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常州,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名人辈出、底蕴深厚。这里谱写过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培育了“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也打造出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这样享誉海内外的“常州三宝”。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延陵囚犯陈七子将一根根竹篾用麻线编结成篦箕,滤掉了头发里的虱子和污垢。此举不仅获得吴国四太子季札的宽赦,还鼓励他开办作场,从此开创了制篦业。陈七子成了篦箕始祖,与上古时期出现的木梳始祖赫连和皇甫齐名,流芳百世。常州梳篦自魏晋时期渐渐走红,至明末清初时入选宫廷御用品,成为“宫梳名篦”。“文亨穿月,篦梁灯火”见证了当时的盛况;怀德桥畔的篦箕巷,留存着当年的辉煌。
梳篦既有去污顺发的作用,又兼具女子发饰的功能,还承载了顺顺利利的美好寓意。作为梳篦的发源地,常州城中曾经出现过大半人家都从事梳篦手艺活的盛况。从第一代日用梳篦,至第二代日用工艺梳篦,再到第三代艺术欣赏和文旅纪念品梳篦,现已是第四代发饰和胸饰梳篦。2008年常州梳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独成一派的常州文化符号。
始创于明朝天启年间的老卜恒顺店是当年的梳篦业翘楚,中华老字號中的“老字号”。如今的常州梳篦厂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由这家老字号参与公私合营形成而来。在众多弟子中,卜仲宽选中了邢粮为第九代传承人,从“卜”姓到“邢”姓,到如今第十代准传承人的“董”姓,再到犹未可知的第十一代,董玥彤说,无论姓什么,这都是常州梳篦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技艺的传承。
梳篦之中遇爱情
那一年,二十出头的常州姑娘董玥彤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做起了财务工作。尽管从事的工作与手工制作无关,但并不妨碍她对手工的喜爱与钻研。机缘巧合下,2003年,热爱手工艺的她成为梳篦大师邢粮的学生。
真正开始接触这门手艺,董玥彤才发现常州梳篦的独特魅力。选料上,梳子以黄杨木、檀香木、楠木、牛角等为主,其中黄杨木要经过一两年的自然压制和晒干方可制作;篦箕多以苏南、浙西等地四年以上优质毛竹为主。工艺上,一把木梳经过拉舵到切片直至上光,一共需要28道工序,可纯手工也可半机器半手工制作;小小篦子经篦篾到复查整理竟要72道半工序,且因精细的密齿结构,只能纯手工制作。制作工具就有30多种,后期“雕、描、刻、烫、嵌”五种工艺所需工具和材料更多。在探索创新上,梳篦与竹刻、木雕、扬州漆器、青花瓷、象牙浅刻和金银丝镶嵌等非遗元素的合作愈加密切。正是这些繁复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艺,赋予了常州梳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作为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常州梳篦第九代传承人,邢粮成功的秘诀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他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只不过他对认真学习且不太爱讲话的董玥彤更加严格。原来,儿子小邢早已对这个女孩儿暗生情愫。
缘分很奇妙,两情相悦更是美好。就像常州民谣所唱:“宫梳名篦,花开并蒂。”不知不觉中,董玥彤走进了梳篦的世界,也因此踏上了人生的幸福之旅。
一家人的“邢粮梳篦”
常州人嫁女儿,梳篦是必备的嫁妆,寓意顺顺利利、辟邪平安。记者问起她的嫁妆,董玥彤边点头,边笑着望向小邢,脸上竟有一丝羞涩。小邢看着爱人时笑眼弯弯的样子犹如一缕阳光,温暖又安定。
