告诉记者,在2000年的那波大牛市中,他也曾经赚了不少钱。“那时候,把股市当成了只赢不亏的地方。把家里所有可以动用的资金都投入了其中。”他开玩笑地说,当时自己的活期存款甚至连1000元都不到。然而2001年之后股市的急转直下。让他前期的获利损失多半。“最终下定决心,清仓退出”。尽管清点下来。最终获利只有20%左右,他还是觉得很侥幸。“当时和我一起投资股票的人。也有不少索性被深套在市场上,到了2006、2007年的时候也打了翻身仗,但是他们付出的是时间的代价。”利用股市里的本金,潘先生通过炒房,在房地产市场上也有不小的收获。2006年,潘先生觉得行情趋势基本形成。是入市的机会了。
“但是,这一次我不会再把所有的身家都投到股市中了。”他把自己的资金分作了两个部分,大约60%的资金炒股,40%左右的资金则买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在牛市之中,两部分资金的盈利差异可想而知。非但如此,潘先生还不断把股市中赚到的资金撤出,“我希望的是,高风险投资和低风险投资始终控制在60%和40%的比例上。也许,这样会错过一些更好的机会,但是它保障了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2008年以来,股市大幅调整,也让潘先生损失不少,但是由于提前进行了资产的配置调整,损失的比例也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有了前期的收益在手,我心中也有了底,即使出现亏损,心态也更加平和,这对积极的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补仓还是换仓
补仓,也一直被视为弥补亏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出现亏损时,很多人也会想到以补仓的方式来拉低平均价格。他们认为。拉低均价之后,当市场稍有起色时便可迅速撤离,这样不就把前期的损失给弥补回来了吗?
看上去,这样的说法的确有道理。假设某位投资者以10元的价格购入了A股票1万股,那么他共计投入了10万元,拥有1万股A股票。假设A股票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滑,市值仅为投资成本的一半。也就是5元。为了弥补自己前期的亏损,这位投资者决定。此时以5元的价格再次购入A股票1万股。这样他一共拥有2万股A股票。投资成本共计15万元,目前的市值为10万元。如果A股票攀升到7.5元,投资者的亏损数额就为0。相对于第一笔投资的成本10元,走出亏损的可能性就要大出很多。正是信奉着这样的理念,很多投资者都是采用不断补仓的方式,越跌越买,希望抹平亏损的本金。
但是,事实上,平均成本的概念只是把第一笔与第二笔交易的盈亏结果进行了中和,它并没有改变投资者第一笔投资亏损的事实。以上面这个例子来看,当A股票达到7.5元的价格时,第一笔投资仍为亏损,亏损总额为2.5万元;但是由于第二笔投资有了2.5万元的盈利,因此两次交易加和起来亏损为0。“补仓”的实质是用第二笔交易的盈利抵减了第一笔交易的亏损。因此,当你的股票出现亏损时,未必需要拘泥于再次补仓、拉低成本的理念,它只不过是进行了一个平均化的操作。
当市场的风险得到释放时,追加投资未尝不是一种可取的操作。但是,一味地补仓,并不一定能弥补前期造成的亏损。相反,对于一些已经处于弱势的股票,或者趋势已经明朗的股票,果断地换仓倒是扭转形势的一种出路。过往已经是历史,丢下历史的“包袱”,假设一下自己现在手头上都是现金,会选择哪些股票作为投资对象?以此为思路来选择下一步投资的股票,开始新的一页,也许比拘泥于过往的亏损,视野会来得更加宽广。
谁不希望自己在投资的战场上无往不利?然而有赢便会有输,亏损是不可逃避的必然经历。当亏损出现时,除了在心理建设上巩固自己的防线,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亏损,并采用积极的手段弥补亏损所造成的损失才是最为重要的。
严格止损避免亏产生
出现亏损时,焦虑、不安,都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摆脱情绪的困扰,用积极的技术手段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适时止损便是其中较为关键的战术之一。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止损”就意味着将账面浮亏变作了现实,这是他们所难以接受的,这一点在新投资者中尤为多见。但事实上,主动积极的止损能够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同时为下一步的调整留备了空间与能量。
2007年下半年国内股市到达巅峰状态时,不少投资者为之欢欣雀跃。然而随之而来的掉头直下,也让很多人懵住了。一直赚钱的股票账户,开始出现亏损,究竟该何去何从?经验老到的投资者,敏锐地嗅出了市场的气息,果断地撤出场外,成功地躲过了一劫。然而也不乏一些心存侥幸的人,过于犹豫,总想再等一等,看一看,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导致亏损一再扩大,不仅错过了止损的好时机,还陷入了深度套牢的窘境。即使后市出现了转机,由于亏损幅度过大,也很难扭转乾坤。
也有一些人不愿意止投的原因在于吃过止损的“亏”。“买了就跌,卖了就涨”,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投资体会。记者有一位朋友。正是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心理,坚决不愿意止损。“以前,我每次看到股票亏损,就立即撤出来,但结果往往是卖了就涨。”一边后悔,一边再次追涨,出现波动时,继续止损……如此几个来回,精力耗掉了不说,本金也损失了不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就在于不仅要止损,“适时”的止损也同样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建立起止损的概念,它虽然无法避免损失,但是可以降低损失的程度:但是另外一方面,“止损”也要设定一定的范围,市场的波动时时都会发生,频繁的止损反而会加大损失的程度。
