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视野下的社区戒毒模式

来源 :青少年犯罪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吸毒人群戒毒的干预、康复和矫治工作,关键技术的原则是将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生理)、人格重塑,提升吸毒人群拒绝毒品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家庭治疗(家庭支持)和社区戒毒、帮教(禁毒社会工作者帮扶)相结合,每个环节无缝连接、缺一不可,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帮助吸毒人群戒除毒瘾。基于在南京市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心完成的问卷调查发现,政府领导下的家庭治疗与社区康复相结合的社区戒毒模式是吸毒人群回归社会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社区戒毒;模式;禁毒社工
  [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戒毒问题是当今最棘手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吸毒人群戒毒与回归社会问题一直是困扰一线工作者和学术界的难题。社区戒毒问题,特别是吸毒人群能否戒除“心瘾”、不再复吸,回归社会并逐渐转变成一个正常人问题,是整个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戒毒能否成功的最后关键一环。目前,这一人群所面临的社区戒毒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缺乏监控、难于回归社会的现实问题比较突出。与此同时,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颁布实施,并首次把“社区戒毒”作为重要的戒毒措施写入禁毒法,给“社区戒毒”的合法性和合法化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明确了政府在社区戒毒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2007南京市秦淮区年深入开展的社区戒毒模式为背景,基于“生理—心理—社会”理论范式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探讨如何运用综合的社区监控救治康复模式到吸毒人群的社区戒毒工作上。
  在木项目的运作中,资料来源比较广泛而深入。笔者深入到江苏省N市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心(白下、金山)、秦淮区社区禁毒社会工作站和吸毒人群家中,对吸毒者、禁毒社工、民警、社区主任展开调查,并运用编码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在对吸毒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对禁毒社工、民警、社区主任进行了访谈,收集受访者的真实想法和工作感受。此外,我们也与美沙酮药物维持中心工作人员和社区禁毒社工站的工作人员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实际工作情况。我们在秦淮区1000位在册吸毒人员中选择了200位,委托5个社工站分发问卷到吸毒人员手中,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87份,回收率达到93.5%。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设计
  
  戒毒治疗应该包括脱毒、康复和回归社会三个完整的过程。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的研究归纳起来有三大主要视角: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它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提出理论和实践方案,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当前的吸毒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现有的研究在主、客观上都存在着种种局限和不足。在药物治疗的药理学、病理学方面,中、西医大多是针对各期的分阶段治疗观察,均缺乏前后连续一贯的系统治疗理念和整体治疗方案。在心理治疗方面,目前戒毒方面的研究不论是出自哪个角度,虽然都提到了采用心理疗法来戒断“心瘾”的重要性,但是缺乏一套切实可行并且是全方位的心理治疗方法和程序。社会康复与矫正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在无毒社区建设和社会帮教的具体实践中显得措施无力。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复吸率较高,现行的戒毒方法尤为突出的不足是大多是单一式治疗。南于目前大陆多数戒毒机构和戒毒模式采用的多为传统戒断方法,中西医结合少,心理和社会支持与干预结合更少,且缺乏有效可操作的具体方法,这也就成为戒断率低、复吸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在动态社会环境下,吸毒人员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南京市为例,至2009年7月,南京市登记在册吸毒人员超过10000人,而外地(大批外省、苏北)在册吸毒人员数量超过本地吸毒人员。而目前各地的监控模式占都把监控的重点放在本地吸毒人员上,没有将外来人员中的吸毒人员列入监控范围。各地实行的严格的责任制也与日趋严峻的禁毒形势形成了很大的矛盾。由于严格的责任制,造成了一些基层组织往往只注重宣传自己的成绩,而不愿谈存在的问题,以致大量的问题被掩盖,监控成效得不到准确评估。因此,对监控模式进行研究,建立适应国情的监控管理模式十分必要。
  本项研究正是基于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探索“生理—心理—社会”为一体的社区戒毒综合模式。我们认为,吸毒人群成功戒毒与回归社会足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一个完整的多元干预手段环环相扣的整体,因此,对吸毒人群监控救治与戒毒的干预、康复和矫治工作,关键技术的原则是将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生理)、人格重塑并提升吸毒人群拒绝自我效能感(心理)、家庭治疗(家庭支持)和社区帮教(禁毒社会工作者帮扶)相结合,每个环节无缝链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帮助吸毒人群戒除毒瘾。因此,本研究就是要对这一“生理—心理—社会”的干预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评估。
  社区戒毒模式的探索:禁毒社工、社区主任、社区民警、社区医生、社区志愿者、戒出者家属等六方力量共同建构吸毒人群监控救治支持网络。在回归社会的康复治疗方面,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可操作性、实效性的社区康复治疗计划,建立“无毒社区活动室”,并以此为研究平台,以“心理行为矫治”研究成果为核心,提出防复吸干预措施,编制抗吸心理训练方案,开展戒毒矫治训练。把“禁毒社工站”作为脱毒人员回归社会的中介体,予以药物治疗、心理行为矫治,探索有效控制吸毒人群网络监控模式,评价其戒毒效果,努力降低复吸率、提高控制率,提高吸毒人员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能力。
  
