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专业课中,学习绘画先认真学习色彩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艺术上应用色彩的,有装饰色彩学和写生色彩学两种。这里笔者着重讲述的是写生色彩。它是从写生出发,着重研究有关物象条件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变化,找出其变化规律,使我们在写生时能正确观察、辨别物象的色彩,它是学习绘画的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一、颜料的混合
所谓颜料的混合,就是具体解决人们在作画时如何调色的问题。自然界的色彩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必须学会用种类有限的颜料调成丰富多样的色彩,为此,我们要了解颜料混合的规律。颜料混合情况如下:(1)原色:颜料中最基本的三种色为红、黄和蓝色,色彩学上称它们为三原色,一般在绘画上所指三原色的红是曙红、黄是柠黄、蓝是湖蓝。(2)间色:三原色中任何两种原色作等量混合调出的颜色叫间色。(3)复色:任何两种间色(或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混合调出的颜色称复色。
颜料中的原色之间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而颜料中的其他颜色则无法调配出原色来。为了方便,作画时应该充分利用现成的颜料,这样可以节省调色时间。
二、色彩三要素
1.色相,顾名思义即色彩的“相貌”。各种颜色,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相貌”,便叫“色相”。如红、橙、黄、绿等,也就是颜色的种类和名称,它是色彩显而易见的最大特征。
2.色度。(1)明度,即颜色的明暗、深浅程度,指色彩的素描因素。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颜色受光后的明暗层次,如深红、淡红、深绿、浅绿等。二是各种色相明暗比较,如黄色最亮,其次是橙、绿、红,青较暗,紫最暗。画面用色必须注意各类色相的明暗和深浅。(2)纯度,是指一个颜色色素的纯净和浑浊的程度,也就是色彩的饱和度。纯正的颜色中无黑白或其他杂色混入。未经调配的颜色纯度高,调配后,色彩纯度减弱。此外,用水将颜料稀释后,水彩和水粉色亦可降低纯度,纯度对色彩的面貌影响较大。纯度降低后,色彩的效果给人以灰暗或淡雅、柔和之感。纯度高的色彩较鲜明、突出、有力,但感到单调刺眼,而混色太杂则容易感觉脏,色调灰暗。
3.色性,即色彩具有的冷暖倾向性。这种冷暖倾向是出于人的心理感觉和感情联想。暖色通常指红、橙、黄一类颜色。冷色是指蓝、青、绿一类颜色。生活中物象色彩千变万化,极其微妙复杂,但无论怎么变都离不开冷暖两种倾向。
色相、色度、色性在一块色彩中是同时存在的。观察调合色彩时三者必须同时考虑到,要三者兼顾。最好的办法是运用互相比较的方法,才能正确地分辨出色彩的区别和变化,特别是对于近似的色彩,更要找出它们的区别。
三、形成物体色彩关系变化的因素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有一定光源的照射。(2)物体本身能反射一定的色光。(3)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这三种色彩,即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这是色彩写生画的基础。
写生色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色彩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个物体受到周围物体反射颜色的影响,引起固有色韵变化。固有色实际上是受着光源、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物象色彩的变化都是由这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1)物象明部的色彩,受光源色的影响显著,主要是固有色和光源色的综合。(2)高光部分的色彩,基本上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3)物象暗部的色彩,受环境物反光影响大,其色彩是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综合,同时色度加暗。(4)物象暗部中反光部的色彩基本上与暗部的色彩是统一的,但明度上较暗部稍亮。(5)物象中间调子部分的色彩,受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都比较小,相对来说固有色比较显著。(6)物象明暗交界线部分的色彩,基本上与暗面相同,只是明度上更暗,色感较暗部更弱。(7)物象投影部分的色彩,是影子坐落物的固有色加暗,再加光源色。
四、写生色彩的观察与表现
1.整体观察。(1)把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它要求眼睛要整个地看到被画的所有对象,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地分辨各个局部和整体的关系。(2)抓基调,首先要看清楚并抓住光源色所形成的色调。其次是看清楚画面突出的地方的色彩。(3)善于找准“关系”。就是在一定的光源、环境的条件下,把对象各种不同的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正确的比较确定下来。
2.比较地观察。物体的色彩,在很多情况下是比较出来的。没有明就没有暗,没有冷就没有暖,没有深就没有浅,没有强就没有弱。通往色彩准确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锻炼眼力,辨别色彩的微妙变化。比较地看,是整体地看的具体和深入。总之,比较地看,就是比较对象中各个物体的色彩相互关系(冷暖、色相、纯度和明度)。作画过程从某个色度看,也可简单地概括为:找“关系”、比“关系”和画“关系”。
综上所述,在作画时要将感觉和理解相结合。在怎样观察色彩的问题上,有人说:“素描靠理解,色彩凭感觉。”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素描不仅靠理解,也要凭感觉。如果不懂得色彩的基本知识,不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就会对一些微妙的色彩变化弄不清楚,在大量的色彩倾向难分的“灰色”面前,束手无策。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对色彩的认识也应是这样。感觉和理解相结合是观察与认识色彩的正确方法。
