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几年来,应用尝试教学理论,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我们选择了一部分教学内容,采取由浅入深、穿插安排、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实验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实际体会。
一、加强基本概念教学,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无论在知识面上,还是从分析理解知识的能力上都有着局限性,尤其化学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加强基本概念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捷径。
(1)注重概念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结合。化学基本概念比较抽象。教者尽量避免简单地把抽象的概念讲给学生,必须与实际的感性材料结合在一起。例:对“分子”一问题的教学,定义:“是构成物质的,用肉眼看不见的一种微粒。”如何证明它的真实存在呢?必须列举一些感性的实例。如:打开酒精瓶盖,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把固体蓝矾放入水中很快成蓝色溶液;樟脑丸放在箱子里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这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概念。
(2)讲清概念的本质特征。在讲概念过程中,注意讲清其本质特征,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并通过实例反复进行实验,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例如:“溶液”这一概念,首先通过实验演示几种悬浊液,乳浊液;然后给出几种溶液加以比较。这几种溶液的配备,必须分为“无色溶液”、“有色溶液”两种。因为我们习惯于用食盐或蔗糖溶于水为例来说明,易使学生将“无色透明”理解为溶液的本质特征。因此给出几种有色溶液,加:KMnO4 溶液,CuSO4 溶液等作以对照。并且教者在给出以上溶液的同时,再亲自演示配备的过程,便会加深学生对溶液这一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
(3)深化概念的含义。明确概念,就是让学生掌握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具体内容和它的确切含义。当一个新概念引入后,必须准确地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并逐步引深概念。例如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时,首先按教材所要求的给出几种物质进行对照实验。如NaCl、KNO3、NaOH 水溶液状态下能导电,熔化状态下也能导电;而蔗糖、酒精有所不同,纯净物或水溶液都不导电。这就充分揭示了电解质的本质特征。“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是否能导电的条件,物质本身(即内部结构)是导电的主导因素,但二者缺一不可。接着再将电解质是一类化合物交待清楚,明确指出一类化合物,而不是所有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他们是化合物但不能导电;酸、碱、盐等一类化合物“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才是电解质。还要指出在上述条件下能导电的是化合物而不是单质,金属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为了开扩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设疑:CO2、Na2O 等这一类化合物溶于水后也能导电,它们是否电解质?回答:“不是”。“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电解质的定义对照来回答。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只有溶于水后物质本身没发生变化而能导电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学生概念清楚之后,就能举出很多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培养辩证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化学教材充满了辩证法,教师应积极引导,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其求知欲,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元素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作为一个教师应把这一辩证关系交待清楚,引导学生从结构掌握元素的性质,从性质推知结构。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惰性气体元素的区分,就是由它们的化学结构决定的,它们的性质与结构密切相关。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能力
一个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善于把一些和教材相关的较深一层的知识渗透给学生,以扩大视野,增强求知欲,激发他们寻求新知识的兴趣。同时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思路,使其层层解开知识。
(1)在教学中提倡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探求解题思路。选用多种解题方法,以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教者可以这样做:第一,选出典型习题;第二,把题交给学生,并要求列出几种解题方法;第三,由学生把不同算式列到黑板上,并讲清解题思路;第四,学生之间展开辨析;第五,教师类比总结。这样学生动脑、动笔,印象深,记得牢,兴趣浓,学习气氛高,课堂活跃。现以一例说明。
例:把90℃NH4Cl 饱和溶液340 克,蒸发掉80 克水,温度降低到40℃,
有多少克NH4Cl 晶体析出?(已知NH4Cl 的溶解度90℃为71.3 克, 40℃为45.8 克)。
第一思路:先蒸发后冷却。解法1:①求90℃时蒸发80 克水析出晶体的量。
设:90℃时蒸发掉80 克水析出NH4Clx 克,100∶71.3=80∶x x=57(克)
②求剩余饱和溶液从90℃冷至40℃析出晶体量。剩余饱和溶液质量=340-80-57=203(克),90℃的(100+71.3)克饱和溶液冷至40℃变成(100+45.8)克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量为:171.3-145.8=71.3-45.8=溶解度差,设90℃203 克饱和溶液冷至 40℃析出NH4Cly 克171.3∶(71.3-45.8)=203∶yy=30.2 克 总析出晶体量=57+30.2=87.2(克)
