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范围内悄然掀起了“汉语热”,让自己的孩子学汉语成为不少外国人的选择。“学汉语要从娃娃抓起”,不少国家还专门开设了汉语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汉语及中国文化。
据媒体报道,2017年9月,4岁的英国乔治小王子开始步入学堂。据悉,除了英语、数学、芭蕾等课程外,小王子还要学习一门课程,那就是汉语。与之类似,在今年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上,特朗普的外孫女表演了中文歌曲《茉莉花》,还背诵了《三字经》和唐诗。除此之外,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也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截至目前,共有67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全球“汉语热”昭示了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与世界逻辑同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大国之一。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识到,要想实现本国乃至个人更好的发展,就要搭上中国“快车”,学会与中国打交道、做生意,为此必须掌握汉语。正如乔治·奥斯本所说:英国政府投资汉语教学的计划,将使更多年轻人在经济全球化中,有机会学习一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语言。
当今世界“逻辑结构”的另一特点是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增多,多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尽量多掌握几门外语,更多了解他国的文化,更好学会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和谐相处,则是作为“地球村民”或“世界公民”的内在要求。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魅力独特。掌握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感触13亿中国人的心灵、情感以及现实生活,无疑会使自己更接近成为一名出色的“地球村民”。
(作者杜吹剑,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30日)
“汉语热”提振中华文化自信
通常认为,“汉语热”是中国文化升温的表现,背后是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折射出外界想进一步加入中国“朋友圈”的热切心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和综合国力的崛起,取得的成就举世关注,“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和借鉴,对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如今语言被赋予了深化交流、强化合作、互联互通等的资源特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际流行语的变化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近年来,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汉语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外部世界对中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视和认可,国人也应当从中汲取到信心和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当全世界都开始关注“中国话”,当“汉语热”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被视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这一切无疑证明着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迅速提升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和潜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语言在推动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文化发展、科技进步、教育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的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有紧密的关系。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汉语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开端。可以这么说,汉语是中国联系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切入点,是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交流合作的桥梁。汉语热有利于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历史证明,语言传播力与文化软实力相辅相成,做好汉语推广工作,加快汉语的国际化步伐,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
(作者郭立场,选自“人民网”)
美丽汉语不能“外热内冷”
据资料显示,作为联合国6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的中文,早在2010年,就拥有了“联合国中文日”,时间定在每年中国农历谷雨节气这天。现在,联合国每年有600多名各国雇员参加中文培训与学习。如今,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看过这则消息,我们不禁为汉语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亮相而欢欣鼓舞。然而,如果认真审视一下如今汉语的现状,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在欣喜之余,我们应看到,汉语在近年来国民的使用中,一度出现了“外热内冷”。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许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干别的事;对语文考试也是得过且过,能过得去就得了。有些理工科学生,语文更是一塌糊涂,甚至连一些解题说明也看不明白。
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正遭受着来自四面八方使用者的夹击。先是网络语言诸如“美眉”“灌水”之类彻底颠覆了汉语的基本语义;接着又是中西合璧的拼接语言诸如“做秀”之类取代了传统的汉语词汇;还有就是来自流行歌曲、英语的音译对汉语的句式、语法结构的破坏。本来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被上述情形弄得遍体鳞伤,支离破碎,甚至在某些方面已呈病化现象。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没有谁为汉语说不好、写不好而惭愧,倒是英语的证书在晋级、各种考试、就业等方面颇为抢手。
汉语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首先应练好内功,爱护好、使用好汉语,让美丽的汉语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扎根发芽。
(作者公随,选自《工人日报》)
据媒体报道,2017年9月,4岁的英国乔治小王子开始步入学堂。据悉,除了英语、数学、芭蕾等课程外,小王子还要学习一门课程,那就是汉语。与之类似,在今年中美元首“海湖庄园会晤”上,特朗普的外孫女表演了中文歌曲《茉莉花》,还背诵了《三字经》和唐诗。除此之外,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也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截至目前,共有67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全球“汉语热”昭示了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与世界逻辑同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大国之一。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意识到,要想实现本国乃至个人更好的发展,就要搭上中国“快车”,学会与中国打交道、做生意,为此必须掌握汉语。正如乔治·奥斯本所说:英国政府投资汉语教学的计划,将使更多年轻人在经济全球化中,有机会学习一门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语言。
当今世界“逻辑结构”的另一特点是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增多,多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尽量多掌握几门外语,更多了解他国的文化,更好学会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和谐相处,则是作为“地球村民”或“世界公民”的内在要求。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博大精深,魅力独特。掌握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感触13亿中国人的心灵、情感以及现实生活,无疑会使自己更接近成为一名出色的“地球村民”。
(作者杜吹剑,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30日)
“汉语热”提振中华文化自信
通常认为,“汉语热”是中国文化升温的表现,背后是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折射出外界想进一步加入中国“朋友圈”的热切心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实现了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和综合国力的崛起,取得的成就举世关注,“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和借鉴,对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如今语言被赋予了深化交流、强化合作、互联互通等的资源特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际流行语的变化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近年来,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汉语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外部世界对中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视和认可,国人也应当从中汲取到信心和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当全世界都开始关注“中国话”,当“汉语热”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被视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这一切无疑证明着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迅速提升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和潜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语言在推动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文化发展、科技进步、教育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的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有紧密的关系。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汉语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开端。可以这么说,汉语是中国联系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切入点,是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交流合作的桥梁。汉语热有利于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历史证明,语言传播力与文化软实力相辅相成,做好汉语推广工作,加快汉语的国际化步伐,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
(作者郭立场,选自“人民网”)
美丽汉语不能“外热内冷”
据资料显示,作为联合国6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的中文,早在2010年,就拥有了“联合国中文日”,时间定在每年中国农历谷雨节气这天。现在,联合国每年有600多名各国雇员参加中文培训与学习。如今,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看过这则消息,我们不禁为汉语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亮相而欢欣鼓舞。然而,如果认真审视一下如今汉语的现状,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在欣喜之余,我们应看到,汉语在近年来国民的使用中,一度出现了“外热内冷”。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许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干别的事;对语文考试也是得过且过,能过得去就得了。有些理工科学生,语文更是一塌糊涂,甚至连一些解题说明也看不明白。
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正遭受着来自四面八方使用者的夹击。先是网络语言诸如“美眉”“灌水”之类彻底颠覆了汉语的基本语义;接着又是中西合璧的拼接语言诸如“做秀”之类取代了传统的汉语词汇;还有就是来自流行歌曲、英语的音译对汉语的句式、语法结构的破坏。本来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被上述情形弄得遍体鳞伤,支离破碎,甚至在某些方面已呈病化现象。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没有谁为汉语说不好、写不好而惭愧,倒是英语的证书在晋级、各种考试、就业等方面颇为抢手。
汉语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首先应练好内功,爱护好、使用好汉语,让美丽的汉语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扎根发芽。
(作者公随,选自《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