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WE培训的焊接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探讨了焊接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石油院校焊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将工程实践教学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相结合的优势。对在校学生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是对高校倡导的重基础、宽口径教育模式的延伸,对石油院校焊接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焊接专业;工程实践;国际焊接工程师;职业培训
  作者简介:李美艳(1982-),女,山东龙口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韩彬(1973-),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58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01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QN2013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51-01
  一、焊接专业的发展
  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使同性或异性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联接方式。焊接应用广泛,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石油石化行业中,管道连接、压力容器以及钻采装备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焊接技术。并且,随着石油钻采向海洋以及深海领域的发展,对焊接质量要求更为苛刻,迫切需要开发更加先进的焊接技术和设备。
  高校传统的焊接专业培养模式源于苏联,以培养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主,我国最早于195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焊接专业,随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也纷纷建立了焊接专业。为适应通才教育的需要,1998年全国近百所高校把焊接专业与铸造、锻压合并为材料成型及控制(以下简称“材控”)专业。自专业合并改革后,部分焊接课程内容的压缩和实践教学学时的缩短,对国内焊接技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1]以石油院校为例,材控专业的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后,很难短时间内适应实际生产中的技术要求。因此,将专业基础教育与工程培训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训能力是现阶段高校培养焊接技术人员的主流方向。
  我国石油院校材控专业主要是突出焊接工程领域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使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石油、石化以及航空、航天、船舶、汽车、机械等相关行业从事焊接工艺设计及评定、焊接质量检测、生产技术管理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2013版材控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更加强调焊接基础理论、焊接工艺、焊接材料、焊接结构以及焊接生产等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石油院校焊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焊接专业特别强调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作为一名焊接技术人员,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识和扎实的基础理论,还应该掌握焊接冶金原理、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焊接应力与变形控制以及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应具有一定的焊接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目前,各高校在本科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由于每位教师讲授风格不一,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体现教师的主观创造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当前高校以“90后”学生为主体,课堂“猛灌式”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探索欲望,以及实际生产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工程实践教学进度。
  对于国内多数高校的焊接方向(专业)或材控专业,虽然综合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已经被设置在本科培养方案中,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部分学校或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主观认识不足,且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开展校外实习实践难度较大,目前很多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高校学生开展参观实习,高校联系实习单位和实习基地途径受限。最后,校外实习成本较高也是阻碍实践教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此外,工程技术背景是高校焊接方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保障,而目前部分高校尚缺乏这一条件,致使学生实践环节不足、实际应用能力差,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偏差,缺乏竞争力。[2]因此,高校在培养焊接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国际焊接工程师(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简称IWE)是ISO14731国际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对焊接企业的产品认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起到重要作用,对焊接技术人员资格在世界范围内相互认可的趋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昌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先后在本科生教学中引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3]推动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基于IWE培训认证的工程实践教学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工程实践教学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相结合的优势
  石油石化行业装置和设备多属于高温、高压、强腐蚀介质范畴,尤其是压力容器,要求具有较高的焊接质量要求,这就对我国石油院校材控专业学生的焊接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采用德国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焊接行业的现行国际标准(ISO)、德国标准(DIN)、欧洲标准(EN)、部分国家标准(GB)以及有关焊接材料、工艺、结构和生产四部分内容;实践部分主要关于气焊、气割、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的实际操作。[4-6]将工程实践教学与在校本科生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相结合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去探讨材控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构建“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理论教育与就业前培训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这是石油院校焊接人才培养中最基本、最直接和最核心的问题。   第二,通过实践教学与IWE培训教学体系相结合,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优秀大学生。同时,有助于促进材控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积极探索符合石油院校材控专业的IWE培训体系,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调整和改进IWE课程培训内容及进度安排,使课堂与实践中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
  第四,以此为契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材控专业教师的工程训练和实践水平,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工程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第五,在原有焊接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与工程训练中心的有机结合,切实有效的促进焊接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第六,通过IWE认证体系引入到石油院校材控专业在校学生的本科培养过程中,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材控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既能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毕业时又可取得IWE证书。不仅提高了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而且拓宽了就业渠道,在二次就业中拥有了更多的机会。[3,7]但同时,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前沿职业培训,时刻面临着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学校和教师都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为契机,做好材控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初雅杰,王章忠,李晓泉,等.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同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结合[J].中国冶金教育,2011,(6):44-47.
  [2]赵洪运.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思考与探讨[J].成人教育,2011,(9):49-50.
  [3]常凤华,张岩.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与高校工程化人才的培养[J].电焊机,2009,39(3):14-16.
  [4]钱强.国际资质焊接人员培训规程及实施[J].焊接,2004,(9):33-36.
  [5]韩佳泉,常凤华.从焊接人员的国际认证解读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意义[J].黑龙江电力,2006,(12):401-403.
  [6]陈少平,王文先,孟庆森,等.本科生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培训认证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79-81.
  [7]初雅杰,王章忠,吴梦陵.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焊接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42-44.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工程教育现状分析、校企合作互动模式的角度论述了校企合作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主张通过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完善企业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等互动模式,探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以培养学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互动模式  作者简介:刘全忠(1978-
期刊
摘要: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中,在界定高校原始创新生态位概念及内涵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建设路径的生态位维度策略、生态位宽度策略和原始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策略,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原始创新;生态位;维度策略;宽度策略  作者简介:汪立超(1977-),男,安徽定远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强晓华(1978-),女,安徽繁昌人,滁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因数量庞大和心理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两次提出的心理疏导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建立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也成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在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建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信息汇集和动态监测机制,并根据当前客观情况建构起重在预防与发展的宿舍—班级—院系—
期刊
摘要:阐述了对大学教师教学水平内涵的理解,在遵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指标。通过对12名大学生的调查,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三名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改善大学教师教学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教学水平;评价指标  作者简介:黄淑伟(1970-),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李卓(1992-),女,辽宁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学生人身、财产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并针对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分析学生安全与稳定的现状,积极探索建立有效机制,提出加强和改进学生安全工作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具体措施,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应急处理  作者简介:赵光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对高校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也出现较突出的问题,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在解读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访谈获取的资料,研究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张慧(1968
期刊
摘要:专业英语是高校工科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分析了目前材料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多年从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双语教学、专业领域知识讨论等教学方式。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材内容  作者简介:赵君(1980-),男,山东泰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吴亚盘(1978-),男,陕西西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湖北 宜
期刊
摘要:项目式语言实践活动由一系列小型的学习任务构成,为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将项目式语言实践活动应用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中,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项目式;语言实践;英语应用能力;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尹锡荣(1963-),女,安徽庐江人,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凤婷(1991-),女,安徽阜阳
期刊
摘要:光纤通信是构建现代通信网主要的传输手段之一。根据“光纤通信”课程特点,引入MATLAB和OPTISYSTEM仿真软件,将实验箱教学和软件仿真教学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光纤通信;实验教学;仿真技术  作者简介:陈琳(1978-),女,江苏常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武(1969
期刊
摘要:对虚拟交互展示设计在高校实验室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根据实际结题项目进行了总结。阐述了高校实验室应用虚拟交互展示设计的意义和目的,针对项目完成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进行了详细介绍,着重就项目中的交互设计在实验室流程规范和设备操作规范中的应用进行了举例分析,初步讨论了如何应用视觉语言差异化、趣味化、形象化展示实验室信息的方法。  关键词:实验室展示;虚拟设计;交互设计;多媒体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