第二思路:分别求出90℃340 克饱和溶液的水量和溶质量,再求出蒸发80 克水后剩下的水在40℃达饱和状态时应溶解多少克溶质,用原溶质量减去剩余溶液中的溶质量。
解法2:①求90℃340 克饱和溶液中水量和溶质量。设:90℃340 克饱和
溶液中含NH4Clx 克。171.3∶71.3=340∶x x=141.5(克)总水量=340-141.5=198.5(克)
②求40℃时剩余饱和溶液中的溶质量。剩余H2O 量=198.5-80=118.5(克)设:118.5 克水在40℃时溶解y 克NH4Cl 才饱和100∶45.8=118.5∶y y=54.3(克)
总析出晶体量=141.5-54.3=87.2(克)
2.一般问题与个别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多种联想,提高应变能力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往往出现一些错误的化学方程式,教师一定要善于诱导,把知识讲深讲透。
①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置换出酸中氢。课本讲到: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氢。如常见的反应:
Zn+H2SO4(稀)=ZnSO4+H2↑
Fe+2HCl=FeCl2+H2↑
是否能如此反应呢?教者在讲一般反应规律时,把一些特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以防出现错例。
例:4Zn+10HNO3(稀)=4Zn(NO3)2+N2O↑+5H2O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原因:浓H2SO4 和HNO3 具有强氧化性,虽能与金属锌反应,但无H2 放出。
如写成: Zn+2HNO3(稀)=Zn(NO3)2+H2↑
Zn+H2SO4(浓)=ZnSO4+2H2↑
都是错误的。所以在学习用Zn 与H2SO4 反应制取H2 时,一定要注明稀H2SO4。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如常见反应:Fe+CuSO4=Cu+FeSO4
Cu+HgCl2=Hg+CuCl2
但有些反应不能发生或者不能直接反应。
例:Fe+PbSO4→不能发生,因PbSO4 难溶于水。K、Ca、Na 等极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能与H2O 激烈反应。因此它们在盐溶液里反应与其它金属不同。
如:Na 与CuCl2 溶液反应,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2NaOH+CuCl2=Cu(OH)2↓+2NaCl
写成2Na+CuCl2=Cu+2NaCl 是错误的。
以上特例虽然到高中才能学到,如不解释清楚,学生很容易产生错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有一般规律,还有特殊规律,拓宽学生求知思路。
在讲完Na 与CuCl2 溶液反应后,教者再让学生写出K、Ca 等活泼金属与CuSO4 溶液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以达到巩固新知识之目的。
学生板演:2K+2H2O=2KOH+H2↑
2KOH+CuSO4=K2SO4+Cu(OH)2↓
Ca+2H2O=Ca(OH)2+H2↑
Ca(OH)2+CuSO4=CaSO4+Cu(OH)2↓
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现代化教学一条有效的途径。教者一定要抓住典型问题,持之以恒,贯穿在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基本概念教学,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无论在知识面上,还是从分析理解知识的能力上都有着局限性,尤其化学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加强基本概念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捷径。
(1)注重概念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结合。化学基本概念比较抽象。教者尽量避免简单地把抽象的概念讲给学生,必须与实际的感性材料结合在一起。例:对“分子”一问题的教学,定义:“是构成物质的,用肉眼看不见的一种微粒。”如何证明它的真实存在呢?必须列举一些感性的实例。如:打开酒精瓶盖,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把固体蓝矾放入水中很快成蓝色溶液;樟脑丸放在箱子里会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这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概念。
(2)讲清概念的本质特征。在讲概念过程中,注意讲清其本质特征,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并通过实例反复进行实验,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例如:“溶液”这一概念,首先通过实验演示几种悬浊液,乳浊液;然后给出几种溶液加以比较。这几种溶液的配备,必须分为“无色溶液”、“有色溶液”两种。因为我们习惯于用食盐或蔗糖溶于水为例来说明,易使学生将“无色透明”理解为溶液的本质特征。因此给出几种有色溶液,加:KMnO4 溶液,CuSO4 溶液等作以对照。并且教者在给出以上溶液的同时,再亲自演示配备的过程,便会加深学生对溶液这一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
(3)深化概念的含义。明确概念,就是让学生掌握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具体内容和它的确切含义。当一个新概念引入后,必须准确地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并逐步引深概念。例如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时,首先按教材所要求的给出几种物质进行对照实验。如NaCl、KNO3、NaOH 水溶液状态下能导电,熔化状态下也能导电;而蔗糖、酒精有所不同,纯净物或水溶液都不导电。这就充分揭示了电解质的本质特征。“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是否能导电的条件,物质本身(即内部结构)是导电的主导因素,但二者缺一不可。接着再将电解质是一类化合物交待清楚,明确指出一类化合物,而不是所有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他们是化合物但不能导电;酸、碱、盐等一类化合物“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才是电解质。