恋爱、结婚、生女、学习、创业、传承……当爱情照进生活,一切显得那样美好与甜蜜。从各自工作中抽身,一家人决定一起把梳篦事业做得更好。注册商标、准备原材料、找场地、开工厂,董玥彤和小邢做起了代加工和定制业务。因为梳篦工艺上乘,夫妻俩诚实守信,工厂订单源源不断。2011年,邢家创办邢粮梳篦工作室,成立公司,自己设计、生产、销售,还开设了第一家门店。此后“邢粮梳篦”几乎以一年开一家店的节奏稳定发展。在邢粮的培养下,董玥彤逐渐成长为常州梳篦行业的后起之秀,参与设计和独立设计的作品备受关注和认可。
看起来顺风顺水,可其中的辛苦,只有当事人最为清楚。工厂初期只有两三个工人,夫妻二人身兼采购、制作、财务、销售数职,每天还要清理木屑和粉尘。很多时候一大早送女儿到学校后,董玥彤一个人来到工厂,坐在小灯前开始抛齿工序。后期工人多了,她又担当起指导和监督的职责。随着公司的发展,董玥彤还挑起了参加展会、品牌推广、工艺讲解的大梁。
正是董玥彤这种既能吃苦又有担当的精神,让邢粮萌发了立她为传承人的念头。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接过传承之棒的董玥彤知道学艺的过程必定是艰苦且枯燥的,但她未曾想过“雕描刻烫”的工艺学起来竟会如此之难。刚开始,董玥彤的工作就是每天在纸上练习画画,从一朵花开始,花型、线条粗细和颜色……每个细节都要求细致入微。
“虽然邢老师是我公公,可一拿起画笔,我感觉他就是严师了。”董玥彤的“小”抱怨里有一种自豪感,“没达到他的要求,吃饭都会被他‘忘掉’。”
如此极致的要求一度让董玥彤有了放弃的念头,她也曾无声地反抗,比如找借口去工厂而不去学艺。“后来经常参加各种交流活动需要现场演示时,我就蒙了。让我做梳子没问题,可现场能演示的最多就是烙或彩描,每次都画一朵花,几次下来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
她意识到了公公的良苦用心,知道一门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手艺,“差不多”是完全不行的。从此,董玥彤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各种工艺,与公公共同探讨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在争执中进步,在共鸣中收获。
传承千年的技艺不能被遗忘。“多年来除了参加不同性质的社会推广活动,‘邢粮梳篦’还开展了非遗体验课程、‘非遗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全国的非遗类别中是走在前面的。”小邢自豪地说。
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秉承传统文化的邢粮到爱好时尚与养生的董玥彤,从传统的简单造型,到融合不同工艺和中国元素的艺术品,“邢粮梳篦”的理念和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升级。
在“邢粮梳篦”的代表作品中,“青花瓷系列工艺梳”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形态各异的“龙”被惟妙惟肖地勾勒在瓶型梳篦上,青花瓷搭配小叶黄杨木,庄重典雅的东方韵味在独特的构思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取自《红楼梦》题材的“金陵十二钗”系列完美地展示了烙烫的手法;“猛犸象牙刻”系列巧妙地结合了梳篦的雕刻、猛犸牙浅刻及镶嵌三种技艺;“印象青果巷”以彩绘手法,首次在梳齿之间尝试作画,展现常州青果巷的四季变迁,成为极具纪念价值的城市文化艺术品。
梳篦曾有一名叫“木齿丹”。古书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祛风,容颜悦泽。苏东坡曾得一方“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治好了头疾。
董玥彤的办公桌上放了好几种梳子,长柄梳、无柄的大齿梳,还有鱼骨造型梳,材质多为黄杨木和檀木。“大多数人都以为梳头是梳头发,其实头皮才是最重要的。”董玥彤拿起那把色泽圆润的黑檀木五指梳说,“平日我坐下来的时候都会用它来梳头皮,可以疏通头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有时也会配上不同的精油做头疗。”
