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潮汕,进客都 啖生鲜,赏大屋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ss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家人是中原农耕文明中孕育出来的一个另类,在传统安土重迁的大环境之中,他们却像荒北的游牧民族一样以迁移为长,从东晋时的河洛地域背井南下,驻浙赣,移闽粤,甚至远涉重洋,千多年的迁徙之路,渐渐通向了今天“客满南天下”的局面。
  土楼是了解客家文化最直接而张扬的介质,然而那些藏居在客家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琐碎,也很值得留意。这次自驾造访的主要是闽粤赣边境处的一些客家聚族区,路线选择上也尽量走的是乡县之间的县道,为的就是在一路接近那被客家名都的光芒所掩盖的,最原始而内里的客家印象。
  
  Day 1
  潮州美食插曲
  厦门-漳浦-
  前亭-潮州
  - 280km -
  出厦门岛,我们走的是海沧大桥,多年前第一次进厦门,看大巴车窗外黑沉的海面翻吐这个城市的溢彩华光,那种夜海景给人的兴奋心情,直到现在,每次过桥时都还会“沉渣泛起”。过桥后走省道上厦漳高速,再转漳诏,一路西南飞驰,粤北的梅州客都是此次线路首访之地,但是沿途的漳浦和潮州,暂时拖住了我们的行程。
  
  鬼斧造设火山口
  在漳浦东北前亭镇沿海的地方,有一座身份低调的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虽贵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但管理单位对它的宣传造势工作似乎并不上心,所以尽管这里生态植被丰富完好,汇集陆海天山等多重风景元素,但兴然前来的旅客一直不多,不过,好景却不容错过。
  公园景点大致分为牛头山和香山两块。牛头山海底古火山口位于隆教畲族乡白塘村的东南方向,景区内最让人惊叹的是遍布古火山口周围的玄武岩石柱,一排排六七十公分高的条状石柱鳞次相依,经过长年风日海蚀,难免残缺破败,现在仍斜向大海一方,似乎还没忘记两千多万年前岩浆状态时涌向海湾的遗志。而深约三米,顶端开口处直径达五十多米的火山口,也并不是时时都能见到的,由于沿海地势宽平,涨潮时,涌上来的潮水会盖住火山口,所以行前还要确定好潮汐的涨落时间,以免空跑一趟,我们事先也不知道,不过运气不错,去的时候正值低潮。除了地质景观,牛头山景区还有号称天下第一的美丽沙滩,干净、细腻、近海海水蓝湛,没受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染,光脚踩上去的清新之感,和着当地原生态的泥土与腥浊的海水味道,心情会不自觉地舒畅开来。
  地质公园内的两座火山岛——林进屿和南碇岛都在香山公园区,同属于大陆岛。林进屿离海岸大约两公里,全岛由火山喷发堆积物构成,涨潮时登船上岛,岛上四处都是光秃秃的浅黑色玄武岩,草木很少,奇诡的火山地貌让这个小岛给人很多荒凉和耸峭的视觉印象,而东南方向约四公里远的南碇岛,也是差不多情况,南碇岛只有林进屿的一半大,峭壁颓岩。岛上清一色全是石柱子,因为独特的科研和考古价值,小岛现在只能远观,还没有对游客开放,但是找上当地私人渔船,还是可以“偷偷”上岛的。
  在地质公园不知不觉转了大半天,从景区出来,意识竟然还停留在火山地质时期的残象里面,沉重的地表在两三千万年前任凭地下炽热能量咆哮撕扯,今天却同样无声地承受我们人类的徒然慨叹,原来变化归变化,总有一些粗象的东西是不变的。
  
