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派”作曲家——库特·魏尔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伦敦的音乐舞台上,作曲家的纪念音乐会蔚然成风。当某位作曲家年届75岁或诞辰150周年、200周年时,就会有异常丰富多彩的音乐会呈现出来。
  今年是库特·魏尔的百年诞辰,又是他逝世50年的周年纪念。加之,这位作曲家的传奇身世,使得这次纪念音乐会更具有吸引力。库特·魏尔是有名的“双面人”:在柏林与布莱西特合作的时候,他是一位尖锐的、对政局进行讽刺的艺术家;而后来在百老汇,他又成为了创作《甜蜜的景色》、《阴暗中的女人》等流行音乐作品的作曲家。
  欧洲人都紧信他在纽约的岁月是妥协的岁月,也深深惋惜他一步步走向了平淡和琐碎,他们仍然对他在柏林和布莱西特合作的日子记忆犹新。不过,对美国人来说,他们只喜欢他的歌曲,比如《九月之歌》等,却不怎么搞得懂除此之外魏尔还做过什么。想要了解魏尔,还是听一听他在20年代至40年代间的创作乃至今天仍广泛流传的音乐,也许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所启发。
  事实上,对魏尔的纪念是世界性的。在伦敦,就有两处舞台:南银行(South Bank)和巴比坎(Barbican)。2000年1月,就有一系列他的作品音乐会举行,曲目包括他在柏林时期作品《皇宫》(1926)和百老汇轻歌剧《佛罗伦萨的叛乱分子》,这对英国的观众来说都是首演;还有魏尔的讽刺轻歌剧《牛的王国》,它曾于1935年在萨沃伊剧院首演;《柏林安魂曲》和《林德伯格的飞行》康塔塔,此外,一些不常上演的作品也会一展芳容。同时,一些电影也从旁助兴,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关于魏尔的电视记录片,以及他创作的电影背景音乐,如帕布斯特制作的电影版的《三分钱歌剧》和弗里茨·郎格1938年拍的喜剧《你和我》。
  在魏尔的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叙事歌,这与后来他的美国风格作品并没有巨大的区别。一直贯穿在创作中的尖锐的和声手法是他创作的一大特色,他经常大刀阔斧地删减,将和弦简化到最经济的排列。一方面,像布莱西特的另一位合作者汉斯·埃斯勒一样,魏尔非常崇敬勋伯格的“革命的音乐”。埃斯勒亲自跟随勋伯格学习过,但当时魏尔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学费,所以并滑去维也纳登门求教,而是在布索尼门下学习。他曾有一段时间进行无调性创作的尝试,但很快,他还是决定他的音乐应该是“评易近人的”。他最后一部乐队作品是作于1934年的《第二交响乐》,打那之后,他就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作品上了。另一方面,魏尔也和勋伯格、威伯恩、埃斯勒一样,受人委托,为工人阶级创作并教授音乐。当然,与埃斯勒和布莱西特所不同的是,魏尔并不是一名绝对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与布莱西特的合作,总共只有几年的光景。
  魏尔的大部分百老汇音乐,就是为剧院的演出而创作的。这其中也贯穿着他一向具有的自由理念。他的合作者都是美国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作家如S.J佩雷尔曼、莫斯·哈特、艾尔美·赖斯、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等两部分一样,魏尔的感情心血来潮各阶层是相互关联却又明显地分界为两段:他与歌唱家洛特·莱妮亚结过两次婚。1924年,二人开始共同生活,9年后和平离婚;但1937年,也就是离婚后的第四年,他们又在美国复婚。
  莱妮亚对魏尔的事业与声望颇有影响。她在1954年出演了由魏尔的美国弟子马克·布里茨坦翻译并指导的《三分钱歌剧》,并在那一时期录制了《柏林剧院的歌曲》专辑。莱妮亚的这些做法,燃起了大众对魏尔的重新认识和研究。她那沙哑的、极富表情的嗓音似乎在传递着某种生活中的苦涩和玩世不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魏尔的权威演绎。
  也许是受嗓音和音域的限制,莱妮亚把魏尔的音乐都染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使得人们无法想象这些音乐也可以由明亮的女高音来演唱。所以说,莱妮亚也应该为60年代人们脑中形成所谓“魏尔的音乐风格”负责。在那时,通过布莱西特的作品的呈示,人们看到的魏尔是嘶哑的、讥讽的、咆哮的。当然,这并不是完全真实的魏尔,此次的纪念活动的目的之一,至少能够向人们证实这一点。真正的魏尔所涉及与包含的领域是广阔的。
  总之,魏尔还是应该属于“大小调作曲家”,但因他的环境和思想的特殊性使得他成为了20世纪公众音乐领域中重要的一员。这个现象本身就值得纪念,也值得深思。
  姚启慧编译自《金融时报》
其他文献
曾制作过陈淑桦、杨采妮、张惠妹等大明星们的幕后高手陶喆,近日带着他个人的第二张专辑《Im ok》来到北京。为此,记者进行了短暂的专访。  记:这张名叫《Im ok》专辑是属哪种类型的?  陶:第一张专辑的有好多人把它归成R&B类型,其实对于我来讲,重要的不是音乐是哪一种类别,我觉得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于这种音乐好不好听,是否真诚才是我关注的重点。很多人会因为有第一张专辑而认为我是做R&B音乐的,我觉
