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1987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能够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效性,还能够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实现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融合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学科内容的理论性非常强,中小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抗拒、抵触心理,将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在一起,能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融合。德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与生活中更为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不但可以让学生學习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内心愉悦、精神满足、思想洗礼,让学科知识更为多元化、趣味化,提高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思想性,实现理性与感性相统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 为中小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能够为中小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中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能够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学会和他人沟通与交流,掌握更多先进的学习技巧与理念。同时,学科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对于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能够展现出较强的引领与点拨效果。
  二、如何进行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1. 寻找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切入点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想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需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寻找德育的切入点。比如,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知识点具备较强的人文性,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展现出语文知识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学习、分析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品质。例如,在讲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课本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真正领会雷锋不屈不挠、乐于助人的精神,让学生在观看影片、阅读文本的时候,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接下来,教师需要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再次投入文本阅读中,在阅读与思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精神,将来可以成为对社会、人民有用的人才。
  2. 明确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目标
  学校、教师需要明确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目标,这样才能让两者的融合更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把教育方式与配套方法立足于中小学生群体之中,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学习现状,合理制订教育计划与教育方案,真正展现出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优势。笔者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生更加习惯于立足社会现实,拥有敢于挑战精神与创新意识,对于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学校、教师需要结合中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选择一些新颖的学科教学、德育素材,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中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抵抗诱惑的能力比较差,在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过程中,需要强化公德意识与法律观念教育,这样中小学生将来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生活中。教师可以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德育融合在一起,选择有说服力的真实素材,实现政治理论知识的实践性、趣味性、生活性,增强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公德意识。除此之外,在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让中小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业生活中,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 开发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的实践活动
  要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要在理论知识方面对接,而且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升华学科知识,强化德育效果。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要改变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多组织一些具有趣味性、多元化的文言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在讲解《岳阳楼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写一篇演讲稿,在演讲稿中表达出自己对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学会正确看待范仲淹的政治抱负、生活态度,让学生能够以作者为榜样,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朗读了《鱼我所欲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评论一下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主张。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能够掌握虚词、实词的应用,又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增强德育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鱼我所欲也”文言文主题来设定辩论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辩论赛中结合生活中的某一个论点,分析这一现象是否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在辩论实践活动中增强对原文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锻炼中小学生的意志力、品格,把学到的学科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获得理想的学科、德育效果,让中小学生能够在自主实践、独立探究中提升综合素质。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教师要注重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把学科理论知识融入德育实践活动中,要真正用中小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开展学科教学工作,让中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科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从中激发自我职业意识、道德意识,养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情感价值观,将来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李莎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笔者通过对“知乎”中“乡村学校为何留不住教师”的讨论文本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乡村青年教师为何难以留任.研究发现,乡村青年教师难以留任受到艰苦的乡村条件、非专业取向的乡村文化环境、繁重的工作负担、缺乏针对乡村学生施教的专业性、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师发展机会、对乡村和乡村教师身份的不认同六类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从乡村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乡村教师的选派、学校应该如何支持乡村教师成长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讨论,以期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专业实习是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方式.通过分析4万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数据,实证检验实习对其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实习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较于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提升作用更大.提升作用也因学科差异而有所不同,在硬学科领域顶岗实习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及跟岗实习,在软学科领域跟岗实习对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作用不及顶岗实习.
大学组织转型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且往往发生在大学所处环境与大学组织结构的不平衡时期.哈佛大学自建校起,经历了“美国大学”“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三个阶段的转型发展,不断进行着组织模式和制度创新,对美国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大学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从组织转型视角研究哈佛大学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根据参照系和学习对象的不同,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建立一百多年来,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性转型.当前,无论从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社会整体转型的现状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2035教育现代化远景来看,乃至从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其他国家对我国科技的“卡脖子”来看,我国高等教育都需要第四次转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到强的必然选择.我们已经做了一百多年的“学生”,交了一百多年的学费,是时候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高等教育“模型”了.高等教育第四次转型,是不同以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型,是从学习他国向“学
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机制是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升学选择空间,新高考改革从投档单位、科目要求、志愿数量、专业分配等多维度重塑了志愿填报与招生录取机制,这一制度调整对高校各专业的录取情况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基于2016-2018年浙江省高考录取数据,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各专业生源质量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发现,由于高考改革释放并满足了学生对于专业的偏好,经济学类、计算机类以及医学类专业的招生位次在高考改革后有所上升.值得担忧的是,土木工程类、材料工程类、电
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顽瘴痼疾是自上而下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出现了“中梗阻”现象,由上层制定的政策并未能有效地传导到基层,以改变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导致改革的效用递减,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的碎片化,因而提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是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未来的着力点.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从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视角,借助于工程学的思维、系统论的理念、控制论的方法,建构人才培养质量治理体系,通过精准施策,明晰高校内部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集成与协
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教育机构及确保这些机构顺利运转的制度的统一体,由教师教育治理体系、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和教师教育学术体系构成.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为现代化、专业化、高端化、融合化、协同化.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构,需要优化调整教师教育的院校供给结构、学历供给结构、制度供给结构,建立支持质量改进的教师教育大数据系统.
2007年8月,北京市昌平区百善中心小学和百善中学合并,成为现在的百善学校。当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为薄弱,百姓很不满意。学校管理层经过认真分析,发现主要是学校管理出了问题,导致干部、教师人心涣散、缺乏自信、精神动力严重缺失。因此,学校实施了“人心工程”,凝聚人心,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在达成学校整体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在教师追求个人价值的旅途中共促学生的幸福成长和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以
期刊
韩国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设,旨在培养高附加值专门型人才,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国家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保障.通过系统梳理韩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别、项目及规模设立与调整的发展脉络,从动力机制和框架特征两大关键要素出发,分析和总结得出动力机制在于政府、市场、高校三方相互博弈、调整与配合的过程,设立与调整的框架特征具有依法规范性、相对自主性、动态灵活性,这为促进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范化、自主化、动态化、特色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在更为尊重高校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更强调高校质量建设主体责任与持续提升质量保障的能力.从质量保障能否提升质量、管理人员与教师对质量保障看法有何不同、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如何对接三个问题入手,指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出发点应为推动变革性学习,并进一步提出能够有效支持质量发展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总体框架,探讨了其基本准则与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