  河鲜美食味
  过了韩江大桥后,进入潮州市区,眼看已近傍晚,我们打算在潮州城停留一宿。潮州位于韩江三角洲的顶点,也是潮汕文化的核心地域,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颇负盛名,但我们的目标只有两个,夜访牌坊街与饕餮美食,而临韩江不远的太平路,恰恰集成了这两点。
  潮州地区古属闽地,秦汉时,当地土著开始与南下到此的中原人、福佬人以及极少数北上的岭南人交流融合,到明清朝代,具有宽容开放之精神内涵的潮州文化开始渐成形态。而文化载体的多元势必会左右它的呈现形式,饮食作为相对应的“上层建筑”,自然吸收了多地特色。潮州美食是粤系菜的一个分支,但起源却在闽地,累年的烹饪经验采收了闽粤之所长,繁杂讲究的厨房工技体现在最直接有效的口感上,就是香、浓、鲜、甜,佐食配料擅用沙茶、梅羔酱,绝少辛辣,和清淡的闽南口味差不多。据人说,这里鲜美的海鲜与河鲜滋味,最不能错过。我们一行人从厦门过来,吃过海鲜无数,唯独河鲜却接触极少,于是决定找一家河鲜饭馆来当打发晚餐。
  最好的河鲜和溪鱼都在韩江边上,吃农家是最地道的选择。从江里打捞出来的虾鱼蟹贝,现点现杀,保持了一百分的新鲜度,而最让我们不能忘怀的是一斤左右的灵箭鱼烹煮成的明炉鱼汤,喝到最后连配佐汤头的蒜姜丝都一根不剩,跟稍带腥味的海鲜相比,河鲜的鲜味似乎更加低调纯粹,而且是一种沁人心脾的“鲜”。
  
  牌坊街前世今生
  吃完河鲜原本还要一品潮州功夫茶,但功夫茶是个杀时间的活儿,因为还要去看牌坊,就先作罢。潮州赫赫有名的牌坊街就是太平路,近靠韩江,离江岸也就三百多米,这里曾经立着数目和种类最多的各式牌坊,建国后却一度因交通规划遭受灭顶之灾,国内现在对古牌坊保存最好的地方,恐怕就是古徽州地区的歙县了。牌坊是封建时代遗留在今天的痕迹,它出现的地方多半人杰地灵,古时高中科举、为国立功、妇女守节,才能立牌坊以表彰功绩,古潮州地区过去林立的一百五十多座牌坊,回应着这里曾经辈出的名士良才与贞女。
  如今跨立在太平路的二十座牌坊都是复原之作,汉白玉般规整亮丽的石牌坊与街边重新规整过的骑楼建筑相为依佐,看上去倒是极为爽朗,但新建筑毕竟没有经过时间历史的压碾,当地政府想要借此重现明清朝代的古府风韵,可实际上,光凭影像资料重塑的牌坊群,已经给不了人那种感觉了,如果只是拿来填充缺失的记忆,却又未为不可。不过,新牌坊没有古貌,牌坊下蹬着踏板的人力三轮车夫,却容易把人拉回过往。晚上坐上这么一辆三轮车,听着润滑不够的链条随着脚夫的用力节奏噔啦噔啦响,一路从街头逛到街尾,迎着古老的江风,依次见到“四进士”、“文宗方伯”、“状元”、“理学儒宗”牌坊,甚至归元寺,脑中也随兴搜刮一遍所有与古文相关的记忆,还是让人觉得不枉此行。
  
  Tips
  玩——游玩漳州火山地质公园,涨潮上岛,退潮看火山口。行前不妨电话到景区详询潮汐涨退时间,然后定行程。
  食——潮州牌坊街也是小吃一条街。著名的潮汕小吃如春卷、猪肠涨糯米、蚝烙、米果等,都可以吃到。
  宿——潮州市区各类酒店一应俱全,在太平路和开元路一带可以找到一些装饰古风典雅的客栈,环境也还安静,房价每晚150元左右。
  
  Day 2
  偏安客都的古围龙屋
  潮州-大东-三河
  - 175km -
  从潮州沿韩江北上,在三河镇西转072县道,顺着傍河公路可直接到世界客都梅州的市区,但这正儿八经的行程不是我们想要的。远离梅州的光环,寻找那些跳动在偏远山间乡镇上的客家元素,相比那些被过度商业开发的景点,沿路获得的客家印象会更为细腻质朴。
  