期刊
4月20日,上海大剧院显得格外晶莹透亮,金碧辉煌,可容纳1800名观众的剧场座无虚席,总政歌舞团将一台在首都常演不衰的《永远的王洛宾与不朽的前苏联歌曲》合唱音乐会,同样引起了上海观念强烈的反响,至今还为上海市民津津乐道。  总政歌舞团此次的上海之行,是在南上沪浙基层部队慰问演出时,应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的邀请赴沪演出的。为此,在歌舞团政治部主任张权民大校的率领下,派出了以著名歌唱家程志、王秀芬等75名
期刊
吉他是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一种乐器,既有古典的优雅,又不失现代的自由。  5月19日,北京音乐厅将上演一台名为“阳光桑巴”吉他音乐会。曲目大部分以热情欢快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音乐为主。有威廉姆斯改编的一组西班牙民谣《塞维亚那斯》、《萨拉曼卡》、《山歌》、《古巴姑娘》。格拉那多斯的《间奏曲》、巴里奥斯《巴拉圭舞曲》和舒曼的《梦幻曲》。还有阿根廷现代作曲家何塞·露易斯·梅林的《回忆组曲》,这首作品包括回想曲
期刊
为排演好《长征组歌》,专门成立了一个导演小组。任务是使几十人的合唱队进行合情合理的队形变化。这个变化,有时是完全打乱了传统的三四排肃然而立的合唱队形的。原则是只要有助于演唱,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助于观众对作品的理解。甚至为了有助于让观众看清天幕。合唱队形以三排为主,而只在第四排的左右两端,各站三到四名演员,这样就可将中间大部空间留给观众的视线,使观众看清天幕,第四排两端的位置,我们起了个形象
期刊
美国华纳公司购并了英国EMI公司之后,使得英国的音乐制作界大感恐慌,担心中小型的音乐公司会逐渐地被淘汰出局,因此努力提升巩固音乐制作界的影响力,三月份公布的首届英国古典音乐奖入选名单,便是一个例子。  在此份入选名单中,最为读者所熟知的,就是保罗·麦卡尼。许多国内的音乐爱好者都知道麦卡尼在摇滚乐及流行音乐界的地位,但是了解他也从事古典音乐演奏的人则为数不多。在首届提名名单的四个奖项类别中,麦卡尼获
期刊
不来梅音乐教育见闻  初遇不来梅  星期天的不来梅非常安静,街道上竟然很难得发现一个行人。出奇的安静足以让你心中的所有浮躁和喧哗沉淀下来,也足以让你张口说话时,发现你必须先面对自己。古老的教堂和市政大厅,使人感到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每一个街头雕塑都在告诉你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与之相反的是,市容并不奢华,更不时髦,小石块铺砌的路面让人感到城市的结实,似乎体现了这座城里的一切工作都为今后的百年大计或
期刊
本报记 火爆京城的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第一二本,日前在上海滩赢得一片赞誉之声,申城观众称《刘》剧是“一台大胆创新而又不失京剧原味的非常大气的好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炳华等领导出席观看演出。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新民专程赴沪陪同。  “刘罗锅”沪上之行,着实又火了一把。虽是一台京味十足的京派京剧,又来到连台本戏的发祥地上
期刊
1996年前后,北京的诗人们动辄谈“拉二”,我不以为然——文化时髦的东西总是不那么本质吧。直到较专业的发烧友也说:可以听,听霍洛维兹的版本。于是像读名著一般,在一初涉“发烧”的哥们儿家里听了,只觉得霍先生弹得不错——不可能错。在久仰的心情下,又有朋友旁边的督问:“怎么样?”我也附和说:“挺棒的,弹得真滑溜呀,这老霍好像每只手长了八个指头呀。”  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其成名之作,得到了格林卡
期刊
4月11日至4月14日,尚在“婴儿期”的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祸》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闯入了表演艺术的大码头——上海滩,闯进了京剧少有问津的上海大剧院。  创作繁荣、演出活跃的上海创作群体对此极为关注。4场演出不仅接受了上海市民的热情“审视”,而且“聚焦”了戏剧圈、文学圈内的专业目光。4月14日在由上海作协与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研讨会上,上海作家对“刘罗锅”一剧创
期刊
《美女与野兽》偃旗息鼓后,2000年一季度的北京舞台,没有传递出音乐剧的任何信息。比之相对活跃的去年,这沉默中有反思,也有积蓄,因为在引进和建设两方面,都有不少仁人志士在积极地工作着。4月2日,“国交”合唱团甩有开俄罗斯和王洛宾,推出了一台曹丁指挥的“美国音乐剧名曲合唱音乐会”,如春风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  音乐剧在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半生不熟的艺术品种,于演员和观众来说都是如此。THE PH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