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的训练,动态导学式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新策略。课堂里以导学案为引导,能较为主动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动态课堂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历史学科素养的训练。
【关键词】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导学案 生成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229-01
一、时空观念的训练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这一素养的训练集中体现在课堂自主学习的基础知识梳理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局部展示“时间轴”“空间地理位置”等信息,让学生据此自主分析和完善时间轴,强化和联系特定时空下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通过设置“名词辨析”的环节,让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自主完成模糊知识点的分辨与空间定位。具体设计如下图:
二、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训练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因此,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在导学式课堂实践里,以导学案为载体,设置基于不同层次史料的合作探究题,让学生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从而在训练学科素养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里,首先让学生根据情景材料分析“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贵族为什么会对平民让步?有什么表现?”;随后根据补充史料深入探究“罗马的平民组成和雅典公民是否相同?这种相异或者相同的影响如何?”,从而在史料分析和解释中理解《十二铜表法》的背景。紧接着,让学生结合导学案的材料分析题(巩固运用“十二铜表法的特点”,理解“罗马法的影响”),根据自己的小组任务完成相应的讨论、展示和点评。尤其是展示与点评环节,学生在对史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要点进行探讨,以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仅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得到训练,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理解和解题能力。
三、唯物史观的训练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课堂实践里,主要以思维拓展的方式提问“为什么在古罗马形成这样灿烂的法律文明?”随后,引导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深化理解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品经济发达,所以法律制度就发达,所以古罗马就有了那样的法律文明。随后进一步提出疑问:“古罗马有商业,其他地方也有商业,如中国的宋代及其以后的社会有很发达的商业,为什么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没发展出罗马法呢?那么罗马法的产生、发展到底是怎么回事?”以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唯物史观思维的训练。
以上是笔者在导学式课堂里以《古代罗马政制与法律》教学实践为例,在着重解决课程难点问题的同时兼顾历史学科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思维的训练。学科素养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日常课程的不断训练,才能逐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由历史学科单独提供的且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清.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案例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关键词】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导学案 生成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229-01
一、时空观念的训练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这一素养的训练集中体现在课堂自主学习的基础知识梳理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局部展示“时间轴”“空间地理位置”等信息,让学生据此自主分析和完善时间轴,强化和联系特定时空下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通过设置“名词辨析”的环节,让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自主完成模糊知识点的分辨与空间定位。具体设计如下图:
二、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训练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因此,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在导学式课堂实践里,以导学案为载体,设置基于不同层次史料的合作探究题,让学生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从而在训练学科素养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里,首先让学生根据情景材料分析“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贵族为什么会对平民让步?有什么表现?”;随后根据补充史料深入探究“罗马的平民组成和雅典公民是否相同?这种相异或者相同的影响如何?”,从而在史料分析和解释中理解《十二铜表法》的背景。紧接着,让学生结合导学案的材料分析题(巩固运用“十二铜表法的特点”,理解“罗马法的影响”),根据自己的小组任务完成相应的讨论、展示和点评。尤其是展示与点评环节,学生在对史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要点进行探讨,以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仅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得到训练,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理解和解题能力。
三、唯物史观的训练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课堂实践里,主要以思维拓展的方式提问“为什么在古罗马形成这样灿烂的法律文明?”随后,引导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深化理解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品经济发达,所以法律制度就发达,所以古罗马就有了那样的法律文明。随后进一步提出疑问:“古罗马有商业,其他地方也有商业,如中国的宋代及其以后的社会有很发达的商业,为什么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没发展出罗马法呢?那么罗马法的产生、发展到底是怎么回事?”以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唯物史观思维的训练。
以上是笔者在导学式课堂里以《古代罗马政制与法律》教学实践为例,在着重解决课程难点问题的同时兼顾历史学科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思维的训练。学科素养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日常课程的不断训练,才能逐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由历史学科单独提供的且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清.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案例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