因此,“止损”并不是在亏损出现之后才需要出现的应对之策,在我们进行每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当设立严格的止损控制,也就是常说的“止损线”。当然,“止损线”并不可一概而论。投资心理学家们认为,通常亏损20%已经基本达到了亏损承受能力的饱和状态,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人,对于不同的投资对象,都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来设立。比如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承受的亏损幅度能够达到25%-30%左右;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投资者,10%可能是他所能接受的范围。对于不同目的的资金,“止损线”的设置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长期投资资金可以设置略高的亏损范围,但如果是中短期资金,亏损范围就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同的投资对象,止损设置有很大的差异,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像高风险的杠杆产品,如果止损范围设置得过大。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止损线”是基于主观愿望而设置的一个亏损范围,但对于投资者们来说,最大的难点莫过于止损的执行与操作。坚决与果断是止损时必备的要素,贪婪和恐惧是人性无法战胜的敌人,止损也是竭力地与这两个敌人进行斗争。达到止损要求时,“严格执行止损纪律”。并不排除止损会给投资者带来实际的损失。但是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出于对投资的稳健性考虑,止损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调整资产配置提高亏损的“容忍度”
如果说,止损是在亏损出现之后不得不采取的应对之策,那么动态地进行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则是主动减少亏损产生的先见之明。通过阶段性地部署资产,能够有效地保住部分胜利果实。当亏损的状况出现时,由于风险资产配置的比例减小。由此产生的亏损也会被锁定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同时,由于前期已经收获了一定的胜利果实,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容忍的亏损范围也就相应放大。
一直以来,潘先生就很注重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配置。“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潘先生说:“放在哪些篮子里,如何放,其实才是关键所在。”他的经验也是随着投资市场的风云变幻逐步积累起来的。
潘先生告诉记者,在2000年的那波大牛市中,他也曾经赚了不少钱。“那时候,把股市当成了只赢不亏的地方。把家里所有可以动用的资金都投入了其中。”他开玩笑地说,当时自己的活期存款甚至连1000元都不到。然而2001年之后股市的急转直下。让他前期的获利损失多半。“最终下定决心,清仓退出”。尽管清点下来。最终获利只有20%左右,他还是觉得很侥幸。“当时和我一起投资股票的人。也有不少索性被深套在市场上,到了2006、2007年的时候也打了翻身仗,但是他们付出的是时间的代价。”利用股市里的本金,潘先生通过炒房,在房地产市场上也有不小的收获。2006年,潘先生觉得行情趋势基本形成。是入市的机会了。
“但是,这一次我不会再把所有的身家都投到股市中了。”他把自己的资金分作了两个部分,大约60%的资金炒股,40%左右的资金则买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在牛市之中,两部分资金的盈利差异可想而知。非但如此,潘先生还不断把股市中赚到的资金撤出,“我希望的是,高风险投资和低风险投资始终控制在60%和40%的比例上。也许,这样会错过一些更好的机会,但是它保障了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2008年以来,股市大幅调整,也让潘先生损失不少,但是由于提前进行了资产的配置调整,损失的比例也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有了前期的收益在手,我心中也有了底,即使出现亏损,心态也更加平和,这对积极的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补仓还是换仓
补仓,也一直被视为弥补亏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出现亏损时,很多人也会想到以补仓的方式来拉低平均价格。他们认为。拉低均价之后,当市场稍有起色时便可迅速撤离,这样不就把前期的损失给弥补回来了吗?
看上去,这样的说法的确有道理。假设某位投资者以10元的价格购入了A股票1万股,那么他共计投入了10万元,拥有1万股A股票。假设A股票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滑,市值仅为投资成本的一半。也就是5元。为了弥补自己前期的亏损,这位投资者决定。此时以5元的价格再次购入A股票1万股。这样他一共拥有2万股A股票。投资成本共计15万元,目前的市值为10万元。如果A股票攀升到7.5元,投资者的亏损数额就为0。相对于第一笔投资的成本10元,走出亏损的可能性就要大出很多。正是信奉着这样的理念,很多投资者都是采用不断补仓的方式,越跌越买,希望抹平亏损的本金。
但是,事实上,平均成本的概念只是把第一笔与第二笔交易的盈亏结果进行了中和,它并没有改变投资者第一笔投资亏损的事实。以上面这个例子来看,当A股票达到7.5元的价格时,第一笔投资仍为亏损,亏损总额为2.5万元;但是由于第二笔投资有了2.5万元的盈利,因此两次交易加和起来亏损为0。“补仓”的实质是用第二笔交易的盈利抵减了第一笔交易的亏损。因此,当你的股票出现亏损时,未必需要拘泥于再次补仓、拉低成本的理念,它只不过是进行了一个平均化的操作。
当市场的风险得到释放时,追加投资未尝不是一种可取的操作。但是,一味地补仓,并不一定能弥补前期造成的亏损。相反,对于一些已经处于弱势的股票,或者趋势已经明朗的股票,果断地换仓倒是扭转形势的一种出路。过往已经是历史,丢下历史的“包袱”,假设一下自己现在手头上都是现金,会选择哪些股票作为投资对象?以此为思路来选择下一步投资的股票,开始新的一页,也许比拘泥于过往的亏损,视野会来得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