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顺应论在语用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解释英汉口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三个方面解释口译场合中译语的选择,即译语要顺应语境因素,源语结构成分,以及顺应口译动态过程。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中口译员的翻译非常精彩,这不仅是总理答问有力,而且也离不开译员过硬的翻译能力,因此,有必要说明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口译场合的翻译该如何把握。
关键词:顺应论;口译会议;语言;应用
1 顺应论与记者招待会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1999:55-59)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故人类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选择。语言顺应包括:(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动态顺应。记者招待会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中国政府对世界各国的态度,对外交的政策,回答各个国家新闻界朋友对中国存在的疑虑,了解中国,不断促进相互发展。汉语记者招待会英译,其过程必然涉及英汉文本,而两种文本之间却存在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记者招待会英译是以国外读者为中心,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在各个方面不断作出顺应,而且是双向多维顺应。
2 语境因素的顺应
(1)交际语境的顺应。维氏认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顺应关系是双向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不仅要顺应语境,同时语言也改变和重塑语境。”词语的选用直接影响到语言所反映的语境,而不同的语境又决定了词语的不同意义。英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生活中的语言充满了歧义(ambiguity)和省略,怎样消除歧义,怎样补充被省略了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在政治翻译中,政治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明确晓畅,但是由于词义的引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政治语言也会出现语义的模糊,因此,政治译文词语意义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也受到了语境关系顺应的制约。例如:Now the floor is open for questions.传统意义上的floor是地板的意思,但是放在这个语境下,“地板”很明显不符合现在的语境,floor还有发言权的意思,此时的floor就没有用最常见的意思,而是根据语境,译为“发言权”。李克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问时,回答的问题不仅是李克强个人的回答,尤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问题,回答更加代表了中国的态度。在本次记者招待会中,美国记者问到:“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美国记者的问题暗含了对中国的批评态度,指责中国对美国进行黑客攻击因为这一问题现已引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关注。如果直接表明,会让美国记者难堪,也会有损国家的颜面。总理答:“你说到的黑客攻击问题,这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本身就是主要的被黑客攻击的受害者,中方不仅不支持,而且反对黑客攻击行为。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我想我们还是少一些没有根据的相互指责,多做一些维护网络安全的实事。谢谢。You also asked about hacker attacks.This is a worldwide problem.And in fact, China itself is a major target of such attacks.China does not support, indeed, we strongly oppose to such activities.In your question, I sensed the presumption of guilt, I think we should not make groundless accusations against each other and spend more time doing practical things to cyber security.THANK YOU.”美国记者指责中国对美国的黑客攻击,但是总理顺应情景,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中国本身也是受害者,我们不应该相互猜测,相互指责,而应该多做实事。既澄清了中国没有做过黑客攻击,而且中国也是受害者,也表明我们不应该做无根据的推测,间接的批评了美国记者,却也保留了美国记者的面子,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多做实事。我国的方针、政策、立场、态度既得到了有效传递,又不失大国风范。
(2)语言语境顺应。根据顺应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包括语言环境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衔接手段的选择、话语序列的安排等。1)衔接手段的选择。汉语并不需要过多的衔接词,但是对应的英语却应该表明逻辑关系。例如:“一是建设创新政府,依靠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First,we need to build an innovative government so that we can further the issue of vitality of economic society through reform and opening-up.”译文中的so that 表明后面的是目的。2)话语序列的安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也不相同。汉语和英语不会做到字字对应。例如:我们还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And we need to win the trust of the people and bring benefit to them by practicing frugality in government affairs.这句话的“用简朴的政府”以介词方式状语的形式放在句子的末尾,虽然英语汉语没有字字对应,但是这样用英语翻译更加简洁,如果强行按照字字对应,就显得不地道,翻译也比较麻烦。
3 顺应的动态过程
动态顺应是维索尔伦语用学理论的核心,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1999:147)。翻译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难以直接译出的词或词组,这时译者就要选择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灵活处理,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要顺应于译文读者的接受。在李克强记者招待会中的翻译中就多次应用了增词,减词,灵活变通的用法,尽量使译语自然、通顺,符合原文的语义,顺应译文读者的接受,体现出译语与源语的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例如: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To put simply, we need to leave to the market and society what we can do well.这句话中把市场和社会都放在了同一个句型里,采取了减译或者省译,要是字字对应,就显得句子冗长。在记者招待会中,灵活处理,转变句型的例子也有很多,因为记者招待会主要是使外国人可以增加对我国的了解,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尽量符合英语的常用说法。例如: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this demand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wanted by the people.汉语中是主动,而译文变成了被动。主动和被动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同一个事实,其意义差别表现在于:主动叙述强调的是动作,被动强调的是动作完成了以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相比之下,英语常用被动句,汉语常用主动句。(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229)汉语中多采用四字成语,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炼而能达意。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有时却不能保持四字成语,或者不明白成语的意思而再要具体解释,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动态顺应,才能做到达意的效果。例如:坚守网底不破 We need to work hard to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weak links in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汉语中是“网”而英语就用了“weak links”表明是弱项,也是采用了意译的手法,汉语只有6个字,就可以表达意思,但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就只能按照意思来表达。
4 结论
研究发现,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尤其在口译中应用及其广泛,并为分析其中的语言选择提供了帮助。作为译者,为在口译中通过语言顺应性对语言进行更好的选择,使得译语能满足交际双方的交际需求,顺应论不仅指出了方法,并为最终达到交际目的提供了诸多考量因素。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ef.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M].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2] 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龚龙生.顺应论与口译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4] 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47-50.