  大东花萼楼
  从231省道出潮州,走东北方向,在梅潭河所经过的梅州大埔县大东镇,有一座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花萼楼,一听名字就满是古典味,问过当地有学识的老者,才知道出自《诗经》——“常(棠)棣之华(花),鄂(萼)不韡韡。”至于命名者是谁,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他的意图,大概和西安的那座花萼楼一样,希望同族兄弟如相互映衬的花萼一般同气和睦。
  不同地方的客家民居,其建筑风格受各自地域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各有千秋。福建永定的土楼较为大气壮阔,粤东北地带的围龙屋相较则趋于温婉秀美,花萼楼可谓后者翘楚。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花萼楼占地面积近2300平米,全土木结构,至今已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仍旧屹立不倒,堪称民居奇葩。现在这座围龙屋看上去已有一种掩饰不掉的荒颓与破旧,住着八九户人家,而且还要和鸡鸭狗等家禽家畜杂处,味道不怎么好闻,那些习惯城市卫生标准的人对这里大概不会适应,饶是如此,整座楼与附近的山水给人的感觉却是非常乡土,红透全球的永定土楼就没有这份亲切。
  和大多数围龙屋一样,花萼楼的选址依山傍水,背靠虎形山,面向梅潭河,与群山环抱的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楼内结构也是典型的内矮外高,里外三层,第一层布置近三十个房间,不设窗户,第二层多是家里老年人住,第三层则留给更为年轻的宗亲家庭,一般是成家后二弟或三弟居住,反映出客家人内心的忠孝伦理美德。同时,我们注意到花萼楼二三层围墙上布满了枪眼,当地人说这方便客居异乡的客家祖先在遭受外部势力的进犯时,以保守而团结的方式防御自卫。花萼楼下层墙厚达2米,顶层围墙厚1.3米,墙土全用米浆水混凝所筑,楼中间是近300平米的圆形天井,下面铺以鹅卵,不管是光脚还是穿鞋踩上去,都非常舒服。
  客家人身上除了有继承先人的开拓与创造精神,他们还非常好客,直到今天,花萼楼的客家人仍对稀疏来访的外地人抱持热情,屋外玩泥巴的小孩也开心地跟我们打招呼。花萼楼虽拥有无可替代的建筑与文化价值,可无奈的是,这些可结合现代商业操作的视线基本都被永定土楼给遮蔽掉了,现在非常多人言客家必土楼,言土楼必永定,花萼楼墙角独香,难免有萧瑟苍凉之感。不过这倒并无坏处,越少和商业行为结合,也就意味着这里客家文化中传统的一面越难被侵蚀,据当地居民讲,以花萼楼为代表的梅州围龙屋正在申报世遗,若能入世,对保护花萼楼来说,却又是件好事。
  在大埔县城所在地湖寮镇,还有一个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围屋——泰安楼,形式格局与花萼楼类似,不过建筑材料用的是砖石而非土木,也很值得拜访。
  古盐镇千米商街
  从大东镇出来,沿着梅潭河下游驰行,在梅潭与汀江、梅江交汇口,有一个不太知名的古盐镇,三河镇。说三河镇籍籍无名其实一点也不夸张,论交通便利,它地近闽粤赣,汇集于此的三条河流线向蛛丝一样延伸到闽粤赣更为腹地的地方,而交汇后的韩江直流入海,三河拥有得天独厚的水陆联运优势;论资源交流,这里曾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盐商贩运营销的前沿阵地,市井繁华。但“老实”的三河镇似乎太执着于恪守本分,没有在商贾货运的潮流中顺势累积起自己的名声,倒是好歹在民国时为镇里铺下了一条千米商街。
  这条古街保存尚好,沿街的老建筑却已现出疲态,不过应付镇上悠闲过日子的镇民,倒也不会显得力不从心。在三河坝边,一座客家母亲背儿携女的石雕屹立江畔,这是韩江源标志,石雕背后,则是丛丛落落的古朴民居。如今,镇上还有一些真正见识过旧时盐运辉煌的耄耋老人,等到老人们追随繁盛的旧时日而去,镇上残存的古街古建,真得孤独地抬步向前,印证那句“物是人非”的老话了。
  
  Tips
  大东镇除了联丰村的花萼楼,在坪山村还有风光独特的千亩梯田,此时正值早稻丰收的时间,田野层层金黄,入目皆是喜悦。
  食——大东镇有非常多的客家美食,酿豆腐、梅菜扣肉、鸭松羹、珍珠粄等,都能吃到,客家人喜吃热食,口味咸香兼具。
  