一、颜料的混合
所谓颜料的混合,就是具体解决人们在作画时如何调色的问题。自然界的色彩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必须学会用种类有限的颜料调成丰富多样的色彩,为此,我们要了解颜料混合的规律。颜料混合情况如下:(1)原色:颜料中最基本的三种色为红、黄和蓝色,色彩学上称它们为三原色,一般在绘画上所指三原色的红是曙红、黄是柠黄、蓝是湖蓝。(2)间色:三原色中任何两种原色作等量混合调出的颜色叫间色。(3)复色:任何两种间色(或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混合调出的颜色称复色。
颜料中的原色之间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而颜料中的其他颜色则无法调配出原色来。为了方便,作画时应该充分利用现成的颜料,这样可以节省调色时间。
二、色彩三要素
1.色相,顾名思义即色彩的“相貌”。各种颜色,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相貌”,便叫“色相”。如红、橙、黄、绿等,也就是颜色的种类和名称,它是色彩显而易见的最大特征。
2.色度。(1)明度,即颜色的明暗、深浅程度,指色彩的素描因素。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颜色受光后的明暗层次,如深红、淡红、深绿、浅绿等。二是各种色相明暗比较,如黄色最亮,其次是橙、绿、红,青较暗,紫最暗。画面用色必须注意各类色相的明暗和深浅。(2)纯度,是指一个颜色色素的纯净和浑浊的程度,也就是色彩的饱和度。纯正的颜色中无黑白或其他杂色混入。未经调配的颜色纯度高,调配后,色彩纯度减弱。此外,用水将颜料稀释后,水彩和水粉色亦可降低纯度,纯度对色彩的面貌影响较大。纯度降低后,色彩的效果给人以灰暗或淡雅、柔和之感。纯度高的色彩较鲜明、突出、有力,但感到单调刺眼,而混色太杂则容易感觉脏,色调灰暗。
3.色性,即色彩具有的冷暖倾向性。这种冷暖倾向是出于人的心理感觉和感情联想。暖色通常指红、橙、黄一类颜色。冷色是指蓝、青、绿一类颜色。生活中物象色彩千变万化,极其微妙复杂,但无论怎么变都离不开冷暖两种倾向。
色相、色度、色性在一块色彩中是同时存在的。观察调合色彩时三者必须同时考虑到,要三者兼顾。最好的办法是运用互相比较的方法,才能正确地分辨出色彩的区别和变化,特别是对于近似的色彩,更要找出它们的区别。
三、形成物体色彩关系变化的因素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有一定光源的照射。(2)物体本身能反射一定的色光。(3)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这三种色彩,即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这是色彩写生画的基础。
写生色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色彩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个物体受到周围物体反射颜色的影响,引起固有色韵变化。固有色实际上是受着光源、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物象色彩的变化都是由这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1)物象明部的色彩,受光源色的影响显著,主要是固有色和光源色的综合。(2)高光部分的色彩,基本上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3)物象暗部的色彩,受环境物反光影响大,其色彩是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综合,同时色度加暗。(4)物象暗部中反光部的色彩基本上与暗部的色彩是统一的,但明度上较暗部稍亮。(5)物象中间调子部分的色彩,受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都比较小,相对来说固有色比较显著。(6)物象明暗交界线部分的色彩,基本上与暗面相同,只是明度上更暗,色感较暗部更弱。(7)物象投影部分的色彩,是影子坐落物的固有色加暗,再加光源色。
四、写生色彩的观察与表现
1.整体观察。(1)把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它要求眼睛要整个地看到被画的所有对象,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地分辨各个局部和整体的关系。(2)抓基调,首先要看清楚并抓住光源色所形成的色调。其次是看清楚画面突出的地方的色彩。(3)善于找准“关系”。就是在一定的光源、环境的条件下,把对象各种不同的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正确的比较确定下来。
2.比较地观察。物体的色彩,在很多情况下是比较出来的。没有明就没有暗,没有冷就没有暖,没有深就没有浅,没有强就没有弱。通往色彩准确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锻炼眼力,辨别色彩的微妙变化。比较地看,是整体地看的具体和深入。总之,比较地看,就是比较对象中各个物体的色彩相互关系(冷暖、色相、纯度和明度)。作画过程从某个色度看,也可简单地概括为:找“关系”、比“关系”和画“关系”。
综上所述,在作画时要将感觉和理解相结合。在怎样观察色彩的问题上,有人说:“素描靠理解,色彩凭感觉。”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素描不仅靠理解,也要凭感觉。如果不懂得色彩的基本知识,不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就会对一些微妙的色彩变化弄不清楚,在大量的色彩倾向难分的“灰色”面前,束手无策。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对色彩的认识也应是这样。感觉和理解相结合是观察与认识色彩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