[5] 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3).
[6] 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顺应论;口译会议;语言;应用
1 顺应论与记者招待会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1999:55-59)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故人类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选择。语言顺应包括:(1)语境关系顺应;(2)语言结构客体的顺应;(3)动态顺应。记者招待会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外国人通过中国政府对世界各国的态度,对外交的政策,回答各个国家新闻界朋友对中国存在的疑虑,了解中国,不断促进相互发展。汉语记者招待会英译,其过程必然涉及英汉文本,而两种文本之间却存在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记者招待会英译是以国外读者为中心,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在各个方面不断作出顺应,而且是双向多维顺应。
2 语境因素的顺应
(1)交际语境的顺应。维氏认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顺应关系是双向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不仅要顺应语境,同时语言也改变和重塑语境。”词语的选用直接影响到语言所反映的语境,而不同的语境又决定了词语的不同意义。英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生活中的语言充满了歧义(ambiguity)和省略,怎样消除歧义,怎样补充被省略了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在政治翻译中,政治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明确晓畅,但是由于词义的引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政治语言也会出现语义的模糊,因此,政治译文词语意义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也受到了语境关系顺应的制约。例如:Now the floor is open for questions.传统意义上的floor是地板的意思,但是放在这个语境下,“地板”很明显不符合现在的语境,floor还有发言权的意思,此时的floor就没有用最常见的意思,而是根据语境,译为“发言权”。李克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问时,回答的问题不仅是李克强个人的回答,尤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问题,回答更加代表了中国的态度。在本次记者招待会中,美国记者问到:“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美国记者的问题暗含了对中国的批评态度,指责中国对美国进行黑客攻击因为这一问题现已引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关注。如果直接表明,会让美国记者难堪,也会有损国家的颜面。总理答:“你说到的黑客攻击问题,这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本身就是主要的被黑客攻击的受害者,中方不仅不支持,而且反对黑客攻击行为。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我想我们还是少一些没有根据的相互指责,多做一些维护网络安全的实事。谢谢。You also asked about hacker attacks.This is a worldwide problem.And in fact, China itself is a major target of such attacks.China does not support, indeed, we strongly oppose to such activities.In your question, I sensed the presumption of guilt, I think we should not make groundless accusations against each other and spend more time doing practical things to cyber security.THANK YOU.”美国记者指责中国对美国的黑客攻击,但是总理顺应情景,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中国本身也是受害者,我们不应该相互猜测,相互指责,而应该多做实事。既澄清了中国没有做过黑客攻击,而且中国也是受害者,也表明我们不应该做无根据的推测,间接的批评了美国记者,却也保留了美国记者的面子,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多做实事。我国的方针、政策、立场、态度既得到了有效传递,又不失大国风范。
(2)语言语境顺应。根据顺应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包括语言环境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衔接手段的选择、话语序列的安排等。1)衔接手段的选择。汉语并不需要过多的衔接词,但是对应的英语却应该表明逻辑关系。例如:“一是建设创新政府,依靠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First,we need to build an innovative government so that we can further the issue of vitality of economic society through reform and opening-up.”译文中的so that 表明后面的是目的。2)话语序列的安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也不相同。汉语和英语不会做到字字对应。例如:我们还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And we need to win the trust of the people and bring benefit to them by practicing frugality in government affairs.这句话的“用简朴的政府”以介词方式状语的形式放在句子的末尾,虽然英语汉语没有字字对应,但是这样用英语翻译更加简洁,如果强行按照字字对应,就显得不地道,翻译也比较麻烦。
3 顺应的动态过程
动态顺应是维索尔伦语用学理论的核心,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1999:147)。翻译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难以直接译出的词或词组,这时译者就要选择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灵活处理,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要顺应于译文读者的接受。在李克强记者招待会中的翻译中就多次应用了增词,减词,灵活变通的用法,尽量使译语自然、通顺,符合原文的语义,顺应译文读者的接受,体现出译语与源语的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例如: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To put simply, we need to leave to the market and society what we can do well.这句话中把市场和社会都放在了同一个句型里,采取了减译或者省译,要是字字对应,就显得句子冗长。在记者招待会中,灵活处理,转变句型的例子也有很多,因为记者招待会主要是使外国人可以增加对我国的了解,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尽量符合英语的常用说法。例如: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this demand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wanted by the people.汉语中是主动,而译文变成了被动。主动和被动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同一个事实,其意义差别表现在于:主动叙述强调的是动作,被动强调的是动作完成了以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相比之下,英语常用被动句,汉语常用主动句。(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229)汉语中多采用四字成语,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炼而能达意。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有时却不能保持四字成语,或者不明白成语的意思而再要具体解释,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动态顺应,才能做到达意的效果。例如:坚守网底不破 We need to work hard to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weak links in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汉语中是“网”而英语就用了“weak links”表明是弱项,也是采用了意译的手法,汉语只有6个字,就可以表达意思,但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就只能按照意思来表达。
4 结论
研究发现,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尤其在口译中应用及其广泛,并为分析其中的语言选择提供了帮助。作为译者,为在口译中通过语言顺应性对语言进行更好的选择,使得译语能满足交际双方的交际需求,顺应论不仅指出了方法,并为最终达到交际目的提供了诸多考量因素。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ef.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M].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2] 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龚龙生.顺应论与口译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4] 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47-50.
[5] 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3).
[6] 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