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我们也许最为重视的是“两端学生”——优秀生和后进生。而那些班主任最为放心的中等生,却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但是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状况不容乐观。笔者就中等生状况调查情况和如何进行有效引导进行探讨。
一、中等生状况的调查(见下表)
二、产生中等生状况不良因素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中等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品德表现一般,能力一般,遵守纪律一般,既无大功,也无大过;既不惹事生非,也不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特长班、兴趣小组。对班集体举行的各种活动,他们极少甚至从不发表意见,只是以沉默的聆听者、以冷静的旁观者自居。对班集体安排给他们的任务,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推辞、逃避。即使是学习,他们也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被动地参与。他们的心理状况相对优秀生和后进生较为严重,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有“我不行”、“烦死了,烦死了”、“闷死了”、“愁死了”等等。中等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也很重,他们常说:“像我们这些不三不四的人,还会有谁来管我们!”分析其产生因素主要有:
(一)中等生自身缺乏自信,畏缩和保守
随着年级的升高,具有各种天赋、具备各种才能、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无不在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显露出自己的才华和聪明才智。而一部分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生在发展中逐步失去了自信心,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没有特长,我没有天赋,我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什么方面都比不过这些学生,所以无论什么活动都只有他们参加的份儿,不可能让我去参加;即使让我去参加,我也弄不好,会丢班上同学和老师的脸。所以我最好不参加,也不发表任何意见。“让别人做去吧”是这部分学生的普遍心态。
(二)班主任对中等生的关注不够
有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优等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可以在考试中为学校和老师争光,所以成为老师的“宠爱”对象;抓差等生可以提高合格率,期终评比上名次,所以差等生也因此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而只有中等生无人关注,他们在班级里“前不见得高分,后不见拉后腿”,既不能与优等生一比高低,也不愿滑入差等生的行列,所以总是默默无闻,处于被老师忽视的位置。也许经过努力,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但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因得不到鼓励和表扬而缺乏继续前进的动力;也许由于种种原因,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有所退步,但也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及时的帮助。正如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小学生写道:“我们这些中等生像死水一潭,没有一丝波澜。不用说评‘三好’了,就连上课回答问题也成了别人的专利。优生有了成绩就被表扬,遇到竞赛还给开‘小灶’。那些差生也比我们得到老师的照顾多,起码他们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只能自己安慰自己……”
(三)班级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欠缺
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各项考核都处于中游。在班级管理制度中,有针对好学生的加分和奖励政策,针对差生的减分和惩罚规定,却没对中等生的一般表现和进步作出任何表示,更不用说班级的评优选模了。即使是评选进步学生这样的“好事”也被原来学习较差的学生占去,在班级中哪里能找到这部分学生的位置?正因为班级管理者对中等生的期望水平的降低,使得他们的志向被瓦解,安于现状成了他们最主要的应对方式。
三、中等生的引导策略
(一)了解中等生内心需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时时刻刻期望着能得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尊重、理解和肯定。但调查结果表明,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感到尊重需求受挫的比例较高,中等学生尤为明显。如课堂上回答问题,难题他们不会做,简单题是留给差生的,他们不能做,他们能做的中等难度的题却是差生的提高题,多半没有他们的机会。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就没有机会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认同。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照顾全体学生,尽最大可能满足灰色群体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二)激发学习欲望,建立自信心
自卑心理的存在是建立自信的最大屏障,而自卑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学习上的竞争力,成为改变中等生现状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向中等生倾斜,把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定位在中等生的发展区,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使他们的成绩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班主任既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热情的鼓励,促其产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积极情绪,又要帮助中等生具体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找到改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针对中等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偏科现象严重的要求制订目标,帮助其逐步把弱科补上;对学习方法欠缺的则加强学法的指导和交流;对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则要求坚持写自检自查日记,逐步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态度敷衍者则严格要求,督促其制订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提供展示的舞台
班主任还必须努力给中等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自我的大舞台,让中等生动起来,活起来。要给他们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机会。班干部可以采用老师推荐、学生自荐、组阁等方式,定期轮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给中等生以解答问题的机会,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使他们从胆怯、紧张和漠然中摆脱出来。除了在课堂上给予中等生展示的机会外,班主任还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动中主体应是全体学生,要促使许多平时不动不响的中等生也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在多种活动中展示他们青春活力,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化解他们的烦恼痛苦,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四)细化班级管理目标,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既要考虑全班的发展,又要体现照顾优生和差生,同时兼顾中等学生的发展,使得班级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有地位、有事干的人,这样学生才不会因没有学习和发展目标而碌碌无为,才会为了实现目标,为了取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同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感受到学习的充实和前景的光明。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一直比较片面和单一,往往比较侧重于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中等生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评出最终结果的等级,更在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我们应改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中等生渴望发挥,也渴望取得成功,却又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渴望向人倾诉,但又不知“心里话儿向谁说”;他们不愿被动成长,但他们又“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且,中等生的人数、心理特征和影响力也在实践中决定了他们才是班风、学风形成的主体力量。实践证明,中等生积极向上,就会促使优秀生加倍努力,以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同时又会使后进生的一些行为失去市场,从而有利于班级整体状况的改善。“一枝独秀不是春”,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让我们用爱的阳光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一、中等生状况的调查(见下表)