  Day 3
  中都存耕待追忆
  三河-中都-罗溪村-田背村
  -105km-
  
  上杭是汀江中游的一个纯客住县,是整个闽西龙岩客家聚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地的客家先民多是为躲避南宋到明朝中期时的战乱和饥荒,从赣中南的吉安、兴国等地迁居于此。从整个客家迁移史来看,这是继东晋和唐末之后的客家第三次大迁徙,上杭和梅州都是从此时才印上客家色彩,并渐渐跻身进客家最具代表性的几个聚居区域。
  闽西和粤东都是山峦横亘之地,道路不畅给古人交通带来很多麻烦,而不屈不挠的客家人却能拖家带口,不畏艰险,翻过这些群山口,骨子里大概都存着一股韧劲。这股韧劲是否还可以找得回来呢?我们打算到这些山间道上走一遭,未必要像客家先人那样驱牛牵马,背负相携,倒是一路在崎岖山路慢行,从中还是可以感受一些往昔步行者的难处。
  建于乾隆后期的上杭中都镇存耕堂是极有特色的“九厅十八井”客家建筑,从三河镇过去,我们特意绕开省道,在961和630县道上回溯汀江中上游,脑中随之生出几分逆向追寻客家迁移轨迹的错觉,不过,这错觉正合我们自驾的心意。清丽秀美的汀江一路时不时和我们捉迷藏,几经蜿蜒,时隐时现,沿河零星散布山腰山脚的小乡村大都枕山面水,黛瓦泥墙的小房子像是给群山点缀几丝生气的标注,不远处的梯田则被墨绿的水稻苗给切割得层次分明,这是最别于都市的乡野生趣,不管有没有客家的印记,这里原始滋味的生态美景都值得铭记内心。不过,风景虽好,630县道的几段路况却不怎么好,七弯八拐,行车需格外注意。可以想象的是,汽车尚且如此,在没有现代公路和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古人穿行山间的困难该有多大。
  两个小时后,我们找到了存耕堂,它就在中都罗溪村的西南方向,一个山岙头里占了近4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用地之豪爽可谓“奢侈”,而堂内错落有致布局的九个大厅,十八个天井,是整个上杭境内惟一保存完好的“九厅十八井”民居,民居内井房布置安然有序,既采光又通风,厅与厅之间也有通道连接,还有门户相隔,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单元,既利于大家族聚族而居,也不妨碍小家庭各享其乐。从远处观之,存耕堂在突兀的山丘丛中显得非常恢宏和大气,而响应这种宏大气场的,则是建国后全盛时期入住过的五百多号人,那种嘈杂鼎沸的热闹场面很难让人相信它会是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时过境迁,墙檐上的青苔不留情面地暴露了存耕堂的全部生存现状,冷清、破败、失落、沧桑,如今的大屋里就住了两三户人家,非但没有让这里多出些许人气,反而昏黄余晖下留守老人佝偻蹒跚的背影更增添了院堂的“破落户”形象。虽然堂内天井仍能涌出汩汩甘甜泉水,地下排水系统仍然畅通无阻,鱼鳞做成的屏风还能显摆前人智慧,但惟一的问题之中的问题是,没人住了。没了人,生活智慧变成了研究和观光对象,想起来,那滋味还真是五味杂陈。
  在存耕堂正北方向两公里处的田背村,有一个号称中式比萨斜塔的云霄阁,距今天已经有了快五百年的历史。总共才七层的云霄阁倒算不上高,远望比周围的树木高了约两三米,通身白色墙体黑色檐,说雄伟谈不上,说小气它又比小气高了那么一点层次,最后一行人只能半推半就地说它典雅,倒也合分。云霄阁的看点在于“其身不正”,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此塔,都会觉得它在向相反方向倾斜,所谓身不正影斜,它在旁边河水中的倒影,也都是倾斜的,至于为什么,个中缘由暂时还不得解,而塔阁中还有一怪,就是一张用来制作鼓面的马皮,竟然在二十多年后又重新长出稀落的马毛,怪事一桩!
  