还要指出在上述条件下能导电的是化合物而不是单质,金属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为了开扩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设疑:CO2、Na2O 等这一类化合物溶于水后也能导电,它们是否电解质?回答:“不是”。“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电解质的定义对照来回答。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只有溶于水后物质本身没发生变化而能导电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学生概念清楚之后,就能举出很多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培养辩证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化学教材充满了辩证法,教师应积极引导,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其求知欲,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元素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作为一个教师应把这一辩证关系交待清楚,引导学生从结构掌握元素的性质,从性质推知结构。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惰性气体元素的区分,就是由它们的化学结构决定的,它们的性质与结构密切相关。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能力
一个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善于把一些和教材相关的较深一层的知识渗透给学生,以扩大视野,增强求知欲,激发他们寻求新知识的兴趣。同时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思路,使其层层解开知识。
(1)在教学中提倡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探求解题思路。选用多种解题方法,以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教者可以这样做:第一,选出典型习题;第二,把题交给学生,并要求列出几种解题方法;第三,由学生把不同算式列到黑板上,并讲清解题思路;第四,学生之间展开辨析;第五,教师类比总结。这样学生动脑、动笔,印象深,记得牢,兴趣浓,学习气氛高,课堂活跃。现以一例说明。
例:把90℃NH4Cl 饱和溶液340 克,蒸发掉80 克水,温度降低到40℃,
有多少克NH4Cl 晶体析出?(已知NH4Cl 的溶解度90℃为71.3 克, 40℃为45.8 克)。
第一思路:先蒸发后冷却。解法1:①求90℃时蒸发80 克水析出晶体的量。
设:90℃时蒸发掉80 克水析出NH4Clx 克,100∶71.3=80∶x x=57(克)
②求剩余饱和溶液从90℃冷至40℃析出晶体量。剩余饱和溶液质量=340-80-57=203(克),90℃的(100+71.3)克饱和溶液冷至40℃变成(100+45.8)克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量为:171.3-145.8=71.3-45.8=溶解度差,设90℃203 克饱和溶液冷至 40℃析出NH4Cly 克171.3∶(71.3-45.8)=203∶yy=30.2 克 总析出晶体量=57+30.2=87.2(克)
第二思路:分别求出90℃340 克饱和溶液的水量和溶质量,再求出蒸发80 克水后剩下的水在40℃达饱和状态时应溶解多少克溶质,用原溶质量减去剩余溶液中的溶质量。
解法2:①求90℃340 克饱和溶液中水量和溶质量。设:90℃340 克饱和
溶液中含NH4Clx 克。171.3∶71.3=340∶x x=141.5(克)总水量=340-141.5=198.5(克)
②求40℃时剩余饱和溶液中的溶质量。剩余H2O 量=198.5-80=118.5(克)设:118.5 克水在40℃时溶解y 克NH4Cl 才饱和100∶45.8=118.5∶y y=54.3(克)
总析出晶体量=141.5-54.3=87.2(克)
2.一般问题与个别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多种联想,提高应变能力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往往出现一些错误的化学方程式,教师一定要善于诱导,把知识讲深讲透。
①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置换出酸中氢。课本讲到: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氢。如常见的反应:
Zn+H2SO4(稀)=ZnSO4+H2↑
Fe+2HCl=FeCl2+H2↑
是否能如此反应呢?教者在讲一般反应规律时,把一些特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以防出现错例。
例:4Zn+10HNO3(稀)=4Zn(NO3)2+N2O↑+5H2O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原因:浓H2SO4 和HNO3 具有强氧化性,虽能与金属锌反应,但无H2 放出。
如写成: Zn+2HNO3(稀)=Zn(NO3)2+H2↑
Zn+H2SO4(浓)=ZnSO4+2H2↑
都是错误的。所以在学习用Zn 与H2SO4 反应制取H2 时,一定要注明稀H2SO4。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如常见反应:Fe+CuSO4=Cu+FeSO4
Cu+HgCl2=Hg+CuCl2
但有些反应不能发生或者不能直接反应。
例:Fe+PbSO4→不能发生,因PbSO4 难溶于水。K、Ca、Na 等极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能与H2O 激烈反应。因此它们在盐溶液里反应与其它金属不同。
如:Na 与CuCl2 溶液反应,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
2NaOH+CuCl2=Cu(OH)2↓+2NaCl
写成2Na+CuCl2=Cu+2NaCl 是错误的。
以上特例虽然到高中才能学到,如不解释清楚,学生很容易产生错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有一般规律,还有特殊规律,拓宽学生求知思路。
在讲完Na 与CuCl2 溶液反应后,教者再让学生写出K、Ca 等活泼金属与CuSO4 溶液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以达到巩固新知识之目的。
学生板演:2K+2H2O=2KOH+H2↑
2KOH+CuSO4=K2SO4+Cu(OH)2↓
Ca+2H2O=Ca(OH)2+H2↑
Ca(OH)2+CuSO4=CaSO4+Cu(OH)2↓
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现代化教学一条有效的途径。教者一定要抓住典型问题,持之以恒,贯穿在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