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公共基础课怎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方面质的飞跃,本文从课程功能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三方面,论述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4-02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公共基础课程就要做到“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兼顾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和兼顾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培养学生“成才”,更教育其“成人”。但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速度较慢,步伐较小,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1.对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还不够明确。究其原因,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合格人才”认识不到位。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可否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而言,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 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 分左右,甚至更低。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 处于较低水平, 而多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定位上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考虑, 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这一点上,以数学、外语课程最为突出。二是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 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包括我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 未作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筛选, 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 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平台。
3.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陈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要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让教师明白,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将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公共基础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要让教师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有着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 因而不能长期使用。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式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以上问题已经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化公共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给予高度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21)
[3]陈家颐:“节约型”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9)
[4]王雪娟: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谈[J].太原大学学报,2008(4)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4-02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公共基础课程就要做到“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兼顾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和兼顾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培养学生“成才”,更教育其“成人”。但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速度较慢,步伐较小,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1.对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还不够明确。究其原因,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合格人才”认识不到位。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可否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而言,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 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 分左右,甚至更低。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 处于较低水平, 而多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定位上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考虑, 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这一点上,以数学、外语课程最为突出。二是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 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包括我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 未作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筛选, 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 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平台。
3.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陈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要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让教师明白,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将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公共基础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要让教师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有着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 因而不能长期使用。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式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以上问题已经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化公共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给予高度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21)
[3]陈家颐:“节约型”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9)
[4]王雪娟: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谈[J].太原大学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