  三、调查结果分析
  
  南京社区戒毒模式是对吸毒人群监控救治与戒毒的干预、康复和矫治工作,此模式的关键技术的原则是将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生理)、人格重塑并提升吸毒人群拒绝自我效能感(心理)、家庭治疗(家庭支持)和社区帮教(禁毒社会工作者帮扶)相结合,每个环节无缝链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帮助吸毒人群戒除毒瘾。
  
  1、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是国家面对当前禁戒毒领域复杂,严峻的形势提出的一种更为理性、客观务实、更人性化和更科学、更负责任的针对“海洛因成瘾者”的治疗办法。中国自2004年启动了海洛因成瘾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计划,让吸毒人员长期限量口服美沙酮,替代毒品注射,最终戒除毒瘾,这种美沙酮替代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效控制艾滋病的方法,也是推动戒毒工作的一条新途径。具体措施是采用相对安全,副作用小的美沙酮替代毒品海洛因,让患者在长期坚持服用。参照国外和中国香港的经验,维持治疗基本上是无限期。坚持天天服药,月月服药、年年服药,可能有效控制对海洛因的渴求,从而脱离毒海,正常生活和工作。
  我们在对南京市白下医院、金山医院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0份,有效问卷259份。在这259位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者中,男性192人,女性67人,符合吸毒人群男女性别比人约在2:1的比例,年龄分布从1950年到1987年,文化程度如下:
  
  值得关注的是,样本中的个体,没有固定工作的治疗者比例较高,超过了76%。而有固定 工作的仅占9.5%。在婚姻状况方面,未婚和离婚的百分比也较多(见下表)。
  
  当问及白下医院的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对于美沙酮治疗的效果是,75%的治疗者认同并选择了“很有效果”,23.4%的治疗者选择“有些效果”,加在一起的比例接近100%。这一点证实了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在维持治疗者身上的真实效果,也表明美沙酮维持治疗在吸毒人群中的印象较佳,而且得到他们的肯定。
  我们问及美沙酮治疗者“关于治疗过程收获最大的方面”时,53.5%的受访者选择了“免受毒瘾困扰”,16.5%选择“身体恢复健康”,15%的受访者选择“戒毒有了自信心”,但选择“心理得到康复”的受访者寥寥,在心理康复、责任心增强等方面,美沙酮治疗者还很难从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中心获得最有效的治疗,而把这些方面留给了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
  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这一群体在“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与你过去接受自愿戒毒相比有哪些不同?”多选题回答中,有71.4%的人选择了“比较正规”,66.1%的人选择了“医生比较关心尊重我们”,43.3%的人选择了“教育时以理服人容易接受,关系比较融洽”,这些选择都说明,美沙酮维持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是比较融洽的,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群体的受访者在问及治疗过程中的问题时,都不约而同提及“美沙酮的成瘾性”问题,即“药瘾”问题,他们认为,美沙酮产生的戒断症状也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每天都必须要服用,否则也很难受,这些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2、心理干预。在吸毒人群中,心瘾较重一直是一个极难解决的根源性问题,为防复吸提出了很大挑战。在全国层面来看,迄今为止国际上和国内都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来根除心瘾,但是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障碍与拒绝自我效能感偏低是戒除“心瘾”的心理方面的最大障碍。因此,以秦淮区禁毒社工的为核心的社区戒毒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吸毒人群的人格与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开展有效干预。我们在对秦淮吸毒人群的调查中加入了我们自己编写的拒绝毒品的自我效能感量表,通过对187例样本的调查和分析,数据的分析证明,海洛因依赖者的自我效能的结构包括三个维度:环境因素、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这些结果与本领域其它研究者,如Sklar等(1998)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第一个因素命名为环境因素,包括描述社会影响或压力情境的六个项目。第二因素命名为负性情绪,由描述负性情绪状态的六个项目组成,如“孤独的时候”与“与别人生气的时候”。第三个因素表明的愉悦的心情,包括描述正面情绪状态的5个题目。研究没有发现如Walburg对嗜酒成瘾者研究中的第四个维度,用以区分外部和内部的正面刺激。环境因素与负面情绪之间的相关大于这两者与正面情绪的相关也为不存在第四个维度提供了佐证。显然,这也揭示了吸毒成瘾者在感知应对负面情绪和用药高危情境之间有紧密的关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吸毒人员的拒绝自我效能感较低,不利于他们在高危情境下拒绝毒品。
  
