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让孩子睡醒了再上课
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时,突然瞥到靠窗第二排的一个男生趴在桌上还没醒。孩子们发出些嘘声,我示意全班其他孩子不要吭声,我悄悄地走近他,分明还能听到轻微的打呼声。全班孩子“唰”一下齐看向他,突然的寂静并未让那熟睡的孩子惊醒。后排女生善意地戳了一下男孩的背,仍旧无法唤醒他。我感到有几个孩子倒吸了一口冷气,长期的习惯让他们已经预料到即将发生的“河东狮吼”。一丝心疼划过我的心头——高负荷的学业,紧张忙碌的生活,这孩子太累了。我突然对全班孩子说:“大家都趴在桌上再休息十分钟,十分钟之后我们再上课。”对于我的决定,孩子们傻眼了,他们不敢相信一个上课睡觉的孩子,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和责罚,反而给全班换来了“福利”。看着他们疑惑的眼神,我继续说:“初三很辛苦,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便硬撑着听课,也不能高效地汲取知识。趴下去,休息会。”十秒钟,二十秒钟,一分钟之后,全班孩子都趴下去了。
那节课的后半个小时,所有的孩子都格外认真,连平时经常不肯记笔记的孩子也动起了笔。而那个睡得很香的孩子,在我每次提问之后,总是高高地举着手。我知道,学生是用认真的听講、积极的动脑,来感谢老师对他们的体谅。这节课,师生都获得了智慧的碰撞以及精神的营养。
如果一个教师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励学生从自我需求出发去学习,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老师的授课也是人与人真诚的交流,那么即便是短暂的几分钟,学生也能更有效地收获知识。
二、别忽略那小小的异常
三年前,走进那间教室,陌生的脸庞、疑惑的眼神,连我自己都不确定即将一起走过毕业季的这群初三孩子会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彼此带着种种的问号开始了共同学习的旅程。
一星期下来,我倍感疲惫,学生薄弱的基础让我无从抓起;初三时间紧迫,更让我有些茫然。冷静之后,我对自己说,不要急,越急越解决不了问题。静下心来,想起了某一天早读时,教室的电脑因为我的误操作而播放了一段音乐,几秒钟的时间,教室里却骚动了一阵。何不从音乐入手呢?第二周的清晨,又是一个早读,读书声同样大,却没有感情。我悄悄地放起了音乐,轻轻的、舒缓的音乐。读书的间隙,前排的同学陆续听到了,不敢放肆地回头交流,只能眼神暗示。在这些眼神中,我看到了惊喜,看到了兴奋,看到了满足。慢慢地,读书声不再那么嘈杂了,文章的朗读居然变得有起伏了,先前只动嘴不发声的男生也加入了读书的队伍。
20分钟的读书,在这一天变成了一种享受。我对着学生说:“今天,我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读书声,这种声音让我觉得幸福。”全班学生诧异了,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鼓起了掌。刹那,全班掌声雷动。我知道,长久以来,他们听多了批评、抱怨,感受到痛苦、郁闷,此刻,一句“觉得幸福”,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原来一点小小的变化,可以带给自己愉悦,更带给他人快乐。
我想,一名老师,如果能善于捕捉学生的细节,能多点思考,思考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来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也许一个小的举动,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多的是收获学生敏感而细腻的情感。
三、蹲下身多看看
有一个教育家曾经问家长,是否知道为什么带孩子去商场,孩子每次都是哭着出来,家长们不解。于是教育家说,下次带孩子进商场,不妨蹲下来看看,答案自然就明了了。原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才发现孩子的眼里所能看到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是缤纷的色彩,而是一个个没有色彩的柜子。“多蹲下来看看”,多理解孩子们的心理,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德育教育就并非是难事了。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块主要的教学内容。要求初三的学生每天一篇习作是不现实的,于是我改成了“每日一记”,要求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开始,有学生直接在本子上写“今日无话可说”,而我则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了他的下面,长长的一大段,和他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也在等待第二天他的本子。第二天,该生的本子上出现了一段文字,针对我写的所感,他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我则继续在他的本子下面写些更似朋友的话语。
这样的交流,开始由个别的学生发展到全班。我聆听着学生内心的想法,感受着他们花季少年的喜怒哀乐,珍惜每一次这样的交流机会。而我也毫不避讳地写着自己的不解与烦恼,每每这时,本子上会出现加油鼓励的话语,会出现可爱的卡通人物,会出现学生亲手画的笑脸。这样无声的交流,却拉近了我与学生彼此间的距离。当语言表达不再羞涩,当倾诉情感不再脸红,作文的素材在平时的点滴中得以积累,语言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作文的提高便成了一件自然的事。这种方式不是练习,更似练习。因为“蹲下身”,因为渗透了老师的真情,因为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作文教学的训练在日常的点滴中无声地进行着,这不也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式吗?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关注更多的往往是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忽略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怎样?自我感受怎样?是不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极的体验?是不是乐于接受你传授给他的知识?是不是正在期待下一次语文课的到来?老师要学会“察言观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教育者承担的任务便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那么,请放慢追求教学任务的脚步,多用心观察坐在课堂里的学生吧,也许你放慢速度,正是为了等待一朵鲜花的绽放!
