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成为判断一个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那么如何在数学数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课要上得充实、扎实,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落实“双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结构、编排意图和要求,把握教材的要点、特点、知识脉络,力求真正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认真细致的学情分析,在符合课程标准理念的条件下,对教材进行恰当灵活的处理,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备好课,做到“教路”和“学路”心中有数,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重点的形成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有关,所以教师就要认真阅读教材,精读教师用书,把握知识的上下联系,找出本节课教学中有突出地位和作用的知识点,这就找出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一方面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所要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出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知识点,这就是找出了教学的难点。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知往往在一节课的教学后有更深的体会,老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后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重新审视自己课前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作出正确的修订,以此提高自己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能力。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我们不能走捷径,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我们从事教学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才会越走越踏实。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认识圆的面积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学生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平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
三、合理应用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张挂图和几个枯燥的数字,知识显得生硬而苍白;加之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多媒体手段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功能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時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分解与组合等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功效。
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这种教学情境加以相应的学习活动,给他带来的新的体验深深地激发他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我们可以安排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身边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我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总之,要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法,启发学生动脑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课要上得充实、扎实,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落实“双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结构、编排意图和要求,把握教材的要点、特点、知识脉络,力求真正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认真细致的学情分析,在符合课程标准理念的条件下,对教材进行恰当灵活的处理,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备好课,做到“教路”和“学路”心中有数,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重点的形成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有关,所以教师就要认真阅读教材,精读教师用书,把握知识的上下联系,找出本节课教学中有突出地位和作用的知识点,这就找出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一方面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所要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出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知识点,这就是找出了教学的难点。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知往往在一节课的教学后有更深的体会,老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教学后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重新审视自己课前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作出正确的修订,以此提高自己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能力。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我们不能走捷径,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我们从事教学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才会越走越踏实。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认识圆的面积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学生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平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
三、合理应用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张挂图和几个枯燥的数字,知识显得生硬而苍白;加之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多媒体手段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功能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時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分解与组合等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功效。
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这种教学情境加以相应的学习活动,给他带来的新的体验深深地激发他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我们可以安排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身边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我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总之,要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法,启发学生动脑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解、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