  3、社区康复调查。在对生理治疗(社区药物维持)、心理康复(自我效能感)进行深入考察之后,我们进而对南京市秦淮区社区戒毒体系进行深入调查,调查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融合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在抽样调查方而,从秦淮区1000名吸毒人员中选取200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样本中男性135人,女性52人,年龄段为1954年—1988年出生,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下为主。在访谈方面,共访谈禁毒社工12人次,典型吸毒个案家属15人次,社区民警和居委会人员合计10人次,访谈资料通过现场录音形式保留并整理成文字3万字。
  (1)对社区戒毒人员的调查
  从有效问卷的回答以及访谈资料来看,我们得到了比较完整和理想的信息。在本项目调查的吸毒人群中,就吸毒方式而言,绝大多数吸毒者是海洛因成瘾者,他们第一次吸毒的年龄从14岁到46岁不等,集中在16岁至40岁之间,年龄段以35岁以下为主。其它主要基本情况见表5。
  在有关对海洛因的渴求程度方面,通过他们在1—9这九个数字的选择的回答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在社区戒毒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在各种选项中,选择“1”完全不渴求的比例在50.6%,选择“2-4'’较少渴求的比例合计为30.4%,由此可见,样本中对毒品不渴求或者较少渴求的吸毒者几乎占到总样本的80%以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区戒毒的指标性效果。
  在问及“你觉得自己的人格是否有问题?”这一心理方面的问题时,超过一半的戒毒者选择了“没有问题”,仅有10%的认为“有问题”,认为“说不清”的占26.7%。说明一个问题,吸毒者不认为自己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
  在问及“从过去一年到现在,你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52.9%的人回答说“没有工作”,而只有22.5%的人回答“粉友影响”,其次是“社会歧视”19.8%。这表明吸毒者在就业问题、亚文化群体和社会歧视方面,依然形势严峻。我们进而发现,家庭不和、缺少关爱并不是他们目前的最大问题,因为大部分家庭没有抛弃他们,70.6%的人选择了“家人给予接纳、关怀和鼓励”。这表明在社区戒毒人群中,工作问题是他们能否回归社会最重要的问题,当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也是我们在前文的理论解释中重点探讨的,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谁来为他们寻找工作?答案很明确:政府和街道,在明确一点,就是专业禁毒社工帮扶下的政府与社会要承担起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责任。在下一章中,我们会集中论述。
  戒毒人员都还很看重家庭对于他们的态度。首先,家庭没有抛弃他们,我们的调查清晰的看到,70.6%的戒毒人员家庭接纳他们,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们戒毒的最主要动力,因此他们在回答“当你遇到这些问题,当遇到困难或烦恼时,你一般会向哪些人寻求帮助或倾诉?”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父母”(第一选择:34.2%;第二选择:22.8%;第三选择:10.8%),而进而我们追问“你能和家人进行有效沟通?”的问题时,45.2%的回答者选择“能”,41.9%的回答者选择“一般”,仅有12.9%的回答者选择“不能”,由此可见,吸毒人员和家庭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是基本畅通和顺畅的。而在与上述吸毒人员家属的交流中,我们也同样感受到他们和吸毒人员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较为融洽的家庭气氛。
  在问及“过去三个月内社区的禁毒社工与您联系过吗?”这一问题时,98.1%的受访者选择了“有”,占据了绝对的比例。可见,戒毒人员和禁毒社工的联系较多,经常得到他们的帮教。
  另一个与禁毒社工关系紧密的问题是笔者更关心的,即“社区、禁毒社工的帮教能否成为你同归社会、戒毒最关键的因素?”,他们的回答让我欣喜,也说明了戒毒人员对禁毒社会工作者工作的肯定:79%的受访者认为社区、禁毒社工的帮教能够成为你回归社会、戒毒最关键的因素,选择“不能”的受访者只有1位,占0.5%,其余受访者选择了“说不清”。正是基于戒毒人员的问卷调查,笔者才大胆认为,以政府领导下的禁毒社工为核心的社区戒毒模式(结 合美沙酮维持治疗和社区心理康复)是社区戒毒的关键技术。
  在问及“过去三个月内社区的民警与您联系过吗?”这一问题时,受访者中有87.2%的人回答说有联系,而只有12.4%的人回答没有。这表明吸毒者在戒毒过程中得到了社区民警的关注,至少在过去三个月中,民警的威慑力和经常保持联系实际上影响了他们在高危情境下吸毒的可能性,对于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在社区戒毒成功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社区民警工作繁忙,联系也仅限于尿检和各类案件的取证等例行公事,没有情感和生活上的帮助,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在涉及到政府和社区在社区戒毒方面的时候,受访者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问及“你觉得社区在帮助你戒毒和康复方面是否做了努力?”时,受访者中,63.4%的受访者选择了“很大的帮助”,32.8%的受访者选择了“一些帮助”,选择“较少帮助”和“没有帮助”的受访者合计仅占3.7%。