二、产生中等生状况不良因素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中等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品德表现一般,能力一般,遵守纪律一般,既无大功,也无大过;既不惹事生非,也不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特长班、兴趣小组。对班集体举行的各种活动,他们极少甚至从不发表意见,只是以沉默的聆听者、以冷静的旁观者自居。对班集体安排给他们的任务,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推辞、逃避。即使是学习,他们也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被动地参与。他们的心理状况相对优秀生和后进生较为严重,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有“我不行”、“烦死了,烦死了”、“闷死了”、“愁死了”等等。中等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也很重,他们常说:“像我们这些不三不四的人,还会有谁来管我们!”分析其产生因素主要有:
(一)中等生自身缺乏自信,畏缩和保守
随着年级的升高,具有各种天赋、具备各种才能、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无不在学校、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显露出自己的才华和聪明才智。而一部分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学生在发展中逐步失去了自信心,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没有特长,我没有天赋,我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什么方面都比不过这些学生,所以无论什么活动都只有他们参加的份儿,不可能让我去参加;即使让我去参加,我也弄不好,会丢班上同学和老师的脸。所以我最好不参加,也不发表任何意见。“让别人做去吧”是这部分学生的普遍心态。
(二)班主任对中等生的关注不够
有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优等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可以在考试中为学校和老师争光,所以成为老师的“宠爱”对象;抓差等生可以提高合格率,期终评比上名次,所以差等生也因此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而只有中等生无人关注,他们在班级里“前不见得高分,后不见拉后腿”,既不能与优等生一比高低,也不愿滑入差等生的行列,所以总是默默无闻,处于被老师忽视的位置。也许经过努力,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但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因得不到鼓励和表扬而缺乏继续前进的动力;也许由于种种原因,中等生的学习成绩有所退步,但也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及时的帮助。正如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小学生写道:“我们这些中等生像死水一潭,没有一丝波澜。不用说评‘三好’了,就连上课回答问题也成了别人的专利。优生有了成绩就被表扬,遇到竞赛还给开‘小灶’。那些差生也比我们得到老师的照顾多,起码他们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只能自己安慰自己……”
(三)班级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欠缺
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各项考核都处于中游。在班级管理制度中,有针对好学生的加分和奖励政策,针对差生的减分和惩罚规定,却没对中等生的一般表现和进步作出任何表示,更不用说班级的评优选模了。即使是评选进步学生这样的“好事”也被原来学习较差的学生占去,在班级中哪里能找到这部分学生的位置?正因为班级管理者对中等生的期望水平的降低,使得他们的志向被瓦解,安于现状成了他们最主要的应对方式。
三、中等生的引导策略
(一)了解中等生内心需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时时刻刻期望着能得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尊重、理解和肯定。但调查结果表明,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感到尊重需求受挫的比例较高,中等学生尤为明显。如课堂上回答问题,难题他们不会做,简单题是留给差生的,他们不能做,他们能做的中等难度的题却是差生的提高题,多半没有他们的机会。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就没有机会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认同。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照顾全体学生,尽最大可能满足灰色群体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二)激发学习欲望,建立自信心
自卑心理的存在是建立自信的最大屏障,而自卑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学习上的竞争力,成为改变中等生现状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应向中等生倾斜,把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定位在中等生的发展区,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使他们的成绩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班主任既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热情的鼓励,促其产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积极情绪,又要帮助中等生具体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找到改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针对中等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偏科现象严重的要求制订目标,帮助其逐步把弱科补上;对学习方法欠缺的则加强学法的指导和交流;对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则要求坚持写自检自查日记,逐步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态度敷衍者则严格要求,督促其制订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提供展示的舞台
班主任还必须努力给中等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自我的大舞台,让中等生动起来,活起来。要给他们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机会。班干部可以采用老师推荐、学生自荐、组阁等方式,定期轮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给中等生以解答问题的机会,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使他们从胆怯、紧张和漠然中摆脱出来。除了在课堂上给予中等生展示的机会外,班主任还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动中主体应是全体学生,要促使许多平时不动不响的中等生也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在多种活动中展示他们青春活力,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化解他们的烦恼痛苦,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四)细化班级管理目标,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既要考虑全班的发展,又要体现照顾优生和差生,同时兼顾中等学生的发展,使得班级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有地位、有事干的人,这样学生才不会因没有学习和发展目标而碌碌无为,才会为了实现目标,为了取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同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感受到学习的充实和前景的光明。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一直比较片面和单一,往往比较侧重于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中等生经常处于劣势地位。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评出最终结果的等级,更在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我们应改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中等生渴望发挥,也渴望取得成功,却又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渴望向人倾诉,但又不知“心里话儿向谁说”;他们不愿被动成长,但他们又“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且,中等生的人数、心理特征和影响力也在实践中决定了他们才是班风、学风形成的主体力量。实践证明,中等生积极向上,就会促使优秀生加倍努力,以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同时又会使后进生的一些行为失去市场,从而有利于班级整体状况的改善。“一枝独秀不是春”,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让我们用爱的阳光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