  Tips
  三河镇到中都镇村的山道驾驶视野不阔,速度宜慢,县道还算好走,乡道偏窄,路面常有坑洼,还需不时让路给反向车辆,需小心驾驶。
  
  Day 4
  连城二古
  中都-芷溪-培田
  - 125km -
  连城县与上杭同是纯客县,同在客家腹地,因为地处深山,与外界联络欠畅,在保存客家传统建筑和民风方面,它显得较为从容。
  
  芷溪,宗祠聚集地
  古村芷溪距连城县城大约50公里,虽然只是一个山凹小村,但因为交通较为便利,厦蓉高速和319国道缘村而过,它的规模比临近的官庄村和坪头村都大了许多。沿着村外的小路走进去,会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被遗忘了的宗祠聚落。当地人讲,他们南渡而来的先祖辈敬奉祖宗,因此十分重视宗祠建筑,至今保留在地的74座古祠大都体貌完整,祠墙上的雕花繁冗讲究,恢宏庄重,现在,这些宗祠和全村的139幢明清古民居一起被合称“客家大宅门”,那些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古祠,基本上都采用客家“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设计科学,到今天都还十分宜居。
  芷溪人重门脸,即便是门外汉,从村里遍布各处的厚重门楼都能瞧出一二,古语有功高盖主,在芷溪则是“门高盖屋”,当地人对待门楼,实在是能折腾,不弄个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效果,大概是不肯罢休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下神树山的培兰堂,培兰堂门楼不以威严著称,走的却是一条取巧路,它实在是太过于五彩斑斓了,青苔、锈墙、绿藤、艳丽的斑饰,像各种混搭在时光漫步中的建筑老顽童。当然,晴天才能出这样理想的色彩效果。
  
  培田,宁谧古民居
  就地理位置来讲,培田古民居只能用闭塞来形容,被武夷山南脉、冠豸山和笔架山三相环抱,天然嶂峦隔开了外世,也因此赋予了培田作为一个山村所该有的安宁祥和。游走全村的碎石板路是村里的脉络,可以通向每一家住户的门口,从门口走进去,当地人的庭院中随处可见构造简单的石刻和几何图形窗雕,这些质朴的手艺多是传自前人,但已成为培田建筑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对村里闲云野鹤般悠哉信步的土鸡土狗非常有兴趣,总觉得这样的古村,就是要有一些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小动物,来给它增添一些原始而出人意料的情趣。
  培田的村中心是一条千米长的古街,古民居群和古宗祠分列街旁,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要数大夫第和官厅。大夫第占地近七千平米,已有两百年历史,整个老宅的设计兼顾通风、采风、排水和卫生,粱枋的雕工堪称精美,而最让人惊讶的,则是它的防震处理,据说可以做到墙倒而屋不倒。官厅又叫侍卫府,是村中间的一个高堂大屋,同为九厅十八井,不过它的规模比不上大夫第,但布局之合理却是一脉相承的。
  连城的客家民居没有像永定那样的八卦形土楼,但在统宗聚族的功能方面,不管形式如何,最后却都指向了团结一气的精神方向,这恰恰也是各时各地客家人所共有的精神。
  