  在问卷中,我也十分关心在政府在社区戒毒模式中的作用,当问及“政府在帮助戒毒者戒毒方面最需要提供的是哪个方面?”时,吸毒人群选择最多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包括就业服务)”,占45.5%,其次是“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服务”,占21.9%,第三位的是“医疗服务”,这些也和笔者在其他相关调查结果较为相似。
  总起来看,笔者对于秦淮区社区戒毒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满意,达到了调查的目的,也收集到了较为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建构南京市社区戒毒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社区禁毒社工的个案访谈。本研究共计访谈禁毒社工12名,占到总数(14人)85%。从年龄层次来看,禁毒社工的年龄从35岁至55岁之间。简单地说,南京市秦淮区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筹建社区专职禁毒社会工作者,共招募社5214名专职禁毒社工,秦淮区公安局自筹经费为禁毒社工发放工资,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850元人民币,他们的工作职责是负责社区内戒毒人员的帮扶、禁毒预防宣传教育等工作。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禁毒社工从2007年以来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为社区戒毒做了大量工作,尽管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但在实践层面为南京社区戒毒模式的探索闯出了一条新路:
  (红花街道邢社工)一般经过我们帮教后,这些人的复吸率至少下降了一半。因为他们想到过了一两个月又会来我们这尿检。如果复吸了,这个尿检通不过,我们就得向上面汇报,心里面有个约束,他们在犯隐的时候也会犹豫。我们这有个叫王某的,在我们帮教以前经常复吸,帮教后他就真的把毒隐戒掉了,现在工作表现也很好。
  而且与禁毒社工的访谈,更坚定了笔者在提出“专职禁毒社工是社区监控救治与戒毒模式的关键技术”的假设,因为他们在2年的工作中,对本社工站负责的戒毒人员的社区监控与帮教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第一,熟悉社区内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和现状,建立相关档案资料,填写帮扶手册,做好工作台帐,对戒毒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双塘社工站吴社工)我们工作的开展首先第一步就是与社区进行沟通,因为社区时吸毒人员的家庭状况比较熟悉。我们先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他本人的个性、生活习惯、特点。然后再到他家进行走访,然后根据走社区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谈话。
  访谈过程中,专职社工对于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的把握十分熟悉,在日常工作中,档案材料齐全,每次与戒毒人员的访谈都有翔实的记录,并认真填写了帮教手册:
  (秦虹社工站程社工)我们这边现在159个人,海洛因有142个人,建立帮教的有107人,一般是两个月对他们进行一次尿检,有时候他们来我们办公室,有时候我们要上门。尿检的时候,我们就和他们谈谈了解情况,回来我们还要做记录。
  第二,积极对社区成毒人员进行管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戒毒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和帮扶解困等信息和服务,积极引导其自强自立。
  (双塘禁毒社工张社工)我们不仅帮他们戒毒,还要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办低保他们需要我们帮忙,因为办低保需要尿检证明。又比如有的戒毒人员通过我们联系单位找工作。曾经有个戒毒人员在某个公司当保安,后来人家知道他吸毒的事就把他辞了,他就过来找我们。我就开导他们,想开一点,也同时和单位方面联系,现在他干得还很不错。
  第三,对社区戒毒人员开展定期的谈心、心理疏导为戒毒治疗提供条件,促使其巩固戒毒康复成果。
  (秦虹社工站程社工)但是毕竟血浓于水,家里人都不管他们还有什么希望呢,所以我们就耐心疏导和家人共同努力,给家里人做做心理工作,一起挽救他们。
  第四,协助民警,督促社区戒毒人员进行定期尿检,对于符合药物维持治疗的,给予帮助联系,并及时上报社区戒毒人员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具体情况。
  