在作品设计上,董玥彤最大限度地赋予了梳篦的养生功能,对木料选择和制作过程要求更为严格,后期工艺可简单,但齿间和齿尖的打磨必须圆润到无任何刺痛感,手握之处要符合人手掌的弧度以此减少手指的疲惫感。
在董玥彤看来,传统的技艺需要传承,传承在于时尚的创新,在于融入人们的日常。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延陵囚犯陈七子将一根根竹篾用麻线编结成篦箕,滤掉了头发里的虱子和污垢。此举不仅获得吴国四太子季札的宽赦,还鼓励他开办作场,从此开创了制篦业。陈七子成了篦箕始祖,与上古时期出现的木梳始祖赫连和皇甫齐名,流芳百世。常州梳篦自魏晋时期渐渐走红,至明末清初时入选宫廷御用品,成为“宫梳名篦”。“文亨穿月,篦梁灯火”见证了当时的盛况;怀德桥畔的篦箕巷,留存着当年的辉煌。
梳篦既有去污顺发的作用,又兼具女子发饰的功能,还承载了顺顺利利的美好寓意。作为梳篦的发源地,常州城中曾经出现过大半人家都从事梳篦手艺活的盛况。从第一代日用梳篦,至第二代日用工艺梳篦,再到第三代艺术欣赏和文旅纪念品梳篦,现已是第四代发饰和胸饰梳篦。2008年常州梳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独成一派的常州文化符号。
始创于明朝天启年间的老卜恒顺店是当年的梳篦业翘楚,中华老字號中的“老字号”。如今的常州梳篦厂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由这家老字号参与公私合营形成而来。在众多弟子中,卜仲宽选中了邢粮为第九代传承人,从“卜”姓到“邢”姓,到如今第十代准传承人的“董”姓,再到犹未可知的第十一代,董玥彤说,无论姓什么,这都是常州梳篦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技艺的传承。
梳篦之中遇爱情
那一年,二十出头的常州姑娘董玥彤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做起了财务工作。尽管从事的工作与手工制作无关,但并不妨碍她对手工的喜爱与钻研。机缘巧合下,2003年,热爱手工艺的她成为梳篦大师邢粮的学生。
真正开始接触这门手艺,董玥彤才发现常州梳篦的独特魅力。选料上,梳子以黄杨木、檀香木、楠木、牛角等为主,其中黄杨木要经过一两年的自然压制和晒干方可制作;篦箕多以苏南、浙西等地四年以上优质毛竹为主。工艺上,一把木梳经过拉舵到切片直至上光,一共需要28道工序,可纯手工也可半机器半手工制作;小小篦子经篦篾到复查整理竟要72道半工序,且因精细的密齿结构,只能纯手工制作。制作工具就有30多种,后期“雕、描、刻、烫、嵌”五种工艺所需工具和材料更多。在探索创新上,梳篦与竹刻、木雕、扬州漆器、青花瓷、象牙浅刻和金银丝镶嵌等非遗元素的合作愈加密切。正是这些繁复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艺,赋予了常州梳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作为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常州梳篦第九代传承人,邢粮成功的秘诀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他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只不过他对认真学习且不太爱讲话的董玥彤更加严格。原来,儿子小邢早已对这个女孩儿暗生情愫。
缘分很奇妙,两情相悦更是美好。就像常州民谣所唱:“宫梳名篦,花开并蒂。”不知不觉中,董玥彤走进了梳篦的世界,也因此踏上了人生的幸福之旅。
一家人的“邢粮梳篦”
常州人嫁女儿,梳篦是必备的嫁妆,寓意顺顺利利、辟邪平安。记者问起她的嫁妆,董玥彤边点头,边笑着望向小邢,脸上竟有一丝羞涩。小邢看着爱人时笑眼弯弯的样子犹如一缕阳光,温暖又安定。
恋爱、结婚、生女、学习、创业、传承……当爱情照进生活,一切显得那样美好与甜蜜。从各自工作中抽身,一家人决定一起把梳篦事业做得更好。注册商标、准备原材料、找场地、开工厂,董玥彤和小邢做起了代加工和定制业务。因为梳篦工艺上乘,夫妻俩诚实守信,工厂订单源源不断。2011年,邢家创办邢粮梳篦工作室,成立公司,自己设计、生产、销售,还开设了第一家门店。此后“邢粮梳篦”几乎以一年开一家店的节奏稳定发展。在邢粮的培养下,董玥彤逐渐成长为常州梳篦行业的后起之秀,参与设计和独立设计的作品备受关注和认可。