(作者单位: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
(栏目责编:金正平)
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时,突然瞥到靠窗第二排的一个男生趴在桌上还没醒。孩子们发出些嘘声,我示意全班其他孩子不要吭声,我悄悄地走近他,分明还能听到轻微的打呼声。全班孩子“唰”一下齐看向他,突然的寂静并未让那熟睡的孩子惊醒。后排女生善意地戳了一下男孩的背,仍旧无法唤醒他。我感到有几个孩子倒吸了一口冷气,长期的习惯让他们已经预料到即将发生的“河东狮吼”。一丝心疼划过我的心头——高负荷的学业,紧张忙碌的生活,这孩子太累了。我突然对全班孩子说:“大家都趴在桌上再休息十分钟,十分钟之后我们再上课。”对于我的决定,孩子们傻眼了,他们不敢相信一个上课睡觉的孩子,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和责罚,反而给全班换来了“福利”。看着他们疑惑的眼神,我继续说:“初三很辛苦,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便硬撑着听课,也不能高效地汲取知识。趴下去,休息会。”十秒钟,二十秒钟,一分钟之后,全班孩子都趴下去了。
那节课的后半个小时,所有的孩子都格外认真,连平时经常不肯记笔记的孩子也动起了笔。而那个睡得很香的孩子,在我每次提问之后,总是高高地举着手。我知道,学生是用认真的听講、积极的动脑,来感谢老师对他们的体谅。这节课,师生都获得了智慧的碰撞以及精神的营养。
如果一个教师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励学生从自我需求出发去学习,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老师的授课也是人与人真诚的交流,那么即便是短暂的几分钟,学生也能更有效地收获知识。
二、别忽略那小小的异常
三年前,走进那间教室,陌生的脸庞、疑惑的眼神,连我自己都不确定即将一起走过毕业季的这群初三孩子会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彼此带着种种的问号开始了共同学习的旅程。
一星期下来,我倍感疲惫,学生薄弱的基础让我无从抓起;初三时间紧迫,更让我有些茫然。冷静之后,我对自己说,不要急,越急越解决不了问题。静下心来,想起了某一天早读时,教室的电脑因为我的误操作而播放了一段音乐,几秒钟的时间,教室里却骚动了一阵。何不从音乐入手呢?第二周的清晨,又是一个早读,读书声同样大,却没有感情。我悄悄地放起了音乐,轻轻的、舒缓的音乐。读书的间隙,前排的同学陆续听到了,不敢放肆地回头交流,只能眼神暗示。在这些眼神中,我看到了惊喜,看到了兴奋,看到了满足。慢慢地,读书声不再那么嘈杂了,文章的朗读居然变得有起伏了,先前只动嘴不发声的男生也加入了读书的队伍。
20分钟的读书,在这一天变成了一种享受。我对着学生说:“今天,我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读书声,这种声音让我觉得幸福。”全班学生诧异了,我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鼓起了掌。刹那,全班掌声雷动。我知道,长久以来,他们听多了批评、抱怨,感受到痛苦、郁闷,此刻,一句“觉得幸福”,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原来一点小小的变化,可以带给自己愉悦,更带给他人快乐。
我想,一名老师,如果能善于捕捉学生的细节,能多点思考,思考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来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也许一个小的举动,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多的是收获学生敏感而细腻的情感。
三、蹲下身多看看
有一个教育家曾经问家长,是否知道为什么带孩子去商场,孩子每次都是哭着出来,家长们不解。于是教育家说,下次带孩子进商场,不妨蹲下来看看,答案自然就明了了。原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才发现孩子的眼里所能看到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是缤纷的色彩,而是一个个没有色彩的柜子。“多蹲下来看看”,多理解孩子们的心理,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德育教育就并非是难事了。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块主要的教学内容。要求初三的学生每天一篇习作是不现实的,于是我改成了“每日一记”,要求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开始,有学生直接在本子上写“今日无话可说”,而我则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了他的下面,长长的一大段,和他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也在等待第二天他的本子。第二天,该生的本子上出现了一段文字,针对我写的所感,他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我则继续在他的本子下面写些更似朋友的话语。
这样的交流,开始由个别的学生发展到全班。我聆听着学生内心的想法,感受着他们花季少年的喜怒哀乐,珍惜每一次这样的交流机会。而我也毫不避讳地写着自己的不解与烦恼,每每这时,本子上会出现加油鼓励的话语,会出现可爱的卡通人物,会出现学生亲手画的笑脸。这样无声的交流,却拉近了我与学生彼此间的距离。当语言表达不再羞涩,当倾诉情感不再脸红,作文的素材在平时的点滴中得以积累,语言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作文的提高便成了一件自然的事。这种方式不是练习,更似练习。因为“蹲下身”,因为渗透了老师的真情,因为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作文教学的训练在日常的点滴中无声地进行着,这不也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式吗?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关注更多的往往是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忽略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怎样?自我感受怎样?是不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极的体验?是不是乐于接受你传授给他的知识?是不是正在期待下一次语文课的到来?老师要学会“察言观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教育者承担的任务便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那么,请放慢追求教学任务的脚步,多用心观察坐在课堂里的学生吧,也许你放慢速度,正是为了等待一朵鲜花的绽放!
(作者单位: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
(栏目责编:金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