  四、对南京社区戒毒模式的评估
  
  1、来自吸毒人员的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复吸率和坚持不复吸的时间间隔,此外,对于禁毒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和帮教的评价也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在评估中,我们综合了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心理疏导和社区帮教三个大的维度,基于“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来开展对于南京社区戒毒模式的评估。
  (1)毒品渴求度。在生理方面,问卷结果显示,戒毒人员在自我评估对于毒品(海洛因)的渴求状况时,给出了比较满意的评价(1表示最不渴求,10表示最渴求,逐级增加程度)请见下表:
  
  (2)坚持不复吸时间间隔。戒毒人员在回答“你最近一次坚持不复吸得时间间隔多久”时,53%的戒毒人员选择了2年以上,现则1年的受访者占14%。
  (3)心理因素——人格
  在心理因素方丽,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吸毒人员存在一定的人格障碍,因此笔者针对此类问题,但社区戒毒人员的回答以及访谈过程中都让我觉得,他们和正常人在人格和心理层面上差别。
  (4)禁毒社工的关键作用。禁毒社工在秦淮社区戒毒模式中的关键技术地位并不是笔者的一厢情愿,在对戒毒人员的问卷中问及“社区、禁毒社工的帮教能否成为你回归社会最关键的因素”这一问题时,79%的受访者认为“能”,这是对禁毒社工的两年多辛勤工作的最大肯定和最好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于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戒毒者的访谈中,我们看到,这一群体十分期望社会上能有为他们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的服务机构,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焦虑、失望、恐慌情绪,帮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行为模式中去。而且,心理咨询不仅仅能够缓解吸毒对象在吸毒过程中所引起的生理、心理的紧张和药物饥渴,也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而不仅仅是司法、公安管理的对象。这些帮助会有助于他们逐渐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感,从而从药品的依赖中解脱出来。由于这些人群处于隐秘状态,难以为外人所发现,这使心理矫治师成为可以与他们进行沟通并帮助他们的有效桥梁。
  