看起来顺风顺水,可其中的辛苦,只有当事人最为清楚。工厂初期只有两三个工人,夫妻二人身兼采购、制作、财务、销售数职,每天还要清理木屑和粉尘。很多时候一大早送女儿到学校后,董玥彤一个人来到工厂,坐在小灯前开始抛齿工序。后期工人多了,她又担当起指导和监督的职责。随着公司的发展,董玥彤还挑起了参加展会、品牌推广、工艺讲解的大梁。
正是董玥彤这种既能吃苦又有担当的精神,让邢粮萌发了立她为传承人的念头。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接过传承之棒的董玥彤知道学艺的过程必定是艰苦且枯燥的,但她未曾想过“雕描刻烫”的工艺学起来竟会如此之难。刚开始,董玥彤的工作就是每天在纸上练习画画,从一朵花开始,花型、线条粗细和颜色……每个细节都要求细致入微。
“虽然邢老师是我公公,可一拿起画笔,我感觉他就是严师了。”董玥彤的“小”抱怨里有一种自豪感,“没达到他的要求,吃饭都会被他‘忘掉’。”
如此极致的要求一度让董玥彤有了放弃的念头,她也曾无声地反抗,比如找借口去工厂而不去学艺。“后来经常参加各种交流活动需要现场演示时,我就蒙了。让我做梳子没问题,可现场能演示的最多就是烙或彩描,每次都画一朵花,几次下来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
她意识到了公公的良苦用心,知道一门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手艺,“差不多”是完全不行的。从此,董玥彤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各种工艺,与公公共同探讨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在争执中进步,在共鸣中收获。
传承千年的技艺不能被遗忘。“多年来除了参加不同性质的社会推广活动,‘邢粮梳篦’还开展了非遗体验课程、‘非遗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全国的非遗类别中是走在前面的。”小邢自豪地说。
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秉承传统文化的邢粮到爱好时尚与养生的董玥彤,从传统的简单造型,到融合不同工艺和中国元素的艺术品,“邢粮梳篦”的理念和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升级。
在“邢粮梳篦”的代表作品中,“青花瓷系列工艺梳”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形态各异的“龙”被惟妙惟肖地勾勒在瓶型梳篦上,青花瓷搭配小叶黄杨木,庄重典雅的东方韵味在独特的构思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取自《红楼梦》题材的“金陵十二钗”系列完美地展示了烙烫的手法;“猛犸象牙刻”系列巧妙地结合了梳篦的雕刻、猛犸牙浅刻及镶嵌三种技艺;“印象青果巷”以彩绘手法,首次在梳齿之间尝试作画,展现常州青果巷的四季变迁,成为极具纪念价值的城市文化艺术品。
梳篦曾有一名叫“木齿丹”。古书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祛风,容颜悦泽。苏东坡曾得一方“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治好了头疾。
董玥彤的办公桌上放了好几种梳子,长柄梳、无柄的大齿梳,还有鱼骨造型梳,材质多为黄杨木和檀木。“大多数人都以为梳头是梳头发,其实头皮才是最重要的。”董玥彤拿起那把色泽圆润的黑檀木五指梳说,“平日我坐下来的时候都会用它来梳头皮,可以疏通头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有时也会配上不同的精油做头疗。”
在作品设计上,董玥彤最大限度地赋予了梳篦的养生功能,对木料选择和制作过程要求更为严格,后期工艺可简单,但齿间和齿尖的打磨必须圆润到无任何刺痛感,手握之处要符合人手掌的弧度以此减少手指的疲惫感。
在董玥彤看来,传统的技艺需要传承,传承在于时尚的创新,在于融入人们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