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伟:走出“听话教育”的现实选择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shui_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伟在《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1期《“听话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一文中指出,“听话教育”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现象,有不少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孩子能够 “听话”。但是,从德育的视角审视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听话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违背儿童的成长特点,促使儿童的成人化;强调儿童对成人的服从,阻碍公民人格的养成;禁锢儿童的思维,限制创造力的培养;压制儿童的个性,造成人才的同质化。而传统德育的因袭、家庭教育的错位以及学校教育的误区是 “听话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
  走出 “听话教育”的现实选择有:第一,观念转变:由 “小大人”到 “本真的儿童”。尊重儿童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体验方式、交流方式、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儿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第二,作用转移:由 “教会顺从”到 “教会选择”。教会儿童自己作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使之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引导儿童理性选择要听的“话”。第三,目标转向:由 “听话的孩子”到 “合格的公民”。家长和教师应将儿童视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努力培养儿童的独立人格;尊重儿童应当享有的权利;培养儿童的公共精神。
其他文献
广州市荔湾区南激小学位于广州市区西南部,现有10个教学班。23位教师,336名学生;是一所办学规模较小,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偏远城中村小学。近年来,学校秉持“生命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人,包括学生和教师,永远都是发展的主体。学校发展必须"目中有人",力求实现学校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机结合。而一旦实现了这种结合,学校必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本身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身不存在天然的鸿沟或界限,二者的真诚对话与融合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务实、创新、开放和批
班主任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其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手段在于“言传身教”。笔者曾撰文提出,班主任批评语言要做到“谨言”“和言”“实言”“要言”的统一。其实,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无论是面向个体的沟通,还是面向群体的交流,班主任都要注意“言传”的适切性和有效性,让语言真正成为有效沟通的桥梁。为此,班主任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做一个舌尖上的舞者。  作为一个舞者,其最高的境界在于通过丰
文章以陕西经济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其经济绩效的低下和其资源和科技水平的优势的现状分析,对经济学中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指出人力资本、
【案例描述】  这天上课时,我发现小名调了座位,从前边第二排调到了倒数第二排。见他眼圈发红,满脸委屈,我问其缘由,他说:“原来的二组同学,都说我和小然好。小董想和我换位,我就答应了,来到了这里。”说着眼圈又红了。  我问小名:“你喜欢小然吗?”他摇头。  我又问小然:“你喜欢小名吗? ”她也摇头。  其实,两个孩子都很可爱,都值得喜欢。他们原来在一个组里,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建立了很深的友谊。明明
【案例】  还记得那是当天的最后一节课,也是一节自习课,班里似乎一切正常。为培养学生自觉性,我们班的自习课都交给值日班干管理,有情况才向我汇报。正批改作业时,班干部匆匆跑过来投诉说:“老师,小杜不断拿东西去打墙上的时钟,很吵,我说了多次他都不听。”“好吧,你先回去,我会去处理的。”听了班干部的投诉,尽管倍觉奇怪,但我还是按惯例,先对之进行冷处理,因为小杜是个“刺头”,随意处理只恐引起更大麻烦。