  2、来自戒毒人员亲属的评估。笔者为了推进对于社区戒毒模式的评估和调查,在秦淮区走访了戒毒人员家属15位,再走访和访谈过程中,很多戒毒人员年迈的老父亲、老母亲带着感激的目光和笑容和笔者促膝交谈,语言平实但都表达出了一个意思,就是对于禁毒社工两年来工 作的感谢和肯定:
  (亲属1)访谈员:您觉得禁毒社工对这些戒毒人员家庭帮助大不大?家属:——对我们一家那是帮助很大。对我们家来说,社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平台,每天忙忙碌碌也就不会乱想其他的事情,不会学坏。政府对我儿子宽容,给他工作谋生,没有政府的这些帮助没有工作,靠我一个人是管不到他的,所以还是要感谢政府感谢党。
  (亲属5)访谈员:请您来就是想请您聊聊他们是怎么帮助你的女儿的?家属:凭良心讲,这个社区确实不错,搞一个戒毒社区组织,对这些坏小孩,确实有帮助。大过年,他们都买东西过去看。对我们的小孩,一是给她关心、温暖。另外一个,关键是起到监督她的作用,我女儿要是不好,我就朝这边跑。我一跑,他们就过去。因为靠我这个做母亲的,她要是听话,就不至于这样子了。那么不听话,我就用这个社会的组织对她进行监督。她怕他们,能不怕吗?他们是专门管这个的。当然怕他们。
  笔者发现,每到一个家庭,我们获得的感谢的话就越多,当然,客观来讲,禁毒社工在财力物力和能力方面都很有限,但是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实实在在关心和帮教戒毒人员,对于他们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和工作,戒毒人员家属都给予了和上述回答相似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戒毒人员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来没有工作、缺乏低保。禁毒社工站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戒毒人员大力的帮助,动用个人和社区的各种社会资源与网络尽最大努力为戒毒人员尽快找到工作、拿到低保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在此,虽然他们也感觉到社区的很多相关部门依然存在着对于社区戒毒人员的歧视,但他们从“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出发,与戒毒人员交朋友并赢得了他们的家属、朋友的信任。我看到的社工是朴朴实实的社区工作人员,他们的年龄在40-55岁之间,有着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与上海自强服务总社的社工队伍确实很不相同,从专业的角度,可能上海模式的社工经过了大学专业的学习,但在解决工作和低保问题上,笔者认为,确实不能和南京模式的专职社工相比。
  而这种年龄上、阅历上和经验上的巨大差别,也让这些在戒毒人员看来老大姐、老大哥或是老大妈的社工在工作中更好地获得了戒毒人员及其家属的信任与支持,这也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和顺利推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结语
  
