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全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教育公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明显地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子女在受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显现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本文将结合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193-01
1 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育的滞后表现得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教育机会不公平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择校”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然而,在连上学都困难农村,“择校”是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相对于城市,给予农村孩子的教育机会存在严重的不足。直至今日,还有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由于户籍限制、家庭经济状况、学校分布等问题无法进入学校,失去了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就目前来看,虽然国家越来越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但这样的无奈还在继续。
1.2 教育过程不公平
(1)学校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较差
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的基础设施更差。农村学校无论是从教育信息、师资力量、书籍资源还是校舍建设等各方面来看,办学条件与城镇、县城相比都要差很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生源及教学质量的差异在逐步增大,相当一部分农民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
(2)教师严重匮乏
首先,在农村师资力量存在严重的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数量的不足。乡镇年轻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教师得不到有效补充。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一些业务能力差,甚至有明显知识错误的老师得不到培训。而在农村又存在严重的农村教师骨干流失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教学质量就在这样的流失中越来越难以保证。
其次,农村教师的不足和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资不公平所导致的。农村教师工资在制度、实践等层面都存在着事实上不公平的现象。近年来,国家针对农村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了农村教师工资改革,使农村教师待遇有了很大改善。尽管如此,工资待遇的公平性仍然是影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3)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困难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诸如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等体制性缺陷,导致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出现财政困境,直接制约教学资源投入及优秀教师人才的吸引。
1.3 教育结果不公平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果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由于师资、教学设施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出现失衡。农村中小学生的成绩普遍低于城市、乡镇学生。音体美教育,思维发散训练等素质教育由于资源限制难以开展。导致农村中小学生在素质发散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
(2)教学结果的不公平还明显的表现在升学方面。农村学生在享受不平等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却要以同样的标准与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在升学时展开竞争。这样的结果使得大部分农村学生失去了继续教育的机会.
2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 体制方面,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最突出的弊端在于它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标志鲜明的两大类别,也将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割裂开来,使城乡子女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二元结构使城乡教育的条件形成强烈反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的“城市偏好”倾向,对我国的教育造成了严重后果。
2.2 财政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都把农村教育的发展排斥在投资重点之外,教育经费的主要部分由地方承担。财政分权造成的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不对称,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困境的主要体制原因。
2.3 学校分布不合理
农村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交通开发度不够,学校分布率又很低,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浪费在路途之上必然造成一定的身心疲惫,农村大部分学校设施较差无法提供住宿条件,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一些地区的农村子女由于路途遥远不得不放弃上学的机会。
3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对策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相互配合、大力支持,逐步地予以解决。
3.1 强化政府责任, 加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建立起“分地区、分级负责”财政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大力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将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面貌。
3.2 建立城乡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确保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管理上, 应实现区域的资源共享, 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从资金、信息、师资等方面, 给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 缩小甚至消除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平等差距。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这里讲的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要将城乡户口统一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做法也是不现实的。
(2)普及和深化已经开展的“城区学校送教下乡”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力求把城区学校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最优质授课经验带到农村学校,丰富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社会同心着力建设农村义务教育。
(3)拓宽途径,确保师资结构的合理性。一方面,积极实施城区教师支农制度。针对城区教师严重超编的现状,分年分批安排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以缓解农村边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现状。另一方面,定期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到人,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并予以提高。
3.3 确保学校布局的科学性
在学校布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源,建立起寄宿制农村校舍,消除由于交通不便所造成的辍学现象出现。此外,应保证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均有学上。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助推农村教育发展”[J],江西教育,2007
[2] 杨云兰:“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193-01
1 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育的滞后表现得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教育机会不公平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择校”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然而,在连上学都困难农村,“择校”是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相对于城市,给予农村孩子的教育机会存在严重的不足。直至今日,还有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由于户籍限制、家庭经济状况、学校分布等问题无法进入学校,失去了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就目前来看,虽然国家越来越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但这样的无奈还在继续。
1.2 教育过程不公平
(1)学校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较差
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的基础设施更差。农村学校无论是从教育信息、师资力量、书籍资源还是校舍建设等各方面来看,办学条件与城镇、县城相比都要差很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生源及教学质量的差异在逐步增大,相当一部分农民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
(2)教师严重匮乏
首先,在农村师资力量存在严重的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数量的不足。乡镇年轻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教师得不到有效补充。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一些业务能力差,甚至有明显知识错误的老师得不到培训。而在农村又存在严重的农村教师骨干流失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教学质量就在这样的流失中越来越难以保证。
其次,农村教师的不足和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资不公平所导致的。农村教师工资在制度、实践等层面都存在着事实上不公平的现象。近年来,国家针对农村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了农村教师工资改革,使农村教师待遇有了很大改善。尽管如此,工资待遇的公平性仍然是影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3)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困难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诸如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等体制性缺陷,导致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出现财政困境,直接制约教学资源投入及优秀教师人才的吸引。
1.3 教育结果不公平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果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由于师资、教学设施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出现失衡。农村中小学生的成绩普遍低于城市、乡镇学生。音体美教育,思维发散训练等素质教育由于资源限制难以开展。导致农村中小学生在素质发散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
(2)教学结果的不公平还明显的表现在升学方面。农村学生在享受不平等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却要以同样的标准与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在升学时展开竞争。这样的结果使得大部分农村学生失去了继续教育的机会.
2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 体制方面,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最突出的弊端在于它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标志鲜明的两大类别,也将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割裂开来,使城乡子女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二元结构使城乡教育的条件形成强烈反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的“城市偏好”倾向,对我国的教育造成了严重后果。
2.2 财政方面,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都把农村教育的发展排斥在投资重点之外,教育经费的主要部分由地方承担。财政分权造成的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不对称,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困境的主要体制原因。
2.3 学校分布不合理
农村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交通开发度不够,学校分布率又很低,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浪费在路途之上必然造成一定的身心疲惫,农村大部分学校设施较差无法提供住宿条件,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一些地区的农村子女由于路途遥远不得不放弃上学的机会。
3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对策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相互配合、大力支持,逐步地予以解决。
3.1 强化政府责任, 加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建立起“分地区、分级负责”财政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大力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将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面貌。
3.2 建立城乡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确保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管理上, 应实现区域的资源共享, 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从资金、信息、师资等方面, 给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 缩小甚至消除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平等差距。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这里讲的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要将城乡户口统一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做法也是不现实的。
(2)普及和深化已经开展的“城区学校送教下乡”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力求把城区学校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最优质授课经验带到农村学校,丰富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社会同心着力建设农村义务教育。
(3)拓宽途径,确保师资结构的合理性。一方面,积极实施城区教师支农制度。针对城区教师严重超编的现状,分年分批安排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以缓解农村边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现状。另一方面,定期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到人,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并予以提高。
3.3 确保学校布局的科学性
在学校布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源,建立起寄宿制农村校舍,消除由于交通不便所造成的辍学现象出现。此外,应保证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均有学上。
参考文献:
[1] 胡建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助推农村教育发展”[J],江西教育,2007
[2] 杨云兰:“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