  Tips
  玩——除了芷溪和培田,在连城县北三十多公里的四堡乡,有一个延续了近五百年历史的雕版印刷基地,野闻《绣像金瓶梅》曾刊印于此,现在游客到四堡,还能自己动手试印一些《三字经》等书籍。此外,在培田东面约40公里的赖源,还有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景观,钟乳石壁、石笋、石柱等地景奇崛诡异。
  食——芷溪有土香土色的小吃,云吞、米糕、酿豆腐等,好吃不贵。
其他文献
都说了农历8月的厦门是骰子之城了,恐怕除了酱醋油盐茶,没有哪种消费在厦门的流传度比博饼更广了,随时可博,随处可博。你中秋节的24小时,可用博饼串着过。    Step1最开运手气换优惠  先去厦门人最重要的博饼目的地——商场。上午10点过后,商场开门营业,几乎每个柜台都有大小不一的博饼碗,路过时你可随手扔上一把骰子,营业员会很兴奋地过来看你博到了啥。正式的商场博饼一般需消费,如消费满200元可参加
期刊
从去年开始,厦门鼓浪屿上的酒店格局悄然改变。  一位5年前就开始上岛从事旅店行业的行内人说,当年的鼓浪屿,“连家庭旅馆的概念都没有”。随后,娜雅、国际青年旅舍等兴起,鼓浪屿入住体验的文艺范儿、小资范儿,在全国也变得小有名气,来厦旅游的旅客,一上鼓浪屿,就奔着攻略里推荐的那些家庭旅馆而去。而这一两年,林氏府、中德记、那宅、老别墅等精品酒店开业,我们探访之后发现,它们的野心,并非只与鼓浪屿上已有的那些
期刊
做金门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坐车不花钱,上学不花钱,过节会有金门酒厂定期发放钱和高粱酒,金门的福利,大约只有北欧国家可以相比。    众所周知,金门曾经长期是一个大战地。金门岛驻军最多曾达到12万人,如今撤来撤去地只剩了数千人,面积比厦门岛还大的金门岛忽然变得静悄悄地。没有人比金门人更期盼陆客的造访,陆客在金门人眼里就是一种催化剂,仿佛可以让沉寂已久的金门岛活起来。现在走在金门的路上,连那满地的高粱和
期刊
本月木星处于逆行状态,让新事物的发展陷入停滞,笼罩上一层悲观的阴影。由于木星也掌管着长途旅行,整体而言,旅行中愉快、兴奋的心情将被削弱,但逆行的木星有利于借助旅行来沉思冥想,探索生命意义,重新厘清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  9号之前,水星停留在狮子,有利于射手的长途旅行和双子的短途旅行,并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带来吸收资讯和发展心智的机会。而天蝎和金牛受此影响,则会有一些工作或家庭方面的议题需要思考
期刊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福州地区最有影响的民间神灵,以陈靖姑为核心信仰的闾山教派,又称三奶派、夫人教。那么这座至关重要的闾山,究竟在哪里?    奔赴闾山,抓妖降魔  福州龙潭角,现在真的是南台岛上一个小角落。江滨仓前路穿过这里时,往里靠了靠,剪下指甲般的一小片临江地带,有人建起了围墙,门额上书“龙潭角”,又有一排小字“祈雨处、放生首池”。进得门来,脚下十分逼仄,只容下一株大榕树和一个悬空小庙。江水苍绿,
期刊
暑假即临,旅行产品预订走旺。特别是亲子游,旅行商们提供的产品花样繁多,夏令营、主题乐园、户外项目、出境求学、名校旅游等等,大打亲子牌。  如果把亲子等同于和孩子在一起,把亲子游等同于和孩子一起旅游,那么这些产品无疑具有吸引力,在现实中许多父母确实把亲子游当成了素日忙碌无法陪伴孩子的补偿方式。但是,如果我们从体验中略略思考亲子关系,为什么借由旅行来实现,那么,这些看似热闹的产品概念,是否真能满足亲子
期刊
人在旅途中,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亦有城市、故事与情感,匆匆而过,再好的资源,也会流于空洞,这种空洞,难以让人对韩国产生情结,而随着旅行经历的增加和旅行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好这一口。    在全罗南道狂奔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中国游客而言,韩国游的引力指数似乎在降低?几个去过韩国的朋友,对韩国游均给出“boring”的评价,未曾去过韩国的某些人,对去韩国旅行的反应是“为什么
期刊
不了解选举,就不了解台湾。在台湾,选举可以让夫妻反目兄弟阋墙父子成仇,也可以让非亲非故的人互相伤害,前段时间,一位牙医与顾客在政治上发生歧见,竟故意磨损其牙齿。另一方面,人们对选举充满正面的热情,台当局比较注重保障民众选举权和自由表达政见的权利。在台湾,人们可以举着代表任何政治立场的旗帜招摇过市,也可以主张自己喜欢的“主义”,譬如共产主义。  在台湾,选举可怕,也正常,它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对
期刊
我从贵州苗寨回来,朋友关切地问:“有没有看到苗女下蛊?”自金庸在小说里描写了五毒教的使蛊功夫,美丽的苗女变得特别危险,似乎个个精通蛊术。其实巫蛊并非苗族的祖传之秘,他们是明清以后才精通这门绝学的。时间回到宋代,闽人才是让人魂飞魄散的使蛊高手。    虫蛊  古代的巫术世界,以蛊毒最为神秘。“蛊”字上“虫”下“皿”,意思是养在器皿里的毒虫。这些天下最毒的毒虫,变化无形,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人的体内
期刊
但凡方言,都是所谓的“外地人”  变成“本地人”的第一步,  是人与一块土地互相示好的方式。  在成都,总能听到摇扇的老成都人  骄傲又不厌其烦地把一些最浅白的  成都话教给新抵这座城市的人。  一开始,学习成都方言的人只是  觉得某句话的表达很有趣,  久了,发现自己开口就是专属成都  的词汇,便也开始骄傲  和不厌其烦地跟别人形容:  有一种舒服叫“巴适得板”,  有一种风流叫“攒劲”,  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