  基于本项目的调研、访谈和对于调查资料的分析,可以形成以下有关南京市秦准区社区戒毒(监控救治)模式的一些分析结论。首先,吸毒人群是真正的“社会病人”,需要社会和社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难以回归社会、戒毒失败的深层次社会性因素是回归社会过程中缺乏管控与帮教。如果增加了这一环,在调查人群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对于他们摆脱毒瘾充满信心。而且,在价值观方面,调查反映出这一人群中的大多数对于正面积极的价值观持有肯定的态度。大多数吸毒者希望摆脱毒魔的纠缠,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这与从常常持有的对于这一群
  在社区戒毒模式的选择上,从总体上看,南京市戒毒模式紧紧围绕《禁毒法》的要求,大力开展社区戒毒与帮教,把“生理—心理—社会”戒毒范式运用在社区监控救治与戒毒模式上,综合运用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心理治疗与社区帮教相结合的综合戒毒模式,在政府和下设机构的直接领导下,把专职禁毒社会工作者作为戒毒模式的关键技术,通过他们直接服务于社区戒毒人员,找到了一条较为成功的戒毒模式新路。南京模式在探索有效的综合性社区戒毒方向,与江苏省内强制戒毒机构(如原劳教所、戒毒所)进行了无缝连接,在借鉴上海模式的基础上,有效弥补了上海模式的不足,为社区戒毒与帮教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做出了很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韩丹.城市吸毒人群吸毒行为成因的个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2]韩丹.国内吸毒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述评[J].唯实,2008,(4)
  [3]耿柳娜,韩丹.吸毒人员拒绝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1)
  [4]韩丹.城市毒瘾一吸毒行为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5]张明,史俊.吸毒人群监控救治综合模式初探[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4)
  [6]张俭琛.禁毒社工在社区禁吸戒毒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6)
  [7]韩丹.吸毒人群调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目前进行的刑事诉讼修法中,社会事实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化是刑事诉讼法修订增设未成年人特殊程序的内因。在外部因素方面,则面临着“条约必须践守”的压力和动力。在增设的未成年人特殊程序中,特殊程序的模式、立法的方式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当然,无论是模式还是方式,都是依靠具体原则和制度予以支撑,这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基石和框架。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未成年人特殊程序 原则与制度模式与方
期刊
【内容摘要】 腐败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肿瘤,对社会的危害极其严重。权力污染、信用污染和环境污染被称为中国社会的三大污染,而其中腐败又是与权力有关的最大污染。控制腐败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多年来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从国外廉洁制度和国家控制腐败的措施入手来探讨全球腐败控制的基本要素,可得到许多启示,并更好地借鉴他国经验,促进和完善我国控制腐败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 腐败控制腐败域外借鉴制度建设  200
期刊
《天下无贼》是一部反映职业盗窃之间斗争和列车上反扒的影片。在电影中傻根的眼里:“天下无贼”。王丽为了不让傻根失望,为了让“天下无贼”的天真观念永远保存在傻根的世界理,可谓费尽苦心,拉上同伙兼男友的王薄与另外一个职业盗贼集团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天下无贼”表达了一种质朴的愿望,希望天下永远太平。但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我们知道,这种“天下无贼”的愿望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犯罪是根植于社会的一
期刊
[摘要]“留学生弑母案”反映出青少年成长遭遇了重大危机,我国家庭教育无助的背后,更深层次上是社会教育的缺失。在探讨社会教育的内涵、功能和空间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当前社会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而国外鲜活的示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借鉴德国社会教育的具体经验,分析德田《儿童与青少年福利》法典的内容,不仅可以为预防当前频发的青少年危机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切入点,更可以为我国社会教育的变革提供值得参考的方向。 
期刊
【内容摘要】  现代社会健康权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心理健康因其主体弱势且具有延展性,更应得到法律的倾斜保护。在国际条约中,儿童心理健康权已经被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加以重视。但在国内法中,儿童心理健康权仍处于“边缘地带”。儿童心理健康权应当作为刑法保护法益在相关罪名的定罪和量刑阶段加以运用,以体现侵犯儿童心理健康权的刑事责任,并且完备的司法措施也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权刑法保
期刊
【内容摘要】  儿童受到善待的权利是一项新的儿童保护政策趋势。一般而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政策往往是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决定的。但是,这种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其确保儿童得到最大保护和积极发展。本文通过西班牙阿拉贡地区一项确定儿童得到善待的,论证儿童的需求,儿童受到善待的权利法典化,促使国家在发展贯穿覆盖儿童整个童年的相关保护政策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  【关键词】儿童福利系统儿童保护政策
期刊
[摘要]“艺术自由”与“青少年保护”是关涉到人性尊严及人格形成的重要的宪法法益,其在法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个竞争性的宪法保护的需求。在宪政国家的框架下宪法理论和制度建置如何平衡和回应两者间的关系一直是关联广泛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德国的治理经验进行初步探索,为我们思考多元艺术发展下的中国青少年保护问题提供一种值得参考的宪政经验模式。  [关键词]艺术自由;青少年保护;重要性理论;判断余地;审查密度  
期刊
本刊编辑部  2018年12月3日发生的“湖南沅江12岁少年吴某持刀杀害母亲案”,2018年12月31日发生的“湖南衡阳13岁少年罗某锤杀父母案”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尤其是两起案件中的“弑亲”现象,让人感到毛骨悚然、错愕不已。这两起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其中不乏对法律规定的质疑和不满之声。在法律层面,如何处置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已然成为了公共舆论探
期刊
【内容摘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存在缺乏专门机构、注重事中事后预防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罪错行为未成年人的预防保护。“枫桥经验”“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是社会综合治理的先进经验,其中依靠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坚持以人为本真情挽救原则、建立纵横相连的网格管理系统、完善矛盾纠纷的预测预防机制等经验值得在未成年人罪错预防领域借鉴。通过树立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建立五位一体保护预防网格,试点推行
期刊
[摘要]儿童的权利意识是保护儿童权利的重要内部力量。研究显示,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初中儿童的权利意识水平虽非淡薄,也不能称为“高涨”,尤其是行为水平和情感水平,远不能起到有效保护儿童权利的作用。社会应当转变维权视角,采取积极手段,着力培养儿童的权利意识,通过强化儿童的权利意识,加强儿童的自我保护。  [关键词]初中儿童;权利意识;权利认知;权利情感;权利行为倾向  [中图分类号]D912.7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